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题库

来源:初二 发布时间:2020-09-11 点击: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题库 (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号码:2505。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10日,收集了2008年7月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当儿童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情时,提示他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有耐性的孩子,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完。这种方法是(C)。

A.转移注意力 B.积极鼓励 C.自我暗示 D.言语指导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效果的内部评价的常用方法是(B)。

A.指标体系法 B.行动反思法 C.社会测量法 D.配对比较法 3.幼儿的攻击行为是以人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这属于(A)。

A.敌意性攻击 B.工具性攻击 C.愤怒的反应性攻击 D.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 4.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B)。

A.与常识教育相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大大扩展了教育内容 B.思想品德是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包含了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可以以儿童社会性的教育代替品德教育 C.和生活教育不同的是,社会教育强调对幼儿生活的引领,而不是幼儿生活的简单适应 D.相对于人文教育,社会教育有更多的内涵与内容,人文教育侧重精神层面的陶冶,而社会教育还需要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社会技能的训练 5.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主要用于了解幼儿的动机态度、自我认识、道德认识等方面的发展的方法是(A)。

A.访谈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社会测量法 6.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作出补充和调整,在维护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这体现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是(C)。

A.情感支持 B.一致性 C.正面教育 D.实践性 7.婴儿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机能性反应,即哭泣、微笑等信号行为与依附、要求拥抱等趋近行为。这时的婴儿所处的依恋发展阶段是(A)。

A.前依恋期 B.依恋关系的建立期 C.依恋关系的明确期 D.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 二、是非判断题 8.幼儿容易发脾气,老是去抢别人的玩具,这是行为不足的表现。

[答案]错 9.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作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答案]对 10.个体的自言自语及言语的内容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答案]对 11.儿童的共情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

[答案]错 12.互助行为只是偶尔出现在幼儿的社会行为之中。

[答案]错 13.电视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

[答案]对 14.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

[答案]对 1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可以与学前儿童已有的经验无关。

[答案]错 16.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进行教育内容的组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案]错 17.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是指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

[答案]对 18.随机性和无意性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之一。

[答案]对 19.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只能做指导者,不应直接参与到角色活动中。

[答案]错 20.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合作绘画有效提高儿童相互协作的能力,通过歌曲让儿童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这种活动安排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原则。

[答案]对 21.观察法适用于活动对象较多、活动相对分散、需要收集的材料比较宽泛的活动。

[答案]错 22.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相关后果法。

[答案]错 三、简答题 23.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实现的? 答:(1)及时恰当的强化方式;

(2)儿童对教师的模仿和认同;

(3)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24.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答:(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25.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答:(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

(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

(3)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

(4)要征求家长的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

四、案例分析题 26.教师组织幼儿在位子上坐好。小贝跟老师来说:“老师,佳怡和轩轩在挖桌子上的皮。”老师过去一看。桌子的皮本来就破了,被他们一挖,破的地方更大了一点,桌子上还有很多桌子皮的屑。老师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挖了。这个桌子是你们组的,挖破了你们以后就只能用破桌子了。”说完老师走开了。过了一会佳怡和轩轩又开始挖了。小贝又过来告状。这下老师发火了,把桌子拿掉让他们空坐在那里。他们都看着生气的老师。过了一会,老师问:
“你们还要不要挖?”他们都说不要了。老师又把桌子还给了他们。

请运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该案例中小贝的告状行为进行分析。

答:(1)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这六个阶段是按顺序连续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无法逾越。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1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
阶段2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定向,即按照在自己和别人心目中是一个好孩子的要求来行动;

阶段4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阶段;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2)学前儿童处于前习俗阶段,小贝的告状行为表明他的道德认知的水平还处于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小贝认为挖桌子的皮是不对的,而自己去告诉老师是对的,他判断对错的理由是:服从老师就是对的。挖桌子的皮的行为会受到老师的批判和惩罚,因而是错误的;
将错误的行为报告给老师,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因而是正确的。

五、应用题 27.请为中班下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六一节”主题相关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方案与活动设计:
主题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意义,感受“六一”节的快乐气氛,感恩周围的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2.学习策划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建立初步的计划意识和自主意识。

3.学习调查、组织、协商等方法,提高社会交往的技能。

语言综合活动:“六一”节真快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过“六一”节的欢快情景。

2.鼓励幼儿用绘画来表现节日中最感兴趣的情景或最开心的时刻。

3.培养幼儿愿与朋友分享快乐之情。

活动准备:
1.幼儿园过“六一”节的录象片段。

2.围绕“六一”儿童节启发幼儿谈论、交流。

3.纸、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讲述“六一”节的快乐。

(1)昨天是什么日子?这天你过得怎么样? (2)讨论:为什么觉得快乐?你都做了哪些事?(帮助幼儿回忆过“六一”节的情景:一起布置教室、玩趣味游戏、有许多好吃的东西等) 2.讲述别人的快乐。

(1)昨天杨老师把小朋友在玩游戏时高兴的样子都拍下来了,我们来看一看录象里谁很快乐,他在做什么? (2)你看到谁很快乐,他在做什么? 3.讲述最感兴趣或最高兴的一件事。

“六一”节使你最感兴趣或感到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4.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快乐。

(1)“六一”节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快乐,让我们把它画下来吧! (2)幼儿作画,教师鼓励幼儿把最感兴趣的情景或最开心的事画下来。(播放歌曲“快乐的六一”) (3)把先画好的作品张贴在展板上,幼儿结伴欣赏并交流作品。

(4)集体欣赏,请个别幼儿来介绍一下作品。

5.下一节课我们再把这些画打扮一下,老师把它们订起来做成一本“六一”小画册,早上爸爸妈妈送你来的时候,请他们翻翻我们的小画册,让他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好吗?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开始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这时的儿童所处的依恋发展阶段是(C)。

A.前依恋期 B.依恋关系的建立期 C.依恋关系的明确期 D.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 2.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必须依靠(A)。

A.材料的投放 B.活动规则的制定 C.活动中的指导 D.明确活动目标 3.“活动设计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应该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照顾个体儿童发展的差异,促进每位儿童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这里阐述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是(C)。

A.实践性 B.整合性 C.发展性 D.活动性 4.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自律道德的形成时间是(D)。

A.3岁前 B.4~6岁 C.6~8岁 D.9岁之后 5.以下有关幼儿行为问题的论述,正确的是(B)。

A.幼儿一般能够严格遵守规则 B.幼儿违反规则一般并没有主观的动机,往往是自己不明白规则的真实含义,同时也没有学会遵守规则 C.幼儿表现出来的自私行为与成人的自私是一样的 D.对于孩子的说谎,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对其进行惩罚 6.糖果、饼干、饮料、水果等东西对幼儿属于(A)。

A.消费性强化物 B.操作性强化物 C.社会性强化物 D.活动性强化物 7.某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后总喜欢讲脏话,这种行为属于(C)。

A.需要特殊干预的行为问题 B.轻度的可以忽略的行为问题 C.需要指导帮助的行为问题 D.正常的行为 二、是非判断题 8.研究发现,让2~4岁幼儿对某种信号不作反应比让其作出反应更为困难。

[答案]对 9.小朋友分点心时水泼在地上了,扫地时垃圾没扫干净并且把墙壁弄脏了,对此,教师应进行严厉地批评。

[答案]错 1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首要依据。

[答案]对 1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建立在学前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答案]对 12.在运用角色扮演法时,教师应该经常为儿童在活动中分配角色。

[答案]错 13.当别人遇到困难或不适时,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体验他人的情绪,从而使其产生安慰、帮助他人的行为。这一做法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情感支持原则。

[答案]对 14.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这是陶冶法的要求。

[答案]对 15.区域活动应该像教学活动一样有严密的计划。

[答案]错 16.幼儿不愿与同伴接触,不会自己穿衣、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

[答案]对 17.幼儿表现出来的自私行为是一种不良品德行为。

[答案]错 18.羞愧感是道德良知发展的基础。因此,让幼儿长久地处于羞愧感中对促进幼儿的社会化是有益的。

[答案]错 19.幼儿园应当将对学前儿童的评价结果与年终或学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挂钩。

[答案]错 20.对父母的交往方式进行训练是指导攻击性行为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答案]对 21.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相关后果法。

[答案]错 22.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是指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

[答案]对 三、简答题 2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第一,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与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

第二,情绪情感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

第三,社会交往发展,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关系等。

24.简述导致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因素。

答:(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

(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

2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作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
(2)创设积极的环境;
(3)树立榜样;
(4)以鼓励表扬为主。

四、案例分析题 26.小可一进幼儿园就成为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他似乎比同龄的小伙伴精力旺盛。经常就像旋风一样,到处乱冲乱撞,把所到之处的东西都破坏掉。在区域活动时,他总是不断地从这项活动转到那项活动,在他身后留下各种玩具。吃饭的时候,他很容易打翻饭碗,而且不停地说话。在操场上和同伴玩时,他反应过激的倾向已经给他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如果同伴不小心撞到他,他就打人,老师教育了好几次他都没有改进的倾向。老师与他父母沟通,小可的父母说:“男孩子就是男孩子,不要担心,他长大一点就会好的。” 小可的行为表现是属于行为问题吗?如果是,其原因是什么?是否需要教育者对其进行干预和指导,如果需要又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指导? 答:小可的行为应属行为问题。因为他在多个方面、多种场合表现出了行为过度的问题,而且经老师的多次教育皆无改进的倾向。因此需要教育者对小可的行为进行干预和指导。小可形成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行为过度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可能是其本身的气质性因素造成的,其次可能是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当对其产生影响,第三还可能是受到了媒体(电影电视等)的不良影响,这需要教育者与幼儿家长取得联系或家访深入了解并分析。

可从这样一些方面进行指导:与家长沟通,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在家长配合下不再让孩子看暴力性质的视频、书籍等;
对其实施共情训练法和自然后果法,使其感受到他人遭受暴力对待时的不愉快,感受到其他小朋友因他的行为而不与他交往时他的不良情绪;
多给他分配任务,让他建设性地消耗旺盛的精力。

五、应用题 27.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与“保护环境”主题相关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地球妈妈变热了》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使幼儿知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培养幼儿从小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有积极参与环保的初步意识;

2.向幼儿进行宣传教育,使幼儿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懂得“地球只有一个,人类要保护好地球”的道理;

3.在制作宣传牌的过程中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
培养幼儿动脑、动口的学习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利用户外活动或郊游的机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
让小朋友知道地球就是我们的家园;

2.幼儿准备:收集有关地球变热的资料和图片;
事先了解有关地球变热的知识。

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
请小朋友一起念儿歌《地球妈妈是我家》,引出课题。

2.展开部分:
①请小朋友一起看课件,听故事《地球妈妈变热了》;

②请小朋友说一说“地球妈妈”为什么变热了;

③看课件昕老师总结地球变热的原因:科学家分析了地球变热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自身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比如,砍伐森林树木,草原上过度放牧,就减少了能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的森林和牧草等植被。还比如,海洋上船舶航行,污染海面,尤其是油污染海面,使海水不能正常地吸收二氧化碳。更主要的是工业发展,兴建许多工厂,大量矿物燃料的燃烧,烟囱冒烟,汽车排放废气等,增加了很多二氧化碳。三者加在一起,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猛增。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就像给地球盖的屋顶,越来越厚,地球表面散发的热量无法散到宇宙中,都被二氧化碳阻挡了,这就叫“温室效应”。也就像我们到玻璃暖房一样,太阳光可以照进来,但热量散不出去,屋子里就暖和了;

④看课件让小朋友了解地球气候变热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地球变热使居住在地球上的广大居民受到热浪的袭击,天气少雨、干旱,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由于地球气候变热,南极冰山也会渐渐融化。冰山融化,会使海平面上升,那么许多沿海城市就会被淹没,整个地球就将面目全非;

⑤“地球妈妈”变热了,就像我们小朋友生病发烧了一样。“地球妈妈”生病了,那我们怎么办呢?请小朋友讲一讲如果你是“地球医生”你会怎么给“地球妈妈”治病呢? ⑥看课件,总结日常生活中防止地球变暖的措施:出门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环保型的汽车;
少使用空调;
多植树造林;
每次减少一分钟淋浴时间:不使用的家用电器要把插头拔掉;
停止设置电饭煲处于保温状态:购物时携带购物袋,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家人尽量在同一房间活动等。

3.结束部分:
鼓励幼儿向家人宣传保护环境的知识;
分小组制作宣传牌(共同讨论,自由分工)。

①自己设计宣传画:
②自编宣传标语;

③装饰宣传牌;

④教师和幼儿一起到户外安放宣传牌;

⑤提示小朋友,保护地球是我们的责任,应该尽自己的力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不仅自己要做环保小卫士,还要提醒周围的人,让大家都做环保卫士。

活动延伸:
1.请家长和其他班的幼儿到我们班参观环保画展,由幼儿当讲解员;

2.续编故事《地球不热了》,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幼儿园课程正式提出“社会”这一课程名称的是(A)。

A.1919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附小幼稚园 B.1903年创办的湖北幼稚园 C.1905年创办的湖南蒙养院 D.1904年颁布的《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2.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B)。

A.与常识教育相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大大扩展了教育内容 B.思想品德是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包含了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可以以儿童社会性的教育代替品德教育 C.和生活教育不同的是,社会教育强调对幼儿生活的引领,而不是幼儿生活的简单适应 D.相对于人文教育,社会教育有更多的内涵与内容,人文教育侧重精神层面的陶冶,而社会教育还需要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社会技能的训练 3.个人童年期的生活经验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A)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柯尔伯格 D.班杜拉 4.(C)儿童在同伴面前会感到羞愧,表明集体舆论开始发挥作用。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小学一年级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是(D)。

A.社会发展需要 B.我国的教育目的 C.《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D.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 6.与教学活动相比,游戏和区域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A)。

A.自主性 B.计划性 C.娱乐性 D.目的性 7.以下不属于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的特征的是(C)。

A.持久性的困难 B.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 C.行为不足 D.不理会现实 二、是非判断题 8.在幼儿园五大课程领域中,语言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答案]错 9.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作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答案]对 10.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积极的兴趣,这在依恋类型中属焦虑型儿童的表现。

[答案]错 11.互助行为已经比较普遍地存在于幼儿的社会行为之中。

[答案]对 12.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反应的多元性而非同质性。

[答案]对 13.游戏是学前儿童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

[答案]对 14.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进行教育内容的组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案]错 15.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是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

[答案]错 16.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儿童提供的材料越丰富越好。

[答案]错 17.幼儿园应把对本班学前儿童的评价结果与年终或学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挂钩。

[答案]错 18.由于认知发展方面的不成熟,年幼的幼儿基本上无法严格遵守规则。

[答案]对 19.没有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是幼儿“说谎”的原因之一。

[答案]对 20.超超在擦自己的桌子时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上,后又边跑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一大片,老师制止了他的行为,并要求他拿干抹布把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擦干净。老师对超超行为的指导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

