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总汇

来源:证券从业 发布时间:2020-09-24 点击:

 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帮助儿童认识世界,提高认知能力

 稳定儿童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规范儿童的行为,发展教育能力。

 依恋关系的类型:安全依恋性、逃避型以及矛盾性。

 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

 教养态度的影响 1.过分的 溺爱 2.过严的教育 3.过高的要求 4.态度的不一致 (三)其他因素的影响。

 家长对儿童交往技能的指导:

 教会儿童使用礼貌语言

 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培养儿童热情大方、宽厚待人的品质

 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情绪

 创设与同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

 引导儿童尝试换位思考。

 同伴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 和策略

 有助于同伴之间的相互社 会化

 成为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 后盾

 有助于促进儿童认知能力 的发展

 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 供有效的基础。

 儿童同伴交往的类型:

 (一)受欢迎性(二)被拒绝性(三)被忽视性(四)一般性。

 儿童交往能力的必备要素:分享、合作、自信、移情。

 师幼交往对儿童的影响:

 增强儿童的安全感、自信 心以及探索精神

 促进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 能力

 影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 高低

 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及社 会性的发展。

 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心理健康的特征:

 积极的自我观念

 悦纳他人

 恰当地面对现实

 智力正常

 第 1 页 共 12 页

 情绪适度

 热爱生活

 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

 智力发展正常

 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

 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 融洽

 行为统一协调

 性格特征良好。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生物因素

 (一)社会环境 1.家庭 2.幼儿 园 3.社会因素

 (二)自然社会

 三.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婴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维护:

 (一)婴儿的心理特点

 在婴儿的心理活动中出现最早、发展最快、最先达到比较完善

 水平的是感觉和知觉。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婴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依恋,依恋的主 要对象是母亲。如果剥夺了婴儿与母亲的交往,会给婴儿的心理发展造成的重大伤害,具体 表现为:

 婴儿失去了爱和被爱的权利。

 失去了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

 婴儿的环境就变成了没有“应答性”的刻板环境。

 (二)婴儿的心理健康维护

 要善于辨别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

 充分满足婴儿与成人交往的需求。

 有意识地训练和发展婴儿的动作。

 注重培养婴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新生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维护:

 一. 新生儿身心特点:

 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新生儿主要依靠多种本能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周围环境: 如觅食、吮吸、吞咽、呕吐、打喷嚏、眨眼等。

 新生儿能够有效地对人的说话声和铃声作出区别,这可以看成是新生儿的听觉系 统良好发展的证据。(3)新生儿的味觉、嗅觉和肤觉,都已有了显著发展。

 (4)新生儿似乎从出生后的最初几天起,就已表现出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化的能力。他 们对于与成人交往,也怀有强烈的渴求。所有这些研究发现,都向我们展示了新生儿心理发 展的巨大潜力和能动精神。

 第 2 页 共 12 页

 (5)然而,新生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毕竟还是十分有限的。他们面对陌生环境的冲击, 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心灵上,都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除了这种不安全的感觉外,新生儿对最 初环境的适应,也存在着很大困难。他们渴望乳汁的滋润和母亲的爱抚,以便满足生理的需 要和情感的需求。他们希望周围的环境舒适宜人,最好能像胎儿期那样。如果新生的生理需 要和心理需求得不到适当的满足,他们的身体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心灵或情感上就会留下一 丝阴影或创伤,以至于对未来的发展形成障碍。

 新生儿的心理健康维护:认识到新生儿生命的脆弱,心理上适应的困难之后,一方面要 全力、细致地护理新生儿的生命活动,帮助他们闯过夭折关,为后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生理 基础,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心理需求随着生命的诞生而产生,满足新生儿的心理需求,对新 生儿身心的键康成长必不可少。

 二、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的维护:

 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1.言语真正形成 2.思维能力出现 3.自我意识萌芽

 先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维护

 珍惜儿童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分配给儿童一些适合他们的年龄 特点的事情,既可以避免给成人忙中添乱,又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促进了儿童各方面能 力的发展。

 必须注意安全,成人要避免儿童接触可能对其造成伤害的东西和环境,保护好儿童的 健康和生命。

 当儿童和成人的意见相矛盾时,不要和孩子硬顶,可以利用儿童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 点,找出孩子能够接受的理由或别的事情把孩子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适当的时机再进 行说理教育,逐渐培养儿童的是非观念,培养儿童心理的自控力和调节能力。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 理健康的维护:

 (一)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

 游戏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 主要活动。

 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二)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维护:

