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人养老准备调研报告-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腾讯金融研究院

来源:执业药师 发布时间:2020-11-01 点击:

 I

 目

 录

  1

 报告的背景 .......................................................... 1 1.1 中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 1 1.1.1 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 ....................................... 1 1.1.2 老龄化程度在地区间的不平衡,“未富先老”问题凸显.......... 2 1.1.3 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年轻人压力增加,“养儿防老”难以为继 .. 2 1.1.4 老年家庭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 ............................... 3 1.2 现行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和不足 ..................................... 4 1.2.1 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 ......................... 4 1.2.1.1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构成 ............................. 4 1.2.1.2

 我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发展及失衡 ..................... 5 1.2.1.3

 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的重要意义 ..................... 6 1.2.2 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发展状况 ............................. 6 2

 报告的产生 .......................................................... 9 2.1 主要目标......................................................... 9 2.2 调研内容......................................................... 9 2.3 问卷设计......................................................... 9 2.4 施测过程 ..................................................... 10

 2.5 样本描述 ..................................................... 10

 3

 国人养老准备情况 ................................................. 15

 3.1 对养老生活的愿景和主要担忧 ................................... 15

 3.1.1 未退休者对养老生活的愿景和担忧 .......................... 15 3.1.2 已退休者对养老生活愿景实现的评价及担忧 .................. 19 3.2 对退休收入的预期 ............................................. 21

 3.3 受访家庭的收入和支出分析 ..................................... 25

 3.3.1 收入和资产 ............................................ 25

 3.3.2 消费和储蓄 ............................................ 29

 3.4 养老准备 ..................................................... 30

 II

 3.4.1 对自身预期寿命的估计普遍较为乐观 ........................ 30 3.4.2 实际养老准备并不充足 .................................. 31

 3.5 金融素养与养老金融素养 ....................................... 33

 3.5.1 受访者的金融素养及差异性比较 .......................... 33

 3.5.2 金融素养对养老准备的影响 .............................. 35

 3.5.3 受访者养老金融素养水平及差异性比较 ...................... 36 3.5.4 养老金融素养对养老准备的影响 .......................... 38

 3.5.5 受访者利用互联网获得金融服务的参与度 .................... 39 3.6 对养老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需求 ................................... 40

 3.6.1 养老财务准备过度依赖第一、二支柱 ........................ 40 3.6.2 专业知识不足、产品过多无法选择成为养老财务准备的难点 ..... 43 3.6.3 保本与安全是受访者最看重的养老金融产品功能 .............. 44 3.6.4 消费者期待金融机构提供养老财务规划及投资组合推荐服务 ..... 46 3.6.5 对新近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的看法 .......................... 48 3.6.5.1

 税延型养老保险 ................................... 48

 3.6.5.2

 养老目标基金 ..................................... 51

 3.6.6 对个人退休账户制度的期待 .............................. 53

 3.7 受访者的风险偏好及其对养老准备的影响 ............................ 56 3.7.1 受访者的风险偏好水平 .................................. 56

 3.7.2 受访者风险偏好的差异性比较 ............................ 57

 3.7.3 风险偏好对养老准备的影响 .............................. 60

 4

 个人应如何做好养老储蓄投资 ....................................... 63

 4.1 储蓄投资前的需求分析 ......................................... 63

 4.1.1 基于退休生活目标,确定退休后的收入目标 .................. 63 4.1.2 测算退休生活目标需求和可能获得的收入之间的缺口 .......... 63 4.2 了解可选择的金融产品 ......................................... 65

 4.2.1 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 .................................... 65

 4.2.2 通过证券公司选择的投资产品 ............................ 65

 4.2.3 基金公司的产品 ........................................ 66

 4.2.4 保险公司的产品 ........................................ 67

 4.2.5 信托公司的产品和服务 .................................. 68

 III

 4.3 确定适当的养老投资策略 ....................................... 68

 4.4 典型案例分析 ................................................. 69

 5 建议 ............................................................. 74

 5.1 个人:尽早规划退休生活,加强养老投资储蓄 ........................ 74 5.2 金融机构:创新和完善养老金融产品及服务 .......................... 75 5.3 政府责任:建立个人退休账户制度,推动第三支柱发展 ................ 75 5.4 积极发挥理财平台连接各方的纽带作用 .............................. 76

  III

 1

  1

 报告的背景

  1.1

 中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我国自 1999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老年人口存在数量大、占人口比重高以及预期寿命不断增长等特点,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养老财务压力,如何做好养老财务准备,解决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问题,成为整个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

 1.1.1

 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

  自 1999 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到 2018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达 1.7 亿,占总人口比例的 11.94%(见图 1.1)。预计到 2050 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 4.87 亿,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34.9% 1 ,也就是说届时我国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此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的预期寿命不断提高。1999 年,我国新生儿平均预期寿命为 71.4 岁,2015 年,该数字已经增长到 76.34 岁,且呈现明显持续上升趋势 2 。