[答案]错 21.以人为指向的,攻击的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这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是敌意性攻击。

[答案]对 22.使用代币疗法时,当幼儿的目标行为反应达到期望满意程度后,应继续使用代币。

[答案]错 三、简答题 2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闯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坚持这一原则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烈的情感驱动性。

实施该原则应注意两点:(1)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但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溺爱或偏爱;
(2)激发儿童良好的社会情感,以此带动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投入真情实感。

24.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答:(1)共情。一般认为,共情是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共情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羞愧感。羞愧感是个人知觉到自己在一定情境中的行动与这种情境要求的合理的、道德的、或公认的行动标准相背离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道德良知发展的基础。

(3)内疚感。内疚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过错或过失的感知。个体的行为违反了内部道德准则时,就产生了悔恨自责的内疚情感,与羞愧感的差别在于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自己内心理想要求时产生。而羞愧感更多是因为达不到外部要求时产生。

25.应从哪些方面对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儿童学习进行评价? 答:(1)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主要评价在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幼儿的卷入程度,以及在学习、探索、表达表现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程度等。

(2)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主要评价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包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情感语言、动作等。

(3)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主要涉及对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与他人互动交流状况的评价,包括活动中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互动的次数、形式及有效性等方面。

(4)儿童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习惯。主要评价教育活动中幼儿对学习探索活动的坚持性;
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善于倾听他人、接纳他人意见以及与他人友好合作、交流协商等方面的水平。

四、案例分析题 26.小米向老师抱怨说,连一把新的剪刀也没有了。老师听了很奇怪,只有两个人在剪东西,还应该有3把新剪刀。她检查了小柜子,注意到小华那里有一些碎纸片。想到可能是小华收东西时无意中放到自己的小柜子里的,老师把它们拿了出来。当她移开小华的衣服后背口袋时,一把剪刀从衣服里掉出来了。

(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答:(1)可能原因:A小华可能喜欢剪刀;
B小华可能用过后顺手放在自己的衣服袋里了;
C小华可能还不能很好区别处置集体的东西与自己的东西的不同方法。(能分析到两条原因即可得5分,原因可不限这些,言之成理即可);

(2)对事件的处理。参考方法A:冷处理一定时间,观察小华是出于何因发生这样的行为偏误,如果是无意的,自己将剪刀放回去了,就不用再提起;
(给孩子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
B:如果小华确出于喜欢,想据为已有,也不要直接批评,耍用间接提醒的方式,让他知道集体的东西不能一个人占有;
(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处置集体财产与个人财物的关系);
C:间接提醒其他小朋友要及时将用过的东西归位(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事件处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处理方式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性,也能体现孩子的主动性并让孩子有反,有学习;
对事件处理的原因分析合理即可得分。) 五、应用题 27.请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中秋节”主题相关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 有可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 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答案一:
《好吃的月饼》
活动目标:
1.了解做月饼的过程,在制作中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

2.体验和同伴一起分享月饼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块月饼(自带、品种不一)。

2.做月饼的材料( 面粉、模子、各种馅子或橡皮泥)3.背景音乐及月饼制作过程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听童谣《爷爷为我打月饼》仔细听歌词里提到了哪样点心? (月饼)师:我们会在什么时候吃月饼呢?月饼是人们仿照圆圆的月亮的样子做的,它代表团圆、美好的涵义,由此,我们在每年的中秋佳节的时候都要吃月饼。(要把月亮和月饼衔接起来,让孩子知道它们的关联,这样能更好的关注到经验的连续性) 二、欣赏各种月饼,交流参观、品尝的发现 提问:你们看到或者品尝到的月饼是怎样的?1.说一说看到的月饼(欣赏花纹、形状、大小);
2.闻一闻月饼(香喷喷);
3.品尝月饼(说出各种各样的馅) 三、了解月饼的材料及制作过程 1.观看月饼加工录像 又香又甜的月饼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2.讨论制作月饼的材料和方法。

(1)介绍制作月饼的材料;
(2)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主要是使用模子这一步骤) 四、制作月饼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让孩子用真材实料制作月饼,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用橡皮泥来代替。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结构上看,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A)。

A.学前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 B.学前儿童的终身发展 C.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尽 D.学前儿童的综合发展 2.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D)。

A.社会教育的责任是倡导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与态度行为,这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健康 B.语言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 C.一个感受到美与善的人去为恶的可能性很小,这正是艺术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 D.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语言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3.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这是(B)的主要理论假设。

A.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认知发展理论 D.现代生态学理论 4.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大约在(D)个月间。

A.12~15 B.15~18 C.18~21 D.21~24 5.多数研究认为,(A)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

A.3~6岁 B.3岁前 C.6岁以后 D.1~3岁 6.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D)。

A.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要求,在目标的制定中应考虑到这种层次的差异,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所有年龄段的孩子 B.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还包括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 C.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 D.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一经确立就是固定不变的,具有稳定性 7.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A)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A.材料的投放 B.活动规则的制定 C.活动中的指导 D.明确活动目标 二、是非判断题 8.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

[答案]错 9.个体的自言自语及言语的内容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答案]对 10.婴儿的陌生人焦虑一般发生在3个月左右。

[答案]错 11.儿童的共情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

[答案]对 12.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

[答案]对 13.允许学前儿童犯错误,这是贯彻好实践性原则的要求之一。

[答案]对 1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首要依据。

[答案]对 15.教育内容的安排要尽量从孩子们有丰富感性经验的内容开始,逐步加入新的经验内容。这主要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由易到难”的原则。

[答案]错 16.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教师对儿童的优点和进步要进行频繁地鼓励和表扬。

[答案]错 17.运用共情训练法时,教师应与儿童一起真正投入情感,不能成为旁观者。

[答案]对 18.运用行为评价法时,行为反馈要及时出现在学前儿童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之后。

[答案]对 19.区域活动应该像教学活动一样有严密的计划。

[答案]错 20.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答案]对 21.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一种不良品德行为。

[答案]错 22.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相关后果法。

[答案]错 三、简答题 23.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答: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主要表现在:(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4.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答:(1)自律被破坏。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作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作出自我评价的机会;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

(3)影响师生关系;

(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25.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第一,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与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

第二,情绪情感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

第三,社会交往发展,包括 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关系等。

四、案例分析题 26.4岁的小亮在电视上看到小哥哥在大海里游泳很羡慕,第二天他在幼儿园里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说,他去大海里玩了。

(1)请分析小亮这一行为的性质和产生这一行为的可能原因。

答:小亮的“说谎”行为是由他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特点造成的,并非是他有意欺骗人。小年龄的孩子记忆力极不精确,在回忆时往往歪曲事实,还经常把想象和现实混淆起来,容易把想象的东西当作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进行描述,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增强,这种“说谎”现象会逐步消失的。

(2)如果你是老师,将如何对待小亮的这一行为? 答:作为老师,不要轻易指责孩子“不诚实”,而是要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告诉孩子不要把想象的事当作真事。例如,对小亮可以说:“你很想到大海里去玩,可是现在还没去过,是吗?” 五、应用题 27.请为小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我爱幼儿园”主题相关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 有可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 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答案一:
活动一 看看周围有什么 一、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逐步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及相关人员,并初步了解他们与自己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预先设定参观路线,联系好参观部门 三、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外出散步,引导幼儿说说幼儿园院子里有什么。

(二)、参观保健室,了解保健室的位置,知道保健室的一些基本设备和设施(体重称、药柜、身高计、诊断床等)。

(三)、参观厨房,认识厨房里的叔叔阿姨,知道小朋友吃的饭菜都是他们做出来的,教育幼儿热爱并尊重炊事员的劳动;
认识一些厨房用具,如煤气炉、消毒柜、电烤箱、菜刀、案板等,教育幼儿要爱惜粮食,多吃饭菜身体棒。

(四)、参观办公室,介绍园长及园长室,带领幼儿向园长及办公室的老师们问好,并让幼儿知道,办公室是园长及老师办公的地方。

四、活动延伸:
利用餐后散步的时间,带领幼儿参观科学发现室、图书室、游泳室、音体室、电子琴室、电脑室等,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幼儿园设施的了解。

参考答案二:
活动二 户外活动:幼儿园真好玩 一、活动目标:
教会幼儿各种大型运动器械的正确玩法,培养幼儿愉快、健康的情绪。

二、活动准备:
大型运动器械、玩具城堡 三、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参观各种大型运动器械,并向幼儿介绍器械名称,教师演示玩法。

(二)、教师介绍玩具城堡各部分的名称及玩法,并请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玩一玩给其他幼儿看。

(三)、幼儿自由选择器械和玩具玩耍,教师随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四、活动延伸:
带领玩累的幼儿坐在草坪上休息,并请幼儿讲一讲玩了哪些器械,感觉怎么样?幼儿园好不好?鼓励幼儿天天来幼儿园。

参考答案三:
活动三 幼儿园象我家 一、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爱幼儿园,爱老师的情感和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诗歌:幼儿园象我家”的录音带 2.预先定好参观路线,联系好参观部门 三、活动过程:
1.以诗歌引出主题 幼儿听诗歌录音带,引导幼儿说说诗歌里说了什么? 2.讨论:幼儿园哪些方面象我家? 全班幼儿讨论,自由发言

讨论可以向两个方面引导:
(1)幼儿园的老师为小朋友做了许多事,象妈妈一样关心我们。

(2)幼儿园里有些设备和地方跟家里一样,如有厕所,有玩具,可以做饭,可以睡觉等。

比一比,幼儿园的哪些地方与家里不一样? 幼儿园的物品比家里的大、多,幼儿园的厨房、游戏室、午休室是分散的而且房间特别大,幼儿园的人比家里的多,所以说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

3.寻找及参观活动 带领幼儿找一找幼儿园做饭的地方在哪里?(厨房) 找一找睡觉的地方在哪里?(午休室) 找一找跳舞的地方在哪里?(音体室)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为爸爸妈妈讲一讲幼儿园里的新鲜事。

参考答案四:
故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幼儿园的情感。

2.初步培养幼儿能安静、专心听故事的习惯。

3.引导幼儿记住故事的主要角色和情节。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挂图 三、活动过程:
(一)放映多媒体课件,幼儿观看后讨论:故事中有谁?它们都干什么? (二)老师结合挂图,分段讲述,设计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小白兔先遇到谁?又遇到谁?他们是怎么上幼儿园的? (三)老师操作多媒体,根据故事情节,引导幼儿说出小动物们说的话。

(四)讨论:我们小朋友应怎样上幼儿园? (五)老师小结:小朋友们应该学习小白兔、小鸭子、小花猫,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四、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家长也及时鼓励、教育幼儿愉快的上幼儿园。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是(B)。

A.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为当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B.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C.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D.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提高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理论水平 2.以下各项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观点中,错误的是(C)。

A.幼儿教育的根本是教儿童做一个人格完整、智慧而善良的人 B.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整合性教育 C.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就是学习如何设计与组织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 D.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渗透性教育 3.从两个月起,幼儿便开始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这体现了(A)。

A.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B.儿童依恋的发展 C.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D.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4.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原则的是(A)。

A.全面均衡原则 B.由远及近原则 C.由易到难原则 D.综合贯通原则 5.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基本策略的是(D)。

A.基本活动的渗透式组织 B.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 C.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 D.基于学科特征的系统性组织 6.(D)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A.认知 B.探索 C.游戏 D.交往 7.儿童有充分适当的身体活动,攻击性行为与捣乱行为就大大减少。这表明(D)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A.认知发展水平 B.气质类型 C.环境因素 D.生理成熟 二、是非判断题 8.在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其第2阶段的特征。

[答案]错 9.社会性微笑是婴儿的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答案]对 10.共情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会产生抑制作用。

[答案]错 11.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

[答案]对 12.儿童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外部的社会规范和成人的要求。

[答案]错 13.在游戏中经常出现的违规行为并不是儿童刻意为之,而是受限于他们的思维与认知水平。

[答案]对 14.儿童与自我的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

[答案]对 1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建立在学前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答案]对 16.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这是陶冶法的要求。

[答案]对 17.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随机性和无意性的特点。

[答案]对 18.在角色扮演中,教师不可以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

[答案]错 19.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都是学前儿童自愿自主参加的活动。

[答案]对 20.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中,“培养幼儿自我保意识”这样的教学目标陈述方式是符合要求的。

[答案]错 2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就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

[答案]错 22.学前儿童说的话不符合实际情况,这就是说谎行为,教师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

[答案]错 三、简答题 23.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24.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答:(1)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

(2)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3)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

(4)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2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答:(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四、案例分析题 26.娃娃家游戏中,三个5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女孩找到了理由:“今天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B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我也可以做妈妈。”C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结果B赢了,A很不服气,说;
“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 (1)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了哪些态度与能力? 答: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

(2)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 答: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3)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A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B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C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D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五、应用题 27.请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温馨家园”主题相关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除当、 有可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答案:中班社会性主题活动“温馨家园” 活动目标:
1.有良好的操作习惯和收拾玩具习惯;

2.增强幼儿间交往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新投放材料——幼儿制作的各种食品。

活动过程:
1.提问:我们班上有哪些区角?看看温馨家园里多了些什么玩具?可以怎么玩? 2.提出游戏规则,幼儿自由选择区角;

3.幼儿游戏,老师以妈妈身份介入温馨家园进行指导;

4.送玩具回家。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萌芽阶段的幼儿社会教育以(C)为主。

A.宗教教 B.社会生活常识教育 C.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 D.道德教育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是(B)。

A.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为当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B.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C.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D.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提高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理论水平 3.个人童年期的生活经验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A)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柯尔伯格 D.班杜拉 4.从两个月起,幼儿便开始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这体现了(A)。

A.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B.儿童依恋的发展 C.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D.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5.婴儿能够区分母亲和陌生人,陌生人的出现会引起婴儿恐惧、焦虑,而陌生人离去后又会平静下来。这属于(A)。

A.陌生人焦虑 B.分离焦虑 C.母婴依恋 D.陌生人恐惧 6.教育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及时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B)原则的要求。

A.情感支持 B.生活教育 C.正面教育 D.实践性 7.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基本策略的是(D)。

A.基本活动的渗透式组织 B.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 C.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 D.基于学科特征的系统性组织 二、是非判断题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渗透性教育。

[答案]对 9.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也可以产生学习,这是弗洛姆的一个重要观点。

[答案]错 10.婴儿的陌生人焦虑一般发生在9个月左右。

[答案]错 11.儿童的共情能力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

[答案]对 12.在游戏中经常出现的违规行为并不是儿童刻意为之,而是受限于他们的思维与认知水平。

[答案]对 13.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

[答案]错 14.教师直接告诉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去做什么。这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

