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的病机学说(五)_中医病因病机

来源:二级建造师 发布时间:2019-08-28 点击:

  主持人的话: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迄今仍在为我国城乡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疾病诊治和保健事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宪法》的明确规定和法律的保障,而且还列入到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不久前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而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并非只是相关专业人员的重任,更有赖于人民大众的热情推动。
  我们开辟这个栏目的愿望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对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民族的这一瑰宝。更希望广大的基层中医药人员能够通过这个栏目得到有益的启示,不断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倘能如此,则于愿足矣。
  (上接2006年第12期)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中医学认为,作为有形物质的精,可以生成无形动力的气。精和血不仅都来源于先天之精与后天的水谷之精,同时还可以互相补充和转化,称为“精血同源”。而精、血在生成和运行中,又都依赖气的化生和推动作用。因此,精、气、血三者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方面又互相影响。
  精与气关系的失调,包括精气两虚、精血不足、气滞血瘀和血瘀精阻等几种情况。
  精气两虚由于肾藏精,精能化气,所以精气两虚的病机主要以肾的精气亏虚为代表。其在临床上的表现,则以身体的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障碍及早衰为特征。
  精血不足主要指肝肾不足的病机。其形成原因,可以是由某种疾病(如产后大出血及其他精血耗伤的疾病)伤及肝肾,或由肝病及肾、肾病及肝等所致。临床除表现有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精神疲惫、毛发稀疏脱落、面色无华等症状外,在男子可有精少甚至无精子、不育,女子可有经少、闭经、不孕等。
  气滞精淤和血瘀精阻 两种病机形成的关键在于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血瘀则精道阻塞不通。故气滞可致精淤,血瘀也可致精阻。前者以阴部胀痛重坠为特点,后者以阴部结节坚硬或血精为特点。但两种病机变化既可以互为因果,也可以同时存在。
  (五)气与血关系的失调气与血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气对血有推动、化生、温煦、统摄作用;血对气则有濡养、运载和蕴蓄的作用。故气虚无以生化,血必虚少;气虚则温煦、推动功能减弱,血液必运行不畅而瘀滞;气衰不能统摄,则血常外溢;气滞则血多瘀结;气机逆乱,血随气上逆,可致吐血、衄血,甚至昏仆,血随气下陷,可致便血或崩漏等。反之,血虚而气失濡养,则气随之不足;血脱气无所依附,也会致气脱;血瘀则气也随之而滞。总之,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在临床是较为常见的。大致可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等几种情况。
  气滞血瘀 是指气滞而致血行不畅,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气滞大多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有关,因此可见有胸胁胀满、乳房胀痛、胃脘胀满、心烦易怒等症。进而血瘀形成,则会出现症瘕积聚,或乳房肿块、疼痛拒按。在妇女则可见到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黯有块等症状。
  气滞和血瘀常互为因果,多同时存在。如跌打、闪挫等外伤后,气滞与血瘀便同时形成。但也有孰为主次、轻重之分。如胀甚于痛者,以气滞为主;痛甚于胀且有肿块者,以血瘀为主。
  气虚血瘀 是指气虚运血无力,而致血行不畅、瘀血阻滞的病理状态。在临床上既有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斑的血瘀症状,又可见气短乏力、倦怠自汗的气虚症状。
  气虚血瘀较多见于心气不足、运血无力所致的心悸怔忡、胸痛、气短、胸闷憋气等症状。也较多见于半身不遂、肢体水肿等症状。特别在老年人、气虚血瘀的病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由于虚必兼滞,故气虚血瘀者,往往也兼有气滞的因素,三者常互相影响。
  气不摄血 是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不循经,逸出脉外,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气不摄血的病机主要与脾虚、中气不足,统摄血液的功能减弱有关。故在出血的同时,可见倦怠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脉虚无力、舌淡等症状。中气下陷,血从下溢的,又称为血随气陷,以便血、崩漏为多见。
  气随血脱中医认为,血如舟,载气而行。因此,气需要依附于血而运行周身。如果由于大量失血,在血脱的同时,气也随之脱散,从而形成了气血两脱的病理状态,就称为气随血脱。表现为:在大出血的同时见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眩晕或昏厥、脉微细或芤等症状。此时如救治及时则可转危为安,继而表现为气血两虚的状态。如病情恶化,可出现亡阴亡阳,甚至发展到阴阳离决的病变时,就可能导致死亡。
  导致气随血脱这种病变的常见原因是外伤失血,或妇女崩中下血、产后大出血等。中医救治这种病变的用药原则是“益气固脱”,强调“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常用大剂量独参汤或参附汤灌服。
  气血两虚 即气虚与血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临床既表现有气短懒言、疲乏无力、自汗等气虚症状,又见有心悸失眠、形体消瘦、手足麻木等血虚的症状。
  形成气血两虚病变的原因,多见于久病不愈、耗伤气血者;或者先有失血,气随血耗者;或先因气虚,不能化生血液,继而血少者。在治疗方面需气血双补,如八珍汤或当归补血汤。
  
  四、津液代谢失常
  
  前面曾经介绍过,中医所谓“津液”,是对体内一切正常体液的总称。机体内除了藏于脏腑中的精和运行于脉中的血之外,其他所有属于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津液在体内的代谢,包括了它的生成、输布、排泄等一系列的生理过程。这个过程很复杂,需要多个脏腑的功能互相配合、协调,才能维持津液的正常代谢,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的作用最为重要。而这三脏的功能所体现的作用,实质是气对津液的作用。因此,三脏中的任何一脏功能失常,都会影响到气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津液代谢的失常,包括津液不足及输布排泄障碍的病理变化。
  (一)津液不足是指由于津液数量亏少所引起的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引起津液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由于“火热伤津”,多因感受外邪郁结化火或脏腑内热旺盛所致;二是由于大汗、大吐、大泻、小便过多、大出血或长期慢性病的消耗等,致使津液丢失过多所致;三是由于脏腑功能减退,津液生成不足所致。
  津液不足,轻的称为伤津,重的称为脱液或伤阴。津的性质清稀,流动性大,多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并能渗入血脉,充盈脉道。津液主要起滋润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伤津主要是丧失水分,故临床可表现为唇焦舌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小便短少、大便秘结等症状。严重者还可以出现目眶深陷、啼哭无泪、精神委顿、转筋等症状。
  液的性质稠厚,流动性小,主要分布于脏腑、骨髓、脊髓、脑髓、关节之中,含有大量的精微物质,主要起到濡养作用。脱液的临床表现,可见有形体消瘦、毛发枯槁,或手足振颤、肌肉痉挛、五心烦热等阴液虚损的症状。
  总之,伤津的病情轻,主要是丢失水分;脱液病情重,不仅会丢失水分,更损失营养物质。伤津的治疗以增补津液为主,方如增液汤;脱液的治疗则以滋养阴液为主,如大补阴丸之类。 (待续)

推荐访问:漫谈 学说 中医
上一篇:吸烟有害健康 咽痰下肚有害健康
下一篇:糖尿病初诊该咋查 初诊糖尿病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