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背景下金融科技特征和发展路径分析

来源:会计职称 发布时间:2020-08-28 点击:

  5G 背景下金融科技的特征和发展路径分析

 2

 目 录 5G 背景下金融科技的特征和发展路径

 ...................................................................................................... 3

 一、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产业互联网 ................................... 3

 (一)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国内 C 端流量增量即将耗尽,行业主动求变 ...... 4

 (二)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联系与区别 ............................. 6

 二、金融科技发展的主体是产业互联网金融 ................................... 7

 (一)产业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意义在于有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 7

 (二)各类因素叠加金融科技技术储备迭代,产业互联网金融产生 ........... 8

 (三)产业互联网金融有五类基本构成要素 ............................... 8

 (四)产业互联网金融服务商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有四方面优势 ............... 9

 (五)区块链是解决资金方信任中小微企业底层信用的新桥梁 .............. 10

 (六)以供应链金融为基础升级的产业互联网金融基础最好 ................ 11

 三、金融科技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和模式 ...................................... 13

 (一)金融科技有两个基因,并不改变金融的传统宗旨与安全原则 .......... 13

 (二)消费互联网金融和产业互联网金融合理的发展模式:数字化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有机结合 ...................................................... 13

 (三)形成明确的各方多赢效益原则 .................................... 15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五个平衡与五个关键 ................................................................................................ 17

 一、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 17

 二、建设智慧城市,要做好五个方面的结构性平衡 ........................... 226

 三、建设智慧城市,还需抓住五个关键点 ................................... 229

 全球贸易的数字新趋势 .............................................................................................................................. 232

 5G 背景下金融科技的特征和发展路径

 4G 技术孕育了举世瞩目的消费互联网经济,电商、社交、文娱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迅速崛起。而具有高速率、广连接、高可靠、低延时特点的 5G 的全面运用,推动面向大众的消费互联网时代转向万物互联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 能等技术赋能之下,金融科技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未来, 符合科学、契合规律的金融科技应当具备哪些特征,应当走什么样 的发展路径,这值得探讨。

 一、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产业互联网 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有什么形态的产业链,就会有什么类型 的供应链金融,相伴随的也会有相应的金融科技发展生态。传统产 业规模巨大,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价值空间也非常巨大。有关材料报 道,全球目前有 60 余个万亿美元级的产业集群,可与数字化结合, 实现数字化转型。根据测算,如果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

  4

  路、油气这五个领域引入数字化支持,假设只提高 1% 的效率,那 么在未来 15 年中预计可节约近 3 000 亿美元,平均每年约 200 亿美 元;如果数字化转型能拓展 10% 的产业价值空间,每年就可以多创 造 2 000 亿元以上的价值。所以,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只能够容纳几家万亿元级的企业,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容纳几十家、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今后的高价值公司很有可能主要产生于产业互联网系统。

 (一)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国内 C 端流量增量即将耗尽,行业主动求变 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增速持续下降,互联网增量红利消退,市场出现互联网下半场的声音。一方面,行业向上游拓展或国际化需求迫切。另一方面,头部互联网企业寻求新增长点的需求迫切,因此提出产业互联网概念,这也是产业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

 中美互联网行业对比,美国产业互联网公司占据美股科技前 20 的半壁江山,相比之下,中国 GDP 约为美国的 70%,但美国产业互联网科技股市值为中国的 30 倍,国内尚无领先的产业互联网巨头企业。

 产业互联网是通过产业内各个参与者的互联互通,改变了产业内数据采集和流通的方式,并运用区块链等技术保障产业内数据、交易的可信性,进而改变产业价值链,提升每个参与者的价值。产 业互联网充分体现了数据要素在产业内的价值创造能力,通过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提升产业价值。具体方面,可以认为产业互联网综合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手段,深入企业生产、研发、销售等内外各个环节,力图

  6

  将每家企业都变成信息驱动型企业,并进行互联,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率。

 (二)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联系与区别 表4.1 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区别

 涎生场景

  发展模式

  经济形态

 产品 特征 商业 特征

 价值取向

  产业互联网

  生产经营活动 C2B2B2C(个

 人—平台—企业—个人)/ B2B(企业— 企业)

 平台经济,社会资源的共享性与开放性

  偏定制化服务

  深度融合

  核心是效率提升

 消费互联网

 生活消费娱乐 C2C/B2C(个人—个人 / 企 业—个人)

