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

来源:经济师 发布时间:2020-09-24 点击:

 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

  近三年来,我省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总量不断扩大,比重逐步提高,但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为切实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思路

  发展目标。

  到XX年,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有效改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使之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

  ——增速明显加快。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突破8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0%。

  ——贡献明显加大。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保持在50%以上,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40%。

  ——集聚度明显提升。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到100个,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10个以上。

  ——竞争力明显增强。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10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服务业龙头企业达到100家。

  空间布局。

  依托各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遵循服务业发展规律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重点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一核七带、百点支撑”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核:充分发挥南昌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和独特功能,加快建设南昌都市区,集中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总部经济、商务会展、品牌消费、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高技术服务业、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打造都市型高端服务业核心集聚区。

  七带: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通道,大力培育发展七个类型各异、功能突出、错位发展的服务产业带。

  ——昌九走廊现代化新兴服务产业带。依托南昌临空经济区和共青先导区,顺应昌九一体化,重点发展临空服务、航空物流、教育文化等产业。

  ——赣南中央苏区资源生态型服务产业带。依托赣南中央苏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着力建设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

  ——赣东北内陆开放型服务产业带。依托沪昆高铁和京福高铁交汇的快速大通道,充分利用毗邻长三角地区和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现代物流、陶瓷及文化创意等产业。

  ——赣西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产业带。依托赣西良好的工业基础,围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吉泰走廊区域特色型服务产业带。依托吉泰走廊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

  ——九江沿江港口开放型服务产业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充分利用名山、名城、大湖资源,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旅游休闲、商贸服务等产业。

  ——向莆沿线内陆港口型服务产业带。依托向莆铁路和福银高速综合大通道,充分利用连接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外贸服务等产业。百点支撑:以“一核七带”为重点,统筹兼顾其他区域,依托重点工业集群、农产品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重点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一批模式创新、集聚效应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点状分布、覆盖全省的现代服务业支撑体系。

  主要原则。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围绕做大做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集群加快集中集聚,构建从产品研发、设计到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等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与六大消费工程相结合。围绕国家确定的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等六大消费工程,大力推进相关服务业发展,既保障城乡居民基本需求,又满足个性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充分挖掘消费潜力。

  ——推进基础和公共服务业与深化重点行业改革相结合。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改革,进一步清理市场进入壁垒,加快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现基础和公共服务业的提供由政府为主向政府和市场并重转变,由保基本向满足多样化转变。

  ——推进服务业业态与“互联网+”行动相结合。把握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加快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催生一批新兴服务业,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线上与线下并重,推进服务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

  二、重点领域

  把握服务业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具有江西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发展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使之成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积极培育信息、科技、研发设计、商务咨询、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做大做强。1.金融服务业。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到XX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加快组建省级地方法人银行,筹建裕民银行,积极推进农信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基本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支持省内城商行首发上市。加快组建省级再担保公司,整合做大省级担保公司,支持恒邦财险公司打造全国性、全牌照财险公司和国盛证券、中航证券开展柜台交易业务,推动瑞奇期货公司增资扩股,做实省金融控股集团,加快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建设。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重点支持城镇基础设施、保障房、棚户区改造、产业园区建设等项目发行企业债券。加快推进“险资入赣”,发起设立一批产业发展基金。着力发展期货市场,支持证券期货公司在赣设立分支机构,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支持鹰潭铜期货交割库、铜现货交易中心建设,推动抚州设立鸡蛋期货交割库,鼓励有条件

  《中关村核心区科技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依据国务院《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科技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市科委《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首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及海淀区《进一步加快核心区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特编制《中关村核心区科技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本行动计划所指科技服务业,是指基于信息网络、运用现代科技知识、技术和分析方法,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和支撑的产业,为科技创新主体及其创新活动提供研发设计、成果转移转化、创业服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工程技术服务、科技咨询等服务。

  一、科技服务业是核心区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科技服务业是中关村核心区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在创业服务、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领域形成一批商业模式新、市场化运作能力强、国际知名度高的机构,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创业与服务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XX年海淀区科技服务业收入达亿元,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成为仅次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放眼全球,随着新技术革命纵深推进,全球技术创新向垂直领域改造深度拓展,以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应用,加速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以全新方式配置技术、资本、产业要素的科技服务业,正在颠覆传统产业组织形式和创新模式,成为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培育壮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营造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推动技术与资本结合、持续涌现新兴产业的创新生态,是中关村核心区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能力的重要抓手。

  二、总体思路、发展原则与目标

  总体思路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全球拓展”的发展导向,围绕引领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与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两条主线,聚焦“四类优势、三大重点”领域,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支撑平台健全为抓手,以知名服务品牌培育为方向,以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以生态环境优化为支撑,着力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破冰、平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科技服务品牌培育、科技服务业集群创新、科技服务生态营造”五项行动,加快科技服务业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全面打造国家科技服务示范区、国际科技服务业聚集区,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支撑。