[答案]对 15.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进行教育内容的组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案]错 16.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中,“培养幼儿自我保意识”这样的教学目标陈述方式是符合要求的。

[答案]错 17.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

[答案]错 18.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抢夺、推搡等动作,这属于敌意性攻击性行为。

[答案]错 19.对父母的交往方式进行训练是指导攻击性行为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答案]对 20.使用自然后果法时,幼儿不一定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

[答案]对 21.强化法关注的是行为的表现而不是行为的原因。

[答案]对 22.婴儿自我认识的发生的趋势是:戏物(镜子)一相倚性探究一与镜像“伙伴”游戏一自我认识出现。

[答案]错 三、简述题 23.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24.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

(3)在制度上是明确和必要的;

(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和暗示性的。

2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答:(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

(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

(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四、案例分析题 26.小谦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子的生活,另一个专管接儿子上学下学。小谦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要求,所以对她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保姆到幼儿园接小谦下学,本来在班里能干的小谦只要一见到保姆来了,就会支使她做这做那,并且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和她说话。

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小谦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对策? 答:(1)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

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

(2)教育者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
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方式)让小谦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他人。

五、应用题 27.请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好朋友”主题相关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
准备充分;
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答案一:
主题目标:
1.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知道自己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

2.了解并会表达自己的喜好与特长;

3.学会帮助朋友、家人及班组做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主题的架构是依据引发认知——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经验积累——情境迁移的几个基本要素来设计的。通过组织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活动让幼儿认认自己的外貌、姓名和与众不同的特点,知道自己有喜怒哀乐情绪反应,发现自己家人、朋友等周围的人际关系,并通过实践让儿童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全方位的对自我的认识。

活动设计:
我的好朋友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寻找和认定自己最喜欢的朋友愿望。

2.学习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介绍朋友,增进友谊。3.了解朋友之间该怎样相处,学习玩具分享宽容等。

活动准备:
照相机、卡纸和水笔,共享玩具和手拉手玩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画朋友 幼儿自取一张卡纸,把自己最好的朋友画出来。

2.说朋友 说说你画的是谁?为什么你把他作为最好的朋友(教师及时提取幼儿叙说中的理由)。3.好朋友们在一起做什么? 你和好朋友在一起都常常做些什么呢?好朋友在一起应该怎样做呢?(教师用重复语句的方式罗列朋友该怎么样)。展示相关的两幅图“共享玩具、手拉手排队行进”(有条件的可用反映幼儿真实生活的照片在电脑上展示)。

活动建议:
1.第三环节幼儿简单讲述就可以了,这环节只是起到提示作用。

2.第二环节中的拍摄照片可作为“朋友”主题墙的饰物,也可作为分别给照片中的朋友作为幼年朋友留影纪念。

参考答案二:
活动设计:
《好朋友握握手》
活动目标:
1.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2.尝试用语言、动作等提升交往协调能力。

3.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朋友间的矛盾。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熟悉并会表演《拉拉勾》。

2.物质材料:电脑、投影仪、课件《小猴找朋友》、《找朋友》音乐。

3.环境创设:表演舞台。

活动过程:
1.玩音乐游戏,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教师组织幼儿玩音乐游戏《找朋友》,体验交朋友的快乐。在熟悉的音乐背景下,幼儿可以与老师轻松游戏,消除了幼儿交往的胆怯心理,体验与朋友游戏的快乐。

2.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交朋友的技能。

教师结合课件,通过讲述故事《小猴找朋友》,让幼儿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好朋友。

(1)讲述后提问:小猴子为什么前三次没有找到朋友?妈妈是怎么对小猴说的?第四次小猴子为什么很快找到了朋友? (2)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找到更多的朋友? 3.游戏《猜朋友》,在合作中增进彼此友谊 游戏玩法:一名幼儿上台说出自己好朋友的特征,如:他是个男孩子,有好多好玩的玩具,喜欢唱歌,眼睛大大的。其他幼儿根据描述特征猜出这位朋友是谁。

4.歌表演《拉拉勾》,幼儿学习与朋友闹矛盾的处理方法 (1)幼儿随音乐进行表演。

(2)表演后启发幼儿讨论:如果你和朋友闹矛盾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5.教师小结,活动自然结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语言交往的能力 难点:
实际的让幼儿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教育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思路是(D)。

A.体验一实践认知一积累一迁移 B.认知一积累一迁移体验实践 C.认知体验迁移积累实践 D.认知体验实践积累一迁移 2.“活动设计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应该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照顾个体儿童发展的差异,促进每位儿童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这阐述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C)原则。

A.实践性 B.整合性 C.发展性 D.活动性 3.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这是(B)的主要理论假设。

A.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认知发展理论 D.现代生态学理论 4.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A)两大类型。

A.安全型与不安全型 B.回避型与拒绝型 C.积极型与消极型 D.主动型与被动型 5.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C)最为常见。

A.助人行为 B.分享行为 C.合作行为 D.安慰与保护 6.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D)。

A.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要求,在目标的制定中应考虑到这种层次的差异,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所有年龄段的孩子 B.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还包括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 C.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 D.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一经确立就是固定不变的,具有稳定性 7.毛毛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一个周末,毛毛和爸爸妈妈去爷爷奶奶家玩。到了爷爷奶奶家,毛毛的爸爸很自然地帮爷爷做事情,妈妈则帮奶奶剪指甲。这一切毛毛都看在了眼里。下午,奶奶从外面买东西回来,刚进门,毛毛就主动地帮奶奶拿拖鞋。奶奶开心得不住地夸毛毛是个好孩子。这一案例表明学前儿童社会学习具有(B)的特点。

A.实践性 B.随机性和无意性 C.长期性和反复性 D.情感驱动性 二、是非判断题 8.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剌激作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答案]对 9.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第3阶段的特征。

[答案]对 10.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积极的兴趣,这在依恋类型中属安全型儿童的表现。

[答案]对 11.3岁儿童的羞愧感已经与恐惧感完全分离。

[答案]错 12.儿童亲社会行为并非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必然增多。

[答案]对 13.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反应的多元性而非同质性。

[答案]对 14.儿童与自我的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

[答案]对 15.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是指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

[答案]对 16.小朋友分点心时水泼在地上了,扫地时垃圾没扫干净并且把墙壁弄脏了,对此,教师应进行严厉地批评。

[答案]错 1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就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

[答案]错 18.一般幼儿不存在行为问题,只有少数幼儿存在行为问题。

[答案]错 19.幼儿“说谎”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还没有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

[答案]对 20.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相关后果法。

[答案]错 21.强化法既能形成道德他律,也能帮助幼儿形成道德自律。

[答案]错 22.使用代币疗法时,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

[答案]对 三、简述题 23.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答: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主要表现在:
(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4.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2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答:(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6)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四、案例分析题 26. 娃娃家游戏中,三个5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女孩找到了理由“今天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B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我也可以做妈妈。”C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结果B赢了,A很不服气,说“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 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哪些态度与能力;
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

(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

(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五、应用题 27. 请为中班下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遵守规则”主题相关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答案:
中班社会:遵守规则,我最棒!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生活、游戏中有许多规则需要大家一起来遵守,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2.能积极参与讨论,共同制定新规则,体验遵守规则给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装有小药瓶的可乐瓶、ppt、各种乐器人手一件 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今天,姚老师遇到了一个小困难,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帮我。

——师出示装有小药瓶的可乐瓶 师:你们看,我把装有糖果的许愿瓶不小心掉进了可乐瓶里,谁愿意帮我把它们拉出来?(师请五位小朋友一起拉) 师:行吗?为什么不行?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请刚刚拉的小朋友回答)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吗? ——第二次请孩子们尝试 小结:孩子们,你们看,大家一起将东西取出时,还是需要一些小规则的,不然我们就不会成功。

(二)出示乐器 师:今天呢,姚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乐器,一起来看一下,认识它们吗?(师带领幼儿逐一认识乐器) 一会呢,就请你们去选一样自己喜欢的乐器,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发出声音好吗? 师:先来听一下是什么样的音乐?这首音乐听上去感觉怎么样? (三)自由演奏 ——孩子取乐器,并跟着音乐自由演奏 师:好了,孩子们,音乐结束了,请你们把乐器送回去吧!刚刚自由自在玩乐器的感觉怎么样?(很开心、…. 那么,在你们自由自在玩乐器的同时,你们觉得发出来的声音好听吗?(师播放刚刚孩子们演奏的声音) 为什么不好听?(太乱了,没有节奏,没有前奏)那么,怎样才能玩的开心,又让音乐听上去比较美妙呢?接下来,姚老师就来制定一个小规定,这个小规定就是要求小朋友按着节奏来拍打乐器。

(四)按节奏演奏 ——教师出示节奏图 师:认识它们吗?红色的一句要拍几下? 师带领幼儿先用手拍打节奏。

请小朋友再看,这里的乐器摆放的怎么样?(很乱)那应该怎样摆放呢? 师:前面的小圆点表示歌曲的前奏,前奏的时候,乐器能不能发出声音? ——幼儿取乐器,合着音乐演奏 师:这次的声音好听吗?(师播放幼儿演奏的声音) ——放乐器 小结:所以,孩子们你们看,这么多人一起玩游戏一起玩音乐,还是需要一些小规定的,因为有了这些规定我们才能做好,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师:那么,按着节奏来打击乐器只是我们今天这个活动中的一个小小规定。其实,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规则需要我们去遵守。比如说,当我们在玩区域游戏时,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呢?(幼儿说)再比如说过马路的时候又应该遵守哪些规定呢? 师:没错,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遵守的,那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呢?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定又会有怎样的后果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视屏) 师:你们看,遵守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很重要啊,如果不遵守的话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遵守规则,它不仅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有时也会带来快乐,让我们一起来争做规则小标兵吧! 活动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同题异构——社会活动“遵守规则,我最棒!”。整个活动的流程比较顺畅,在教学具方面也准备的比较充分。但在整个执教的过程中,应该把整堂课的重难点放在为什么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的好处是什么等上。而我把中心放在了让孩子们如何打准节奏上,感觉规则的重心抓的不稳。另外,在乐器的摆放上也存在着隐形规则,在让孩子送乐器的时候,可以做个标记让孩子进行取放。

活动的最后,我请孩子观看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拍摄的是孩子们的一日生活,很贴近孩子们,让孩子们在看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规则的理解。但在看视频之前,老师没有提出观看视频的要求,所以导致最后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后总喜欢讲脏话,这种行为属于(C)。

A.需要特殊干预的行为问题 B.轻度的可以忽略的行为问题 C.需要指导帮助的行为问题 D.正常的行为 2.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A)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A.材料的投放 B.活动规则的制定 C.活动中的指导 D.明确活动目标 3.“活动设计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应该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照顾个体儿童发展的差异,促进每位儿童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这阐述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C)原则。

A.实践性 B.整合性 C.发展性 D.活动性 4.(A)原则是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

A.导向性 B.科学性 C.可行性 D.客观性 5.以下有关幼儿行为问题的论述,正确的是(B)。

A.幼儿一般能够严格遵守规则 B.幼儿违反规则一般并没有主观的动机,往往是自己不明白规则的真实含义,同时也没有学会遵守规则 C.幼儿表现出来的自私行为与成人的自私是一样的 D.对于孩子的说谎,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对其进行惩罚 6.糖果、饼干、饮料、水果等东西对幼儿属于(A)。

A.消费性强化物 B.操作性强化物 C.社会性强化物 D.活动性强化物 7.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的是(C)。

A.容易变化 B.容易受感染 C.丰富而稳定 D.具有冲动性 二、是非判断题 8.允许学前儿童犯错误,这是贯彻好实践性原则的要求之一。

[答案]对 9.小朋友分点心时水泼在地上了,扫地时垃圾没扫干净并且把墙壁弄脏了,对此,教师应进行严厉地批评。

[答案]错 1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首要依据。

[答案]对 1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建立在学前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答案]对 12.在运用角色扮演法时,教师应该经常为儿童在活动中分配角色。

[答案]错 13.当别人遇到困难或不适时,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体验他人的情绪,从而使其产生安慰、帮助他人的行为。这一做法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情感支持原则。

[答案]对 14.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这是陶冶法的要求。

[答案]对 15.区域活动应该像教学活动一样有严密的计划。

[答案]错 16.幼儿不愿与同伴接触,不会自己穿衣、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

[答案]对 17.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一种不良品德行为。

[答案]错 18.幼儿“说谎”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还没有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

[答案]对 19.幼儿园应当将对学前儿童的评价结果与年终或学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挂钩。

[答案]错 20.对父母的交往方式进行训练是指导攻击性行为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答案]对 21.使用自然后果法时,幼儿必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

[答案]错 22.当指导目的是使幼儿增加某种行为时,一般可采用正强化法。

[答案]对 三、简答题 2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第一,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与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

第二,情绪情感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

第三,社会交往发展,包括 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关系等。

24.简述导致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因素。

答:(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

(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

2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影响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教青者自身影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

幼儿社会教育要在一致性原则的指导下,尽力为幼儿提供稳定、和谐、安全、统一的环境,并注意以下问题:
(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

(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

(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

四、案例分析题 26. 故事(一) 一个儿童不知道门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盘子,盘子里有 15 只杯子。他推门进去,门碰到盘子,无意中把 15 只杯子打碎了。

故事(二) 一个儿童的妈妈外出,他想从碗柜里私自拿些点心吃,他爬上椅子去拿时,把一只杯子碰落到地上跌碎了。

你认为幼儿期的儿童一般会认为上述哪一个故事中的儿童的行为更坏?为什么? 答:幼儿期的儿童一般会认为故事(一)中打碎15只杯子的儿童的行为更坏。

根据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学前儿童处于前道德发展阶段和他律道德发展阶段,一般到8岁以后才进入到自律道德阶段。幼儿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具有从根据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到根据行为的动机进行评价的特点。只有进入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才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对行为是非的判断不仅从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还会从行为者的动机的角度去考虑。

幼儿期的孩子还没有真正道德意义上的是非观念,他们对某一行为的道德判断只是依据行为的结果而不去考虑行为的意向和动机,具有很大的直观性。他们认为造成损害程度大的就是更坏的行为。幼儿期以后,年龄较大的儿童会逐渐从行为的“主观动机“去判断道德是非,因而能够认识到故事(二)中儿童的行为更坏。

五、应用题 27. 请为小班幼儿设计一个“认识我自己”主题之下的社会性教学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活动内容与主题密切相关;
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答案:
小班社会活动:认识我自己 活动目标:
1.有勇气在同伴面前大声说话。