 个人经济,消费需求中的差 异性

 偏标准化服务

 网络裂变

 核心是流量变现

 与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有明显的区别(见表

 4.1 )。比如,产业互联网是产业链集群中多方协作共赢,消费互联网是赢者 通吃;产业互联网的价值链更复杂、链条更长,消费互联网集中度 较高;产业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是为产业创造价值、提高效率、节省 开支,消费互联网盈利通常先烧钱补贴再通过规模经济或增值业务 赚钱,等等。构建产业互联网是产业价值链重塑的过程,产业链上 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数字化升级,产业生态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 把原材料变成产品,还要加工“数据”要素、把数据变成产品的一 部分,进而通过数据产品和服务拓展产业链的价值空间。在发展产 业互联网的过程中,传统产业要进行大胆的变革,敢于抛弃落后的 商业模式,对组织架构、组织能力进行升级迭代,提高组织内部协同效率,更好更快地为数字化转型服务。产业互联网的这些特点, 正是金融科技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的

 基本方向。可以这么说,消费互联网金融只是科技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基于产业互联网金融才是科技金融的高级阶段主战场。

 二、金融科技发展的主体是产业互联网金融 什么是产业互联网金融。产业互联网金融目前没有行业标准定义,我认为产业互联网金融具体指的是机构基于产业互联网发展, 通过金融科技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统称,当前主要为基于 产业互联网服务的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产品(如微业贷)、助贷 超市等形式,随着行业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新的形式。

 产业互联网金融与消费互联网金融的联系与区别主要为:产业互联网金融是消费互联网金融向上游产业端渗透,以企业为用户, 以生产活动经营为场景提供贷款服务;消费互联网金融以个人为用 户,以日常生活消费为应用场景提供贷款服务。

 (一)产业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意义在于有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 80 % 的就业, 70 % 的专利发明, 60 % 以上的 GDP 和 50 % 以上的税收,在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截至 2018 年中国小微企业有 9 318 万家,占比 88 %。小微贷款余额 33.5 万亿元, 占企业贷款 37.6 %,金融资源分配不够合理,产业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意义在于有望改变这种状况。

 供给上,我国传统银行业不能完全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共有 134 家城商行及 1 427 家农商行,提供了 13.22 万亿元的小微企业贷款,且贷款规模发展迅速,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 11.67 万亿元,是小微企业贷款的主力。但与此同时,行业不良率也在持续走高,农商行行业不良率最高触及

  8

  4.29%,高企的不良率迫使银行收缩信用,放缓小微企业贷款发放, 农商行及城商行不能完全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需求上,2018 年起实体经济企业金融需求分层,呼唤新金融供给解决痛点问题。2019 年 12 月,我国工业企业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达 17.4 万亿元,同比增长 4.5%,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同时由于信用分层,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日益严重。小微企业属于金融业长尾客户,由于存在抵押品不足、信用资质差、信息不对称、生命周期短等问题,银行通过传统手段进行风控的成本很高,造成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需的不匹配,这是产业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基础。

 (二)各类因素叠加金融科技技术储备迭代,产业互联网金融产生 2016 年前后,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被应用到金融行业,金融科技迅速发展,当前市场上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银行、供应链金融平台、产业互联网服务商等机构试水 C 端风控技术在 B 端的有效性,诸多因素叠加导致产业互联网金融产生,并且在快速发展,不断丰富。

 产业互联网金融依托产业互联网,价值来源于金融赋能产业能力提升。产业互联网金融依托产业互联网服务,基于 B 端经营融资需求, 行业价值来源于金融赋能产业能力提升,这一点与 C 端消费金融满足个人超前消费需求的价值逻辑不同。产业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供给体系的优势在于将企业服务数据与金融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信 息流转带动信用流转,从而解决传统金融供给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产业互联网金融有五类基本构成要素 产业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构成要素分别为产业链、中小微企业、

 产业互联网应用、金融科技及金融服务机构。我国未来产业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重要节点在产业互联网应用与金融科技这两个部分,这一点类似 C 端的消费金融。(见表 4.2。)

 表4.2 五类基本要素构成产业互联网金融

 产业互联网金融构成要素

 产业链 基础:数字化实现产业链智能、融合、弹性、 协同、互联

 中小微企业 对象:中小微企业依附于产业分布,是行业服务目 标主体

 产业互联网应用 数据:产业互联网应用将产业链变为数字驱动, 提高产业效率 金融科技 风控:新型多维数据验证、交叉风控模型构建 金融服务机构 提供者:金融服务提供商

