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影响与对策

来源:会计职称 发布时间:2020-07-24 点击: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罗其通

 Sub-prime crisis on China"s banking sector and Countermeasures

 Luo,Qitong

 2011 年 年 8 月 月 13 日 摘

 要 2007 年 8 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全面爆发,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冲击。至今为止,危机已造成美国多家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因出现严重财务危机而破产或濒临破产,还殃及许多全球知名的商业银行、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了解这场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的影响,对正处于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中国银行业提供更多的启示,促进我国的银行业能够更加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次贷危机;银行业;影响;对策

 Abstract In August 2007,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broke out, resulting in a huge worldwide impact. So far, the crisis has resulted in several U.S. mortgage lenders due to a severe financial crisis, bankruptcy or near bankruptcy, but also bring disaster to many of the world"s leading commercial banks, hedge funds and investment banks. In this paper, by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and its causes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crisis, analyze the sub-prime crisis o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mpact on the financial reform process is in China"s banking sector to provide more inspiration and promoting China"s banking sector to be more healthy and steady progress. Key word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 Banking;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

 目 录

 一、次贷危机的产生及原因分析 (一)次贷危机的含义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所谓“次贷”是指美国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被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优质的住房抵押贷款,此类借款人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良好的信用记录、债务负担合理,还款能力较强;第二类是介于“优贷”和“次贷”之间的“另类 A 级”(Alt-A)抵押贷款;第三类即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此类借款人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没有信用记录或信用级别低,债务负担沉重,还款能力低。

 (二)次贷危机的形成与发展 这次危机自 2007 年 2 月 9 日浮出水面,当日汇丰 (HSBC)宣布为其美国次级房贷业务增加 18 亿美元坏账拨备。3 月 12 日,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世纪金融宣布无力偿还债务,4 月 2 日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7 月 19 日标准普尔评级公司将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公司的债券评级从“稳定”下调到“负面”,该公司旗下两只投资次级债的对冲基金宣布倒闭。8 月 5 日,贝尔斯登总裁沃伦- 斯佩克特辞职。8 月 9 日,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美元隔夜 LIBOR 较前一日跳升约 5 0 基点,欧洲央行当日向市场注入约

 1300 亿美元流动性,这在“9.11”后尚属首次,数小时后美联储也采取了非同寻常的注资手段干预市场,世界各地主要央行 48 小时内注资超过 3262 亿美元。8 月 17 日,美联储宣布调低窗口贴现利率 50 个基点,但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9 月 18 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 50 个基点至 4.75%,同日,美次贷危机波及英国,北岩银行遭挤兑。12 月 6 日,英国央行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次级房贷解困计划。2008 年 1 月份开始,欧美各大银行,如花旗、美林、瑞士银行、汇丰、JP 大通摩根、摩根斯坦利、雷曼兄弟、高盛等纷纷宣布次贷减值金额和盈利大幅度下调的消息。至此,次贷危机波及到了全球主要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三)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美国的房地产危机逐渐变为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其原因复杂而多样化。根据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可以看出其特有的特点。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1.法律变更导致金融监管体制失效 金融监管是实现银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管理的内容应该涵盖到所有从业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也包括对市场准入、市场退出的所有业务经营活动的管理,其中最为重要、大量和最主要的是日常经营的规范化和风险性监管。美国的这次次贷危机,与 1929 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当时的胡佛总统坚持对金融市场实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从而导致此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进一步的扩大,对金融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一万零五百家银行倒闭,占全美银行的 49% 。由于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性和对美国经济的巨大打击,以斯蒂格尔众议员和格拉斯参议员为首的众多官员认为加强监管迫在眉睫。于 1933 年提出并推动通过了银行法。该法律的核心是:严格分离银行业和证券业、并对其进行分业经营。随后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向储户提供存款保障。史上又称“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该法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金融业的贪婪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能,客观上也导致银行的利润下降。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总统卡特、里根执政时期,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增加银行的信贷规模,美国政府分别通过了三个法案,进一步给银行业松绑,这几个法案的公布,为以后次贷危机的爆发扫清了政策和法律上的障碍。这几个法案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1980 年颁布了《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允许贷款机构收取更高的利率和费用,令次级贷款的高利率合法化。

 第二,1982 年的《可选择按揭贷款交易平价法案》规定了两种贷款方式:利率浮动抵押贷款、大额尾付贷款。前者的特点是允许利率浮动。后者则是一种特殊的贷款,它的贷款期限是短期,但允许每期付款金额按长期贷款计算,这样就降低了每期还款数额。

 第三,1986 年的《税务改革法案》禁止下调消费者贷款利率,但是允许下调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住房利率的降低大大刺激了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需求。