2.能用“我叫XX,今年X岁,我是X孩子,喜欢XX”句式介绍自己。

3.了解男女面貌中的性别特征,学会判断性别。

活动重点、难点:
能用“我叫XX,今年X岁,我是X孩子,喜欢XX”句式比较连贯说话。

活动准备:
男、女布娃娃 活动过程:
一、观察、谈话导入 出示男女两个布娃娃,请幼儿说说性别,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二、认识自己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喜欢什么? 2.请全体幼儿找到旁边的同伴,相互说说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告诉同伴自己喜欢什么? 三、游戏互动 幼儿在活动室自由站起,在《找朋友》歌声里,随歌词提示找一个同伴,歌声停止后相互介绍自己。游戏重复多次,引导幼儿找不同的朋友相互介绍。

四、结束活动 1.幼儿随歌声找凳子做朋友回到座位。

2.采访个别幼儿:你在游戏里认识的新朋友有谁?叫什么名字?几岁?喜欢什么? 3.任务:回家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介绍自己。

反思:
少一半的幼儿对教师的提问能积极反应,大部分幼儿比较被动,需要鼓励和再次引导。大多数幼儿能简单自我介绍,在游戏互动环节里,幼儿都能参与活动,在旦表述时语句单一,缺完整、连贯说话的表达能力。所以,有勇气在同伴面前大声说话、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述还需要在不同的领域教学中渗透能力培养,多给幼儿表达的机会。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作出补充和调整,在维护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这体现了学前儿童教育的(C)原则。

A.情感支持 B.一致性 C.正面教育 D.实践性 2.儿童有充分适当的身体活动,攻击性行为与捣乱行为就大大减少。这表明(D)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A.认知发展水平 B.气质类型 C环境因素 D.生理成熟 3.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这是(B)的主要理论假设。

A.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认知发展理论 D.现代生态学理论 4.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B)两大类型。

A.回避型与拒绝型 B.安全型与不安全型 C.积极型与消极型 D.主动型与被动型 5.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D)。

A.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要求,在目标的制定中应考虑到这种层次的差异,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所有年龄段的孩子 B.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还包括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 C.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 D.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一经确立就是固定不变的,具有稳定性 6.儿童情感类活动设计要注意的问题中不包括(B)。

A.注重情感体验 B.注重前期经验积累 C.激发儿童共情 D.帮助儿童表达 7.以下不属于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的特征的是(A)。

A.行为不足 B.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 C.持久性的困难 D.不理会现实 二、是非判断题 8.婴儿自我认识的发生的趋势是:戏物(镜子)一相倚性探究一与镜像“伙伴”游戏一自我认识出现。

[答案]错 9.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抢夺、推搡等动作,这属于敌意性攻击性行为。

[答案]错 10.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第3阶段的特征。

[答案]对 11.婴儿的陌生人焦虑一般发生在6个月左右。

[答案]对 12.3岁儿童的羞愧感已经与恐惧感完全分离。

[答案]错 13.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

[答案]错 14.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

[答案]错 15.强化法既能形成道德他律,也能帮助幼儿形成道德自律。

[答案]错 16.儿童与自我的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

[答案]对 17.尽可能注重从当地的社会资源中挖掘和选择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这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

[答案]对 18.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进行教育内容的组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案]错 19.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教师对儿童的优点和进步要进行频繁地鼓励和表扬。

[答案]错 20.超超在擦自己的桌子时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上,后又边跑边挤水,把教室地板弄湿一大片,老师制止了他的行为,并要求他拿于抹布把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擦干净。老师对超超行为的指导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

[答案]错 21.使用代币疗法时,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

[答案]对 22.运用行为评价法时,行为反馈要及时出现在学前儿童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之后。

[答案]对 三、简答题 2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老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坚持这一原则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烈的情感驱动性。

实施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两点:(1)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但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溺爱或偏爱;
(2)激发儿童良好的社会情感,以此带动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投入真情实感。

24.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答:(1)共情。一般认为,共情是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共情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羞愧感。羞愧感是个人知觉到自己在一定情境中的行动与这种情境要求的合理的、道德的、或公认的行动标准相背离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道德良知发展的基础。

(3)内疚感。内疚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过错或过失的感知。个体的行为违反了内部道德准则时,就产生了悔恨自责的内疚情感,与羞愧感的差别在于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自己内心理想要求时产生。而羞愧感更多是因为达不到外部要求时产生。

25.应从哪些方面对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儿童学习进行评价? 答:(1)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

(2)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态度;

(3)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

(4)儿童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习惯。

四、案例分析题 26.要午睡了,阳台上看书的二三十个孩子开始整理图书搬椅子回教室,教室的门一次却只能容纳两个孩子。当时已走到门口的轩轩忽然停下,而其后的亮亮正抱着椅子快速地走来。看见停住的轩轩,他脚步不停直接撞了上去。轩轩被撞哭,亮亮却理直气壮地说:“大家都回教室,你干吗不进去?”轩轩哭着说:“我忘了放书。” (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原因;

答:可能原因:A活动规则有待完善,狭窄的教室门容易引发冲撞事件,需要改变搬椅子的时间或规则。B幼儿活动协调力有限,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
C、幼儿还没有理性解决冲突的能力。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答:对事件的处理。参考方法A安慰凡凡(安抚受伤者,平稳情绪)B引导理直壮的南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孩子意识到合理的伤人也是不对的);
C引导小朋友讨论我们遇到类似问题时该如何处理(让小朋友自己商讨问题解决的办法,学习理性的处理冲突);
D、请两位当事者讲讲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学习沟通与了解对方的感受) (事件处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处理方式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性,也能体现孩子的主动性并让孩子有反思有学习;
对事件处理的原因分析合理即可得分。(7分)) 五、应用题 27.请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我来帮助你”主题之下的社会性教学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活动内容与主题密切相关;
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
准备充分;
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活动目标:
1.知道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在帮助别人时,能积极地动脑筋,找到最好的方法。

3.萌发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理与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喜羊羊毛绒玩具、圆孔小磁铁若干、曲别针若干个,细铁棒20根、细线、海绵胶带、筷子。

活动过程:
1.出示毛绒玩具喜羊羊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看看是谁呢? 幼:······师:嗯,就是喜羊羊,“大家好,我是喜羊羊,很高兴见到大家,你们和我一起来跳舞吧“。

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的主题歌(一起跳舞)师:小朋友们跳的真棒,请坐吧。

2.播放喜羊羊哭的图片师:咦,刚刚还好好的,喜羊羊他怎么了啊? 幼:喜羊羊哭了师:哦,喜羊羊他哭的可伤心了,你们都哭过吧?那是因为什么事哭呢? 幼:······师:那你们猜猜看喜羊羊为什么哭呢? 幼:·····播放风筝挂树上的照片师:原来啊喜羊羊的风筝被风刮到大树上了,谁能想想办法帮他把风筝取下来呢?(鼓励幼儿想各种办法,适时鼓励认可)幼:爬到树上拿下来(哦,可以爬树,但是我们爬的时候要怎么样啊,要注意安全是不是,不能为了拿风筝而摔下来啊。);
找梯子爬上去拿;
找树枝挑下来(嗯,这也是个好办法,我们可以找一根长长的树枝把它挑下来)。摇树(恩,小树我们也许可以摇动,但是大树也可以吗?而且我们不能够破坏树木哦。)3、动手操作师:小朋友们真棒,你们帮他把风筝拿下来喜羊羊很开心,你们开心吗?可是他又遇见困难了,灰太狼实在太可恶,把喜羊羊的曲别针扔进了山洞里,你们想想办法帮他取出来吧。

师:老师帮大家准备了一些工具(播放ppt),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工具吧,(让幼儿说)有圆孔小磁铁、带钩的细铁棒、细线、海绵胶带、筷子(老师要一一给小朋友展示),大家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帮他。在去帮助他之前呢,老师要来说一下要求了,每个小朋友都会拿到一张操作纸,拿到之后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小朋友们用什么工具成功取出曲别针,就把这些工具画在表格里,看看哪位小朋友想的办法又多又好。做完也画完的小朋友就把表格贴到黑板上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着,明白了吗? 幼:······师:嗯,现在请你们轻轻的走到位置上去试一试吧。(教师下去对个别孩子进行指导)师:老师发现大家用的方法都很棒,现在请小朋友来展示一下,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取出来的。(XXX,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做的···)师: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了喜羊羊,他非常感谢你们。

师:生活中,或是在幼儿园的时候你们都做过哪些帮助别人的事呢? 幼:······师:你们真是爱帮助人的小雷锋,老师这边还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幼:······师:哇,你们真棒,那你们觉得帮助别人是件怎么样的事呢? 幼:·····小结:恩,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所以我们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别人。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出去看看谁需要帮助吧。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C)最为常见。

A.助人行为 B.分享行为 C.合作行为 D.安慰与保护 2.教育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及时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B)原则的要求。

A.情感支持 B.生活教育 C.正面教育 D.实践性 3.通过一些形式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这种方法是(C)。

A.陶冶法 B.角色扮演法 C.共情训练法 D.行为训练法 4.与教学活动相比,游戏和区域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A)。

A.自主性 B.计划性 C.娱乐性 D.目的性 5.研究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最常用的定量化方法是(D)。

A.问卷法 B.指标体系法 C.观察法 D.社会测量法 6.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的阐述,错误的是(C)。

A.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 B.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评价重点在于它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的评价 C.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将其作为评判教育者工作绩效的一种依据 D.从“学”的方面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态度、互动程度、学习习惯几个方面 7.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B)。

A.正强化法 B.自然后果法 C.负强化法 D.代币疗法 二、是非判断题 8.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这是替代性强化。

[答案]对 9.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可以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

[答案]对 10.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第2阶段的特征。

[答案]错 11.导向性原则是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

[答案]对 12.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这是共情训练法的要求。

[答案]错 13.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

[答案]错 14.观察法是教育评价中最常用的信息收集方法。

[答案]对 15.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外部要求。

[答案]错 16.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答案]对 17.幼儿的不良品德行为属于行为问题,但行为问题不一定是不良品德行为。

[答案]对 18.由于认知发展方面的不成熟,年幼的幼儿基本上无法严格遵守规则。

[答案]对 19.对于学前儿童的说谎行为,教师必须进行惩罚。

[答案]错 20.对父母的交往方式进行训练是指导攻击性行为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答案]对 21.使用自然后果法时,幼儿必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

[答案]错 22.使用代币疗法时,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

[答案]对 三、简答题 23.儿童社会性教育的主题可从哪些方面进行设计? 答:(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

(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

(3)从儿童的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

(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24.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

答:(1)助人与分享。有关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不同程度存在分享行为,分享的技能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儿童助人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变化,而且有其他儿童在场时,会由于恐惧减少而增加助人行为。

(2)合作。研究表明儿童合作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作出积极反应。

(3)安慰与保护。年幼儿童可以对周围其他人的情感悲伤作出亲社会的反应。尽管并不总是很恰当,但儿童的这类行为却明显地包含有真正关心他人的成分。

25.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四、案例分析题 26.丁丁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子的生活,另一个专管儿子上幼儿园的接送。丁丁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要求,所以对她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保姆到幼儿园接丁丁离园,本来在班里能干的丁丁只要一见到保姆来了,就会支使她做这做那,并且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和她说话。

(1)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丁丁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2)如果你是老师,如何对丁丁进行教育引导? 答:(1)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

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

(2)教育者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
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方式)让丁丁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他人。

五、应用题 27.请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中秋节”主题相关的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
活动内容与主题密切相关;
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好吃的月饼》
活动目标:
1.了解做月饼的过程,在制作中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

2.体验和同伴一起分享月饼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块月饼(自带、品种不一)。

2.做月饼的材料( 面粉、模子、各种馅子或橡皮泥)。

3.背景音乐及月饼制作过程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听童谣《爷爷为我打月饼》仔细听歌词里提到了哪样点心? (月饼)师:我们会在什么时候吃月饼呢?月饼是人们仿照圆圆的月亮的样子做的,它代表团圆、美好的涵义,由此,我们在每年的中秋佳节的时候都要吃月饼。(要把月亮和月饼衔接起来,让孩子知道它们的关联,这样能更好的关注到经验的连续性) 二、欣赏各种月饼,交流参观、品尝的发现 提问:你们看到或者品尝到的月饼是怎样的?1.说一说看到的月饼(欣赏花纹、形状、大小);
2.闻一闻月饼(香喷喷);
3.品尝月饼(说出各种各样的馅) 三、了解月饼的材料及制作过程 1.观看月饼加工录像 又香又甜的月饼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2.讨论制作月饼的材料和方法。

(1)介绍制作月饼的材料;
(2)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主要是使用模子这一步骤) 四、制作月饼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让孩子用真材实料制作月饼,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用橡皮泥来代替。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从两个月起,幼儿便开始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这体现了(A)。

A.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B.儿童依恋的发展 C.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D.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2.以下有关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观点中,错误的是(C)。

A.共情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B.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自己内心的理想要求,而羞愧感更多是因为达不到外部要求 C.儿童的共情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 D.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相互影响、协同发展 3.在多方合作过程中,应当承担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责任的是(A)。

A.幼儿园 B.家庭 C.社区 D.社会 4.比较适合在大班应用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是(B)。

A.行为训练法 B.讨论法 C.行为评价法 D.谈话法 5.社会教育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思路是(B)。

A.体验一实践一认知一积累一迁移 B.认知一体验一实践一积累一迁移 C.认知一体验一迁移一积累一实践 D.认知一积累一迁移一体验一实践 6.(D)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A.认知 B.探索 C.游戏 D.交往 7.“活动设计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应该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照顾个体儿童发展的差异,促进每位儿童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这阐述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C)原则。

A.实践性 B.整合性 C.发展性 D.活动性 二、是非判断题 8.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也可以产生学习,这是班杜拉的一个重要观点。

[答案]对 9.社会性微笑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答案]对 10.教师直接告诉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去做什么。这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

[答案]对 11.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都是学前儿童自愿自主参加的活动。

[答案]对 12.幼儿园应当把对本班学前儿童的评价结果与年终或学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挂钩。

[答案]错 13.观察法适用于活动对象较多、活动相对分散、需要收集的材料比较宽泛的活动。

[答案]错 14.幼儿容易发脾气,老是去抢别人的玩具,这是行为过度的表现。

[答案]对 15.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儿童提供的材料越丰富越好。

[答案]错 16.在学前儿童中,品德性的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答案]错 17.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一种不良品德行为。

[答案]错 18.以人为指向的,攻击的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这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是敌意性攻击。

[答案]对 19.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相关后果法。

[答案]错 20.强化法关注的是行为的原因而不是行为的表现。

[答案]错 21.使用代币疗法时,当幼儿的目标行为反应达到期望满意程度后,应继续使用代币。

[答案]错 22.当指导目的是使幼儿增加某种行为时,一般可采用正强化法。

[答案]对 三、简答题 23.幼儿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观? 答:(1)人格陶冶的教育目标观;