 (四)产业互联网金融服务商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有四方面优势 中小微企业天然具有生命周期短、业务规模小、抵押资产少、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过去我国采用城商行及农商行服务当地的做法, 效率并不够高,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产业互联网 金融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可以有效解决获客成本、信息孤岛、智 能风控、审批效率等四方面问题,具有明显的优势。(见表 4.3。)

 表4.3 产业互联网金融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痛点问题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金融机构服务难的原因

 产业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生命周期短 获客成本高 降低获客成本 业务规模小 尽调投入高

 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信用记录不完善 信息不对称 可抵押资产不多 担保品不足

 智能风控 融资成本高 风险成本高 审批时间长 风控流程长 效率高

 产业互联网金融的服务目标将专注于中小微企业金融市场。一

  10

  是产业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不足。二是大型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一般采用本地化策略,产业互联网提供商提供定制化服务,产业大数据不好采集。三是中小微企业预算有限,偏好低价甚至是免费软件,一般愿意接受标准化服务,服务商可以获取大数据。四是大型企业信用好,融资手段多且成本低,已经被银行服务覆盖,中小微企业则因为风控原因,仍为蓝海市场。

 金融科技能力是产业互联网金融行业亟待验证解决的问题。由于 B 端企业法人和 C 端自然人的巨大差异,同时中小微企业固有的生命周期短、抵押品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目前行业最成熟的解决方案是用核心企业弥补中小微企业信用的供应链金融。脱离核心企业信用,仅以金融科技为基础的大数据风控,目前行业正在进行可行性验证,部分龙头企业已取得了初步的发展(如微业贷),未来完全依靠金融科技的产业互联网金融模式,还有待时间验证。

 (五)区块链是解决资金方信任中小微企业底层信用的新桥梁 过去,中小微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是行业的主要问题。区块链的产生,可以为中小微企业底层信用与金融机构添加一 座新桥梁(如解决票据流转、仓单重复质押等问题),有效解决资金 供需双方的矛盾,目前在政府的引导下,各类基于区块链的跨境金融平台、贸易融资平台发展迅速。

 SaaS、PaaS、IaaS 是辅助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产业互联网金融在风控问题验证得到有效解决后,获客问题会逐渐出现,由于 B 端客户使用产业互联网应用具有排他性,所以行业前期的优质客户积累很重要。产业互联网金融将产业互联网服务融合到产业链中,在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同时获得产业大数据,能有效解决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而精准找到中小微企业中

 “合格的借款人”。

 (六)以供应链金融为基础升级的产业互联网金融基础最好 金融的底层逻辑是信用,传统供应链金融本质是通过核心企业信用弥补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信用,但现实情况中四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合一很困难,制约了行业发展。

 由于供应链金融行业存在时间较早,行业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已经较为成熟,已有不少核心企业、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平台在探索金融科技,因此发展基础最好。

 ӈ Ꮑ 䨫 䛾㲺1.0❵ ӈ Ꮑ 䨫 䛾㲺3.0❵

 ӈ Ꮑ 䨫 䛾㲺2.0❵ + 1 + /

 ӈ Ꮑ 䨫 䛾㲺4.0 ❵

 图4.1 传统供应链金融借助产业互联网及金融科技升级为4.0版

  图 4.1

 以供应链金融为例。近三十年供应链金融发展经历了三个 阶段:供应链金融 1.0 版是主办银行模式,银行和企业是点对点的连接关系,只是主办银行将供应链上下游作为整个链条来开展业务, 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供应链运营中;供应链金融 2.0 版是核心企业主导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可以对供应链中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仓单等信息进行有效掌控,银行再依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各 类主体服务,因此可以大大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供应链金 融 3.0 版是数字金融模式,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 ӈ Ꮑ ੳ 1