  发展原则

  核心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坚持四项原则:

  1.模式创新、示范引领:坚持科技服务业发展业态创新和示范引领导向,推动科技服务业组织模式、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等持续创新,提升示范引领能力。

  2.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突破,发挥产业联盟、行业组织作用,增强科技服务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提高参与市场配置资

  源能力,增强行业整体发展活力。

  3.集聚发展、协同融合:吸引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集聚海淀,支持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提升集成科技服务能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

  4.环境优化、全球链接:坚持开放创新导向,构建与国际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参与国际创新活动,助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发展目标

  到XX年,核心区科技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目标:

  1.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新突破。政府、社会资本、高校院所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成果转移转化的协同机制更加健全,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逐步完善,初步形成高校院所、企业与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三驾马车”共同驱动的多元化技术转移转化路径。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落地,持续释放区域创新增长活力。

  2.建成“四个一批”的科技服务业支撑体系。创新引领、聚焦重点、延伸链条、搭建体系,实现“四个一批”目标:涌现一批新的科技服务模式,集聚一批科技服务高端人才,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和品牌,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科技服务集聚区,初步形成支撑科技服务业持续优化升级的体系。

  3.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显著优化。科技服务政策环境全面创新,诚信自由的市场环境持续优化,知识产权环境与国际接轨,创新创业人文环境日趋活跃,科技服务机构支撑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服务支撑平台,推动科技服务业不断升级。

  4.区域经济贡献显著增强。XX年,力争实现科技服务业总收入3000亿元,增加值600亿元,成为支撑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双支柱”。

  三、聚焦发展重点领域

  做大四类优势领域

  加快提升技术转移服务业,引导各类服务机构探索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模式,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深化服务内容,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新兴业态;积极发展创业服务业,构建从创业教育、创业培育、交流社区、天使投资、创业孵化到加速器的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积极支持科技金融创新,完善与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相适应的融资服务体系,引导新型金融服务发展,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

  做强三大重点领域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业,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研发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研发服务;加快工程技术服务业升级发展,不断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项目渗透,支持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发展;积极培育基于大数据的科技信息服务业,支持云计算、物联网和宽带服务等发展。

  四、深入实施五项行动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破冰行动

  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创新,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探索破解技术转移障碍,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推动核心区丰富的创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1.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技术转移升级版

  发挥中科院、清华、北大等高校院所的技术转移机构作用,构建更合理化的技术转移路径,支持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企业主导的市场化技

  术转移机构,鼓励第三方组织搭建有效链接技术供需双方的对接渠道。

  整合现有服务资源,联合相关政府部门、领军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建立技术转移基金,强化技术转移服务的早期介入和全过程管理,通过技术跨界整合和集成创新等增值服务,促进技术成果在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和跨国公司间有序流动。

  XX-XX年,联合市科委等完成“创新探索”技术转移基金设立和创新资源网络建立,完善运营管理体系,建立与各类创新主体间的定向需求供给机制;到XX年,技术转移路径更趋合理,收集储备一定规模的技术组合和技术资产,初步形成技术转移的有效服务模式。

  2.破除成果转化机制壁垒,推动重大成果落地

  发挥海淀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引导基金作用,与高校院所、社会资本联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特色产业园等在海淀区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以企业院士专家、博士后和青年英才工作站等为纽带,推动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搭建高校院所、企业和专家资源合作平台,构建“创新课题-衍生技术-科技成果-产业化”链条,以高端人才发展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始技术转化新模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XX-XX年,与清华、北航、北理工、北林、赛尔网络等高校和企业联合设立若干支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建一批成果转化能力强的“三站”;到XX年,形成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3.提升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加速知识产权商业化

  以提升研发效率和成果质量为导向,推动知识产权服务由事后管理向事前指导转变。引导专业服务机构在研发立项决策、创

 新路径优化、创新成果挖掘、专利质量提升、科学布局应用等方面,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提高技术转移的质量和效益。

  健全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功能。依托海淀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逐步建立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集成信息检索分析、数据加工与共享、服务咨询、交易评估、风险预警等服务功能,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XX-XX年,提出专利资助、知识产权商业化政策,向支持企业开展成果挖掘、信息运用、研发管理等工作倾斜;到XX年,在知识产权服务重点领域,建成一批能够提供线上线下服务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

  平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行动

  以各类创新平台为抓手整合区域科技服务资源,完善科技企业发展基础条件,构建涵盖创新创业全链条与企业发展全周期的科技服务体系,助推企业以平台为核心开展协同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4.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支持社会组织引领产业协同创新。引导成立海淀区科技服务业协会。发挥海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联席会作用,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社会组织为平台,推动行业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围绕行业关键技术联合开展攻关。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整体接单方式承接研发项目,组织企业联合研发。