 第四,克林顿任期内,于 1999 年通过了《格雷姆一里奇一巴利雷法》,即《金

 融服务现代化法》。该法授权美联储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但是证券、期货、保险、银行仍有各自的监管机构。导致金融监管机构形成“双重多头”的体制。

 2.解决住房的政策和制度缺陷导致危机的产生 在解决民生住房这一问题上,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存在着严重的政策缺陷。美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强大、富裕的国家国家,但国富民并不富。国内仍存在着许多没有解决的民生问题。其中解决民生住房的问题是美国历届总统都非常关注的核心问题之。而且这也是民主政治的需要,只不过他的水准和要求更高。具体的政策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只强调对完全产权的商品化购买,以解决房屋贷款和银行的资金周转问题;忽视低收入者的经济能力,没有配套以政府公租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模式以解决民众住房的需要;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时,一味采取单一的市场化措施鼓励、引导大众采取房贷手段,由于大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各不相同,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3.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导致风险放大 在美国次级房贷的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利用房贷证券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有意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同时有的金融机构,故意将高风险的按揭贷款打包到证券化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也隐瞒了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而评级市场的不透明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又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得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

  二、次贷 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但间接影响重大而深远。

 (一)直接影响相对有限 中国银行业面临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风险包括持有美国债券的市场风险和对外向型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同时,由于市场信心不足,银行业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不容忽视,零售银行业务也将受到冲击。

 1.境外投资风险在可控范围。

 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相对滞后, 中国银行业的境外投资受到外汇管制及监管机构审批的限制,中国银行业总体外汇风险敞口相对较小。在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危机中,受到影响较大的是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国银行,但风险都在可控范围内。而其他中小银行受到的直接

 影响非常有限。对于雷曼兄弟的风险暴露,按已公布数据统计,中资行相关的风险敞口已达 3.8 亿美元,其中工行持有量最多。从风险敞口的组成来看,具有优先偿还级别的高级债券所占比例超过 50%,估计中国银行业整体的风险暴露较为有限。

 2.外向型企业信用风险有限。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外向型企业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一方面,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在上半年大幅上涨并仍然处于高位;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疲软,加上人民币升值、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出口贸易型中小企业受其影响颇深。一些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中小企业发生倒闭。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初步统计, 2008 年上半年全国有 6.7 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然而,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风险性,历来不是银行业尤其是大银行放贷的重点, 创造中国近六成 GDP 的中小企业仅占主要金融机构贷款比例的 20%,所以给银行带来的风险相对有限。

 3.房地产贷款风险不容忽视。

 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暴跌,中国同样存在这样的隐忧。近期,住房销售量在各大城市均出现萎缩态势,许多城市的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房地产开发商开始通过降价来刺激消费,然而降价未必能使开发商马上收回现金,因为消费者在经济放缓的时期更趋于谨慎,投资需求亦有所降低。加上银行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借贷和展期困难,将会造成开发商资金链吃紧甚至断裂,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据统计,房地产开发商资产负债率普遍在 70%以上,一旦无力偿还贷款,就会把巨额风险转移到银行。至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由于以自住为主,整体问题不大,不会对银行业造成太大的影响。

 4.零售银行业务将可能放缓。

 美国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下滑引起人们对国内经济前景的担忧,在国内社会保障程度仍然较低的背景下,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意愿将受到极大抑制。国内银行业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主导的个人消费业务将面临下滑风险。同时,在股票市场经历短暂繁荣之后,国内银行业起步不久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可能因为对理财产品的疑虑而出现萎缩。

 (二)间接影响重大而深远 1.经济转型促使银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直接风险较为有限,但全球经济与金融秩序的重建,将是长久的进程,这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长远与重大的影响。为维持经济的长期发展,政府将不可避免地加速引导经济转型与升级,这促使银行必须通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来提高发展的质量。

 2.政策调整挤压银行的利润空间。

 近期央行连续降低存贷款利率,其目的除了应对外在环境的挑战外,也在于节省企业经营成本,维持企业现金流的充足性,减缓经济下滑对企业经营的压力。近期存款利率下调次数少于贷款利率下调次数,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受到一定程度挤压。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情况下,预期未来央行仍然有可能采取进一步的不对称调息措施,将银行的一部分利润让渡给实体经济,这将对银行的盈利造成负面影响。