 ㏼ 䨭 ੳ 1

 ๔ ᪝ ᢛ

 Ꮑ ᪝䉕 ៩ 㲺䉱

 Ԋ پ Ѐ

 ڣ Ѓ

 /+/᪝В̶᪝ Ꭰ झͧͨ᪝ ӈ Ꮑ 䨫䛾㲺

 ᵥ ᓰ Ю͇ ϔ͇䨫͚⍥

 ϔ͇䨫̷⍥

 Ѐ ᪝䉕 ៩

 ㏼ 㥒 ᕔ Ԏ 䉤

 Ԋ ⤳

 ϔ͇ο㖁㑾䛾㲺ϔ ৮

 ᪝ ᢛ Ѐ Ꮐᐧ 䃫 Ƞ ᪝ ᢛ ᪝ ಸ ᐧ 䃫 Ƞ ᪝ ᢛ ᴴ ۳ ᐧ 䃫 Ƞ ᢛ Ꭰ झ ឭ ᪝

 ξ䃎ツ

 ᪝᪝䨫

 ᪝㖁㑾

 ϧ ጒ ᪝㘪

 ㏼ 䨭 ੳ O

 ᵥ ᓰ Ю͇/䨣㵹/̶᪝ Ꭰ झͨᄩ 䉱䛾≮ ȠԎ ᖜ ≮ Ƞ ᪝≮ Ƞ ੳ ≮ ఈ ≮ व̭ ㏼ 䨭 ੳ 2

 ϔ͇䨫̸⍥

  12

  链等技术在整个供应链中获取每个产业链上企业的动态、每时每刻 的数字信用。此时,供应链生态圈将相互打通,交易完全透明可信, 资金流动清晰可见,在这个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将是智能化的、数字 化的、效率极高的,大大提高了融资便利性与风控水平。供应链金 融 3.0 版才是这一领域金融科技的新生态。供应链金融 4.0 版是以产业互联网生态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金融,是今后最具备想象空间的 发展趋势。以产业互联网服务生态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金融最诱人 之处在于未来有机会在全国范围内将企业法人,特别是中小微企业 像自然人一样建立画像,提供金融服务,最终形成供应链金融的 4.0 版本。

 供应链金融升级产业互联网金融的标志在于风控方式的转变。供应链金融在风控中一般关注三个点,分别是贸易的真实性、资金 的自偿性及交易的可控性。根据机构调研,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 风控方式仍以传统风控手段为主,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 化风控技术应用仍然较少,我认为行业转型升级的标志在于风控手 段的转型。(供应链金融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见表 4.4。)

 表4.4 供应链金融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供应链金融常见问题

 解决方案

  核心企业信用无法多级传递 采用区块链电子凭证进行债券凭证拆分流转 仓单重复抵押、造假 区块链 +IoT 产品溯源问题 区块链 ABS 融资底层资产真实性问题 大数据 + 区块链

  三、金融科技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和模式 (一)金融科技有两个基因,并不改变金融的传统宗旨与安全原则 金融科技并没有改变任何金融传统的宗旨以及安全原则,在这 个意义上无论是“科技

 + 金融”,还是“金融

 + 科技”,都不但要把 网络数字平台的好处高效地用足用好用够,还要坚守现代金融形成

 的宗旨、原则和理念。金融科技有两个基因:一是互联网数字平台 的基因——“五全信息”;二是金融行业的基因,在一切金融业务 中把控好信用、杠杆、风险的基因。互联网运行有巨大的辐射性和

 无限的穿透性,一旦与金融结合,既有可能带来提升传统金融体系

 的效率、效益和降低风险的一面,也有可能带来系统性颠覆性的危

 机的一面。不能违背金融运行的基本原则,必须持牌经营,必须有

 监管单位的日常监管,必须有运营模式要求和风险处置办法。不能 “无照驾驶”,不能

 15 %、 20 %

 的高息揽储、乱集资,不能无约束、 无场景地乱放高利贷,不能对借款人和单位的钱用到哪里都不清楚, 不能搞暴力催收、堵校门和朋友圈乱发信息等恶劣行为。

  (二)消费互联网金融和产业互联网金融合理的发展模式:数字化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有机结合 科技金融的发展可以是“互联网

 + 金融”,有条件的网络数据平台公司独立发展金融业务,也可以是“金融企业

 + 互联网”,围绕产 业链、供应链发展自身需要的互联网数字平台,但是科技金融最合 理、有效的发展路径应该是网络数据平台跟各种产业链金融相结合。否定和整顿 P2P,并不等于拒绝网络贷款。实践表明,网络贷款只要不向网民高息揽储,资本金是自有的,贷款资金是在银行、ABS、

  14

  ABN 市场中规范筹集的,总杠杆率控制在 1 ∶10 左右,贷款对象是产业链上有场景的客户,还是可以有效发挥普惠金融功能的。全国目前 有几十家这类规范运作的公司,8 000 多亿元贷款,不良率在 3 % 以内, 比信用卡不良率还低。

 当然,科技金融不仅仅是科技公司自身打造的金融融通公司, 其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模式是互联网或物联网形成的数字平台(大 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有机结合,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形成数字金融平台并与各类实体经济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相结合形成基于互联网或物联网平台的产业链金融。在消费 互联网(toC)时代,基于人类消费的同一性、同构性,几乎可以一 刀切的模式对全社会的电子商务开展活动,在产业互联网(toB)的 时代,基于产业的复杂性、异构性,一个工业产业链与物流供应链 的数字化平台是完全不同结构的,而一个医疗药品供应链与消费品 供应链的数字化平台结构也完全不相同。