(2)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

(3)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24.简述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

答:(1)持久性的困难;

(2)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

(3)不理会现实;

(4)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25.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答;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四、案例分析题 26.4岁的小亮在电视上看到小哥哥在大海里游泳很羡慕,第二天他在幼儿园里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说,他去大海里玩了。

(1)请分析小亮这一行为的性质和产生这一行为的可能原因。

答:小亮的“说谎”行为是由他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特点造成的,并非是他有意欺骗人。小年龄的孩子记忆力极不精确,在回忆时往往歪曲事实,还经常把想象和现实混淆起来,容易把想象的东西当作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进行描述,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增强,这种“说谎”现象会逐步消失的。

(2)如果你是老师,将如何对待小亮的这一行为? 答:作为老师,不要轻易指责孩子“不诚实”,而是要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告诉孩子不要把想象的事当作真事。例如,对小亮可以说:“你很想到大海里去玩,可是现在还没去过,是吗?” 五、应用题 27.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与“人际交往”主题相关的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活动内容与主题密切相关;
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答案一:
一、活动主题:
人际关系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通过这次“人际交往” 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如何主动交往以及交往中的技巧;

懂得交往也要讲界限, 对于交往中不合理的要求要学会巧妙地拒绝, 对超出原则、 道德规范等界限地要坚决予以拒绝。

这次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不仅给学生一个交心的机会, 也帮助他们在人际关系上迈出了 重要的一步。为同学们营造出一片祥和温馨的氛围, 让同学们在形式各样的活动中, 建立起自信、 坚韧、 勇于担当的个性特征。

三、活动时间:
五、活动安排:
(一)、中心活动:
1.“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月开幕式-启动仪式 2.“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月闭幕式-交际晚会 (二)、背景活动:
1.“易买易卖” 交流会 2.“校园寻宝” 大闯关 3.“春意盎然” 摄影展览 六、中心活动具体安排:
1.开幕式--启动仪式 (1)活动目的:以此次启动仪式作为开幕式,让系里领导及其各班级代表人员共同参加启动仪式,为了让同学们更好、更充分的了解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及流程, 鼓励本系更多的人参加此活动,让其更充分的体会到“人际交往” 所体现的人内心理活动。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萌芽阶段的幼儿社会教育以(C)为主。

A.宗教教育 B.社会生活常识教育 C.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 D.道德教育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是(B)。

A.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为当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B.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C.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D.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提高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理论水平 3.个人童年期的生活经验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A)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柯尔伯格 D.班杜拉 4.婴儿能够区分母亲和陌生人,陌生人的出现会引起婴儿恐惧、焦虑,而陌生人离去后又会平静下来。这属于(A)。

A.陌生人焦虑 B.分离焦虑 C.母婴依恋 D.陌生人恐惧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是(D)。

A.社会发展需要 B.我国的教育目的 C.《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D.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 6.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基本策略的是(D)。

A.基本活动的渗透式组织 B.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 C.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 D.基于学科特征的系统性组织 7.毛毛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一个周末,毛毛和爸爸妈妈去爷爷奶奶家玩。到了爷爷奶奶家,毛毛的爸爸很自然地帮爷爷做事情,妈妈则帮奶奶剪指甲。这一切毛毛都看在了眼里。下午,奶奶从外面买东西回来,刚进门,毛毛就主动地帮奶奶拿拖鞋。奶奶开心得不住地夸毛毛是个好孩子。这一案例表明学前儿童社会学习具有(B)的特点。

A.实践性 B.随机性和无意性 C.长期性和反复性 D.情感驱动性 二、是非判断题 8.在幼儿园五大课程领域中,艺术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答案]错 9.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是第1阶段的特征。

[答案]错 10.社会性微笑是婴儿的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答案]对 11.儿童的共情能力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

[答案]对 12.互助行为已经比较普遍地存在于幼儿的社会行为之中。

[答案]对 13.电视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

[答案]对 14.表现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即教育目标不是预先设计的,相反它是教育经验的自然结果。

[答案]错 15.教育目标的使用者不能对教育目标进行适当的补充及扩展。

[答案]错 1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建立在学前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答案]对 17.教育内容的安排要尽量从孩子们有丰富感性经验的内容开始,逐步加入新的经验内容。这主要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由近到远”的原则。

[答案]错 18.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是指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

[答案]对 19.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地、习惯性地理解和分享。这种教育方法是陶冶法。

[答案]错 20.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合作绘画有效提高儿童相互协作的能力,通过歌曲让儿童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这种活动安排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原则。

[答案]对 21.幼儿“说谎”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还没有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

[答案]对 22.超超在擦自己的桌子时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上,后又边跑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一大片,老师制止了他的行为,并要求他拿干抹布把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擦干净。老师对超超行为的指导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

[答案]错 三、简答题 23.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24.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境,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参与其中。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

(2)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

(3)允许学前儿童犯错误。

25.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答:(1)自律被破坏。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作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作出自我评价的机会;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

(3)影响师生关系;

(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四、案例分析题 26.娃娃家游戏中,三个5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女孩找到了理由:“今天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B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我也可以做妈妈。”C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结果B赢了,A很不服气,说:“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 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态度与能力;
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

(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

(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五、应用题 27.请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春节”主题相关的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活动内容与主题密切相关;
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答案一:《办年货》
活动目标:
(1)能说清除自己购买的年货名称。

(2) 体验办年货的感受和迎新年的节日气氛。

活动准备:
(1)每人带一份年货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2) 六个盘子里放有瓜子、花生、糖果。

(3) 幼儿用书《新年》。

活动过程:
(1)由谈话导人课题一一“快过年了,爸爸妈妈带你们买过年货吗? ”“你在哪儿买的年货? ” (2) 交流分类年货:介绍年货-一“你去超市买年货看到些什么?超市里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你们买了些什么? ”(幼儿介绍并展示其带来的年货。尝试分类一一这里有好多年货,能不能给他们分类?根据分类情况,请幼儿将年货分装到不同的盘子里。)小结分类情况。

(3) 品尝交流一一“让我们一起尝尝小朋友们带来的年货的味道如何?每桌-份瓜子、花生、糖果品尝完后,每组幼儿把桌面收拾干净。学习儿歌《新年》。

参考答案二:《红红的新年》
一、主题背景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团圆 关爱、希望、幸福”等。春节过后,当孩子们一个个身穿新衣新鞋,脸露甜美的笑容,嘴含温馨的祝福语,带着过年的快乐出现在我们身边时,我便有了浓浓的新年情结。

孩子们热烈地讲述着新年鞋发生的趣事,还问了许许多多关于新年的问题:“老师,为什要拜年啊?”“为什么见面时会说好听的祝贺语?”“为什么过年都是红色的?”“分岁酒是什么意思,”带着孩子们的问题,带着孩子们对过年浓浓的感情,新年过后我们的第一个主题便是“红红的新年”,我们希望这个主题活动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鼠年的快乐,一起理解传统节印赋予的文化内涵…… 二、主题目标 1.知道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知道老鼠在十二生肖中排首位;
知道十二生肖年的轮常;
理解拜年祝福的含义,学习用合适的祝福语向同伴、长辈拜年。

2.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达过年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

3.萌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传统节日的积极情感。

三、环境创设 1.主题墙上用红包来布置出新年的喜庆与热闹 2.主题墙面上粘贴小朋友向大家拜年的图片,营造新年的气氛。

3.空中悬挂灯笼来打扮教室,让孩子体验新年的喜庆气氛。

四、家园共育 1.给幼儿讲讲家人的属相,初步了解可以通过属相来记住年龄。

2.与孩子交谈,表扬其进步,提出新年的新愿望和新要求。

3.请家长在新年里带幼儿观看各国人民喜迎新年的电视节,了解各国人民迎新年的风俗。

4节日期间带幼儿逛街,观察过节时环境的变化。

5.和幼儿一起制作灯笼,谈谈幼儿的成长趣事。

五、活动设计 正月里(语言) 活动目标:
1.知道正月是一个热闹的月份,感受正月里的喜庆气氛。

2.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3.尝试与他人合作制作花烛。

活动准备:
录像带、各种花灯、日历、竹条、棉线、铁丝、彩色皱纹纸、卡纸等 活动过程:
1.观看录像,感受正月里(春节、元宵节)的节日。(1)观看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录像,让幼儿积,让幼儿让幼儿积累更多的经验。

(2)帮助幼儿分析和整理录像中节日活动的名称。例如:除夕夜之前家家户户张贴春联、门神,有的还挂上大红灯笼,小区、村镇的街道也挂上了彩旗、灯笼。除夕的下午家家户户包饺子、备酒宴,看春节联欢晚会。

2.谈话活动,回忆自己过节的情况。(1)“孩子们,刚才咱们看到录像片中人们过节的热闹气氛,我看到你们都很高兴,那现在来说说咱们自己是怎么过节的好吗?”;
(2)孩子回忆讲述自己过节的情况。

(3)“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汤圆,小朋友们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过元宵节的好吗?”;
(4)孩子讲述过元宵节。认识各种花灯,激发幼儿自己制作花灯的兴趣;
(5)欣赏花灯,说说自己喜欢的花灯的名称;
(6)讨论制作花灯的程序,尝试制作花灯,教师指导,提示幼儿合作制做展示作品,欣赏评论。

活动延伸:
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元宵灯会上,供大家欣赏,鼓励幼儿创造性地用废旧材料制作花炷。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结构上看,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A)。

A.学前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 B.学前儿童的终身发展 C.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D.学前儿童的综合发展 2.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D)。

A.社会教育的责任是倡导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与态度行为,这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健康 B.语言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 C.一个感受到美与善的人去为恶的可能性很小,这正是艺术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 D.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语言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3.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是(B)。

A.埃里克森 B.柯尔伯格 C.皮亚杰 D.班杜拉 4.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这是(C)。

A.移情 B.依恋 C.共情 D.同情 5.多数研究认为,(A)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

A.3~6岁 B.3岁前 C.6岁以后 D.1~3岁 6.以下关于主题教学目标的阐述,错误的是(C)。

A.主题目标是由一系列课时教学目标来达成的,它是对课时教学目标的综合说明 B.主题目标的系统性表现在主题的各教学单元内部,各个教学活动之间应具有连续、系统的特点 C.主题教学目标是对具体的课时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的描述,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D.主题目标的综合性体现在主题教学活动是以一个核心话题涵盖儿童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系列活动,因而它会涉及儿童多方面的发展目标 7.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促进儿童学习的关键是(D)。

A.教师的教学技巧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课程计划 D.教师与儿童之间特定的心理氛围 二、是非判断题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渗透性教育。

[答案]对 9.观察学习是个体对刺激作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答案]错 10.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

[答案]对 11.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积极的兴趣,这在依恋类型中属不安全型儿童的表现。

[答案]错 12.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

[答案]对 13.儿童亲社会行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必然增多。

[答案]错 14.生成性目标追求的是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反应的多元性而非同质性。

[答案]错 15.游戏是学前儿童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

[答案]对 16.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维度主要有三种: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

[答案]对 1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和社会3个空间范围的生活。

[答案]错 18.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作用对象看,它的功能主要有内在功能与外在功能。

[答案]对 19.小朋友分点心时水泼在地上了,扫地时垃圾没扫干净并且把墙壁弄脏了,对此,教师应进行严厉地批评。

[答案]错 20.运用共情训练法时,教师应与儿童一起真正投入情感,不能成为旁观者。

[答案]对 21.幼儿不愿与同伴接触,不会自己穿衣、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

[答案]对 22.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中,“培养幼儿自我保意识”这样的教学目标陈述方式是符合要求的。

[答案]错 三、简答题 2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4.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答:(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入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25.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答:(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

(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

(3)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

(4)要征求家长的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

四、案例分析题 26.案例:
5岁的小庄正在夸夸其谈地说他的英雄事迹,而周围的同伴并不认同他,并争辩说:“你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小庄与他们争执起来,而且坚定自己的想法。这时,老师认为小庄需要更多的专门的反馈信息。他把小庄带到旁边真诚地说:“当你告诉你的朋友那些不可能的事时,他们是不会相信的。”老师接着说:“如果你告诉别人的东西不是真的,那么以后当你告诉他们真实的事情时他们也不会相信你了。” (1)请分析小庄说谎的原因;

(2)请评价老师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并说明理由。

答:(1)原因分析:小庄说谎与其发育不成熟有关。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对他们而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而孩子却真诚的认为这些谎言是真的。

(2)对老师处理方式的评价:老师的做法是对的。教育者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喜欢真实。小庄或许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些知识,而老师就在旁边帮助他成长。老师的目的是帮助小庄区分真实和伪装之间的不同,但同时又没有使得他失去对伪装的兴趣。

五、应用题 27.请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与“行为规则”主题相关的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活动内容与主题密切相关;
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答案一:《交通安全我知道》活动一:交通标志作用大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标志是社会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符号;
了解标志的作用和特征。

2.使幼儿学会按标志行动。

3.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标志,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交通标志图片、书籍若干。

2.准备自制标志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卡纸、铅笔、彩笔等。

3.布娃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早上有个小朋友委托帮他一个忙。到底是谁呢?她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呢?我们快一起来看看吧!(师出示布偶表演情景戏)
师:前几天布娃娃奇奇新买了一辆小汽车,这不今天早上她就开着她的小车来我们广饶游玩,但是一进城,她发现我们的马路上到处有着很多她不认识的标志,这些标志她从来没有看见过,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她不敢开车进城,只好来请教我们小朋友来帮忙了!
二、认识交通标志
师:瞧!布娃娃奇奇把这些交通标志都给画了下来,我们快一起来看看它们都代表着什么意思吧!
(师出示各种交通标志的图片,请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试着说出这些分别是什么标志,分别代表着什么意思)幼儿举手回答:红绿灯、禁止停车、禁止行人通行、禁止非机动车辆通行等。

  师:刚才小朋友都说出这些标志的意义,那到底说的对不对呢?老师来告诉你吧!(师详细讲解每个交通标志的名称及意义)列举。

  游戏——我指你说:(教师可指出标志图片,让幼儿说出标志名称及含义,以让幼儿巩固复习)教师带领幼儿说标志的称及含义。

  师:请小朋友说说自己还见过哪些交通标志?它能告诉我们什么?鼓励大胆回答的幼儿。

  三、交通标志作用大
师: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很多交通工具的意义,那小朋友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了这些交通标志,那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幼儿自由想象回答,幼儿纷纷回答。)
师小结:交通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交通标志,那马路上的车就会随意乱行,没有规则,互不谦让,很容易引起车祸;
如果没有交通标志人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停车场,那车辆就会随意停放,这对我们的行走和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果没有了交通标志,上班的时候马路就会混乱,这样会影响人们的工作的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交通标志是社会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符号;
是缺一不可的,我们都应该认真的去执行这些交通标志所表达的含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一名优秀的交通小标兵。

