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公共事业管理)

来源:公务员考试 发布时间:2020-08-31 点击: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当前欧债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有大学生自身原因也有的社会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Mainly talks about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n our country,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us downturn, the influence of European debt crisi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s i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ppear even the so-called "graduation is unemployed". Therefore the smooth 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whole society. Wh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not only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but also some social reason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not only relates to the immediate interest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more related to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need to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this paper sums up the proble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obligation

  目 录

 摘要…………………………………………………………………………………………2

 Abstract……………………………………………………………………………………3

 引言…………………………………………………………………………………………4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4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4

 (一)、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4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导致就业难………………………………………………5

 (三)、用人单位条件苛刻导致就业难…………………………………………………6

 (四)、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导致就业难……………………………………6

 (五)、社会现状加大了就业难度………………………………………………………6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7

 (一)、大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7

 (二)、高校的改革………………………………………………………………………7

 四、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应承担的职责…………………………………………8

 (一)、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投资,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8

 (二)、制定政策法规,培育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市场………………………………13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法案建设 …………………………………………………16

 (四)、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 ………………………………………………18

 (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19

 五、结 论 ………………………………………………………………………………21

 六、参考文献………………………………………………………………………………22

 七、致谢……………………………………………………………………………………23

 引 言

 大学生,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榜样,是人们羡慕的对象,考上了大学也就意味着有了美好的未来。然而,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空前的严峻形势。现如今,我国每年六百多万高校毕业生,然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只有68%,可见有将近半数的人毕业后得不到工作,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其中有些已就业的大学生又失业、待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小视的问题,正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报道,201年总共有6万大学生毕业,比2010年增加30万人,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数量之多可想而知。

 世纪,随着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学子步入大学,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同时大学生也从原来的天之骄子一落千丈,变得越来越普通。随着改革的不断开,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也由原来的包分配转为自主择业。这就毕业大学生数量远远超了社会的需求数量,而之间的还在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大学生的数量虽然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却没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深入精通的知识,只是拿到一张文凭而已。这就导致了中国市场上对普通职业需求的饱和和对高、精、尖端职业的极度缺乏。

 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如果说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那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 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我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其次,随着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教育大众化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除此之外,我国的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就业难。

 向。“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用人单位

 如今,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

 (四)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问题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导致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往往毕业前才进行,仅仅一种职业介绍,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社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一) 大学生

 首先,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高校的改革。

 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 政府部门

 (一)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投资,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总量,解决就业岗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来说,要想从根本上突破大学生就业困境,我国政府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解决供需问题:

 1 加强中小城市的发展以提高就业总量。

 目前而言,大学生就业“孔雀东南飞”的状况还未改变,究其原因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的中西部落后地区无法吸引广大的大学生就业。为此,政府应该做到:

 1)加大对中西部、中等城市以及小城镇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强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形式的财政支持,从而扩大就业区域和就业总量。只有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众多的中小城镇的经济得到发展,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到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才能吸引大学生就业群体投身到中西部建设中去。

 2)运用政策倾斜,吸引广大外资以及东部投资商开发中小城市,给予相应投资商贷款、税收、法律等优惠政策。只有中小城市发展起来,大学生在此得到同等的生活待遇,大学生就业才不会集中到东部沿海和大城市,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紧张形势。

 2 扶持中小企业以扩大就业总量。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而言,其投资快、规模小、容易适应市场的变化、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经统计,1997-1998年,中国工业产值平均增长19%,其中大中型企业为5%,小企业为22%,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2002年,我国的中小企业已达1000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9%。通常而言,小企业通常具有更多的创新和个人成功的机会,而且就业岗位成本也比大企业低得多;其次,小企业求贤若渴,人才需求量大。因此,目前而言,中小企业是我国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有鉴于此,政府应该把增强中小企业活力,促进就业作为扶持的重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相对大型企业而言,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因此政府应该运用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

 其次,政府应该对接受大学毕业生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或法律上的优惠。如政府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银行贷款免息等等;政府可以设立大学生就业专项资助基金,为去中小企业的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培训或进修,以提高毕业生技能,使之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同时,可以对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再次,政府应该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地方成立“小企业管理局",

 对小企业进行专门的管理和引导,为其提供财政、税收、融资、就业、技术、法律等各项服务。

 3 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以扩大就业总量

 中央政府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如下所示: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根据《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和人事部于2003年6月份共同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报名、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地区的贫困县基层单位从事l一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