 基于此,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一个有作为的网络数据公司,分心去搞金融业务,一要有金融企业所必需的充足资本金,二要有规范的放贷资金的市场来源,三要有专业的金融理财人士,还要受到国家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无异于弃长做短、自讨苦吃。所以,一个有作为的数据网络平台公司,应当发挥自己的长处,深耕各类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形成各行业的“五全信息”,提供给相应的金融战略伙伴,使产业链金融平台服务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升,资源优化配置,运行风险下降,坏账率下降。

 从国际经验看,一般性互联网平台公司绝不敢随意染指金融业务,美国的脸书、亚马逊、雅虎等平台公司都很大,股价市值同样可以达到数千亿、上万亿美元,但它们再大都不敢轻易染指金融业务。至少有四个因素:其一,成熟的商人懂得术业专攻,懂得长期

 坚守自己,不断创新自己才能使自己炉火纯青,获得足够的行业地 位和进入门槛,才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其二,一般性的互联网商 品销售平台,其底层技术的安全等级无法满足金融要求,要满足金 融业务要求,必须投入巨额成本,这往往得不偿失;其三,美国对 金融公司有非常严格的监管要求,一般性互联网公司从事金融业务, 一旦发生风险,公司根本承担不起动辄数十亿美元的巨额罚款;其 四,鉴于所有业务点的风险都可能迅速转化为金融风险,而金融风 险反过来又会拖垮所有非金融业务,所以成熟商人绝不愿去冒这么 大的风险。

 (三)形成明确的各方多赢效益原则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各方多赢的效益原则。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基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构性,一些网络平台公 司的盈利模式往往一靠烧钱取得规模优势,二靠广告收费取得一定 垄断效益。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结构不同、模式不同,任 何网络数字平台的发展,不能靠简单的烧钱来扩大市场占有率,也 不能让客户中看不中用、有成本无效果、长期赔钱,这是不可持续 的自杀行为。

 合理的网络数字平台,通过五种渠道取得效益和红利:一是通 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应用,提高了金融业务的工作效率; 二是实现了数字网络平台公司和金融业务的资源优化配置,产生了 优化红利;三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筹、统计、调 度,降低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四是由于全产业链、全流 程、全场景的信息传递功能,降低了金融运行成本和风险;五是将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合理地返还于产业链、供应链的上游、下游、金融方和数据平台经营方,从而产生万宗归流的洼地效益和

  16

  商家趋利集聚效益。

 同样,与网络数字平台合作的金融企业,也可以通过四种优势 为合作项目取得效益和红利。一是低成本融资的优势。金融企业获 取企业、居民的储蓄资金和从人民银行运行的货币市场获取资金的 低成本优势。二是企业信用判断的优势。网络数字平台对客户信用 诊断相当于是 X 光、是 CT(计算机体层摄影)、是核磁共振的身体检查,代替不了医生临门一脚的诊断治疗。对客户放贷的实际净值 调查信用判断以及客户的抵押、信用、风险防范,本质上还要金融企业独立担当,这方面更是金融企业强项。三是资本规模的优势。网络数据平台尽管可能有巨大的客户征信规模(百亿元、千亿元、 万亿元),但资本金规模往往很小,要真正实现放贷融资,自身至少 要有相应的融资规模 10 % 以上的资本金。只有银行、信托、保险等 专业的金融公司有这种资本金规模并与时俱进的扩张能力。四是社 会信用的优势。不论是金融监管当局的管理习惯,还是老百姓存款 习惯,企业投融资习惯,与有牌照、有传统的金融企业打交道往往 更放心、更顺手、更相通。在这方面,专业的金融企业比网络数据 平台更为有利。基于上述四项分析,网络数据公司与专业的金融企 业的合作确实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是最好的发 展模式。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五个平衡与五个关键

  智慧城市概念源于 2008 年 IBM 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大方向,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其实质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高效和智能,赋予城市智慧感知、智慧反应、智慧管理的能力,从而为城市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城市发展更加和谐、更具活力、更可持续。

 一、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三重意义。

 一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智慧城市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以智慧的策略发展城市,有助于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运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而有效缓解“城市病”。

 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智慧城市是“创新 2.0”时代的城市形态,

  226

  它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 建起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生态系统,促进城市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优化升级,推动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 新为特征的全面创新,从而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 蓬勃动力。