  四、我是小小设计师
1.师:小朋友,刚才奇奇说,她现在可全都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意义了,她说谢谢我们中二班的小朋友,我现在要开着车到我们幼儿园来参观呢!你们高兴吗?可是啊,对于我们幼儿园奇奇一点也不熟悉,每个教室每个房间它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所以我想我们今天就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为我们的幼儿园设计出一些标志来,就像交通标志一样,让奇奇一来,看到这些标志就知道这些地方是干什么的。如:可以在我们洗手的水龙头那里设计一个标志,如:用水龙头的时候要开小一点,用完以后要记住关掉,不要浪费水资源等等)
2.幼儿寻找设计目标
师:小朋友,现在你就出去找找我们教室或者是幼儿园哪些地方需要标志?(幼儿寻找,师可跟随指引)
3.幼儿为幼儿园设计标志并制作出来
(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师巡回指导,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要重点指引)
4.标志粘贴
师幼共同将幼儿自制的标志贴在适合的地方,并让设计者向其他幼儿讲述其意义。让幼儿加深理解标志的名称及作用。

【活动延伸】 可请小班幼儿参观展示并为他们讲解其标志的意义,也可放学后让幼儿带领自己的父母去参观设计的标志。

参考答案二:《交通安全我知道》活动二:上学啦 一、设计意图:
中班孩子越来越有独立生活的愿望和需要,他们开始尝试独自在马路上行走,这样是很不安全的,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安全意识淡薄,没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让幼儿了解认识交通规则,加强自我保护能力,让孩子真正走进社会这个大家庭,这也符合新《纲要》所提到的”选择的教育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因此,我选择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认知方面:引导幼儿遵守交通规则,教育孩子珍爱生命,懂得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能力方面: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一些安全知识。

3.情感方面:提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活动方法:
1.教师的教法:电教演示法、交流讨论法、提问启发法、游戏法。

2.幼儿的学法:观察法、猜测发、讲述法、游戏体验法。

四、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交通标志图”的信息图片,事先与二位交警取得联系。

2.物质准备:立体的交通标志图片(如;
停车标志、红绿灯标志等图片),户外“十字路口”场景布置,游戏中所需的各种玩具车辆,多媒体课件等。

五、活动过程:
(一)、展开联想,揭示活动主题 1.看图片,听声音,吸引幼儿注意力。(播放课件) 2.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思考。

3.归纳总结,揭示活动主题。

(二)、解读交通标志图,了解标志的作用 1.引导幼儿交流讨论收集的交通标志图。(播放课件) 2.小组代表介绍收集的交通标志图。

3.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图案、符号、形状等方面理解标志的作用。(播放课件) 4.集体分类展示交通标志图片。

(三)、交警指导,遵守规则 1.出示常见交通行为画面。(播放课件) 2.交警引导幼儿判断图中交通行为的对错。

(四)、模仿游戏,体验生活 组织幼儿和交警玩“我是安全小卫士”游戏,(游戏场景布置看图片)。在游戏中通过交警的提示和交通标志的提示,孩子们形成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提高了保护自己的能力。

六、活动延伸:
1.将交通标志图片放入语言区,让感兴趣的幼儿继续探索。

2.在日常生活中,请家长充分利用适当时机对幼儿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练习和教育,帮助幼儿把本次活动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幼儿社会教育的课程经历了(B)的过程。

A.从独立设置社会课程到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再到设置德育课程 B.从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到独立设置幼儿德育课程再到确立社会领域课程 C.从设置德育课程到确立社会领域课程再到独立设置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D.从注重生活礼仪教育到独立设置社会领域课程再到确立德育课程 2.以下各项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观点中,错误的是(C)。

A.幼儿教育的根本是教儿童做一个人格完整、智慧而善良的人 B.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整合性教育 C.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就是学习如何设计与组织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 D.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渗透性教育 3.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大约在(D)个月间。

A.12~15 B.15~18 C.18~21 D.21~24 4.(C)儿童在同伴面前会感到羞愧,表明集体舆论开始发挥作用。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小学一年级 5.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原则的是(A)。

A.全面均衡原则 B.由近及远原则 C.由易到难原则 D.综合贯通原则 6.社会性的发展不是天生的,而是学前儿童在与成人、同伴之间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实践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反映了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C)特点。

A.无意性 B.长期性 C.实践性 D.反复性 7.以下关于评价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B)。

A.评价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 B.评价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反映对象 C.评价是以主体特别是主体的需要为转移的 D.评价有时只以满意和不满意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是非判断题 8.班杜拉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答案]错 9.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

[答案]对 10.个体的自言自语及言语的内容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消极作用。

[答案]错 11.共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答案]对 12.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外部要求。

[答案]错 13.在游戏中经常出现的违规行为并不是儿童刻意为之,而是受限于他们的思维与认知水平。

[答案]对 1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内容是从各类关系的维度展开的。

[答案]对 15.允许学前儿童犯错误,这是贯彻好正面教育原则的要求之一。

[答案]错 1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首要依据。

[答案]对 17.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方面的内容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行为控制3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对 18.当别人遇到困难或不适时,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体验他人的情绪,从而使其产生安慰、帮助他人的行为。这一做法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情感支持原则。

[答案]对 19.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这是共情训练法的要求。

[答案]错 20.在运用角色扮演法时,教师只可指导儿童活动,不应经常为儿童分配角色。

[答案]对 21.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儿童提供的材料越丰富越好。

[答案]错 2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就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

[答案]错 三、筒答题 23.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

答:(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

(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

24.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影响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教育者自身影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

幼儿社会教育要在一致性原则的指导下,尽力为幼儿提供稳定、和谐、安全、统一的环境,并注意以下问题:(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
(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
(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

25.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

(3)在制度上是明确和必要的;

(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和暗示性的。

四、案例分析题 26.案例:
小班的小里正在沙箱旁边玩,他专著地用沙子装满自卸卡车,然后倒出沙子,将沙子堆成一座小沙丘。而小可也在他旁边玩一个玩具推土机。突然小可开着他的推土机跃过了小里的沙丘,把沙丘轧平成了一条道路。小里立刻大哭起来,并打了小可。

(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答:可能原因:A、小班孩子自我中心思维特点明显,多数时候只关注到自己的感受与行动,不理解与关心他人意图;
B、小班孩子还以平行游戏为主,不善于合作;
C、小班幼儿还缺乏解决冲突的基本能力。(原因可以不限这些,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答:对事件的处理。参考方法:A分开两人(避免冲突升级);
B安慰两个孩子(平稳情绪);
C请小里说说自己为何难受(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受,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D请小可说说他刚才想做什么;
(让小里知道小可并不是有意要来破坏她的山)(学习了解对方感受与沟通);
E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如何做。(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 五、应用题 27.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与“民族文化”主题相关的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活动内容与主题密切相关;
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大班活动设计:民族风 《民族风》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的基础上辨别藏族和维吾尔族的音乐特性。

2.乐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不同的民族风情。

3.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喜爱。

活动准备:
录音机、音乐磁带、藏族和维吾尔族的服饰及材料。

活动流程:
1.欣赏辨别 (1)活动导入:这几天,我们收集到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资料,知道少数民族都非常好客,这次有两个少数民族娃娃请我们去做客,你们想去吗?(2)集体欣赏:我们来听听是哪两个民族的娃娃?(3)个别交流:这段音乐听上去有什么感觉?觉得是哪个民族的? 2.想象创造 (1)经验交流:倾听音乐后交流藏族娃娃和维吾尔族娃娃怎样迎接客人?(2)想象创造:幼儿边听音乐创编动作表现。(3)个别交流:你在做什么动作?幼儿间互相模仿表现。

3.表现交流 (1)小组表演:幼儿自由选择扮演角色听音乐表现。(2)互相欣赏:能辨别音乐,听到音乐与之相应的民族娃娃表演。

4.情感迁移:还想到哪些民族去看? 整个活动以欣赏表现为主线,在平时活动中孩子们积累一定的音乐经验,因而在倾听音乐时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听到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时,孩子们觉得活泼、轻快,当听到西藏的音乐时,孩子们觉得有点快有点慢,用抒情的词语进行解释。为了拓展幼儿想象的空间,孩子们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表述,想象新疆娃娃和藏族娃娃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情,在听着音乐做些什么?鼓励幼儿用动作进行表现,提供了自由展现的机会。孩子们按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民族,融入到扮演的角色中,从中感受到民族的多元文化,使幼儿乐意表现对音乐美、服饰们美的审美情趣。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幼儿园课程正式提出“社会”这一课程名称的是(A)。

A.1919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附小幼稚园 B.1903年创办的湖北幼稚园 C.1905年创办的湖南蒙养院 D.1904年颁布的《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2.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B)。

A.与常识教育相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大大扩展了教育内容 B.思想品德是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包含了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可以以儿童社会性的教育代替品德教育 C.和生活教育不同的是,社会教育强调对幼儿生活的引领,而不是幼儿生活的简单适应 D.相对于人文教育,社会教育有更多的内涵与内容,人文教育侧重精神层面的陶冶,而社会教育还需要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社会技能的训练 3.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这是(B)的主要理论假设。

A.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认知发展理论 D.现代生态学理论 4.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B)两大类型。

A.回避型与拒绝型 B.安全型与不安全型 C.积极型与消极型 D.主动型与被动型 5.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D)。

A.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要求,在目标的制定中应考虑到这种层次的差异,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所有年龄段的孩子 B.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还包括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 C.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 D.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一经确立就是固定不变的,具有稳定性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中不包括(C)。

A.活动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生活性原则 D.整合性原则 7.下列不属于相关后果法的是(A)。

A.惩罚 B.隔离 C.补偿 D.剥夺 二、是非判断题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整合性教育。

[答案]对 9.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抢夺、推搡等动作,这属于敌意性攻击性行为。

[答案]错 10.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第3阶段的特征。

[答案]对 11.婴儿的陌生人焦虑一般发生在6个月左右。

[答案]对 12.3岁儿童的羞愧感已经与恐惧感完全分离。

[答案]错 13.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

[答案]错 14.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

[答案]错 15.强化法既能形成道德他律,也能帮助幼儿形成道德自律。

[答案]错 16.儿童与自我的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

[答案]对 17.尽可能注重从当地的社会资源中挖掘和选择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这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

[答案]对 18.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进行教育内容的组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案]错 19.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教师对儿童的优点和进步要进行频繁地鼓励和表扬。

[答案]错 20.随机性和无意性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之一。

[答案]对 21.运用行为评价法时,行为反馈要及时出现在学前儿童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之后。

[答案]对 22.区域活动应该像教学活动一样有严密的计划。

[答案]错 三、筒答题 2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坚持这一原则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烈的情感驱动性。

实施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两点:
(1)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2)激发良好的社会情感。

24.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答:(1)共情。一般认为,共情是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共情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羞愧感。羞愧感是个人知觉到自己在一定情境中的行动与这种情境要求的合理的、道德的、或公认的行动标准相背离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道德良知发展的基础。

(3)内疚感。内疚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过错或过失的感知。个体的行为违反了内部道德准则时,就产生了悔恨自责的内疚情感,与羞愧感的差别在于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自己内心理想要求时产生。而羞愧感更多是因为达不到外部要求时产生。

25.应从哪些方面对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儿童学习进行评价? 答:(1)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主要评价在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幼儿的卷入程度,以及在学习、探索、表达表现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程度等。

(2)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主要评价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包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情感语言、动作等。

(3)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主要涉及对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与他人互动交流状况的评价,包括活动中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互动的次数、形式及有效性等方面。

(4)儿童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习惯。主要评价教育活动中幼儿对学习、探索活动的坚持性;
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善于倾听他人、接纳他人意见以及与他人友好合作、交流协商等方面的水平。

四、案例分析题 26.下午,小一班的小朋友玩音乐游戏《小娃娃》。角色区中,有许多孩子们为配合单元开展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娃娃。为了增强游戏的趣味性,教师鼓励小朋友抱娃娃演唱。于是,大家纷纷抱起自己的或自己喜欢的娃娃,甜甜、月月、潇潇、博文的娃娃就被他人“认领”走了。甜甜不甘心自己的娃娃被他人抱在怀里,就和“领养”者争夺,一边还大声嚷嚷:“我的娃娃,我的娃娃!,,“领养”者也不甘示弱,大声回敬;
“我先拿的,我先拿的!”月月看见自己的娃娃不见了,先向周围环顾片刻,见没有人帮助,“哇”的大哭起来。潇潇呢,不争也不哭,只是默默地走到老师的身边,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博文则一屁般又坐回自己的小椅子,说:“我不想抱娃娃,这个歌难听死了!” (1)请分析孩子们的行为;

答:甜甜、月月、潇潇、博文的行为,属受挫后的外在反应表现,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经验,没有学会在同伴交往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不知道如何向别人索回自己的物品。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答:教师发现后,应停下游戏,提出问题:生气能让娃娃回来吗?让幼儿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玩具交换是孩子们认同的一种方式,但教师应引导幼儿认识到“要用小嘴巴讲话!”知道“哭没有用’,自己去想办法,和别人商量商量,两人一起玩(交换一下)”,知道语言在交往中的作用。这里涉及幼儿如何进行同伴交往及学会表达等问题。老师应对小朋友提出要求:在家里或幼儿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能哭,要动脑筋想办法,把办法讲出来,大家才好帮助你。

五、应用题 27.请为大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保护自己”主题相关的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
活动内容与主题密切相关;
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活动教案:
《生气了,怎么办?》
活动目标:
1.看图了解小动物生气的原因,学习针对图意讲述 2.知道生气时寻找适合自己的缓解方法,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幼儿活动前与家长讨论消气的方法 活动过程:
1.看幼儿用书上的前三幅图,说说这三只小动物 (1)观察小动物的表情,神态,说说他们怎么了? (2)小动物为什么会生气?猜猜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了? 2.交流自己生气的经历 你有没有生气过?为什么事情生气? 3.分享交流消气的方法 (1)了解生气是一种自然情绪,并且懂得生气过多会影响身体健康 (2)以帮助小动物的方式交流消气的方法(引导幼儿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 可是这三个小动物还在那儿生气呢,快想想办法帮他们消消气吧,谁有好办法? (3)看幼儿用书上后面三幅图画,相互说说小动物用什么办法消气 4.小结启发 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消极情绪,及时地分析疏导,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提高幼儿自我控制与调节情绪的能力。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是: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原则、_____原则、______原则。

层次性与整体性;
科学性与动态性 2.在埃里克森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人格发展要处理的三对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______,_____。

自主对羞怯;
主动对内疚 3.语言的内容以及____对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运用语言的方式 4. ____是指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自我强化 5.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对自己____的评价上。

