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0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来源:证券从业 发布时间:2021-04-19 点击:

 辽宁省实验中学 2019- -0 2020 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 A. 种植水稻 B. 会使用火

 C. 烧制彩陶 D. 铸造青铜器 『答案』 B 『 解析 』 根据材料“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可知,灰烬是用火的痕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故 B 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可知,灰烬是用火的痕迹,而与是否种植水稻无关,故 A 选项错误;北京人遗址上发展灰烬层说明这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火,无法得出烧制彩陶的使用,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开始出现于夏朝时期,并且材料内容无法得出这时期已经出现青铜器,故 D 选项错误。

 2.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 A. 黄河中游 B. 长江下游 C. 珠江三角洲 D. 辽河流域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2019 年)7000 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而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故选 B 项;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位于长江下游,ACD 项错误。

 3.《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A. 秦穆公 楚国 B. 晋文公 齐国 C. 齐桓公 秦国 D. 楚庄王 秦国 『答案』 C

 『 解析 』 据所学可知,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故“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齐桓公、秦国,C 正确;A、B、D 错误。

 4.周的政治体制中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在彼此矛盾激化、亲情疏远的情况下,自然不再温情脉脉,春秋时代也便有且只有僭越频发的可能。材料中评价的政治体制为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矛盾激化、亲情疏远”、“有僭越频发的可能”可判断该政治体制是分封制,在分封制的背景下,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强大,西周晚期出现了“僭越频发的可能”,故 A 正确;宗法制是按血缘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B;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 C;礼乐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D。故选 A。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 诸侯争霸 B.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 生产力的发展 D. “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产生,井田制走向瓦解,建立在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上的分封制度走向崩溃,各国相继进行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故 C 项符合题意;A 项,诸侯争霸是分封制崩溃的结果,不是根本因素,排除;B 项,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得益于生产力发展,故不是根本因素,排除;D 项,“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排除。

 6.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选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皇帝任命

  D. 地方推荐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小。结合所学,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其主要长官由皇帝任免调遣,C 选项符合题意;A 是世官制的特

 点,排除;B 是科举制的特点,排除;D 是察举制的特点,排除。

 7.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 A. 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 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 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 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答案』 C 『 解析 』 抓住两个关键词“无人”“自然”可知,“某思想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这体现了道家思想,故 C 正确;孔子的“仁”“礼”思想、墨子的“节用”“兼爱”思想关注的是社会秩序,主张人的积极有为,与材料主张不符,排除 A、D;庄子“齐物”主张体现自由逍遥的精神状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

 8.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 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 B. 法家地位有所下降 C. 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D. 思想专制局面形成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秦国的重视,秦国重视的是法家思想,故可排除 A;战国中后期,法家思想逐渐受到统治者们的重视,所以 B 的说法违背了史实,故排除 B;依据材料中的“《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一信息可知,在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的趋势,故选 C;思想专制局面形成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 D。

 9.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因此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指的是郡县制,故选 B 项;分封制为西周时期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为汉初推行的制度,行省制首创于元朝,排除 A、C、D 三项。

 10.汉景帝中元六年(前 144 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 A. 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 B. 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 『答案』 C 『 解析 』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从“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可知梁国的势力被削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C 项正确。ABD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11.在中国古代孝道是很受推荐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刺史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 B 『 解析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举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标准之一;从材料中“郭巨被荐举为孝廉”可以得出是汉代的察举制,故 B 项正确;A 项是依考试城市为标准的,排除;C 项具有监察功能的官员,排除;D 项依据门第高低为标准,排除。

 12.东汉崔瑗曾经说:“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材料体现的书法是

 A. 楷书 B. 草书 C. 行书 D. 隶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依据材料“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草书的特征,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悦动,最能表达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因此 B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与题意不符;C 选项错误,行书兼有草书和楷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与题意不符;D 选项错误,隶书字形宽扁,横画长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与题意不符。故正确 『 答案 』 为 B 选项。

 13.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A. 八王之乱 B. 七国之乱 C. 牧野之战 D. 国人暴动 『答案』 A 『解析』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之久的战乱。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贵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进行大规模混战,这次战乱,严重地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故选 A 项;B 是汉朝的,排除;C 是商朝末年,周武王与商军决战,排除;D 是周厉王时期,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1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人南迁 ③社会安定 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往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故①②③表述正确;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落后,④表述错误。综上所述, 『 答案 』

 为 C;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5.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B.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C.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D.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答案』 B 『 解析 』 根据题干信息“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成为门阀政治…”可知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受皇族重用,并且垄断仕途、干预朝政,故 B 项正确。A 项,门阀政治加强了阶层固化,不利于封建国家扩大统治基础,故不能体现政治制度上的进步,排除。C 项,材料提到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度,其选拔依据是门第出身而非经济基础,故排除。D 项,材料中九品官人法以家世门第为标准,考试选官为科举制的特点,故排除。

 16.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 加强北部边防 C. 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 巩固隋朝的统治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答案』 为 C;A 是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排除;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加强边防,B 错误;巩固隋朝的统治是开凿大运河的目的,而不是影响,D 错误。

 17.日本学者认为,与依靠强权将诸民族夷为平地的“罗马和平”不同,唐王朝在处理诸民族关系上则较为灵活、开放和包容,而且还承认他们的“自立”。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说法的

 是 A. “天可汗”的由来

 B. 羁縻府州的施行

  C. 均田制度的推广 D. 遣唐使船的往来 『答案』 B 『 解析 』 根据材料“唐王朝在处理诸民族关系上则较为灵活、开放和包容……承认他们的‘自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羁縻府州,这与内地一般府州不同,中央政府并不对其实行直接的统治,而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故 『答案』 为 B 项。A 项受唐代羁縻政策影响,北方各族纷纷入朝,尊唐太宗为“天可汗”,排除;C 项材料所述与土地制度无关,排除;D 项材料强调的是唐代的少数民族政策,而不是对外政策,排除。

 18.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A.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 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 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答案』 D 『 解析 』 根据材料“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可知,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 D 项正确;钱穆提及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和原则,未提及对君主集权的作用,故 A 项错误;德行和学识成为科举的主要依据,但并未体现出思想文化的控制,故 B 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故 C 项错误。

 19.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 易形成冗官现象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减少了决策失误 D. 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冗官是指官员人数超出实际需要,机构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数过多和机构重叠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机事往往留滞”,意指三省分权并相互牵制,有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扯皮,进而耽误国事,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减少决策失误的信息,

 故 C 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于三省六部制的弊端,没有表达关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意思,故D 项错误。

 20.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后...

推荐访问:辽宁省 高一 学年
上一篇:特许经营协议书范文
下一篇:2020-2021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理解性默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