 三是创造高品质生活。智慧城市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互动,极大地增强城市信息获取、实时反馈和随时 随地服务的能力,可以有效解决民生领域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公平等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从而更好地满 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还可以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解读, 但无论如何解读,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的方向是无可争辩的,智慧城 市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二、建设智慧城市,要做好五个方面的结构性平衡 从基础性和根本性层面思考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在城市的功能定位、人口、土地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就业岗位五个方面的要素供给上,按照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土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的思路,做好五个方面的结构性平衡。

 第一,城市功能定位的平衡。任何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依托城市群来发展的。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代表着城镇化发展的主体方向。考察世界主要城市群或大都市连绵带,一般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率一般在 70% 以上;二是大中小城市规模协调,相邻等级城市人口比例大多在 1∶5 以内,最高不超过 1∶0 ;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各城市之间

 交通便捷、通信畅通;四是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产业优势互补。我们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在城市群层面思考谋划,合理确定自身功能定位:是建设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是金融贸易中心城市还是工业物流基地城市?总之,要科学设定城市定位,彰显特色、有机联动、协调发展,绝不能各自为政、盲目建设。

 第二,人口的供给平衡。人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素,以人为本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义。当前,制约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城镇化率刚刚达到 60%,国民经济的人口红利却已逐渐淡出,很多城市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 2.8

 亿多农民工没有真正市民化。一般来说,城镇 职工 20 岁左右参加工作,60 岁退休,一生工作近 40 年。而农民工 因为户籍问题,往往到了 45 岁就不会被企业招聘而返回农村,这就损失了人生 1/3 左右的工作时间,加之农民工每年候鸟式迁徙,春节前后回家探亲用掉约两个来月,两者加起来,1/3+1/6 = 1/2,农民工一半的工作时间就耗费了。欧美国家一般城镇化率超过 70% 才会出 现“刘易斯拐点”,我国城镇化率刚到

 60 %

 左右就遭遇了用工难,农

 民工的人口红利 50% 的浪费是重要原因。我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不能只关注那些“高大上”的东西,还必须“接地气”,加快推进户 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落户城市、扎根城市,为城市提供人力资源 供给,让农民工共享城市机遇。

 第三, 土地房屋的供应平衡。以智慧城市促进城市“ 精明增长”,很重要的一环就是配置好土地房屋资源。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 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城市建成区面积,土地配置一般是每人100 平方米、每万人 1 平方千米,100 万人口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是 100 平方千米。再如,住房面积,人均大约 40 平方米,1 000 万人口 的城市建设 4 亿平方米住房是合理的。又如,商业设施面积,一般每

  228

  2 万 ~3 万元的商业零售额可配置 1 平方米的商铺,每 2 万元 GDP 可 配置 1 平方米写字楼。在城市土地房屋资源配置中,如果大手大脚, 房地产总量供过于求,势必出现“空城”“鬼城”;如果土地长期供应不足,则会造成土地稀缺、房价畸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 把握好这个基本面需求的“度”。

 第四,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平衡。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脊梁骨。我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出发点是想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 染等“城市病”。但是,在总体不平衡的基础设施上增加再多的智慧 元素也解决不了问题,前提还是要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平衡。这里也有一些比例关系。比如,国家规定,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 度要达到 8 千米 / 平方千米,新建住宅配建车位要达到 1∶1。再如, 城市人群每人每天综合用水 0.3 吨,产生 0.25 吨污水和 1 千克垃圾, 城市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应按此配建。又如,一个城市每 100 平方米土地,应有 55 平方米用于铁路港口、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仓储物流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才能满 足需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让这些基础设施达标,满足城 市基本运行需求,这是绕不过去的硬指标。

 第五,产业布局的平衡。只有产业集聚,人口才能聚集,政府才有收入,智慧城市建设才有基础。这方面要做好两个平衡。一是就业总量平衡。一座 100 万人的城市,扣除未成年人和老人,起码有五六十万人需要就业,城市产业必须能够提供同等数量的就业机 会并适度超前布局,这样城市才有活力。二是结构平衡,就是城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要保持平衡,上中下游产业链与生产 性服务业之间要平衡,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就业需求。做好了这两个平衡,智慧城市建 设所依赖的创新才会有雄厚的产业根基,智慧城市发展才会有广阔

 的市场空间。

 上述五个方面是城市建设的常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对智慧城市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大智慧。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锦上添花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就是以城市要素供给有效和结构平衡的理念来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用有效供给的策略发展城市,从而提高城市的效率和活力。