 成人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在 与儿童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儿童思维 发展水平的方式,争取做到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让儿童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 以接受。

 满足儿童好奇的求知欲,避免 抽象生硬,切忌强制服从。

 针对儿童情绪性强、自控力差 的特点,成人一方面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和感 情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各种不同的活 动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强化儿童 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从而提高 儿童的控制能力。

 开展游戏活动,鼓励儿童与人 交往,充分利用游戏中的多种成分,给儿童的心理发

 第 3 页 共 12 页

 展以滋养。

 5、对于儿童显现出来的最初的个 性特征,成人应给予充分的注意,教师在面向全体儿 童进行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促使每一名儿童全面健康地成长。

 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

 用爱抚慰儿童的心灵 。

 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

 让儿童的生活充满快乐。

 帮助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强化儿童的亲社会能力。

 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

 正确处理儿童的痛苦情绪。

 训练儿童的交往技能。

 十.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儿童心理偏差的行为表现:

 吮吸手指:

 :症状:婴儿吮吸手指极为 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行为会逐渐消退。但若随 年龄增长,仍保留这种幼稚动作,并 成为习惯,则应及时纠正,因为儿童吮吸手指的行为会 收到非议,使幼儿感到紧张、害羞。

 这种不良习惯还易引起肠道寄生虫、肠炎等疾病,且可 引起手指肿胀、发炎。若持续到六七 岁换牙时期,则可导致下颚发育不良、开唇露齿等,妨 碍面容的和谐,也不利于充分发挥牙 齿的嚼功能。

 原因:常因婴儿喂养不当, 不能满足儿童吮吸的欲望,以及缺乏环境和爱抚。导 致儿童以吮吸手指来仰制饥饿或进行 自我娱乐。

 预防:要消除儿童生活环境 中可能引起儿童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因素,用玩 具、图片等儿童喜爱之物,或感兴趣 的活动去吸引其注意力,冲淡其吮吸手指的欲望,逐渐 改掉固有的不良习惯。不宜采用在手 指上涂苦味药或裹上手指等强制方法。

 咬指甲癖:

 症状:经常的、控制不住的用牙将长出的手指甲或脚上的指甲咬去,称“咬指甲 癖”,这在 3-6 岁的儿童中常见。

 原因:大都出现于儿童精神紧张之时,如不原去幼儿园,家长管束太严,缺少小 伙伴和游戏。情绪不安,低落时,以咬指甲自慰。养成顽固习惯后,有时终生难改。

 预防和矫治:从消除儿童心理紧张的因素入手。良好的生活习惯,户外活动和游

 戏,使儿童情绪饱满、愉快、可逐渐克服惰性兴奋灶。另外,需养成按时修剪指甲的卫生习

 第 4 页 共 12 页

 惯。用苦药或辣物涂指甲一般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口吃:

 症状:口吃为常见的言语障 碍。它的发生并非因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缺陷,而 与心理状态有关。表现为正常的语言 节奏受阻,不自觉地重复某些字音或字句,发音延长或 停顿,伴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才能费力地将字迸出。、

 原因:

 :患儿大都自卑、羞怯、退缩、 孤僻、不合群。有的表现为易激惹,情绪不稳。出于 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及高度注意,终成 心理痼疾,越怕口吃越口吃。发病率约占儿童的 1/-2/, 多起始于 2-5 岁,男多于女。

 :儿童出于好奇,模仿成人或同 伴的口吃现象所致。

 :发育性口齿不流利。值得注意 的是,2-5 岁的儿童是语言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的阶段, 词汇也渐丰富,但言语功能尚未熟练,不善于选择词汇,说话时常有迟疑,不流畅的现象, 一般到上小学前,就可口齿流利了。

 这种现象称为“发育性口齿不流利”,不属于“口吃”。

 如果大人对幼儿的“发育性口齿不流 利”,流露出担心、不安的心情,并时时提醒“别结巴”, 或强迫幼儿“把话再说一遍”。幼儿在 开口之前,心理先紧张了,就更张口结舌,可能真发 展成“口齿”了。

 (3)预防和矫治:

 应从解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入手。

 避免因说话不流畅遭到周围人的嘲笑、模仿以及家长、 教师的指责或过分矫治。大人不要当 众议论其病态,或强迫他们把话说流畅,不许急巴。需 知,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心理障 碍。应安慰他们,使他们有信心克服。大人要用平静、 从容、缓慢、轻柔的语调和他们说话,来感染他们说话时不着急,呼吸平稳,全身放松,特 别是不再去注意自己是否有结巴了。