 18 18000

 16 16000

 14 14000

 12 12000

 10 10000

 8 8000

 6 6000

 4 4000

 2 2000

 0 0

  65岁及以上人口 ( 万人 ) 老年抚养比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图

 1.1 1999 年 -2018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及其占比、老年抚养比 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出生率在不断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7 年我国出生人口 1723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2.43‰,2016 年我国出生人口 1786 万人,2017 年出生人口数量与 2016 年相比有所下降。

  1 资料来源: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到 2050 年老年人将占我国总人口约三分之一。

 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 老年抚养比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用以表明每 100 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与上个世纪 50 年代的高出生率有关。随着时间推移,“生育潮”时期出生的人已逐步进入老龄期,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也开始逐步凸显。可以预计,未来中国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加深。

 1.1.2

 老龄化程度在地区间的不平衡, “ 未富先老 ” 问题凸显

  2018 年,全国人口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 11.94%,除了西藏(5.68%)之 外,其余各省、直辖市均已步入老龄化阶段。图 1.2 显示了 2018 年全国各省市的老龄化程度。川渝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其中山东老龄化程度为全国之最,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 15.16%,四川、辽宁、上海、重庆、江苏等省市也均超过了 14%。西北地区老龄化程度普遍较低。此外,广东、海南、云南等省的老龄化程度也不高。一些地区老龄化程度高可能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环境较适宜老年人居住等因素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 对比各省、直辖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我们发现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相称(见图 1.3)。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未富先老”的问题,当地的老龄化程度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未来会给政府及家庭带来巨大的养老压力。

  图 1.2 2018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地域分布(左)

 图 1.3 2018 年中国省级行政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右)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中国统计年鉴》,2019

 1.1.3

 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年轻人压力增加, “ 养儿防老 ” 难以为继

  上世纪 50-60 年代“生育潮”时期出生的人正逐渐步入老龄期,在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劳动人口增长乏力,老年抚养比从 1999 年的 10.2%上升到 2018 年 16.8%(见图 1.1)。

 “80 后”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面临着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的多重问题,生活压力巨大。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我国居民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社会生育欲望低下,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导致人口中 0-14 岁人群比例逐年下降(见图 1.4),“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将越来越难以为继,因

 3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此每个个体都必须为自己未来的退休生活负责,提前做好财务安排。

  图

 1.4 1999 年- - 2018 年我国按年龄分类的人口结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1.4

 老年家庭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和养老方式的改变,我国高风险老年家庭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高风险老年家庭指处于失能或半失能、空巢、独居状态的老年人家庭。这类家庭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健康不良导致的巨额医疗及护理费用,收入不足导致的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缺少亲情导致的精神“贫困”等方面。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 2020 年,我国的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 2900 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 1.18 亿人左右。

 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老年人身体功能慢性损伤和失能的风险不断增加。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全国残疾人人口基础库的数据,2018 年底,我国共有约 3566 万残疾人,其 中 60 岁及以上的残疾人约 1529 万人。根据艾媒数据中心的预测,2015-2050 年中国失能/半 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及人口占比的预测如图 1.5 所示。可以看出中国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数 量将从 2020 年的 4000 多万人逐渐上升至 2050 的 1 亿人左右,而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比例在 2020 年之后也会上升,维持在 20%左右。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4

 图 1.5 中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及比例

 1.2

 现行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和不足

  1.2.1

 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

  1.2.1.1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构成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是指社会成员的老年经济保障应该由政府、企业和个人来共同承担。政府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计划通常称为第一支柱,企业为员工设立的各类退休计划、企业年 金计划等为第二支柱,职工个人购买的养老年金保险、养老基金、相关的银行储蓄等为第三 支柱。

 构成第一支柱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是政府向全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产品,其目的是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退休后的基本经济保障。社会保险中与老年人最直接相关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保障日常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现金,基本医疗保险则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费用支出的补偿。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最重要、涉及面最广的一项保险制度,通常是中低收入劳动者退休后最主要、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构成养老保障第二支柱的主要是来自企业或事业单位建立的各类退休计划,在我国主要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计划,这类计划通常会得到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我国目前第二支柱的发展还很薄弱,主要表现为覆盖面低,保障程度不高。

 养老保障的第三支柱来自于个人和家庭,即由个人及家庭提供的收入来源。这类收入来源一般可作为第一、第二支柱的补充,提高老年人的经济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更侧重于对可能出现的重大支出的预防。构成第三支柱的来源有多种形式,包括: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养老基金、银行储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带来的收益、可能的工资性收入、房产收益和子女提供的赡养费等。

 根据上述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相应的养老金也可分成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公共养老金、企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公共养老金主要指政府的社会基本养老金,企业养老金主要指企业年金及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指个人为自己建立的、以提供退休后收入保障为目的的养老金计划,既可以为不能参加第一、二支柱养老金计划的个人提供退休收入保障,也可以为参

 5

 加了第一、二支柱养老金计划的个人提供额外的养老保障;其基本特点是:个人自愿参与, 政府给予税收优惠鼓励,采取完全积累的模式;典型方式是购买养老年金保险、养老目标基金、建立个人退休账户等。

 1.2.1.2

 我国三支柱养老 ⾦ 体系的发展及失衡

  与国际上相比,我国的养老金体系有两个明显不足:(1)养老金资产总额严重不足,体现为养老金资产占 GDP 的比重严重偏低;(2)养老金体系各支柱之间的发展失衡,严重依赖公共养老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等无论在覆盖面还是资产份额上均严重不足。

