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梳手心,祛病强身等二则] 祛病强身站桩功

来源:建筑师 发布时间:2019-08-07 点击: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找各种养生之道,其中不乏简便易行之法。比如借助梳子刺激手掌,就有调节全身气血循环的作用。梳子的梳齿排列疏密有序,齿尖粗细适中,和皮肤接触时,刚好能够起到不轻不重的按摩作用。 按照中医经络学说,人体最重要的十二条正经中,与手相关的有6条,手部与此相关的穴位有23个。此外,手上还分布有经外奇穴34个,全息穴(区)42个。也就是说,仅仅在手部就有99个穴位(区)。
  根据生物全息的理论,局部的信息反映与整个身体的信息是相通的,即掌心的穴位经络与身体的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器官的经络也是有关联的。当用梳子梳手心或叩击手掌时,这些穴位受到适度刺激,便会将信息传递给大脑,由大脑再反映到身体的各器官,从而起到调节全身气血循环的作用。这种良性刺激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散注意力、缓解疾病疼痛的作用,对局部的血液循环也有促进。
  用梳子刺激手掌的方法很简单:①梳手心法。可以先在手心上涂一层护肤油,选一把圆头梳子,不要选择梳齿尖利的梳子,以免把手心皮肤划破。然后,先从上往下梳,再从右往左横梳,继而再顺时针梳一圈,第二遍相反。每天坚持按摩,能达到强身祛病的目的。②叩击手掌法。用梳子叩击手掌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力度,太轻起不到按摩的作用,太重反而导致恶性刺激。通常以自我感觉舒服为宜。每次叩击3―10分钟,每天一两次。
  此外,还有一种简便有效的刺激手掌的方法:按压手掌法。在按压手掌时,应注意几项原则:手掌的穴位是一个小区而不是一个点;穴位如出现压痛、酸、麻、胀等现象,具有病理诊断价值;在治疗穴区可用拇指或食指轻柔缓慢地按揉;按揉可走直线也可画圈;初次按揉后局部若出现酸、微痛、胀等感觉,这是指力大的缘故,应减轻力度;可以随时进行,重点可放在全息穴,例如中指根部以下部位。
  
  体弱多病也能长寿
  良言
  
  平安是福,健康是金。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追求。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体弱多病者往往长寿,而那些看似强壮如牛的人却英年早逝。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俗话:棒棒老硬没长寿,赖赖唧唧过百年。国外曾对百名年逾百岁老人进行调查,结果也是出人意料:长寿的往往是体弱多病者。
  如今,尽管医学科学已较为发达,但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带病生存实属必然。
  那些平时很少生病的健康人,因为从来没有体验过生病的痛苦,往往忽视对身体的保养。相反,那些体弱多病的人因为失去了健康,往往对健康的渴求比那些健康的人要强烈得多。
  健康人大多认为自己身体很棒,他们要么不动,要么喜欢激烈的运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使身体受伤。而体弱多病者由于身体较弱,不会选择那些过于激烈的运动方式,并能做到动静结合,比较符合养生保健的要求。而且当他们尝到了锻炼治病健身的甜头时,往往在病愈后能更持久地锻炼下去,直至由弱转强。
  体弱多病者比健康人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他们在生活中能做到起居有节、饮食有度、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他们没有可以放纵的本钱,所以总是劳逸结合,张弛有道;饮食上做到合理膳食,定时定量,更不会吸烟酗酒;依据四季变化,天气冷暖,增减衣服,防范在先;体弱多病的长寿者大多数都有自己科学的生活方式。
  体弱多病者不会像健康人那样讳疾忌医,更不会有病不治,他们身体稍有不适,便能马上到医院就诊,从而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真正地做到防患于未然。
  体弱多病者由于长期带病在身,在心理上能够树立与疾病顽强斗争的信念,乐观、积极地直面自身。他们总是善待人生,抓住每一天,过好每一天。他们不作无病呻吟之态,也不会因生活中的一点小挫折而想不开,他们尝到了病弱的苦头,因而更执著于生活的甜美。他们不做力不能及之事。看淡了人生,也就享受了人生,因而活得有滋有味,心态十分从容,故能长寿。
  常有小病,是对机体的一种磨炼,久而久之,还会使人体更加适应周围的环境,且对于大病的早发现、早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以感冒而言,据调查,经常感冒的人患癌症的机会比一年一次感冒都不患的“健康人”低1/6。这可能是因为病毒的“经常光顾”,能使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较多的重要抗癌物质――干扰素,还可能激活某些免疫细胞,使之对癌细胞时刻处在“戒备”状态。同理,带病机体在抗御其他疾病时积累了“斗争经验”,有利于在突发疾病因子袭来时做出快速反应,减少意外。
  体弱多病者应该树立起长寿的信心,振作起来和病魔作斗争。而对那些身体强壮的人来说,不要让好的身体成为你生活上不注意保健、大量透支健康的借口。如果身体强壮的人也能像体弱多病的人那样生活,长寿离我们还会远吗?

推荐访问:强身 手心 二则 祛病
上一篇:[脾胃是健康的“根”] 健康脾胃药品
下一篇:体验土耳其“鱼疗” 土耳其鱼疗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