 三、次贷危机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应该说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银行业本身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银行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经过治理结构的改善,经过改组上市和监管及内部机制的转换,应该说管理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这场危机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挑战,由于这场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萧条,由于消费者在心理上对未来的经济状况还没有信心,改变消费习惯,这样美国的进口量可能会大幅减少,这样就会使中国和这些出口企业失去了市场。这些企业对银行的有效需求就大大减少,这是我们在今年信贷遇到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另外,由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对银行的资产状况也会有一些影响。所以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加大了拨备的比例,拨备的覆盖率也大大提高了,这也是次贷危机中从企业直接给银行带来的一些挑战和风险。

 1.美国银行业遭受重创,国际银行业格局面临重新分配。

 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欧美银行业深受其害,在美国约 8,500 家商业银行和储贷机构中,至 6 月末,陷入危机的银行数量约 117 家,截至目前倒闭银行 20 家。IMF 估计由次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业损失将达 1.4 万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的损失将由银行承受其中,其余部分则落在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和其他投资者身上,截至 2008 年 10 月底,金融业已造成的损失总额还只有 8,000 亿美元,这意味着对银行业整体将有进一步创伤。

 2.剥离非核心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提供了借鉴。

 次贷危机的爆发坚定了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加快战略转型步伐的决心,进一步推动了剥离非核心业务的进程,包括出售或缩减房地产资产业务,减少在投资银行业务的投入等,同时,对于战略性的业务则加大投入,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巨头剥离非核心资产,重新回归核心业务的趋势给正在全力推进多元化的中国银行业以警示,为中国银行业重新认识综合化与专业化经营模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国际金融业区域调整,降低了新兴市场的竞争程度。

 受次贷危机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欧美商业银行将不得不在资本市场筹资以维持其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对新兴市场的扩展步伐,同时,由于在新兴市场的股权投资带来了较为可观的投资收益,如欧美金融机构在中国银行业的投资已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资,通过出售新兴市场的股权或业务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资金压力,也是其在国际范围内调整资源布局的重要手段。如RBS 现任总裁 Stephen Hester 已明确表示将对海外业务进行重组,以后公司的业务将主要集中在英国。

 (二)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1.如何应对经济周期 世界经济近几年的持续强势增长已经结束,全球经济减速不可避免,受世界经济周期调整的影响,我国出口已经明显下降,与欧美经济有较大依存关系的行业所受影响尤甚。同时,金融危机降低了居民未来的收入预期,以住房、汽车为对象的信用消费可能出现明显下滑。对中国银行业而言,对国际金融市场涉足还不深,与国外金融机构业务往来形成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大,直接损失规模不大。而需要认真思考、做出预案措施的是防范世界经济周期性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此次经济周期调整过程中, 必定会有不少企业因市场的变化而出现经营下滑、资金紧张的状况,甚至有倒闭破产的危险,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也会面临恶化的压力。

 2.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金融一体化越来越表现为银行业务全球一体化,国际证券市场一体化,金融创新市场一体化和新型国际金融中心一体化。

 随着金融机构的兼并整合,导致了风险逐步向大型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变得更加脆弱。同时,现代金融机构往往已成为全球化金融网络的重要节点,金融机构之间缺少严格的防火墙,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众多银行的巨额损失和美国投行模式的终结就是很好的例证。

 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金融危机已经引起美、欧经济放缓,不少国家经济增长放慢,财富缩水,投资萎缩,减少中国商品的进口需求,短期内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可避免。这对我国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和企业都会产生严重影响,间接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稳定。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必然风险。

 3.如何应对日趋严格的外部监管 次贷危机的爆发显示了现代金融市场的巨大风险,无论是监管当局,还是银行机构,都没能表现出良好的应对能力,并且暴露出在风险管理上的制度性缺陷。次贷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将发生质的变化,可以体现在细化、严格、联动

 等方面,商业银行应主动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审慎推进产品创新,以适应监管要求,规避合规风险。

 4.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 金融机构自身内部风险管理仍应当始终坚持审慎性政策导向。在此次危机中,市场参与主体的非审慎经营弱化了市场约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产证券化工具的滥用, 成为危机形成的诱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扩大贷款规模逐利,不惜放低借贷标准;投资银行、评级机构为了创设更多的证券,不惜降低执业标准,向投资者出售不合格的证券产品,而投资者特别是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为了追求收益,不惜降低风险溢价,参与高风险投资,这一系列的不审慎的行为造成了证券市场内在的约束机制失灵,导致了危机的形成。

 当前,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机构创造利润的内部驱动也越来越强烈,但是追求利润不能忽视风险。此外,在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持续上涨时期,金融市场流动将更加活跃,金融机构在努力创造利润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当进一步督促金融机构强化信息披露,促进其审慎管理,稳健经营。