外部行为 6.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 ____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教养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依恋 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基本策略有:____、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____。

基于活动的渗透式组织;
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 二、简述题 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答: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上看,儿童的发展是指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即儿童生命各方面的完整发展;
从结构上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
从时间上看,是指终身的完整发展,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发展对其以后的人生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2.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

答:(1)助人与分享。有关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不同程度存在分享行为,分享的技能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儿童助人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且有其他儿童在场时,儿童会由于恐惧减少而增加助人行为。

(2)合作。合作是两个或者两个人以上共同活动、协同实现活动目标的行为。研究表明儿童合作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作出积极反应。

(3)安慰与保护。年幼儿童不仅能够区分他人的需要和利益进而对他们作出分享和帮助行为,而且还可以对周围其他人的情感悲伤作出亲社会的反应。虽然儿童作出安慰或保护行为并不总是很恰当,但他们这类行为却明显地包含有真正关心他人的成分。

3.简述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答:(1)生物因素:激素、气质、进化机制等;

(2)环境因素:家庭交往、电视暴力等;

3)社会认知因素: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
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

三、论述题 试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及其实施要求。

答:(一)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坚持这一原则是因为学前和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烈的情感驱动性。

实施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两点。1.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2.激发良好的社会情感。

(二)生活教育原则 生活教育原则是指要把学前儿童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开展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

实施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两点:1.善于抓生活中的细节;
2.长期一贯地坚持。

(三)正面教育原则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调整,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
2.创设积极的环境;
3.树立榜样;
4.以鼓励表扬为主。

(四)实践性原则 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参与其中。

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
2.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
3.允许学前儿童犯错误。

(五)一致性原则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影响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教育者自身影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

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
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
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

四、分析题 超超在拿小抹布檫自己的桌子的时候,把抹布弄得很湿,然后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上,后来干脆边跑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了好一片。老师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及时制止了他的行为。然后要求超超拿干的抹布把他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擦干净,超超干了好一阵才千完,在他完成任务之后他告诉老师很累 请分析超超的行为,并对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答:超超的行为本身并没有恶意,只是一种玩耍行为,但是其行为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果,如湿地板可能容易让其他幼儿滑倒,因此需要制止其行为。

老师要求超超抹干弄湿的地方是要求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出补偿。这样超超不仅避免了行为可能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同时也体会到了要消除自己行为的后果需要付出努力。这是一种“相关后果法”的行为问题指导方法。后果法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变成惩罚。这位老师在这种场合下使用后果法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既维护了孩子的自信,又教育了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负责。

五、应用题 请为中班下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三八”节主题相关的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了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教案设计:
妈妈爱我我爱妈妈 活动目标:
1.能了解妈妈哺育孩子的辛苦 2.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 3.懂得关心爱护妈妈 活动准备 1.妈妈怀孕时的照片、各种哺育孩子的生活照以及录像 2.音乐《小乌鸦爱妈妈》
3.邀请家长1-2名 活动过程:
1.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 (1)看妈妈怀孕时的照片与现在进行对比 (2)听妈妈谈一谈怀孕时的感受,知道妈妈怀孕时的不便与辛苦。

2.幼儿看录像,妈妈讲述孩子的成长过程 教师小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就很爱我们,我们出生后,他又细心地照顾我们,因为妈妈爱我们。

3.谈论如何关心爱护妈妈 (1)孩子们,我们的妈妈那么的爱我们,那么的辛苦,那我们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妈妈?幼儿互相交流 (2)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爱妈妈的 (3)自由谈谈妈妈和孩子之间如何相互关心。

4.小结:妈妈爱我们,我们也要关心她、爱她,帮助妈妈,听妈妈的话。

幼儿跟妈妈一起表演唱《小乌鸦爱妈妈》。

建议:可将一些妈妈照顾小宝宝(幼儿自己)的照片在教室里展示,并要求幼儿在家里力所能及地帮妈妈做一些事。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____。

动机过程 2.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____的重要性,也使后来的研究者更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____的阶段。

童年早期经验;
“前成人” 3.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____最为常见。

合作 4.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____。

为学前儿童提供自主互动的机会 5.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______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材料的投放 6.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____两大类型。

安全型与不安全型 7. ____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行为训练法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整合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二、简述题 1.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2.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

(3)在制度上是明确和必要的;

(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和暗示性的。

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答:(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

(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

(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三、论述题 试论述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的精神环境。

答:1.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增加交往的机会。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儿童,教师可以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使他们逐渐消除陌生感的胆怯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别人的需要,学会共情。

2.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生活中或学习中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如一个幼儿摔倒了,教师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把他扶起来;
一个幼儿的手工总是做不好,教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幼儿教他;
幼儿之间出现了争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提高协调的能力。

3.还可以通过节日庆祝活动、故事会、合作游戏等活动形式,使儿童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温暖的家庭。除此之外,幼儿园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之间互相关心、合作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之间要友好,工作上要配合,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的老师坏话,不诋毁同事,不互相拆台。班级教师乃至全体教师之间,都应尽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温情的精神环境。

四、分析题 涛涛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子的生活,另一个专管接儿子上学下学。涛涛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要求,所以对她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保姆到幼儿园接涛涛下学,本来在班里能干的涛涛只要一见到保姆来了,就会支使她做这做那,并且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和她说话。

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涛涛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如何对涛涛进行教育引导。

答: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

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

教育者既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的方式)让涛涛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他人。

五、应用题 请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中秋节相关的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好吃的月饼》
活动目标:
1.了解做月饼的过程,在制作中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

2.体验和同伴一起分享月饼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块月饼(自带、品种不一)。

2.做月饼的材料(面粉、模子、各种馅子或橡皮泥)。

3.背景音乐及月饼制作过程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听童谣《爷爷为我打月饼》
仔细听歌词里提到了哪样点心?(月饼) 师:我们会在什么时候吃月饼呢? 月饼是人们仿照圆圆的月亮的样子做的,它代表团圆、美好的涵义,由此,我们在每年的中秋佳节的时候都要吃月饼。(要把月亮和月饼衔接起来,让孩子知道它们的关联,这样能更好的关注到经验的连续性) 二、欣赏各种月饼,交流参观、品尝的发现 提问:你们看到或者品尝到的月饼是怎样的? 1.说一说看到的月饼(欣赏花纹、形状、大小) 2.闻一闻月饼(香喷喷) 3.品尝月饼(说出各种各样的馅) 三、了解月饼的材料及制作过程 1.观看月饼加工录像 又香又甜的月饼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2.讨论制作月饼的材料和方法。

(1)介绍制作月饼的材料 (2)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主要是使用模子这一步骤) 四、制作月饼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让孩子用真材实料制作月饼,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用橡皮泥来代替。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经历动作活动、_____、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自我中心 2.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_____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 3.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_____、情感态度、互动程度、_____几个方面。

参与度;
学习习惯 4.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_____和_____。

负面情绪;
恐惧成分 5.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表明_____开始发挥作用。

集体舆论 6. _____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交往 7.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____。

自然后果法 8.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_____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二、简述题 1.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答: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3.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答:(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

(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

(3)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

(4)要征求家长的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

三、论述题 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的内涵、依据与应用要求。

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它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从生活的维度看它涉及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社区生活、人类生活的内容;
从心理结构的维度看它涉及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的内容;
从社会关系的维度看:它涉及儿童与自我的关系,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儿童与社会的关系。如果要培养完整的儿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则要尽可能的涉及这方方面面的内容。基础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浅显的、具体的、启发性的知识,是为儿童发展所必须学习的基础性的知识。

这两条原则的提出主要是根据培养健康与完整的儿童而提出的。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心理学家一直强调幼儿生活经验塑造了人格发展的基本形态,身心健康的儿童,才能享受愉快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儿童。因此选择教育内容时,应根据幼儿年龄、体力、智力的发展水平,提供幼儿快乐的活动,以满足其健康需要。完整的儿童是和谐、平衡发展的儿童,这种和谐与平衡是与多方面的内容学习分不开的,由此,教育的内容应有智力上的完整性。基础性原则提出还因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为儿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打基础的阶段,基础意味着让儿童明白初为社会之人应掌握的一些基本能力与规范。幼儿期的模仿性、可塑性、及学习的欲望都很强,应把握这一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应从基本的生活习惯与态度的培养开始,逐渐深入伦理与道德观念的培养。

根据这两条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
(1)均衡的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这要求我们在安排所选择的内容时,必须考虑,各部分内容是否涵盖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所有范围,各部分的内容比例是否协调。我们不能过多地偏重某个内容或某个内容的某个部分而忽视其他。如我们不能因为社会认知方面的内容容易组织与评估,就多组织这类活动,而对品格与情感这类不易看出学习成果的内容就不加以重视。内容要符合相关学科的组织标准。课程应强调社会交往在所有领域学习中的价值,为儿童提供同伴学习的机会。

(2)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虽然从理论上说,任何知识都可用适当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但不同年龄的儿童是相对有其学习重点的。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是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经验与知识的,尤其是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选择对于幼儿来说最基础、最关键的内容教给幼儿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品性与态度是最基础的。

四、分析题 娃娃家游戏中,三个5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女孩找到了理由:“今天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B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我也可以做妈妈。”C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结果B赢了,A很不服气,说:“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 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哪些态度与能力?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

(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

(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五、应用题 请简要分析下面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10分),并制定一个指导计划(10分)。

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小雨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小雨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小雨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小雨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小雨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小雨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小雨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小雨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小雨拿着他插的宝剑在赵孜纯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小雨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喊:“老师,他打我。”小雨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小雨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小雨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小雨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小雨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答: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小雨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小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指导计划:
(1)和家长沟通,帮助调整教育方式。请家长给予小雨更多温柔的关爱和照顾,比如经常抱抱他,给他作一些身体的按摩。有助于他内心的安定,避免攻击与暴力。

(2)请家长协助尽量不要小雨看暴力性的动画片,向家长介绍一些有益的动画片。

(3)请被打的小朋友和小雨进行对话,让他了解别人被打时的感受,同时辅以讲相关故事的方式,让小雨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

(4)在幼儿园通过分派给小雨积极有益的任务,让他建设性的运用自己精力,转化他的攻击行为。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______;
超越的需要;
寻根的需要;
同一感的需要;
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关联的需要 2.______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______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亲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 3.______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共情 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______、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______。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
相关学科知识 5.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______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______,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试误与练习;
强化练习 6.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______,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潜移默化 7.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______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二、简述题 1.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答:从有利的方面看,儿童通过电视开阔了视野,认识了社会角色,学习了相应的行为规范;
健康的电视节目有助于培养儿童合作、友好、自制的行为,有助于增加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

(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一些不健康的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简述使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

答:(1)陶冶法利用的是整个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因此幼儿园要协同每个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文化。

(2)教师在创设良好环境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要制定计划,使整个幼儿园环境氛围具有整体性,而不能零敲碎打。

(3)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答:(1)幼儿能逐步学习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三、论述题 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答:(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

四、分析题 一天早上,小谦特别霸道地对待他邻座的同伴,命令她不能坐在他的旁边并抢她的玩具玩。到了室外活动时间,很多幼儿都躲开他,不让他参加他们的游戏。他开始抱怨:“为什么不要我玩?”小沙直率地回答:“因为你总是想当头!”。

试分析:小谦在这一情景中体验到什么?教育者应如何引导小谦从中有所学习? 答:小谦会体验到之前的行为带来的延迟的自然后果。

教育者可以帮助小谦思考这一体验,而不是通过让他避免这种体验来帮助他。尽管对他受到的感情伤害表示同情是恰当的,但是解决小谦引发的问题却不能帮助他学习。有些成年人坚持认为,任何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排斥,这种想法会毁掉小谦的教训。教育者更好的回应是鼓励小谦思考将来他应该采取什么行为才能被其他同伴所接受。

五、应用题 请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过年相关的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办年货》
活动目标:
(1)能说清除自己购买的年货名称。

(2)体验办年货的感受和迎新年的节日气氛。

活动准备:
(1)每人带一份年货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2)六个盘子里放有瓜子、花生、糖果。

(3)幼儿用书《新年》。

活动过程:
(1)由谈话导人课题:——“快过年了,爸爸妈妈带你们买过年货吗?’’‘‘你在哪儿买的年货?” (2)交流分类年货:
介绍年货:
——“你去超市买年货看到些什么?超市里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你们买了些什么?”(幼儿介绍并展示其带来的年货。) 尝试分类:
——“这里有好多年货,能不能给他们分类?”(根据分类情况,请幼儿将年货分装到不同的盘子里。)小结分类情况。

(3)品尝交流:——“让我们一起尝尝小朋友们带来的年货的味道如何?” 每桌一份瓜子、花生、糖果;
品尝完后,每组幼儿把桌面收拾干净。

(4)阅读图书:幼儿能凭借插图理解图书内容,学习儿歌《新年》。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_____的一种研究方法。

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 2.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_____、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_____。

持久性的困难;
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3.代币疗法可能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_____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_____,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群体行为问题;
更实用、更方便 4.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_____,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 _____,选择教育材料。

制定指导方案;
指导研究设计 5.幼儿的_____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

自我中心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强调_____,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

以德养性、童蒙养正 7.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_____。

可扩充性 二、简述题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答:(1)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即选择幼儿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的内容;
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于幼儿发展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

(2)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均衡地选择社会教育的内容;
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

(3)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

2.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答:(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3.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答:(1)自律被破坏。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作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作出自我评价的机会。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

(3)影响师生关系。

(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三、论述题 试论述焦虑行为的主要指导策略。

答: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对其的干预指导主要针对四个基本问题:即歪曲的信息处理过程;
对知觉到的威胁产生的生理反应;
缺乏控制感;
过分的逃离和回避行为。具体的干预指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为干预 这种策略即是让幼儿面对令他们感到恐惧的情境或物体,并提供除逃离和回避以外的其他应对方法。也称为暴露法。具体的方式有:
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步骤,教幼儿学会放松;
建立焦虑等级;
在幼儿保持放松的情况下逐步呈现引起焦虑的情境和物体。在多次实验后,使幼儿面对这些引起焦虑的情境或物体时,仍感觉放松。

冲击法:即长时间、反复地实施暴露,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处在引发焦虑的情境中,并不停地对自己的焦虑水平进行评分,直至幼儿的焦虑消失。对年龄较小,无法理解基本原理的幼儿要谨慎使用。

在行为干预的方法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呈现令幼儿恐惧的情境或物体,这些方法包括呈现现实的情境或物体、角色扮演、通过想象或观察他人在面对这些情境时的表现等。

(2)认识一行为干预 这种方法让幼儿理解思维是怎样促使焦虑的产生,以及如何调整自己思维来减少躯体症状。具体通过暴露和正强化、放松联系等其他行为技术,可以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如何改变思维。认知—-行为方法通常与行为干预相结合。