  依托大企业、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聚焦平台型科技服务机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企业合作,开展开放式、网络化的协作模式创新,提高产业间协作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

  XX-XX年,成立海淀区科技服务业协会,引导建立一批社会组织,出现

  一批运营效果良好的平台型机构;到XX年,社会组织和平台型机构引领产业协同创新效果开始显现,出现一批由协同创新实现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

  5.开放重点领域共性技术平台,降低研发成本

  依托“专精特新”领域共性技术平台,鼓励企业研发中心、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深度整合重点实验室、关键设备等研发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海淀区共性技术平台体系,并对外开放,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研发、检验检测等服务,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XX-XX年,开展核心区“专精特新”领域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现状与需求梳理,编制平台建设方案;到XX年,形成一批专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平台,在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水平研发服务支持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6.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平台,突破“最后一公里”束缚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研院等成果转化载体,开展成果中试服务。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成果公共中试平台,委托社会专业机构运营和管理。

  支持各类中试平台对外提供高水平中试熟化服务,根据服务效果将运行良好中试平台纳入海淀区科技服务示范机构认定范围。

  XX-XX年,开展“专精特新”领域中试平台建设需求调研梳理,编制平台建设方案;到XX年,引导有需求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建成一批科技成果中试平台。

  7.完善科技服务聚合开放平台,优化集成服务功能

  建设核心区科技服务公共平台。依托海淀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信息平台,持续推动创新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共享与整合。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专业领域科技服务集成服务平台建设。在“专精特新”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化集成服务平台,支持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搭建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创新资源供需对接、交易平台,建设科技服务资源网上交易市场。

  XX-XX年,海淀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信息平台功能进一步健全;到XX年,建成一批能有效集成各类科技服务资源的聚合开放平台。

  8.加快建设国际创新平台,提升整合全球高端资源能力

  引导有实力的科技服务机构在硅谷等全球创新中心设立分支机构,搭建国际化资源整合平台,帮助国内企业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展会、承接研发服务外包、拓展海外市场、获取国际认证、申请国际专利、创制国际标准。XX-XX年,推动科技服务机构国际拓展;到XX年,形成一批运行效果良好的科技服务海外分支机构,推动科技企业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

  科技服务品牌培育行动

  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入驻,支持机构服务模式创新,强化行业机构间协作发展,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培养一批国际知名的科技服务品牌。

  9.吸引国际知名服务机构

  依托中关村西区科技服务资源集聚优势,积极与国际科技服务机构对接,加快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创业服务、天使投资、科技金融等领域国际知名服务机构入驻核心区。

  XX-XX年,建立多元化的国际知名机构沟通对接渠道;到XX年,吸引一批国际知名机构入驻。

  10.打造高端服务品牌

  推进科技服务业示范发展,推荐申报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项目,开展海淀区科技服务示范机构认定工作,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推动具备较强集成服务能力的大型科技服务集团创新发展,提升集成服务能力,打造高端服务品牌。XX-XX年,在创业服务、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等专业领域认定一批具有较强国内外影响力的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到XX年,培育一批集成服务能力强的高端服务品牌。

  11.培育新兴服务品牌

  推动天使投资人、企业家、大企业、高校院所等探索新型服务模式,建立开放式新型创业服务机构,采取“投资+孵化”等多种模式,提供创业导师、产品构建、创业交流、创业培训、股权投资等系列深度服务。鼓励传统服务机构与新型服务机构对接,采用新服务模式、服务手段,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推动金融与科技服务各领域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创新,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探索在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经营、早期项目投资和孵化等领域提供新兴服务和产品,积极引导合投、众筹等新模式规范发展。

  XX-XX年,开展海淀区新兴产业孵化器认定,培育一批模式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孵化器;到XX年,形成一批创业服务、科技金融领域的创新型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新兴服务品牌。

  科技服务业集群创新行动

  围绕三大功能区建设,在中关村科学城以及北部生态科技新区规划建设中,腾退或预留发展空间,引导科技服务资源和要素集聚,加快科技服务资源集成共享,促进科技服务机构分工协作,重点建设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研发服务集聚区。

  12.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技术转移集聚区

  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以完善技术转移服务链条为导向,吸引涵盖“技术源头发现-技术评估-交易与转移服务-项目落地跟踪”等环节的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集聚。汇聚全球技术资源和需求信息,引导中国技术交易所等机构发挥价值评估、确权、交易作用,完善技术对接、交易线上线下平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转移集聚区。

  XX-XX年,中关村西区持续吸引大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入驻,形成一批各领域的技术对接交易平台;到XX年,中关村西区初步成为我国技术转移以及科技成果发布与交易的新地标。

  13.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创新创业集聚区

  在中关村西区海淀图书城周边区域,以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为导向,加强统一规划、设计和管理,吸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以及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入驻,建设具有海淀特色的中关村创新创业孵化一条街。