 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老金总资产占 GDP 的比重严重偏低。

 截⾄ 2019 年末,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 ⾦ 累计结存 6.29 万亿元,全国企业年 ⾦ 积累基 ⾦ 总规模为1.80 万亿元, 第三支柱刚刚起步,规模尚小,我国第 ⼀ 、第 ⼆ 支柱养老基 ⾦ 仅占 GDP 的 8.16%(2019 年

 国内⽣产总值

 99.09

 万亿元)。

 如果第一支柱养老金资产的计算考虑全国社会保障理事会管 理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 2.63 万亿资产,那么 2019 年我国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养老金资产总计占 GDP 的 10.81%。第三支柱方面,假设第三支柱占比不变,那么 2019 年第三支柱规模约为 1.44 万亿元(见图 1.6)。因此,即使考虑了广义第三支柱养老金资产,2019 年我国养老金总资产也仅约占 GDP 的 12.27%。而 2018 年,全球养老金资产规模前 22 名的国家或地区的养老资产占 GDP 的平均比重就已经达到了 67% 4 ,因此我国养老金资产规模远远低于许多国家。

 其次,在养老金结构上,我国当前的私人养老金——第二与第三支柱的规模严重偏小, 分别仅占 2019 年 GDP 规模的 1.8%和 1.5%,远远低于美国(2018 年美国第二、三支柱养老金合计占比大约为 GDP 的 118%)。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养老金体系内各支柱发展之间严重失衡,过度依赖公共养老金,第二和第三支柱规模小,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图 1.6 2019 年我国三支柱养老金的资产(单位:万亿元)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基金)

 第三支柱(估计)

 6

 1.2.1.3

 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 ⾦ 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可以减少对公共养老金和企业养老金的依赖和替代率要求,进而减少政府和企业的财务压力。第三支柱还可以增加对非正规部门人群的覆盖,覆盖那些未被第一支柱、第二支柱覆盖的人群,如自雇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家庭妇女等。尽管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非正规部门人员进行了覆盖,但存在个人缴费过高或给付水平较低等问题。第三支柱养老金通过个人账户形式,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可以有效地提高非正规部门人群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建立第三支柱养老金还有助于提高退休后收入水平和提高退休准备金的投资收益率。第三支柱养老金在缴费金额、投资选择等方面均赋予个人更多的选择权,个人可根据自身的收入、风险偏好,在享受国家政策优惠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发展好第三支柱养老金也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一直以银行存款为主,2015 年末占比为 60%,银行理财产品占比为 14.5%,股票和公募基金占比分别为 17.7%和 3.5%。可以看到,我国居民储蓄中无风险资产(即银行存款加银行理财)占比达到 3/4,投资性资产合计仅占 1/5,专门用于养老的资产占比不足。上述资产结构带来了两种金融资产配置上的扭曲:一是家庭部门缺少专业化养老资产配置渠道,以养老为目的的金融资产大量配置于无风险短期金融产品,仅能获取低于社会平均回报率的固定收益,或者是无序流入高风险的股票市场,可能导致养老资产的巨大损失;二是金融体系将居民储蓄向实体投资转化的功能严重不足,尤其缺少有效的长期资本形成机制。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率下行,金融领域结构性矛盾突出,大量金融资产没有转化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本金,整个金融体系在过剩资金的驱动下,向下寻求无风险收益,衍生出各种相互嵌套的结构化金融产品。由于缺少养老金在资金来源端的分流和资金运用端的长期理性,金融体系中真正触达实体经济的投资工具不发达,客观上加剧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能够有效改善上述扭曲现象,其价值已经为以美国为代表个人账户养老金(IRA)所验证。

 我国已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个税递延的商业养老保险也开始了试点。但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需要均衡发展,任何一个支柱的滞后发展,都会加重另外两个支柱的压力,影响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为加快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2018 年2 月,人社部、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建立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工作,标志着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正式进入制度建设阶段。

 1.2.2

 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发展状况

  从世界银行 1994 年的报告《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中提出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该报告认为,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应当同时实现三个目的:再分配、储蓄和保险。然而,仅依靠政府提供的养老金,是无法在保证效率的条件下实现上述目的的,人们将会面临各种分配及税率过高问题。因此,世界银行提倡各国形成主要用于消除贫困与不平等的政府养老金计划,强制的企业或个人补充养老金计划,自愿的个人补充养老金计划。虽然提出了三支柱体系,但随着各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和成熟,人们对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养老保障中应该发挥作用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第三支柱应当发挥的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商业养老年金保险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年金保险是指投保人退