 三、建设智慧城市,还需抓住五个关键点 智慧城市是新型城市化的升级版,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是 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 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能力,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战术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还务必要 把握其内在逻辑规律,抓住五个关键点。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万物互联。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随 着手机等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全球 70 多亿人口已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了人与人跨时空的即时互联,这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 的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当前,我们正步入物联网时代,5G、物联 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让物理世 界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可能,推动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深度融合, 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逐步扩大到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连 接,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智慧城市正是以此为支撑的城 市形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互联网时代 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更加科学主动地推动“城市”与“智 慧”融合,否则很难有大的突破。

  230

  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从大逻辑来讲, 智慧城市建设起码要经历四步。首先让城市的物能说话,其次让物 与物之间能对话,再次让物与人能交流,最后让城市会思考。这决 定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分为四个版本:1.0 版是数字化,这是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目的是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述出来;2.0 版是网络化,就是通过网络将数字化的城市要件连接起来,实现数 据交互共享;3.0 版是智能化,就是在网络传输的基础上实现局部智能反应与调控,如智能收费、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4.0 版是智慧化,就是借助万物互联,使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类智慧的驱动下优 化运行,到了这个版本,智慧城市才算基本建成。这四个版本,前 一版是后一版的基础,但又不是截然分开、泾渭分明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循序渐进、适度超前,但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总想着一步到位,往往只会事倍功半。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要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地推进。智慧城市 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很难先有一张“施工总图”,然后照图推进。

 智慧城市的建设只能是自下而上,成熟一个推一个,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现实需求,区分轻重缓急,逐一构建城市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智慧子系统,如智慧制造、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先把智慧城市的四梁八柱 搭好,再添砖加瓦、封顶竣工,这样才能根基深厚。智慧城市建设 中,尤其要避免热衷于搞“大规划”“大方案”却不务实功、不做 细功的倾向。

 第四,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市场导向。智慧城市意味着高效率, 而效率能够产生效益,这就能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比如,物流领 域,2017 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 12.1 万亿元,占 GDP 的 14.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5 个百分点左右。如果通过发展智慧物流,把物流成

 本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就会节约 4 万亿元,这部分就可以成为包括工商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企业,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平台 等各类企业的收入。再如,停车问题,目前我国缺近 2 亿个停车位, 但又有约 8 000 万个停车位平均空置率超过 50%,如果通过智能停车 将空置率降到 10%,按每个车位每年收费 2 000 元计算,也有 640 亿元的收益。可见,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丰厚的投资 收益。我们要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导向,以物联网平台及其受 益企业的活动为中心,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绝不能仅 靠政府力量强推,那往往是缺乏智慧、烧钱而低效的,也容易搞成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第五,智慧城市建设要法制化、标准化。智慧城市是复杂系统, 也是新生事物,其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有三个方 面尤为重要。一是标准。要统筹协调,加快构建包括信息技术标准、城市建设标准、信息应用标准在内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确保有序 建设、高效集约。二是安全。这是智慧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要加 强网络安全立法和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发展网络安全技 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三是扶持。政府要带头打 破“信息孤岛”,出台鼓励社会参与的政策措施,建立容错纠错机 制,为智慧城市营造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

 总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战略上要坚定,战术上要灵活,要 尊重规律、尊重市场、尊重创造,把准方向、少走弯路、不走错路, 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加以推进,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的目标。

  232

 全球贸易的数字新趋势

  关于全球产业和贸易的新格局、新趋势,我有如下看法。

 一是在产业发展上,目前的格局是冰火两重天,一半是冰河, 一半是火焰。一方面,近五年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规模年均增长 率仅 2 % ~3 % ;另一方面,与战略新兴制造业有关的产业则以每年10 % ~15 % 的速度增长,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贸易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则以 15 % ~20 % 的速度增长,而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在内的颠覆性数字产业则以每年 25 % 左右的速度增长。如何 顺应战略性制造业、服务业和“互联网 +”发展趋势,抓住产业发展新机遇,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是每一个现代企业、每一个国家和 地区都在认真考虑和规划的事。

 二是在企业和产业运行模式上,全球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集群。伴随这种制造业内部协调,产业链集群化会形成研发、设计、物流、配送、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配套的供应链系统化,以及由总部协调控

 制的、分布在全球各地区各环节的贸易清算和结算价值链的枢纽化。当然,这种分布在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枢纽化结构, 是一种离岸金融结算,跨国公司一般选择一个低税率、零壁垒的自 由贸易地区作为枢纽地。

 比如,我国加工贸易产生的大量金融结算业务流失境外。我国 4 万多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中,有大约 1.8