 可以多练习郎诵和唱歌。

 遗尿症:

 症状:幼儿在 5 岁以后,白天或夜晚仍不能主动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 尿裤,称“遗尿症

 原因:引起遗尿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心理因素:主要指精神方面受到创伤,如突然受惊、大病一场、对生活环境的改变 不能适应等。DougIas(1973)研究 4500 例儿童后发现,有精神创伤的儿童的发生率是无精神 创伤儿童的两倍。父母对儿童的爱抚不足或过度,都有可能引起儿童精神紧张,或因宣泄内 心不满情绪而引起遗尿。

 :训练不当:排尿过程的自主控制,既需要大脑发育成熟到一定得程度,也需要学习 和训练。一般两三岁的幼儿旧可以开始自行控制排尿。如训练方法不当,儿童没有形成良好 的排尿习惯,亦可发生遗尿。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尿与遗传的关系密切,约有 70/遗尿患儿的一级亲属中有遗

 第 5 页 共 12 页

 尿史。

 4:器质性遗尿症:因疾病所引起的遗尿症称“器质性遗尿症”,如蛲虫病、膀胱炎等等, 均可使儿童不能主动控制排尿原因。

 (3)预防和矫治:、

 多种行为模式:

 症状:表现为儿童在不同的 环境当中采取不同甚至相反的行为方式,而且较为稳 定。如在幼儿园里的一个特别听话的 孩子,一旦回到家里,马上就会变得非常任性,一切都 得听他的,还富于攻击性。这并不是 儿童适应性强、灵活善变的表现,恰恰是一种值得重视 的行为问题,因为他有可能为儿童成 年以后出现“双重人格”、导致精神分裂埋下隐患。

 原因:家园教育的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加之儿童的年龄小、知识少、缺乏 判断,但模仿力强,都是造成这种行为摸式的主要原因。

 预防和矫治:幼儿园和家庭 两方都要积极、主动地与对方联系,及时沟通育儿的 做法和经验,力求做到统一要求、目 标一致。家长要树立榜样,增加儿童与社会相接触的机 会,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提高儿童 的社会适应能力。

 攻击性行为:

 (1)

 症状:这类行为在儿 童身上并不少见。当儿童遭受挫折时,常会显得焦燥不

 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抢夺别人的东西、掷东西以及其他类似的方 式,与别人争斗。

 (2)

 原因:一些心理专家 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别人的攻击行为摸式而

 学来的,并由于这类行为所造成的环 境后果而得以维持,就是说“模仿”和“强化”是儿童 攻击性行为发生、发展和维持的重要 机制。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对 于挫折的发应,常常是由于儿童想要 达到的行为目标受阻而引起的,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 的消极方式。

 (3)

 预防和矫治:成人要 以身作则,不可采用武力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尤其不

 能在儿童情绪激动时强迫他接受教育,以暴制暴,而应转移他的注意力,当他情绪平静下来 时,耐心加以引导;多给儿童成功的 机会,减少挫折感;组织儿童参加多项活动,如打球、 下棋、绘画和音乐等活动,陶冶性情;对儿童自控能力的提高,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说谎:

 (1)

 症状:这是指儿童编 瞎话骗人,把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睛

 的,出现说和事实完全不相符合的情 况。

 (2) 体的分析。

 原因:原因比较复杂,成人应根据儿童说谎的情景和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具

 一般来说,可有以下几种情况。1.:无意说谎:儿童由于思维、记忆、想象和判断等方

 第 6 页 共 12 页

 面出现错误,说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谎言”,如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了,把希 望发生的事情当做已经发生的事情来 描述……这是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所限而产生的, 属于无意说谎。2.有意说谎:儿童为 了某种目的的说谎。如希望得到表扬、奖励,或逃避责 备、惩罚等故意编造谎言。

 (3)

 预防和矫治:说谎是 一种不被社会所接纳的行为,且容易演变成习惯,应该

 引起成人的重视。对儿童不同原因的 说谎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对儿童的无意说谎,成人不必紧 张,也不可过度的指责儿童。一方面要在适当的时机进 性引导,另一方面也可从中了解到儿 童的心理需求。

 对儿童的有意说谎,成人也要主 要区别其缘由,不要错怪了儿童善意的谎言,不仅要让 儿童明白说谎的后果,还要创造宽容 的气氛,允许儿童犯错误,鼓励儿童说实话。成人要以 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儿童树立学习、模仿的榜样。