 7

 休前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在退休后或从合同约定的时间起,定期领取养老保险金,直至去世。目前,我国商业养老年金保险大致可分为传统型定额给付型年金、万能型年金和投连型年金(又称为变额年金)。不过我国商业养老年金保险市场目前发展得还很有限,面临较大的发展瓶颈。以变额年金保险为例,中国保监会于 2011 年 5 月 10 日发布了《关于开展变额年金保险试点的通知》,开始推动变额年金保险的发展,初步拟定的试点地区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五市。但是变额年金产品的市场接受度过低,发展严重遇冷。截至目前, 我国保险市场上仅存的变额年金产品只有工银安盛的“保得盈”年金保险产品和中美联泰大都会的“步步稳赢”年金保险产品。据统计,保得盈和步步稳赢变额年金保险产品最初申请的销售额度分别为 9 亿和 29 亿,但试点一年期间的保费收入却只有 1.5 亿和 2.4 亿,这与美国变额年金每年高达 1000 多亿美元的保费收入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国发展商业年金保险的困难主要在于:第一,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产品种类单一,回报率低,难以体现“养老”特征。我国目前实际销售的商业养老年金产品中,大多数是定额给付分红型年金,且保费缴纳和给付方式类似,保障范围、保险责任、费率等方面相似,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中以分红型个人年金产品为主,未来的养老给付大多为固定金额,没有考虑到物价水平和利率的因素,造成年金产品收益率明显偏低。第二,2018 年之前我国尚没有出台针对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购买者的吸引力。

 2018 年 4 月 12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税 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决定自 5 月 1 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

 和苏州工业园区试点税延型养老险,试点期限暂定 1 年。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指,投保人缴纳的保费可以在税前列支,当领取保险金时再根据当时的税率缴纳税款。由于可以长期递延纳税,再加上退休后适用的边际税率可能较低,因此对投保人有较明显的税收优惠, 可以激发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按照《通知》的规定,取得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所得的个人,其缴纳的保费准予在申报扣除当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限额据实扣除,扣除限额按照当月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收入的 6%和 1000 元中孰低的办法确定。也就是说,每人每月最高 1000 元、每年最高 1.2 万元的税延额度。在具体操作方面,《通知》强调,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按稳健型产品为主、风险型产品为辅的原则选择,采取名录方式确定。试点期间的产品要符合“收益稳健、长期锁定、终身领取、精算平衡”的原则,满足参保人对养老账户资金安全性、收益性和长期性管理的要求。

 除了商业养老年金保险外,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也将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中发挥重要作用。2018 年 3 月 2 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基金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正式施行。《基金指引》规定,养老目标基金在发展初期主要采用基金中基金(FOF)的形式运作,这也是海外目标日期基金(生命周期基金)的运作形式;鼓励采用成熟稳健的资产配置策略,控制基金下行风险,追求资金长期稳健增值。在此之前,基金行业已经存在一些名称中带有“养老”字眼的公募基金产品,但这些产品明显并不属于《基金指引》中的养老目标基金,而是属于一般认为的“公募养老主题基金”。公募养老主题基金是专指为投资者提供稳健收益的养老理财工具型公募基金,不包含投资养老产业的行业基金。2012 年 11 月天弘基金推出的“天弘安康养老”是业内的首只养老主题基金。之后,养老主题基金迎来了迅速发展期。但是,公募养老主题基金并非真正的养老目的基金。换言之,其并不具有服务于投资者养老目的和生命周期的投资特性。因此,养老主题基金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稳健的公募基金产品。养老主题基金类型繁多,主要涉及股票、指数、债券、混合、分级等多种类别。按照投资策略分类,主要分为养老产业主题投资基金和以绝对收益策略为主的偏债混合基金。基金类型最多的是偏债混合型基金,一共有 7 只; 被动指数型、灵活配置型和普通股票型分别有 2 只;偏股混合型产品仅有 1 只。

 8

 2018 年 3 月证监会发布的《基金指引》中规定的养老目标基金才是真正意义上服务于 养老的养老基金。在证监会《基金指引》发布后,公募基金热情高涨,提交了多达 59 只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包括目标日期基金和目标风险基金。2018 年 8 月 6 日,首批 14 只养老目标基金从 59 只产品申报名单中获得证监会批准,具体包括了中欧预见养老 2035 等 14 只养 老目标基金。其中 8 只为目标日期策略产品,6

  只为目标风险策略产品,都采取封闭期运作, 首批产品封闭期有 1 年、3 年和 5 年不等。具体来看,目标日期策略产品方面,有 5 只将退 休日期设定为“2035”,2 只设定为“2040”,还有 1 只设定为“2043”;目标风险策略方面, 有 5 只为稳健策略,1 只为平衡策略。以中欧预见养老 2035 为例,该基金主要针对 1970 年 -1980 年出生的投资者,假定他们的退休年龄区间在 55 岁-65 岁,这些投资者将于 2035 年 左右退休,故目标日期设在 2035 年。除了目标日期以外,该基金的投资策略将根据目标日期型基金的下滑曲线模型,随着投资人生命周期的延续和目标日期的临近,基金的投资风格相应的从“进取”转变为“稳健”,再转变为“保守”,权益类资产比例逐步下降,而非权益类资产比例逐步上升。

 当前,我国第一批养老目标基金已经开始了发行,包括华夏养老 2040、中欧预见养老2035 基金等。第一批试水的养老目标基金也面临着一定问题和挑战。第一,从投资者的角 度来看,第一批养老目标基金针对的群体相对较为有限,集中在 2035-2040 年退休的人群; 其他年龄段的投资者缺乏有效的投资标的。第二,第一批养老目标基金出于声誉和未来市场增长的目的,需要追求长期优质回报,因此于投资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未来养老目的基金市场上的基金或将在业绩和规模两方面形成马太效应和出现明显分化。

