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表格教案

来源:执业药师 发布时间:2021-02-06 点击: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课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课时数 1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走进苏轼,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词豪放的词风。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体会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意象、关键词品读,感受苏轼词中旷达的情感。

 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知人论世,感受苏东坡“荣辱不惊”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通过意象、关键词品读,感受苏轼词中旷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感受苏东坡“荣辱不惊”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电脑及课件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 PPT 课件 ☑

 相关视频□

 微课□

 相关电子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 教 学 学环 环 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图 导入 一、情境导入、 走进作者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词人,他一生辗转多地,漂泊不定,从眉山——汴京——黄州——颍州——定州——杭州——儋州——密州。他在密州时写过“但愿人设 计 意图:简单明了的感受到苏轼漂泊不定的人生。

 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请 同学们猜一下他是谁? 明确:苏轼。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一生辗转多地,漂泊不定。可以说苏轼一生就是被放逐的一生。黄州是他的人生转折点,也是他人生的低谷。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被贬黄州当团练副使。试想这对于中国的士大夫来说可说是最苦闷悲痛的事。那么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会不会也苦闷低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 听诵读,整体感知词的内容

 1.你从词中读到哪些内容?

 明确 :景色、人物

 2.完成表格填写,找出这首怀古词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语句语句以及各自特点。

 明确:

  诗句 特点

  景物 大江东去, 故垒西边,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起千堆雪 境界开阔 历史悠久 气势雄壮

 人物 周郎:

 小乔出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年轻 儒雅 意气风发 功业有成 “我”: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多情 年老 功业未成

  新 新 课 课 教 教 学 学 过 过 程 程

 课时一 一 三、诵读诗歌,赏析古地之景、之人

 1 1.齐读词的上阙,结合意象,赏析赤壁之景。

  明确: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

 境界开阔、历史悠久、波澜壮阔、充满力量

 2.学生诵读上阙,探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哪些词用的比较好,为什么?(小组讨论)

 明确: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浪涛猛烈的拍击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千堆澎湃的雪浪。

 “穿”——夸张手法,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高度)

 “拍”——夸张手法,写出江水拍打江岸的力度。

 “卷”——卷起层层白浪,写出波涛巨大的力量。

 小结:词的这些精妙的词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作者抓住了悬崖、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描绘出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此时的江山如画与历史的硝烟之地融合,我们似乎回到了三国古代战场,看到那些英雄人物。

 2. 齐读下阙,思考: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辉煌并非周瑜一人创造,为什么苏轼唯独想到周瑜?

  明确:

 补充材料

 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年”,二十岁一篇《刑赏忠厚论》高中进士,可谓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然而他步入仕途后就屡遭贬谪、历经坎坷,饱受宦海浮沉之苦,因反对宰相王安石变法、自求外放;因为“乌台诗案”被捕下狱,濒临看砍头,出狱以后被降职黄州图练副使,后又入朝,因“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能再度自求外调,之后外放,一度被贬到惠州、儋州,真乃是“崎岖世味尝尽遍”。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事业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小结:借周瑜正当年轻、功成名就来感慨自己年岁已大,又壮志难酬的情怀。周瑜写的越是光彩照人,他的内心就落寞失意。景是情感的触发点,作者观眼前赤壁之景、怀周瑜成功之事,抒自己壮志难酬之情。将江山之景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设 计 意图:感受奇景,领会胸怀。

 设 计 意图:形象对比,领会神伤。

  设 计 意图 :

 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更好的把握苏轼的情感与心境。

 四、知人论世,品味情感

  讨论思考:这首词只是表达苏轼心中的不甘与苦闷?(请学生诵读)

 明确:

 依据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永远滚滚涛涛,千古人物不过风流一时,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再大的功业也不过是过眼烟云。

 依据二:看看同时期苏轼写的文字,从其他的诗文中再去品他到底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情感。

 补充材料: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选自《前赤壁赋》

 2.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三年《定风波》

 翻译: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小结:作者把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上,从而获得心灵的解脱,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也好,又都算的了什么。

 依据三:

 在古文宝库中,近 2000 篇古文消失;在诗歌宝库中,1000 多首古诗就没有了;在词的宝库中,200 首词就没有了;然后,在中医药中,400 多个宝贵的药方就没有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馆里,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就没有了;在日本人的个人收藏室的收藏的《枯木怪石头》就没有了;在杭州西湖上,将会失去一道宛如长龙卧泼的堤岸苏堤;在遍布全球的中餐馆里,那肥而不腻的东坡肉就没

 有了,还有然后……缺少了黄州的一词二赋。

 —— 莫砺锋

 小结:纵使苏轼一生坎坷波折,但内心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如果没有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中国的文化中将会失去很多珍宝,所以我们也要向作者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不管任何风雨,不畏向前。

 结束语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布 布 置 作 业

  1.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完成《苏轼的流放日记》,以苏轼的口吻,写出他被贬黄州期间内心的挣扎与坚守。要求字数 400 字左右。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课 课 后 反 思

 附件一:导学案

  放逐放逐 坚守

 附件二:质量检测

推荐访问:赤壁 怀古 教案
上一篇:三年规划microsoftword文档(3)
下一篇:2020-2021学年牛津译林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6,period1,,同步检测卷(无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