  XX-XX年,中关村西区大批科技金融和创业服务机构入驻,创新创业要素进一步集聚;到XX年,中关村创新创业孵化一条街初具规模,具备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14.积极推进北部特色研发服务聚集区

  在海淀区北部生态科技新区预留科技服务空间,引导各类专业研发服务机构入驻,逐步吸引创业服务、科技中介等机构集聚,建设具有以特色研发服务为核心的集聚区,着力打造中关村创新中心区。

  XX-XX年,北部生态科技新区一批科技服务空间投入使用,吸引大批研发服务机构入驻;到XX年,吸引一批创业服务、科技中介等机构入驻,海淀

  萧山区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加快和谐社区的构建,进一步推进我区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根据《杭州市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萧山区加快服务业发展三年工作目标

  》的有关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城镇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为工作重点,围绕社会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共驻共建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加快发展步伐,探索社区服务业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新途径。

  二、发展重点

  1.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

  2.健全社区为老服务。初步建立起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

  务体系,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3.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着力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站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完善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开发扶持一批影响大、效果好、能够吸引居民参与、符合居民需求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4.以“社区服务业示范一条街”建设为依托,促进社区服务业民间组织培育发展。

  5.发展科教文体服务。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科普宣传基地建设,推进社区文化服务品牌化、连锁化、标准化经营。

  三、总体目标和实施计划

  总体目标

  到XX年,与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相衔接,统筹兼顾全体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生活生产方便和各年龄段、各阶层人群个性需求,逐步建立起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服务主体多元、服务门类齐全、服务对象覆盖全体社区成员、服务质量优质高效的新型社区服务业态,努力实现需有所供、难有所帮、老有所养、幼有所托,提供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不出社区。

  实施计划

  1.加强社区为老服务。一是加快老年养老设施建设。到XX年全区要建有二所以上老人公寓。养老机构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0张以上。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行入院集中或户院挂钩供养。二是加强社区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开展老年健康咨询、老年保健、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50%以上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开设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专科,提高家庭病床服务覆盖率。三是进一步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到XX年60%的社区建有老年学校,到XX年80%的社区建有老年学校,到XX年每个社区建有老年学校。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使城区老年人在学率达到15%左右。四是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设施。到XX年全区所有社区都建有超过100平方米的“星光老年之家”,已经设立社区星光老年活动室的要探索自我良性运作的路子,发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老年文体娱乐服务项目。五是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各街道、社区都要建立起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组织,有条件的街道、社区要建立老年人法律服务机构,90%以上的社区要达到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2.着力推进社区服务建设。一是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落实全部社区的配套用房,确保所有社区具备“五室三站两栏一校一场所”等基本功能。要多渠道整合社区设施资源,对已建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用房配置不足的,要通过购买、租赁、置换、改造、新建、扩建等办

  法逐步解决。到XX年全区80%的社区配足社区服务和活动用房。二是积极鼓励建设“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卫生、文体、就业、慈善、商业等社区服务。到XX年建有15个以上社区“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

  3.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区、镇街、社区三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到XX年80%的社区建有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社区的注册登记志愿者人数达到居民总数的15%以上。规范社区志愿者组织管理,将其纳入社团组织管理范畴,实行注册、登记和管理。积极支持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抓好社会救助、助残、优抚、就业、为老、文体等服务项目,摸索建立“时间银行”、“服务储蓄”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制度,采取委托制的办法,将一部分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委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承担,不断开拓社区志愿服务新领域,积极发挥他们在社区福利服务中的骨干作用。

  4.进一步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一是健全镇街、社区文体科普骨干队伍,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团队和科普宣传队建设,举办社区邻居节、文化艺术节、体育健身节和科普活动周,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和电影进社区“双百场”等为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活动,并形成制度。到XX年所有街道和城区社区建有文体科普骨干队伍,50%的镇和镇属社区建有文体科普骨干队伍,并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二是发展社区教育。区建立社区学院,镇街建立社区学校或社区

  教育中心,社区建立居民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到XX年各街道建立一所未成年人教育辅导站、下岗失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三是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到XX年50%以上的社区与图书馆建立网络联系,每年新建3—5个社区电子阅览室,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服务设施管理。

  5.加强社区服务特色街和便民服务点建设。以“社区服务业示范一条街”为依托,培育一批便民利民社区服务业的民间社团组织。到XX年每年建设一条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价格公道、服务诚恳的特色街区。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区、镇街、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社区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宜。镇街也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理顺本辖区内社区服务管理体制,为社区服务提供指导和保障。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各部门和镇街在资金扶持、设施保障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社区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对公益性的服务项目予以保障;对福利经营性的服务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

推荐访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 服务业 行动计划
上一篇: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三章 幼儿注意
下一篇: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6~2016)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