 儿童出现这些比较典型的行为偏 差,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这些偏 差的形成有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是动 态,所以父母和教师要通过全面的观察、分析,找到关 键原因所在,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 及时疏导,逐步矫治,一免给儿童的身心发育带来不良 的影响。必要时应接受专家的指导和 帮助,进行心理治疗。

 夜惊、退缩行为、精神性厌食、 恐惧症、缄默症、梦魇。

 2011 年幼儿心理学考试案例分析考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的案例分析与幼儿教育学的案例分析一样,都是要利用已有的理论, 来分析案例中的所反映的问题。下面我就通过几个案例来领大家练习一下这类题。

  案例一

  一个 14 个月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时,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

 “ta,ta”(音)。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又摇头又摆手,说:“xi,xi”。成 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尽力喊:“xi,xi”。成人拿一块糖放 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

  答案:此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明确,语音不 够清晰,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

  (2)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案: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儿童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 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作出“扔”的样子。孩 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第 7 页 共 12 页

  (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

  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

  (2)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

 答案: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 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

  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 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同时,中国 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 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请结合游戏对成长的作用分析这些父母的做法。

  答案: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 式。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

  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 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但 是幼儿年龄小,由于受到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 会实践活动。这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同从事这些活动的 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游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式。

  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1)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2)游戏中蕴涵着大量的学习。例如,儿童在搭积木、玩沙等建筑游戏中,能够 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获得初步的物理经验,认识到只有把大 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楼房”才能站稳。

  3)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

  4)游戏所表现的往往是幼儿经历过的事情,为了正确、确切地表现某些事物, 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回忆以往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在规则游戏中,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去 记住某些游戏规则,这就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发展。

  5)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幼儿在 共同确定游戏主题、构思情节、制作“道具”等一系列活动中,总是在积极思考,不 断解决问题,这样,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6)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同时又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并促使它朝着创造想象 的方向发展。

  3.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以角色自居,力图像扮演的人物那样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幼 儿必须站在所扮演的人物的角度上,去想象其可能的行为。因此,在游戏中幼儿逐渐 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有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4.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

 第 8 页 共 12 页

  由于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 定的目的,从而锻炼了幼儿的意志。马努依连科的实验发现:幼儿在游戏条件下(哨 兵站岗)坚持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仅仅按照成人的要求而站立的时间。

  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儿童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 他们的行为必须受游戏规则的约束。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 调节。因此,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因此,这些父母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案例四

  强强是 4 岁幼儿,他喜欢自言自语。搭积木时,他边搭边说:“这块放在哪里 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把它放在这里作门吧……”;搭完一个机 器人后,他会兴奋地对着它说:“你不要乱动,等我下了命令后,你就去打仗!”

 请根据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案:这里涉及到了很重要的概念——自言自语。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 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发展的过渡形态。

  1.自言自语的特征

  自言自语既有外部语言的特征(出声),又有内部语言的特性(不是用来交流, 只说给自己听,进行自我调节)。

  2.自言自语的形式

  (1)游戏言语。

  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例如,一个小班幼 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 再咽下去!”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吃完饭,要睡觉,不 要乱动。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儿童一边做各种游戏动作, 一边说话,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在绘画活动中也常常有这种情况,用语音 来补充不能画出的情节。

  (2)问题言语。

  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简短、零碎,常常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困 惑、怀疑、惊喜等。当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表示所采取的办 法。例如,在拼图过程中,儿童自言自语说:“把这个放哪里呢……不对,应该这 样……这是什么……就应当把它放在这里……”四五岁儿童的“问题言语”最为丰富。

  既然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幼儿口语发展的一种形态,成人要正确加以对待,不要斥 责他或阻止他,而是应该帮助和引导它发展成真正的内部言语。6-7 岁儿童已经能 够默默地用内部言语进行思考,只是遇到困难时,才使用“问题言语”。

 案例五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 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 说谎。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第 9 页 共 12 页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案: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幼儿混淆想象与真实的表现, 常常被成人误认为他在说谎。

  这和幼儿感知分化发展不足有关。感知的分化不足,幼儿往往意识不到事物的异 同,察觉不到事物的差别。另一方面,儿童想象与现实相混淆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 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相混淆。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中、大班幼儿想象与现实混 淆的情况已经减少。

 案例六

  宝宝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授,有人说,遗传了这么好的素质,以后一定非常优 秀;也有人说还是要看教育。爸爸妈妈说环境和遗传对孩子的影响大约一半一半吧。

 请简要评析。

 答:

 1、遗传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遗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遗传提供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前提。

  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3)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

  2、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制约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 体表现在:

  (1)环境影响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胎内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如母亲缺乏营养,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药物、辐射等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从而影响其 后代智力的发展。儿童出生过程中以及出生之后,营养不良或一些意外的因素(如产 伤、疾病、事故等)也可能影响儿童的生理,继而影响后来的发育。

  (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环境对遗传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因素及儿童的生理成熟 过程。反过来,遗传的特征对儿童接受环境的影响起着制约作用,最常见的是儿童的 性别、最初的神经活动类型的特征、某些特殊才能的发展等。这些遗传特征使儿童从 出生时起,就对外界刺激发生不同倾向的选择性反应,从而影响到外界环境刺激起作 用的程度。

  (3)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应作具体、综合的分析

  所谓具体分析,是指在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遗传和环境所起的作用是不一 样的。如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的影响要大于环境影响。在肌肉力量和对体育运动 的适应能力上,则是环境因素的影响要大于遗传因素的影响。

 第 10 页 共 12 页

  所谓综合分析,是指要避免片面地把遗传或环境的某种影响孤立起来,综合地看 遗传和环境对幼儿心理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案例七

  红红 3 岁,喜欢的小鸭子玩具碎了,她就伤心地哭起来,妈妈给她一块巧克力, 她就又笑了;看见小朋友哭了,她也跟着哭起来。根据情绪发展的趋势原理加以分析。

  答案: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化和深刻化、自我调 节化。

  首先,引起幼儿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食物、玩具等往往是引起早期 儿童情绪的动因,所以,玩具碎了红红就会哭,得到巧克力就会笑。

  其次,儿童情绪逐渐丰富和深刻化。早期儿童的情绪指向和体验比较表浅,因此, 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转化。

  最后,儿童情绪逐渐受到自我意识的支配,冲动性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提高, 情绪从外露到内隐。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感染性等 特点。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

 案例八

  小南是独生子女,妈妈对小南百依百顺,爸爸则非常粗暴,家里玩具很多,但她 看到别人玩什么,她就要什么,还经常和小朋友打架。老师开始严厉的责备他,后来 谁也不管了。妈妈开始担心。分析小南的特点及成因。

  答案:小南的特点主要是任性、攻击性强。这反映的是独生子女个性和社会性发 展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环境因素:

  (1)缺失。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没有相互学习的机会;

  (2)独特。独生子女经历的独特性致使其心理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

  (3)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过渡溺爱、 过分保护都是对其发展不利的,而且小南的爸爸妈妈还存在教育的不一致性,所以导 致小南出现这些问题。

 案例九

  亮亮 3 岁了,妈妈给亮亮讲故事,可是亮亮一会说外面有小猫在叫,一会说要玩 皮球~~~,总是不能专注地坐下去。结合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加以分析。

  答案: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集中表现为: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幼儿无意注意有如下特点:

 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与幼儿有兴趣和需要有密切联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由于大脑发育水平的限制,幼儿有意注意仅仅是初步发展,水平低、稳定性差,而且依 赖于成人的组织和引导。由于幼儿注意有以上特点,因此,在维持孩子的注意力方面,应注 意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内容和活动方式。

 第 11 页 共 12 页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1、客观事 物的性质;2、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3、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 4、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 较好,因为幼儿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 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广告词的简明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六、案例分析(第七章幼儿的想象)

 (答案要点)幼儿想像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夸张。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认知水平的限制。例如:幼儿在画一个小孩放风筝时,由于记忆中的形象较贫乏,对事 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即用手放风筝,因此手就画得很长。

 (2)情绪对想像的影响。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

 (3)想像表现能力的局限。放风筝的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原因也可能是受表现力的局限使 画面与事实不符。

 六、案例分析 (第八章 幼儿的注意)

 (答案要点)从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来论述。3 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幼儿的 注意主要还是无意注意,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许多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逐渐发展。成人对幼儿注意的组织常是通过言语指示来实现的,通过言语指示,可以提醒幼 儿必须完成的动作、应注意的情况。老师突然停止说话,孩子们安静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 事,这是老师通过言语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控制幼儿的注意活动。

 六、案例分析 (第九章 幼儿的情感)

 (答案要点)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有多种。

 转移法。对于小明睡觉前想吃糖的不合理要求,可以使用转移他的注意力的方法,儿童 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转移的。

 冷却法。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孩子自己慢慢地会停止哭 叫。

 消退法。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小明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无 异于火上加油,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化。

 第 12 页 共 12 页

推荐访问: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总汇 心理学
上一篇:三年行动计划
下一篇: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