 万亿美元的加工贸易结算是 离岸金融结算,由于境内条件不许可、不适应,这 1.8

 万亿美元的离 岸金融结算量中,中国香港有 3 000 多亿美元、新加坡有 4 000 多亿美 元、爱尔兰有 4 000 多亿美元,还有一些在中国台湾及韩国、日本。

 这方面,只要我们的离岸账户能够允许开放,并有与境外自由 贸易区相同的税制,就有可能促使跨国公司将上万亿美元的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量回流,相应会产生相当体量的银行收入、就业和税收。总之,现代企业、现代经济的全球竞争力,一靠技术,二靠资本,三靠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全球化运作能力。这种产业链集群化、供应链系统化、价值链枢纽化,正是现代国际化大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三是以产业链全球一体化为特征的国际贸易模式要求国际贸易规则也发生相应变革。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一种产品生产分工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内部完成,逐步变成全球 范围内跨国分工完成,形成了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一 个产品生产由一个企业、一个地方生产,变成全球生产、全球销售, 商品贸易不再是简单的产业间贸易,而是产品内贸易,全球产业链 发展造成了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迅速增长,国际贸易的重 心从最终品贸易转移到中间品贸易。2010 年以来,全球贸易中约有60% 来自中间商品和服务贸易,它们分布在最终商品生产和服务生产的不同阶段。生产力变化会推动生产关系调整。全球价值链对传

  234

  统经贸规则提出新挑战。

 在全球产业链背景下,中间品贸易壁垒会产生累积效应,极大 地提高贸易成本。中间品要多次跨境贸易,即使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很低,其贸易保护程度也会被放大。因此,零关税、零补贴、零非 关税壁垒“三零”规则凸显。全球价值链要求高效的贸易便利措施, 由于生产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跨境贸易迅速增长,降低了通关与 物流费用,节省了贸易的时间成本,增加透明度和可预测性显得尤 为重要。这就要求营商环境公平透明、政府服务便捷务实、海关通 关不重复关检,以及实施“关检互认、执法互助、信息共享”。

 四是全球产业链的分工模式不仅要求产品标准趋同,而且对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一体化提出更高要求,原先各国单方面自主制定、执行的规则,如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劳工标准、国有企业行为、竞争中性等规则都受到国际规则的规范和约束,要求做到公平公正不歧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发展,要求把国际投资、服务贸易、劳工和技术标准、国内管制、中间品贸易都纳入谈判议题中。由于贸易、投资和服务的高度关联性,制定统一的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成了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五是当前国际贸易已进入数字贸易时代,统计显示全球服务贸易中有 50 % 以上已经实现数字化,超过 12 % 的跨境货物贸易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预计今后10~15 年,全球货物贸易呈 2 % 左右的增长, 服务贸易量有 15 % 左右的增长,而数字贸易则是 25 % 左右的高速增长,20 年后世界贸易格局将形成 1/3 货物贸易、1/3 服务贸易、1/3 数字贸易的格局。数字技术不仅对货物贸易有利,还促进服务贸易 便利化,催生新的服务业态。要抓住数字经济机遇,创新思路,挖 掘和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大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高端服 务为先导的数字服务出口,扩大数字经济领域的服务出口,包括云

 服务等。积极培育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数字服务贸易集群。要发挥中国和世界最大的数字经济系统的优势,推动大数 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并以“数字化” 的颠覆性功能,提升推动智慧城市、“工业 4.0”体系等方面的发展。

 数字贸易领域的接轨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招商引资方面, 比如外商投资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使用境外的邮箱和交流软件不太方便,影响跨国资料和数据交换。另一方面,我国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走向世界有很多与国际规则不接轨的问题,比如国际上互 联网平台公司不跨界垄断、不搞金融,以及网络交易交税、网络支付与信用卡体系竞争问题、涉及共享经营平台发展的约束规则等都 与我国国内发展的状况不同。为此,应深入研究解决数字贸易的市 场集中度、隐私保护和安全威胁等国际规则。一是加强国际数字贸 易合作,确保网络开放、自由和安全,支持国际数字贸易自由化和便捷化。二是确保双方数字经济政策处于全球合理共识之中。三是 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确保构建坚实的国际数字贸易规则。

 总之,全球产业和贸易演变发展的新趋势,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方式,主动拥抱产业发展新浪潮,努力适应新形势; 把握新特点,从过去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 加快转变。

推荐访问:路径 特征 金融
上一篇:银行家算法学习笔记x
下一篇:2020公务员年度工作总结例文2020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