 ?一“三支一扶”计划。中组部、人事部等八大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

 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从2006

 年开始实施,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农村基层从事

 2—3年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服务基层。

 ?一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该计划通常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

 攻坚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于2006年丌始实施,连续5年。

 ?一大学生选调计划。各地方政府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

 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这批毕业生简称“选调生"。按照“公

 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笔试、面试考察、

 体检、公示、录用等程序进行考录。

 ?一大学生村官。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

 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一地方高校应届毕业生到部队就业。国家教委、解放军总政治部1997年

 联合通知规定参军的大学生的基本条件以及工作程序和职级待遇。

 大学生基层就业计划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志愿者在基层的工作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工资待遇较低,相关的福利缺乏等等。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探索一套完备的基层工作计划。

 1)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如在实施西部志愿者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部、东部志愿者计划。西部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发展局限,基层吸纳大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为此,应拓宽大学生基层就业渠道,把视野放到全中国。

 2)政府应加大基层服务者的经济投入,提高待遇水平,完善基层就业的福利制度,如“五险一金”的缴纳额度应与当地的市(区)级城市保持一致,逐步缩小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放宽基层服务者的户籍流动机制。

 3)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有关的配套政策。这主要涉及志愿者服务期满的去向问题。据四川省“西部志愿者生存状况研究”课题组对40名服务期满志愿者的调研显示,其中有l/3处于待业状态。⑤⑥⑦⑧为此,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以解决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如各级政府优先录用选拔大学生志愿者到本单位工作,进一步细化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对于报考研究生、自主创业等给与的具体优惠政策。目前,地方政府对基层服务者考取公务员优惠2—5分,笔者认为,为吸引更多毕业生走向基层,优惠幅度应提高到10一15分。

 4)政府立法部门应以立法的形式推动此项工程。如制订《基层就业法》,加强基层就业者的权威性,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到这项事业中。

 4 就业国际化以扩大就业总量。

 2001年12月1 日,我国正式加入WTO,其中,服务贸易服务人员输出,逐

 渐成为我国劳务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我国大学生就业就目前而言很少采取劳务输出的形式。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国际劳务输出的模式,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国际化,增加择业渠道,缓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同时也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政府应为大学生就业的国际劳务输出积极创造条件。

 1)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劳务输出管理和服务的机构,制定相应的法规与政策,统筹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简化毕业生劳务输出手续;

 2)政府可以设立相关的劳务网站,加强信息沟通,同时加强对已毕业生服务部门的监督,保障毕业生的权益;

 3)由政府出资,财政拨款培训即将出国的毕业生,为学校及毕业生本人减少成本,同时对于低收入家庭的毕业生参加劳务输出,在办理劳务输出手续时需得到前期的贷款支持,地方政府应适当协调金融机构。

 

 (二)制定政策法规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1 扫除各种体制性障碍。

 当前,限制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性障碍主要有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分割,户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结构等,正是这些障碍把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为此,政府一是要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能,改革目前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疏通大学生城乡、省际之间合理流动的渠道。二要精简机构,改变当前劳动力市场部门分割管理的现象,整合行政资源,组合工作重复的相关部门,填补就业工作的“真空地带”。

 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大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就业。目前我国的社

 保制度不统一,直接影响了人才流动,限制了大学生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积极性。

 首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建立“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的支付水平应与当时当地的经济水平挂钩,应逐步消除城乡之问、地域之间和社会所有制之间的社会保障差异。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享受到“五险一金”。同时,笔者认为,政府还应积极探索全国社会保障制度自由流通,即实行全国范围内“一卡通"。目前在我国,社会保障仅与当地政府挂钩,如毕业生跨地区自由流动,医疗保险则无法随本人流转。因此,实施保障“一卡通”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从而缓解当前的就业困境。

 再次,政府应完善非正规就业方式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在非正规渠道

 就业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3 设立大学生就业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制度是各国政府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我国从2004年3月开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重

 新制定的新的《最低工资规定》付诸实施,其适用对象泛指劳动者,而对各个特殊的群体并未做出特殊的规定。目前部分地方政府考虑到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已经制定了工资指导价,但并没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也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为此,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分地区、分类别的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标准,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使之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此标准应考虑:城镇居民入均生活费用、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回报率等。同时,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监督标准的落实情况,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