 四、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及相关措施 (一)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相对于美国“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国属于“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由于股市发展历史不长,规模不大,对外开放程度也不高,因此,中国银行业仍主宰着中国金融市场的绝对份额,中国银行业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主战场,而且也成为政府重点保护对象。未来,一方面国际银行业恢复元气需要时日,监管的加强以及国际银行业回归稳健的经营,都将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一个更好的国际生存环境,更大的国际生存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建立自己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和集中垄断加剧的趋势,则将进一步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生存空间,使我国银行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当前我国银行业在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加强风险防范,更加稳健经营的同时还应抓住机遇,加快提高竞争力,力争在动荡环境中实现自我保护乃至跨越式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理性的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具有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提高市场效率等积极的意义。金融创新在给投资者带来更高回报的同时,将风险在更广的群体中进行分散,降低单个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水平。资产证券化向市场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投资工具,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收益需求。但是,金融创新背后所隐藏的各种风险因素

 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创新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很可能掩盖产品自身暗藏的巨大风险,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其次,金融创新产品具有转嫁和放大风险的功能。资产证券化在增强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将各类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基础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将基础资产市场的信用风险扩散到衍生品市场,从而影响到借款人、贷款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等各个相关机构。

 2.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强金融监管 我国目前正处于金融体系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匮乏,和发达国家相比,金融风险管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大大滞后于实际需要。总是尽可能的创造出新的规避金融管制的金融产品。这种做法在促进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放大了自身的风险,一旦经济状况变坏,积累的风险就会暴露,并向外扩散。因此,应该意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监管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关注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了解金融产品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等,在整个金融产品的流通过程中进行监督,规范金融市场的秩序。随着各国金融市场融合性增强,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方面要注意监管边界的问题,防止重复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标准的统一。如果监管标准不统一,就有可能出现套利的行为。所以,我国除了要注意与别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外,金融监管方面信息的沟通,监管机构与央行之间的合作等方面都很重要。

 3.银行应该审慎经营,不能忽视住房按揭贷款风险 美国的次贷危机为我国银行业尤其是银行的房贷业务敲响了警钟,不能忽视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从表面上看,我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质量很有保障,但事实可能未必如此。首先,我国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尽管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已经启用,但是这个征信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地方还需要逐步完善。其次,我国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里涨幅显著,并不是不存在泡沫,一些地区房价泡沫还比较严重。而房价一旦停止上涨,并且如果我国利率继续上涨,就难免会出现购房人不还款的情况。再次,美国从事按揭贷款的信贷公司的业务的扩张主要是靠按揭贷款证券化来支持,到危机发生时,信贷公司实际上只持有它们发放过贷款的一小部分。而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靠吸收存款来发放按揭贷款,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里面的假按揭贷款由于根本没有作抵押的房产,其可能的损失率与美国的次级贷款相比,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次贷危机中中国银行业应采取的措施 为应对金融危机,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中国银行业必须做出审慎、主动的选择。

 1.重新审视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 ①立足国内市场,审慎发展海外业务。中国既是一个经济大国又是一个对外贸易大国,国内业务必然成为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立足之地,特别是在国际经济出现衰退迹象,而国内经济仍保持平稳增长的背景下,银行业更是要立足于国内市场,以人民币业务带动相关业务的发展。面对动荡的国际市场,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中国银行业应当以稳健和审慎的态度对待海外业务的发展。无论是通过并购还是通过内生性海外发展战略,都需要准确把握国际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走势,考虑以集团为依托的统筹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②牢牢抓住消费需求增长。在中国出口下滑的背景下,未来消费增长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力,国内银行也有必要紧紧抓住消费需求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 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 1978 年的 190 美元上升至 2007 年的2360 美元。在此背景下,消费信贷业务必将大有可为之处。近期国务院又出台了 4 万亿元刺激内需的投资计划,对此,银行业应该积极跟进研究行业投向,提早为行业布局、业务发展取向确定策略。

 ③ 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随着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脱媒”速度将不断加快。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中间业务是最能体现银行服务职能、适合实行差异化经营的业务。各家银行都要准确地定位并细分目标客户群。发展自身特色和优势,让客户融入到金融服务之中来,是银行实施差异化服务的前提和关键。以客户为中心,从根本上对银行的经营理念、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再造。

 ④注重服务管理精细化和专业化。在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下,既要做全能冠军,又要争取单项冠军。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离不开管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要求加强条线化的管理, 以流程银行的模式适应客户的需求符合市场需要。从服务客户出发, 对业务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是银行改革的方向,专业化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品质保障,从营销到管理再到核算,要实现精细化,唯有专业化。在对客户的管理中既要有一般性的管理,又要有专职队伍。从定量定性两个方面研究客户的品牌、诚信、实力、资金流向,只有管理风险的能力得到提升,审批效率、服务效率才能提升,竞争力也才能得以提升。专业创造价值,无论是对公业务,还是零售业务,只有真正为客户创造了利益和价值,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进而体现自身价值。