 9

 2

 报告的产生

  为全⾯、客观地了解中国居民在养⽼准备⽅⾯的情况,腾讯⾦融科技智库联合清华⼤学 ⽼龄社会研究中⼼、清华⼤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于 2020 年 9 ⽉启 动了“国⼈养⽼准备调研项⽬”。调研范围覆盖了全国 34 个省级⾏政区,通过互联⽹平台实施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前的这个《国⼈养⽼准备报告》即为该项⽬的主要研究成果。

 2.1

 主要目标

  本次调查的最终⽬的是:全⾯、客观地了解中国居民在养⽼财务准备⽅⾯的意识和⾏动, 分析指出影响中国居民养⽼财务准备的关键因素,了解中国居民对养⽼⾦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风险偏好,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养⽼保险制度与政策、个⼈做好养⽼财务准备、⾦融机构提供更加适合国⼈养⽼准备的⾦融产品及相关服务提供参考。

 2.2

 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是了解受访者对养⽼准备即为⾃⼰和家⼈退休后的⽣活所做的相关财务准备的认知、预期、态度以及已经或即将采取的⾏动,具体分为以下⼏个部分:

 (1)

 养老财务准备⽅面的意识和⾏动。

 通过了解受访者对养⽼财务准备的认知⽔平、

 基本特征、主要关联因素,以及实施⾏动等,反映中国居民在养⽼财务准备上的完善程度。

 (2)

 国民的基本⾦融素养。

 通过了解受访者对货币时间价值、风险分散、通货膨胀等 基本⾦融知识以及基本社会养⽼保险知识的认知情况,反映中国居民的基本⾦融素养⽔平。

 (3)

 养老⼈群的支出构成。

 通过了解已退休者和未退休者的消费⽀出,反映养⽼⼈群的⽀出结构和特点。

 (4)

 对养老⾦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了解受访者在进⾏养⽼财务准备时会如何选择⾦融产品,以及他们对养⽼⾦融产品和服务的偏好和要求。

 (5)

 在养老基⾦投资上的风险偏好。

 通过对⽐分析受访者风险偏好以及投资⾏为,反映中国居民在养⽼基⾦投资中的特征与偏好。

 2.3

 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采⽤问卷调查⽅式,由清华⼤学⽼龄社会研究中⼼、清华⼤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设计《中国居民养⽼财务准备情况调查》问卷,由腾讯⾦融科技

 10

 智库通过腾讯问卷系统完成问卷的发布和回收。

 调查问卷共包括以下内容:

 (1)

 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居住地、家庭结构、受雇单位类型等。

 (2)

 收⼊、⽀出与投资信息,包括:家庭收⼊、⽇常⽀出、储蓄⽐例、⾦融资产⽐例、互联⽹⾦融的使⽤情况以及风险偏好等。

 (3)

 养⽼准备意识与⾏动,包括:对退休⽣活的感性愿望与理性预期、对退休⽣活收⼊的设想、养⽼规划完善程度、已采⽤的养⽼准备⽅式。

 (4)

 ⾦融素养,包括:对单利与复利、通货膨胀、风险分散等基本⾦融知识以及社会养 ⽼保险的保费缴纳、领取条件、领取⾦额等规则的掌握程度等。

 (5)

 养⽼⾦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包括:主观预期寿命、养⽼⽣活成本估计、对养⽼⾦融产品和服务的偏好。

 2.4

 施测过程

  本次调查的问卷通过腾讯问卷制作并发布,腾讯⾦融科技智库("企鹅智酷")执⾏问卷的具体测试过程。本次调研由“企鹅智酷”旗下 ⼦ 品牌“企鹅调研”向其 ⾃ 建样本库内的 ⽤ 户发送问卷,⽤户接收到问卷后⾃愿进⾏问卷填写。"企鹅智酷"是腾讯科技旗下互联⽹产业趋势研究、案例与数据分析专业机构,拥有《深度报告》、《数据调研》等独家商业分析和数据挖掘产品,因此样本的代表性是值得信赖的。

 2.5

 样本描述

  本次问卷调查共计回收有效样本 4965 份,调查对象覆盖全国 34 个省级⾏政区,收回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1) 年龄分布集中在 20 岁-50 岁, 即“ 70 后” 、 “ 80 后 ” 和“ 90 后” ,平均年龄⼤约为 43 岁。这些年龄段的⼈都需要在不同程度上考虑养⽼财务准备问题,但又处于不同的准备阶段, 各具特点,正好符合本报告的研究⽬的,⽅便我们分析和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对于养⽼财务准备的意识、准备以及需求,详见图 2.1。

  34.2

  24.7

  12.5

  0.3

 11

 图 2.1 受访者年龄分布 (2) 地域以及城市等级分布较均衡,覆盖我国所有省级⾏政区,详见图 2.2。

 东北(黑龙江、吉林、辽林)

 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台湾、钓鱼岛)

 华北(北京、天津、山西、 河北、内蒙古)