 4 大学生就业网络化建设

 根据费尔浦斯(E.S.Phelps)的职业搜索理论,当市场信息不充分时,大学生的搜索时间越长,边际成本越高。大学生失业时间长短与就业信息的充分程度是正相关的。为降低学生择业和企业录用的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应加快就业咨询和信息服务的信息库和网络化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体系建设。1998年底,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开通,但经过几年的发展,该网并没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如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都应确立统一的格式,同时政府应对信息来源加以确认,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同时,拓宽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信息采集渠道,通过收集、整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个媒体发布的招聘广告,从而缩小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与此相关,完善的就业信息体系还应当包括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以此作为政府部门制订就业政策和指导就业的必要依据,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地区、就业行业(所有制性质、规模等)、职业岗位、供需等内容进行统计和监测,对劳动力市场、社会职业结构以及就业状况的短期和长期的变化趋势作出恰当的分析和预测。总之,在劳动力市场方面,政府应为毕业生提供一个信息完备、功能齐全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劳动力市场,消除人为的制度性障碍,规范正规劳动力市场,减轻主次劳动力市场的条块分割。

 5 设立和规范职业中介机构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鼓励社会中介组织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与帮助。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提高职业中介结构的介入程度,规范机构的行为。

 

 (三) 完善大学生就业法案建设。

 1 就业立法。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法》。在现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的基础上,依据目前以及预测到的将来大学生就业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以协调国民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发展与大学生就业之问的关系,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权益保护为目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把相关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大力为大学生就业开道。

 其次,政府应加强《反就业歧视法》的建设。对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就业歧视现象,政府应引起重视,增加反就业歧视条款的数量;应用法律形式禁止明显的就业歧视现象。如规定禁止在招聘广告中排斥性别和生源地的表示等矗守鬯。

 三是政府加强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立法。这主要针对灵活就业的毕业生而言,由于灵活就业的大学生承担较大的失业风险,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就业保障立法,从而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再次,政府应加强行政立法。由于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政府职能部门较多,部门之间由于职责不同可能出现工作相互交叉、重复或者相互推诿。因此,政府应明确各级政府以及各政府部门之间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具体职责,规范自身的政府行为,防止政府责任缺位、越位和错位。

 五是政府制定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条例》。具体规范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就业行为,对于毕业生毁约、失约以及违约现象加以明确规定,加强违约责任承担,引导诚信就业,树立阳光就业效应,从而提升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认同度,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

 2 就业法案体系的调整与监督。

 正如笔者在界定政府责任的内容所言,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必须承担协调和监督责任。在就业法律体系中,政府应着重加强这两项责任的实施。

 首先,加强相关法律之间的调整。关于大学生就业,纵向的各级政府和横向的政府相关部门依据不同的职责范围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相互之间容易发生抵触。目前就业市场争议最大的问题如下:一是中央政府部门法规与地方政府法规相互冲突。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应属户籍问题。中组部等十四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对用人单位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城市、副省会城市、地级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简化有关政策,但北京、上海地方政府规定的落户政策比通知要求严格许多,从2005年起,上海落户实行标准分制度,目前,地方高等院校最优先的本科毕业生也达不到标准分数线,从一定程度上损害的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权。因此,各级政府应相互协调,地方政府法案的制定应根据和贯彻中央政府法规规章的基本精神。二是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调整。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高校延续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式,对大学生就业管理的一种手段。随着就业制度的变革,这一制度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就业协议的内容较为简单,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学生违约、毁约严重,同时与劳动合同衔接得不好,甚至相互冲突。为此,政府应加以调整,把就业协议书作为就业合同的一种形式,体现劳动的一般性条款,如就业服务期、工作岗位、条件、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就业协议终止的条件以及违反协议的责任等等,与劳动合同应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同时,就业协议书的签署只涉及用人单位和学生,而学校只负责对两者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鉴定。三是加强法律监督。政府作为法律的制定者,必须监督法律实施情况,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使大学生就业市场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 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

 高等学校是毕业生之来源,其发展与大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因此,政府作为其宏观调控部门,应有所作为。

 1 教育部门为各级高校招生提供咨询和参考。

 政府就业办公室应及时提供本年度以及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人才需求结构以及走向,以引导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统筹各地的高等教育的发展。