 2.以扎实的基础工作支持竞争力的提高 ①加强数据和 IT 基础建设。提高数据质量是开发和使用风险管理模型、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基础。为此,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政策,建立和完善数据质量管理流程,并建立配套的硬件系统。应当加强 IT 资源投入和基础建设,特别是要建立信贷业务流程系统和数据仓库。

 ②加强政策制度基础建设。以实现集团战略为目标,对现有的政策制度框架进行梳理制定与之配套的政策流程体系用于实现战略目标,与已有的政策制度框架进行整合,保证已有的和新制定的政策制度和流程符合集团战略目标实现的需要,确保各项政策制度及流程具有一致性、协调性和及时性。

 ③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具有良好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专业序列,推行客户经理制、产品经理制、风险经理制、专职评委制及专业问责审批人制,以人才的专业化及相应的组织整合作为集中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保障。建立外部人才库、内部人才储备、加强员工内部岗位轮换的流动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外派锻炼、内部培训等方式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型人才、操作型人才、营销型人才内部培养和能力提升。逐步建立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标准体系,不断促进员工适岗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员工的培养与发展。

 ④加强基层建设。国内外分支机构、附属机构是整个银行集团的基础和组成细胞。它们的服务水平和发展程度代表了整个银行的服务和发展水平。它们既是利润创造的中心,又是内部控制的重点。因此,既要确保银行基层充满活力,不断进行创新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又要确保对基层的管控能力,使其内部控制运作良好。为此,一方面要从集团层面出发统一规划,从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上向基层倾斜,加强对基层的激励和考核;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基层三道防线建设,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和适当的监督检查,将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到集团管理的统一框架中来。

 3.以建立健康、透明、负责的内部企业文化促进良好社会形象的提升 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更好的适应竞争,实现科学发展,中国银行业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康、透明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赢得市场认可和社会尊重。中国银行业应该强化“负责任”的社会形象,以此促进服务升级和健康发展。这种“负责任”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对股东和储户负责。无论是上市银行还是非上市银行,如果不能为股东持续创造价值,就难以取得股东的信任,发展也难以为继。当前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中国人民保有了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目前中国银行业负债主要来源仍然以储蓄存款为主,因此,银行在经营风险中要始终铭记对储户的责任,而不能一味地为博取收益而不断放大风险。

 ②为客户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通过贷款、票据贴现、国际结算融资、结算、清算、财务顾问等途径为公司客户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探索风险与收益平衡的道路;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主动适应个人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帮助客户改善生活质量。

 ③作为金融核心和经济稳定器的责任。应根据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调整信贷规模和行业投向。应强化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 对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起到缓冲和稳定作用,而不是“唯利是图”,放弃信贷标准和贷款原则。

 ④作为民族品牌的责任。要通过自身发展,不断壮大实力和管理风险的能力。通过良好的公司治理、经营业绩、风险管理和社会形象,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树立民族品牌。

 结 结

 语 我国目前正处于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让我们庆幸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针对金融业坚持的谨慎的对外开放政策。正是由于政府的金融管制,使得这场席卷全球的百年难遇的金融海啸并未给中国带来直接的经济冲击,我国的银行业受到的损失也是有限的。面对现在的困境,我们首先应该坚定信心,坚信我们一定能够度过这个百年不遇的危机。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提高金融机构抗击风险和危机的能力,促进经济的繁荣。最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开展中间业务,推进混业经营,同时加强对不同业务和不同业务领域间的风险防范,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2]

 周景彤。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的影响。中国论文网 2008年5月 [3] 宁雯、韩羽、朱力、韩松.美国次级房贷危局探悉. http://www.jrj.com《当代金融家》,2007-05-31.

 [4] 李耀智.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警示. sz.focus.cn深圳商报,07-08-24.

 [5] 张仁寿、魏伟新.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及警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6]郭松克、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创新科技 2008,(9):14-15 [7]雷良海、魏遥、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 、世界经济研究 2009,(1):24-31 [8]倪欣、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分析.现代商贸工业 2009,(3):139-140 [9]朱燕、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金融经济 2009,(2):88-89 [10]边卫红 王家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银行业改进的启示 .金融论坛,2008,(6):13-18

 致 致 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

 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推荐访问:对策 中国银行业 危机
上一篇:信访工作制度
下一篇:浅析企业网上银行程序安装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