 华中(河南、湖北、湖南)

 华南(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

 图 2.2 受访者地域分布 (3) 婚姻状况:⼤部分为已婚,详见图 2.3。

 3.0

 1.1

  5.0

  1.2

 1.1

  未婚 已婚 同居 分居 离婚 丧偶 再婚

 图 2.3 受访者婚姻状况 (4) 教育⽔平:样本的教育⽔平集中在⾼中/中专/技校、专科以及本科,详见图 2.4。

 5.0

  24.8 28.8 16.6 10.3 77.0 11.6

 12

  16.8

 17.6 33.6

 36.4

  初中及以下 高中/中专/技校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 硕士及以上

 图 2.4 受访者教育⽔平 (5) 受雇单位类型覆盖较为全⾯,私营企业/个体⼯商户、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受访者⽐例相对较⾼,详见图 2.5。

 政府部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 事业单位

 3. 国有企业

 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

 外商/港澳台商企业个人/家庭

 图 2.5 受访者受雇单位类型 (6) 家庭收⼊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8 年的统计数据,将城镇居民按收⼊五等分分组后, 家庭年均收⼊分别为低收⼊户(0%~20%)4.32 万元,中间偏下户(20%~40%)7.46 万元,中间收⼊户(40%~60%)10.56 万元,中间偏上户(60%~80%)14.75 万元,⾼收 ⼊户(80%~100%)25.47 万元 4,5 。根据最新的《中华⼈民共和国 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测算,2019 年城镇居民家庭收⼊的中位数约为 11.77 万元。

 我们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年收⼊低于

 12

 万元的受访者占比为

 58.5%,家庭年收⼊超过23

 万元的受访者占比约为

 16.1%,与全国居民家庭的收⼊分布情况基本⼀致 ,详见图

  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 年)》 5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 年)》,通常假设中国家庭平均⼈⼜规模为 3 ⼈ 28.8

 22.7

 8.0

 4.2

 13

 2.6

 。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

  8万以下

 8-12万

  12-23万 23万以上

  8万以下 8-12万 12-23万 23-65万 65-100万 100-350万 350万以上

  图 2.6 受访者家庭税后年收⼊ (7) 家庭资产状况:如果将家庭总资产由低到⾼排列后分为 6 个组, 2019 年中国城镇居民户均总资产分别为:低资产户(0%~20%)41.4 万元,中间偏下户(20%~40%)99.5 万元,中间资产户(40%~60%)164.4 万元,中间偏上户(60%~80%)282.4 万元,⾼资产户(80%~90%)493.3 万元,超⾼资产户(90%~100%)1511.5 万元 6 。我们的调查结 果显⽰, 家庭总资产低于 100 万元的受访者占比为 53.6%,家庭总资产超过 300 万元的受访者占比为

 19.2%,与全国的家庭总资产分布情况也基本⼀致,说明我们的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详见图 2.7。

 6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2019 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家庭总资产分布、住房拥有情况、家庭负债情况、家庭偿债能⼒及偿债收⼊⽐分析》 0. 5

 11.9

 25.5

 25.7 32.8

 14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100万以下 100-300万 300-500万

  100万以下 100-300万 300-500万 500-1000万 1000-5000万 5000万

  图 2.7 受访者家庭资产总额

  12.2

 27.2 53.6

 15

 3

 国人养老准备情况

  3.1

 对养老生活的愿景和主要担忧

  3.1.1

 未退休者对养老生活的愿景和担忧

  为了解居民对养 ⽼ ⽣ 活的主要愿景和担忧,我们在问卷中询问了受访者“最看重未来养

 ⽼⽣活的哪些品质”这样⼀个问题。结果显⽰:⾼达 74.6%和 68.1%的未退休受访者选择了“ 完善的医疗服务 ” 和“ 良好的居住和服务设施 ” (见图 3.1.1);并且,⼏乎所有年龄段和所有收⼊⽔平的受访者都给出了类似的选择(见图 3.1.2,图 3.1.3)。可见医疗服务与居住设施是 ⼈们未来养⽼⽣活中最看重的⽅⾯。此外, “ 与家⼈同住( ”

 29.3%)、 “ 良好的⾃然环境( ”

 27.8%)

 以及“充 ⾜ 的资 ⾦ 保障”( 26.8% )也是未退休受访者较关注的。随着受访者年龄的增加,对

 资⾦充⾜性的担忧有所下降,说明临近退休阶段的居民在⼀定程度上已经做好了退休财务准 备;但这些受访者对“与家 ⼈ 同住”、 “ 能继续发挥技能和特长”等 ⽅ ⾯ 的关注度显著增加,说 明居民对于养⽼⽣活的⼼理需求随年龄的增长在增加。从家庭收⼊⽅⾯看,低收⼊家庭对资 ⾦ 充 ⾜ 性的关注较 ⾼ , ⾼ 收 ⼊ 家庭则对“与家 ⼈ 同住 ” 、 “ 良好的 ⾃ 然环境”等精神层 ⾯ 的诉求 较⾼。

