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湖随笔写给采贝三十年

来源:税务师 发布时间:2020-08-29 点击:

  写给《采贝》30年

 郑启五

  厦门大学中文系77、78、79级爱好诗歌的同学在1980年组织了文学社团“采贝诗社”,油印出版了不定期的《采贝》诗刊,诗刊的编委有5位同学:俞兆平(78研究生)、周俊翔(7801)、温再兴(7701)、朱碧森(7901)和付卓洋(7801)。起初《采贝》是油印报纸型的,印刷出版了第一和第二期。1980年12月10日出版的第三期改为32开的油印本,有了杂志或书的感觉,于是编委会一不做二不休在1981年2月10日将一、二期合刊重印成册,由此这部油印的《采贝》便开始了它一期一册的征程。《采贝》的封面在第5期开始有了更多的用心,它的设计人是7801的林双川同学。

  小小《采贝》横空出世就引来多方面的反响,记得四川《星星诗刊》就选用了林双川等同学的作品,《厦门日报》海燕副刊也常转载《采贝》付卓洋等同学的诗文。广东《作品》期刊还专文评论《采贝》的诗作,引得俞兆平与之论争……

   但很可惜,目前厦大图书馆和中文系资料室早没有了《采贝》的踪影,所存的《采贝》是闽东宁德地区的同名文艺铅印季刊,与我们厦大油印的《采贝》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采贝》之所以连它母校的图书馆都没有“被收藏”,一是它当时的正式身份并不是很名正言顺的,它是作为《鼓浪》的“子刊”打擦边球问世的;其二,它为油印本,印刷中属于“不正规”的范畴,其实中国很多图书馆长期以来忽略油印本图书的收藏或许将是一个历史的错误,新中国前30年(1949-1979)很多有价值的“非正规”的典籍和文字都曾留存在油印的文本里。

  记得十多年前厦门诗人谢春池曾有一题回味《采贝》诗刊的随笔,大意说他在华侨大学好不容易珍藏的一套油印的《采贝》,最后还是被“借”得荡然无存。春池兄爱诗写诗,也很早就关注厦门的诗歌史研究,连他的珍藏都散失了,也许就很难再有人能保全有这油印的珍稀了。

   不过很幸运的是有一个校园里的诗歌爱好者对《采贝》情有独钟,他悄然保留了《采贝》最早1-12期的油印本,一期不拉,一页未失,这个有心人就是本人——7702的郑启五同学。

   《采贝》第二期曾发表了我的《街上的海蟹》“趁主妇的大意/凭手脚的敏捷/一只挣脱绳索的螃蟹/爬到这繁华的长街/车鸣,可是大海的呼唤/高楼,可是礁岩的垒叠/哪是金黄的沙滩/哪有舒适的泥穴/宁愿让车轮碾得粉碎/也决不任人盘中支解/为了一线返乡的希望/何惜满腔鲜黄的热血”。(见〈采贝〉一、二期合刊重印本第32页)。

   这是一首非常不起眼的小诗,甚至在重印本的目录里都被漏掉了,但它的发表诱发了这头偏执的“海蟹”对诗歌的激情,而后他又在该刊先后发表了《大山晨曲》(第3期)、《打猎》(第5期)《渴求》(第8期)等,更重要的是从此铸就这头“海蟹”对《采贝》油印本白头到老的私情,自恋自爱,在拥塞的老巢里默默珍藏了全套油印的《采贝》30个春秋,完好无损到如今,并筹划寻思着在2011年母校90年校庆的时候一展风采。

   如今有谁还知道什么叫“油印”啊,就纸媒印刷术的文物价值而言,老《采贝》也许是南中国校园诗歌史上的《挺进报》。当年一起在油印的《采贝》“挺进”诗歌的7702同学除了本人还有唐红、石广丽等。整整30年的痴情相守,此时此刻老夫手头全套的老《采贝》青铜宝器一般的熠熠生辉,它也很可能是目前存世绝无仅有的一套,7702因此无愧于7701、7801和7901当年的编辑情。

 (文中的7701、7702、7801等数字是当年厦大信箱的号码,也是厦大校园特有的文化符号,前两位数如77代表级别1977级,后两位数表示系别,如中文系是01,外文系是02,以此类推。)

 

  2010/10/12

推荐访问:随笔三十年精选 芙蓉 写给 随笔
上一篇:初三班主任工作随笔
下一篇:课程思政方案与实施案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