 2 教育部门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监督。

 从1999年扩招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人数的激增,学生“数量和质量"成为了制约高等教育的瓶颈。学生的质量直接关乎学生的就业状况,为改善目前就业形势,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监督。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控制高校的招生计划来控制高校的盲目扩招,通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来影响专业的设置,以刺激高校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让专业设置严格依照前瞻性、预见性、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

 其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如本科教学评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对各学校各专业定期评估,依据市场变化加以调整。

 再次,在市场经济“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就业由于各种原因,

 导致就业过程相对延长。目前,我国高校就业率实行每年9月统计,并上报教育

 部备案。从这几年出现的就业率缩水,就业协议虚假等现象,不得不反思就业率统计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可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惯用的“一年后就业率”的统计方式,这样可减轻高校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其次,就业率统计细化,目前公布的就业率只说明了某个专业有多少人有工作干,但并不清楚工作的性质和档次,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探索新的就业率统计方式,把学生专业、就业部门的档次、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都考虑在内,同时,注重大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将学校自报就业率改为委托社会上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调查统计,从而减少数据的“水份”,为教育部门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自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大学生商业计划竞赛以来,大

 学生创业计划风靡全球。目前,美国大学生创业率高达20%一30%,美国和同本都制定了相关政策并创造创业的制度和法律环境,为我国提供了借鉴。早在1998年12月24同我国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然而,据广州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广州市大学生调查,他们选择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5.6%,5.4%,2004年,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0.87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O.31%;灵活就业的有33.6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2%。据教育部统计表明,2005年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O.4%⑥。北京作为全国的“人才大本营”,在2006年17.5万名高校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也仅有146人,不到毕业生总数的O.1%。为鼓励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应该提供一些便利条件。首先,政府应为大学生提供资金扶持和创业培训,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点。例如上海地区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向银行申请开业贷款担保额度最高可为7万元,并享受贷款贴息。上海市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免费为大学生提供项目风险评估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四项优惠政策,具体包括:高校毕业生(含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经营只起,1年内免交个体户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此外,如果成立非正规企业,只需到所在区县街道进行登记,即可免税3年。山同时,从2006年起,上海市政府将连续5年,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建议各地政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积极的鼓励政策。比如,设立担保基金、提供小额贷款,延长还款期限:简化审批手续;免受管理费、登记费等各种行政性收费;出台相应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对自主创业所办的企业取消注册资金限制;同时,政府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指导等服务。于此同时,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法律支持,保障大学生的权益。此外,政府应建立大学生培训机制,给在就业中处于劣势或者暂时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提供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同时,为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以解决燃眉之急。

 

 结 论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无论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但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调整以及政府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表征与原因不同,其解决策略也相应迥异。本文研究的只是我国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责任承担,所以只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限定在了政府责任的视角和层面,其研究的进路和结果不能涉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方面面。本文立足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宏观场景,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引领下,把政府责任引入了大学生就业领域。笔者基于政府在高等教育这一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和管理上的基本理论,联系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政策、制度、法律环境等方面的相关实际,具体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政府责任担当的历史与现实景况,设计建构了大学生就业论域中一个符合服务型政府要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责任体系,并为这一责任体系的有机运行和实现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策略构想。同时,也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大学生,关注大学生就业,也期待更多的学者讨论、研究大学生就业中的责任分担,共同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

 [3]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2005。

 [4]黄敬宝.劳动力市场/制度完善与大学生失业[J].教育’改革,2007,(01).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3

 [6]孙冠群.责任政府和依法行政[J].学术界,2004,(8).

 [7]李青.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启示[J].学术界,2004,(2).

 [8]金大军.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新论[J].天津社会科,2000,(5).

 [9]刑志杰,由由.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供需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1).

 [10]李景鹏.政府的责任和责任的政府[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5).

 [11]田永波.人力资本的一般性和专有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2]谢作诗,杨克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教育研究,2007,(4).

 [13]孙泽厚.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避免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成功模式[J].教育科学,2002,(2).

 [14]蒲建萍.浅析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J].中国人学生就业,2004,(2).

 [15]杨青.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致 谢

 本论文在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指导老师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指导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得到许多在实习过程中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

 20

推荐访问: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 大学生就业 公共事业管理
上一篇:浅谈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下一篇:医院科教科科长职责(医院职能科室人员职责)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