  图 3.1.1 未退休者看重的未来养⽼⽣活品质

 100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完善的医疗服务 良好的居住和服务设施 与家人同住 充分的社交生活 能继续发挥技能和特长 良好的自然环境各地旅游 满足兴趣爱好 充足的资金保障

 图 3.1.2 不同年龄未退休者看重的未来养⽼⽣活品质 74.6 68.1 29.3

  27.8

 20.7 15.3 12.8

 16

 8万以下 8-12万 12-23万 23-65万 65万以上

  完善的医疗服务 良好的居住和服务设施 与家人同住 充分的社交生活 能继续发挥技能和特长 良好的自然环境各地旅游 满足兴趣爱好 充足的资金保障

 图 3.1.3 不同家庭收⼊未退休者看重的未来养⽼⽣活品质 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风险会开始增加,所以我们发现:59.5%的受访者担⼼退休后会出现“ ⽆ ⼒ ⽀ 付医疗费 ⽤ ”的问题, 48.7% 的受访者担 ⼼ “ ⼤ 病未能及时发现并治疗”,还有 29.3% 的受访者担 ⼼ “ 缺乏护理、照料等 服务” (见图 3.1.4)。这些担忧⽆论在哪个年龄段或哪个收 ⼊ ⽔ 平下都是显著的,尤其是我们发现:即使是 ⾼ 收 ⼊ 的群体,他们对于“ ⽆ ⼒ ⽀ 付医疗费

 ⽤ ” 的担忧也依然较⾼(26.29%),说明即使是较富裕的家庭,⼤病造成的财务冲击也会产⽣较⼤的影响(见图 3.1.6)。

 当按照年龄和家庭收⼊进⾏分类后,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财富的积累,受访者 对“ ⽆ ⼒ ⽀ 付医疗费 ⽤ ”、 “ ⽇ 常 ⽣ 活困窘 ” 等 ⽅ ⾯ 的担忧会有所下降, ⽽ 对于“亲 ⼈ 团聚机会减 少” 、“ 社交与⼈情往来冷落 ” 等精神层⾯的担忧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见图 3.1.5)。同样,随着 收 ⼊ 的增加,受访者对养 ⽼ 财务 ⽅ ⾯ 的担忧有所下降,但对于“ ⼤ 病未能及时发现并治疗”以 及“缺乏护理、照料等服务 ” 等依旧 ⼗ 分关注;同时,对于“亲 ⼈ 团聚机会减少 ” 、 “ 社交与 ⼈ 情 往来冷落” 等精神层⾯的担忧有所增加(见图 3.1.6)。总体来说,由健康问题引发的照料、护理、治疗以及医疗费⽤等⼀系列问题都是受访者所担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收⼊⽔平的增加,⼈们对养⽼⽣活中精神层⾯的追求越来越⾼。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59.5

  图 3.1.4 未退休者对养⽼⽣活的担忧 48.7 29.3 20.9 19.6 14.3

 17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无力支付医疗费用 大病未能及时发现并治疗 亲人团聚机会减少 社交与人情往来冷落 日常生活困窘 缺乏护理、照料等服务

 图 3.1.5 不同年龄未退休者对养⽼⽣活的担忧

  8万以下 8-12万 12-23万 23-65万 65万以上

  无力支付医疗费用 大病未能及时发现并治疗 亲人团聚机会减少 社交与人情往来冷落 日常生活困窘 缺乏护理、照料等服务

 图 3.1.6 不同家庭收⼊未退休者对养⽼⽣活的担忧 在问卷中我们还询问了受访者偏好的养⽼⽅式,选项包括:居家养⽼(同时还可享受社区的相关服务)、养⽼社区(专供⽼年⼈⽣活的社区)、候鸟式旅居养⽼(随着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地⽅旅⾏养⽼)以及机构养⽼(养⽼院、福利院)等四种⽅式。结果发现:偏好居家养⽼的受访者占绝⼤多数(61.3%),其次是候鸟式旅居养⽼(18.4%)和养⽼社区(14.8%),只有 5.5%的受访者表⽰偏好机构养⽼(见图 3.1.7)。对此,我们的看法是,尽管专业的养⽼机构可以为居民提供全⾯的医疗保障以及便利的适⽼化设施,但受我国传统⽂化习俗的影响 ,居民年⽼后还是更喜欢呆在熟悉的环境中,并且与⼦⼥亲朋保持充分的来往。我国提出的“9073”养⽼格局⽬标也预计,约有 90%的⽼⼈将采⽤居家养⽼的⽅式。因此,在传统⽂化习俗与居民养⽼需求的共同作⽤下,“医养结合”式的居家养⽼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种主要的养⽼模式,即政府和社会⼒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年⼈提供⽣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的服务。相较于传统的单纯为⽼年⼈提供基本⽣活需要服务的模式, “ 医养结合”式居家养⽼将医疗服务融⼊居家养⽼服务中,更能满⾜⽼年⼈的实际需求。同时, 随着⽣活⽔平的提⾼和观念的转变,候鸟式旅居养⽼也表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前景,相较于“50、

