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

来源:证券从业 发布时间:2020-07-25 点击:

  注:本资料由《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自 》独家提供。试题精选自 2012—2017年 新课标全国卷......所有高考历史试题........照 ,按照 2017 年 年 新课标全国卷 高 考历史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进行分解, 试题排版工整合理、精美规范,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和 把该资料转载到其它网站、博客和 QQ 群交流,一经发现封锁其 IP ,谢谢合作!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高考真题分解 》栏目

 按考纲顺序分解整理

 分解、整理:张秋鸿

 小论文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表 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 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 200 余家纺织工场雇佣 3 万余名工人。

 16 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 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 4 为 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表 1

 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 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 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 世纪 50 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 100 万年误差 1 秒。

 21 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工业革命;近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

  【解析】依据材料,提炼相关信息得出相关主题,如“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钟表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与钟表的演变”等,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阐述时,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分析全面。

 【答案】略 3.(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西方文明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冲击,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史实,可选择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某一方面对中国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为题,如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也可以从总体上说明在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如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开始了近代社会的转型。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如果选择某一方面为题,就要结合近代中国的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具体阐述;如果以总体为题,就要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论题。

 【答案】略 4.(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启蒙运动——卢梭《社会契约论》;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解析】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然后选择史实依据加以论证,如选择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得其在 1789 年大革命中被推翻?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答案】(略)

 5.(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 1300 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 12 年,经 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3 分)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6 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 分)

 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6.(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如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牛顿力学与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流水线生产等内容,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评分说明: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 (12-9 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8-5 分)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 分)

 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7.(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 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 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 9、图 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两副图片反映了从东汉到唐开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具体的变迁是什么,找准变化,然后再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例如可以从汉代唐代地方区划分布的区域分析变化,并

  结合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这一史实予以说明变化的原因。还可从地方州名与道名角度分析变迁,并结合山川地理形势说明变迁的原因。

 【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8.(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 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 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 10 号(右), 自 18 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 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 10 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4 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 2 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 12 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9.(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41)(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10)。

 图 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综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解题时须注意冲击与反应的对应关系,围绕材料观点,按要求答题。

 【答案】(12 分)略。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推荐访问:小论文
上一篇:趣味教学初中历史论文-初中历史论文-教育论文
下一篇: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节约用水第一课时,,晥教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