 18

 60 后”,“ 80 后”、“ 90 后” 也对“ 候鸟式旅居养⽼ ” 表现出了较⾼的接受程度(见图 3.1.8)。此外,随着收⼊⽔平的增加,养⽼社区受偏好的程度有所上升(见图 3.1.9)。养⽼社区尤其是 ⾼端养⽼社区能够从专业的⾓度为养⽼⽣活提供更为安全舒适的⽣活和环境,机构内天然形成的⽼年社交圈搭配以丰富的业余活动,也有益于培养和塑造⽼年⼈乐观积极的⼼理。同时, 该类机构拥有全⾯的医疗资源,能够有效管理常见的慢性病,在⽼年⼈出现突发状况时也能及时、正确地处理应对。基于以上优点,养⽼社区越来越受到中⾼端⼈⼠的追捧。不过⽆论是哪种养⽼⽅式,居民都应提前做好充分的财务准备。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61.3

  居家养老 养老社区 候鸟式旅居养老 机构养老

 图 3.1.7 未退休者偏好的养⽼⽅式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居家养老 养老社区 候鸟式旅居养老 机构养老

 图 3.1.8

 按年龄分类未退休者偏好的养⽼⽅式

 8万以下 8-12万 12-23万 23-65万 65万以上

  居家养老 养老社区 候鸟式旅居养老 机构养老

 图 3.1.9 按家庭收⼊分类未退休者偏好的养⽼⽅式 14.8 18.4

 5.5

 19

 3.1.2

 已退休者对养老生活愿景实现的评价及担忧

  我们就看重的养⽼⽣活品质、对养⽼⽣活的担忧以及偏好的养⽼⽅式等问题也询问了已退休者的看法。如图 3.1.10 所⽰,就所看重的⽣活品质来看,已退休者的关注与未退休者整体上⼤致相同:

 “ 完善的医疗服务 ” (59.6%)

 和“ 良好的居住和服 务设施” (58.9%)仍然是受访者最在意的养⽼⽣活品质。不过我们发现,对于已退休者⽽⾔,⼼理需求的满⾜是影响养 ⽼⽣活品质的重要⽅⾯。已退 休者对于“ 与家⼈同住 ” (40.0%,未退休者为 29.3%), “ 充分的社交⽣活 ” (25.7%,未退休者为 20.7%)

 以及“ 能继续发挥技能和特长 ” (23.3%,未退休者为 9.2%)等⽅⾯的关注明显⾼于未退休者;⽽ 对于“ 充⾜的资⾦保障( ”

  9.1%,未退休者为 26.8%)

 并没有看的那么重,尤其对于⾼收⼊受访者⽽⾔,他们对于资⾦充⾜性的关注⾮常低,家庭 年收⼊在 65 万以上的受访者对于“充⾜的资⾦保障”的关注度只有 2.15%。但⾼收⼊受访者 对于“ 与家⼈同住 ” 、 “ 充分的社交⽣活 ” 以及“ 良好的⾃ 然环境” 的关注度都⾮常⾼(见图 3.1.11),说明⾼收⼊者对养⽼⽣活的品质有更⾼的追求。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图 3.1.10 已退休者看重的养⽼⽣活品质

  8万以下 8-12万 12-23万 23-65万 65万以上

  完善的医疗服务 良好的居住和服务设施 与家人同住 充分的社交生活 能继续发挥技能和特长 良好的自然环境各地旅游 满足兴趣爱好 充足的资金保障

 图 3.1.11

 按收⼊分类的已退休者看重的养⽼⽣活品质 40.0 25.7 23.3 18.1

 10.0 13.0 59.6

 20

 在对养 ⽼ ⽣ 活的担忧 ⽅ ⾯ ,已退休者最 ⼤ 的担忧是“ ⽆ ⼒ ⽀ 付医疗费 ⽤ ”( 53.2% )和“ ⼤ 病未能及时发现并治疗 ” (42.9%)。相⽐未退休者,已 退休者对“ 亲⼈团聚机会减少 ” (34.3%,未退休者为 19.6%)

 和“ 社交与⼈情往来冷落 ” (26.7%,未退休者为 14.3%)表现出了更⾼的担忧(见图

 3.1.12)。从已退休者⾃⾝横向⽐较来看,医疗费⽤以及护理和照料问题仍然是低收⼊者⾸要担忧的问题,⽽⾼收⼊者则更加担⼼⼼理层⾯的孤独(见图 3.1.13)。

 总体来说,健康问题是居民在进⾏养⽼准备时⾸要关注的问题;同时,退休后⽼年⼈与社会的联系会明显减少,内⼼的孤独以及个⼈价值感的下降使得⽼年⼈希望能得到更多⼼理层⾯的关注;⽽年轻⼈尚不能切实体会到这种空虚感,也未能在这⽅⾯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准备,更多的还是表现出对资⾦充⾜性的关注。

 60.0 50.0 40.0 30.0 20.0 53.2 10.0 0.0

  图 3.1.12 已退休者对养⽼⽣活的担忧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8万以下

 8-12万

  12-23万

  23-65万

  65万以上

  无力支付医疗费用 大病未能及时发现并治疗 亲人团聚机会减少 社交与人情往来冷落 日常生活困窘 缺乏护理...

推荐访问:清华大学 腾讯 老龄
上一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下一篇:戴怡荣工作计划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