(3)家庭治疗 因为幼儿焦虑经常发生在家庭关系不正常的和父母存在高焦虑行为的家庭,这种方法要求家庭成员有关交往、情绪管理、沟通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辅导。

焦虑的干预还有一些方法:帮助幼儿确立规律的生活,给予足够的爱,说话算话,不骗孩子。

四、分析题 小杰在午睡后想和小瑞一起玩。不巧的是,小瑞刚刚醒,只想单独呆着。出于沮丧,小杰变得具有攻击性,最终诉诸身体接触来引起小瑞的注意。行为从轻轻碰升级成用力推,然后就是打。小瑞嚎啕大哭起来。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帮助他们?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处理建议:
当小瑞哭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去安慰中。

因为小瑞此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个人的需要,所以老师最好选择让小杰离开,并解释说他不能让小杰打小瑞。老师可以冷静地把小杰带到隔壁的方面说:“打人会痛的。”并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小瑞受到伤害了,他需要感到安全。” 这样老师并没有命令小杰多长时间不许接近小瑞,也没有利用成人的权利来作所有的决定,相反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握需要多少时间。并让小瑞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判断何时控制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杰为自己负责并且能变得更加自律。

五、应用题 请为小班幼儿设计一个与交往相关的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操作性;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答案:
我会打招呼(小班) 活动目标:
(1)知道打招呼是一种有礼貌的行为。

(2)学会说“早上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3)愿意与人主动打招呼。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兔子两只、羊一只、大公鸡一只) 活动过程:
(1)教师讲故事,引导幼儿练习打招呼的语言。

教师:一天早上,小兔醒了,它看见了谁?会说什么呢? 引导幼儿说出:妈妈,早上好。(个别、集体分别练习) 教师:兔妈妈送小兔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小兔看见了谁?它会说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山羊医生,早上好。

教师:兔妈妈送小兔来到小班门口,小兔看见了谁?它会说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公鸡老师,早上好 教师:妈妈要上班了,小兔会说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妈妈,再见。

教师小结:这只小兔真有礼貌,我们一起来学学这只有礼貌的小兔。

(2)教师与幼儿共同扮演角色,进一步练习打招呼的语言。

教师扮演兔妈妈,幼儿扮演兔宝宝,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扮演羊医生和公鸡老师,并戴上相应的头饰,与教师一起表演故事。

(3)迁移经验,鼓励幼儿主动与成人、小朋友打招呼。

教师:你还会和谁打招呼,怎么打招呼的?快来告诉我们。

教师小结:你们真能干,会和许多人打招呼,希望您们做个会主动打招呼的好宝宝。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_____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_____,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积极价值;
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 2. _____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_____与人际交往能力等。

社会适应能力;
情绪管理能力 3.埃里克森认为在_____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情感自主性的发展。

自主对羞愧 4. _____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亲社会行为 5.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_____、相关学科知识。

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 6. _____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

讨论法 7.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提供学前儿童_____的机会,训练他们的_____技能,能够让他们深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题与内容还能进行生成性的学习,对学前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有重要作用。

自主互动;
交往与互动 二、简述题 1.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规定。

答:(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2.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答: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
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
“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
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3.简述角色扮演法的内涵与运用要求。

答: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学前儿童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并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的方法。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

(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

(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4.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评价。

答:(1)教师能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确定所用的教学方法,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2)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结合,克服只重教而轻视学的倾向。依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可接受能力选择教育方法。

(3)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考虑使用各种方式和方法的组合。

(4)既能采用常用的教育方法,又能采用社会教育的特殊的方法。

(5)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诸如图书、实物、图片、标本、模型、仪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

(6)注意接受法和发现法的结合。

(7)注重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着眼于学前儿童的信息处理、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行为控制等四个领域的发展的方法。

(8)注重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结合。

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答: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社会性方面的正常行为与行为问题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体,绝大多数幼儿处在这两极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己。另外,幼儿社会性行为涵盖的内容很多,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也体现在某个方面,而其他方面可能是正常的,不能因为幼儿某方面的行为问题轻易的给他们扣上“问题儿童”的帽子。

三、论述题 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答: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常常通过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对各种影响容易接受或模仿,更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这有利于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做事,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事而导致的。

2.创设积极的环境。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
积极意义指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3.树立榜样。榜样可以作为积极的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有的地位和价值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因此,榜样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榜样示范主要示范的是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研究表明不同的榜样对儿童学习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榜样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同伴的榜样、成人的榜样、文学作品中的榜样等等。

4.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优点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确是非、增强自信。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强于别人的方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每个学前儿童的独特优点,多元化地评价每个学前儿童。同时,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前儿童的进步,多采用纵向评价,使学前儿童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但要注意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太频繁。过于频繁的鼓励和表扬会降低激励人的能量。

当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批评在修正学前儿童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批评要以尊重和肯定为前提,要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老师批评我不是否定我,而是还有一些方面需要修正,老师还是爱我的。另外要注意的是,批评要分场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批评。

四、分析题 案例 小米向老师抱怨说,连一把新的剪刀也没有了。老师听了很奇怪。只有两个人在剪东西还应该有3把新剪刀。他检查了小柜子,注意到小华那里有一些碎纸片。想到可能是小华收东西时无意中放到自己的小柜子里的,老师把它们拿了出来。当他移开小华的衣服后背口袋时,老师感觉到一只剪刀从衣服里掉出来。

(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详述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3)你认为通过这种教育引导可以帮助孩子们在这一事件中学到一些什么? 案例分析要点:
(1)可能原因:①小华可能喜欢剪刀;
②小华可能用过后顺手放在自己的衣服袋里了;
③小华可能还不能很好区别处置集体的东西与自己的东西的不同方法。

(2)对事件的处理。①冷处理一定时间,观察小华是出于何因发生这样的行为偏误,如果是无意的,自己将剪刀放回去了,就不用再提起;
(给孩子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
②如果小华确出于喜欢,想据为己有。也不要直接批评,要用间接提醒的方式,让他知道集体的东西不能一个人占有;
(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处置集体财产与个人财物的关系);
③间接提醒其他小朋友要及时将用过的东西归位(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事件处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处理方式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性,也能体现孩子的主动性并让孩子有反思有学习;
对事件处理的原因分析合理即可得分。

五、应用题 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以“六一”节日庆祝为内容的主题方案及活动。

要求:
1.主题名称可以自拟,写出主题目标,画出主题方案架构图,并简要说明架构思路。

2.选择方案中的一个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写出完整的教案。

方案与活动设计:
主题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意义,感受“六一”节的快乐气氛,感恩周围的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2.学习策划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建立初步的计划意识和自主意识。

3.学习调查、组织、协商等方法,提高社会交往的技能。

语言综合活动:“六一”节真快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过“六一”节的欢快情景。

2.鼓励幼儿用绘画来表现节日中最感兴趣的情景或最开心的时刻。

3.培养幼儿愿与朋友分享快乐之情。

活动准备:
1.幼儿园过“六一”节的录象片段。

2.围绕“六一”儿童节启发幼儿谈论、交流。

3.纸、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讲述“六一”节的快乐。

(1)昨天是什么日子?这天你过得怎么样? (2)讨论:为什么觉得快乐?你都做了哪些事?(帮助幼儿回忆过“六一”节的情景:一起布置教室、玩趣味游戏、有许多好吃的东西等)。

2.讲述别人的快乐。

(1)昨天杨老师把小朋友在玩游戏时高兴的样子都拍下来了,我们来看一看录象里谁很快乐,他在做什么? (2)你看到谁很快乐,他在做什么? 3.讲述最感兴趣或最高兴的一件事。

“六一”节使你最感兴趣或感到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4.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快乐。

(1)“六一”节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快乐,让我们把它画下来吧! (2)幼儿作画,教师鼓励幼儿把最感兴趣的情景或最开心的事画下来。(播放歌曲“快乐的六一”) (3)把先画好的作品张贴在展板上,幼儿结伴欣赏并交流作品。

(4)集体欣赏,请个别幼儿来介绍一下作品。

5.下一节课我们再把这些画打扮一下,老师把它们订起来做成一本“六一”小画册,早上爸爸妈妈送你来的时候,请他们翻翻我们的小画册,让他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好吗?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____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社会化 2.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童年____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早期经验 3.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根据手段的不同,强化被分为直接强化、____和____。

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 4.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儿童的行为表现。

安全型 5.方向性原则保证了教育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____,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____。

价值性;
合宜性 6.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____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____的方法。

观察;
社会技能 7.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和____三个维度。

情感 二、简述题 1.简述教育者要有效地帮助幼儿社会性发展应当掌握的相关知识。

答:教育者要有效地帮助幼儿社会性发展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关于自我社会性与品格成长的知识。即自我需要哪些方面的成长,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会性与品格发展的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或是阅读人物传而获得。

二是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知识 。即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规律 ,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等等。

三是关于社会教育内涵、目标与内容的知识,即如何设计与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的知识。

四是关于幼儿社会教育实施与评价的知识。即如何运用恰当的方式组织与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知识 。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4)儿童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3.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影响。

答:(1)自律被破坏。过度的强化能够产生道德他律,却很难帮助幼儿产生道德自律。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不当强化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

(3)影响师生关系。不当强化很容易损害师生关系。因为得到奖励的幼儿可能会根据 老师的看来判断自己想做事情的价值。这会使幼儿尽力为给予奖励的人留下好印象或努力奉承给予奖励的人,这并不是一种真诚的关系。

(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内部动机意味着做某事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其行为的价值在于行为本身,其奖励在于你是怎样感受它的,奖励存在于个体内部。外部动机则相反,它意味着做某事是为了得到奖励。行为的价值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通过行为你得到了什么。而不当强化所依靠的正是外部动机。

4.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取得家长的信任。

(2)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3)要保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

(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

(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5.简述陶冶法的内涵及运用要求。

答:陶冶法是指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气氛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一大特点是随机性和无意性,陶冶法的特点就在于在潜移默化中“陶情”、“冶性”,是学前儿童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 ,因此通过环境的陶冶和熏染的效果比言语的传递好得多。陶冶法在形成学前儿童 良好的社会情感和态度、社会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陶冶法利用的是整个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因此幼儿园协同每个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温馨和谐、互相关爱、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文化。(2)教师在创设良好环境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要制定计划,使整个幼儿园环境氛围具有整体性,而不能零敲碎打。(3)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三、论述题 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促进儿童完整发展的意义。

答: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从结构看,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
从时间上看,是终身的完整发展。

1.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 我国幼儿教育的总目标是促进儿童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即儿童生命各方面的完整发展。然而,儿童的这种完整发展在现代主智主义的教育思维影响下,呈现出一种不平衡与破碎的状况。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丰富了我们对智力的理解,同时也证明了儿童智力发展与情意的发展是密切相连的。如果幼儿教育唯智力是从,那就危害极大,因为如果没有情感支撑与道德引导的聪明,有可能成为造恶之聪明,更重要的是唯智力是从,会使孩子的身心处于一种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对孩子的健康带来伤害,这会使他们本来完整的天性走向畸形与片面。因此,发展智力的同时,必须同时关注情意与德行的教育。

2.促进学前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 同时,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发生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多伊思提出了智力社会性建构的观点,他指出:儿童首先是社会性的,针对来源于他人的行动与他人的判断而反应,这样,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参与了认知建构。个体的智力首先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然后独立化到其他情景中。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表明,有组织的合作可以提高儿童智力的操作水平,而儿童之间的认识冲突可以加快其概念获得的进程。国内学者杨丽珠通过研究也发现学前儿童的社交水平与认知水平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另外,兴趣是智力的起点,人们的任何智力活动都与自我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人是为了追问意义而思考,儿童往往是因为情感的渴望而好奇、发问。

3.为儿童一生的幸福奠基 从儿童一生的发展来看,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对其 以后的人生有着基础性影响。如果儿童早期得到成人的积极关注与照料,就容易形成温和、友爱的性格,形成对世界的信任感。反之则容易出现恐惧、不合群、攻击性强等特点。同时,童年早期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有研究表明,2-4岁是儿童秩序性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关键期,5岁是幼儿由生理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利他性品格的形成也和儿童的早期经验有着密切相关。由此,我们要注意在儿童发展早期给予恰当的帮助,以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四、分析题 案例:
要午睡了,阳台上看书的二三十个孩子开始整理图书搬持子回教室,教室的门一次却只能容纳两个孩子,当时已走到 门口的凡凡忽然停下,而其后的南南正袍着椅子快速地走来。看见停住的凡凡 ,他脚步不停直接撞了上去。凡凡被撞哭,南南却理直气壮地说:“大家都回教室,你干吗不进去?”凡凡哭着说:“我忘放书。” (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原因。

答:可能原因:①活动规则有待完善,狭窄的教室门容易引发冲撞事件,需要改变搬椅子的时间或规则;
②幼儿活动协调力有限,还不能很好控制 自己的行为;
③幼儿还没有理性解决冲突的能力。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答:对事件的处理。

参考方法:①安慰凡凡(安抚受伤者,平稳情绪);
②引导理直壮的南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孩子意识到合理的伤人也是不对的);
③引导小朋友讨论我们遇到类似问题时该如何处理(让小朋友自己商讨问题解决的办法,学习理性的处理冲突);
④请两位当事者讲讲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学习沟通与了解对方的感受)(事件处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处理方式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性,也能体现孩子的主动性并让孩子有反思有学习;
对事件处理的原因分析合理即可得分。

五、应用题 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了解 自己的家与社区环境为内容的主题方案及活动。

要求:
1.主题名称可以自拟,写出主题目标,画出主题方案架构图,并简要说明架构思路。

2.选择方案中的一个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写出完整的教案。

参考设计:
主题目标:
①认知层面的目标:知道自己的家庭住址与电话号码,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名称,能关注与家庭、社区有联系的一些人与事。

②情感层面的目标:培养对父母 、家庭 、社区的情感 ,萌发我是家庭、社区小主人 的责任意识。

③行为能力层面的目标:学习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对亲人的爱。学习与家庭有联系的人进行沟通与交往。

教学活动设计 :我家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能清楚表达自己家的住址。

2.能把从幼儿园到自已家途中的景物、主要标记和经过的路线绘制在地图中,介绍给朋友。

3.初步学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活动准备:
请家长告知幼儿家里的确切地址,并和小朋友共同合作完成一张简单的从幼儿园到家里的线路图。画有幼儿园位置的概要交通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引出: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吗?(你家住在什么地方?什么路,什么社区,几幢几号房?)(农村的可以说几村几组) 二、教师示范讲述自己家:我家住在XXX路,XXX社区,X幢X号。

1.教师将 自己制作的从幼儿园到自己家的线路 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供幼儿观看 ;

2.教师介绍从幼儿园去老师的家要经过哪些路,可以坐什么公交车去,家的附近有什么标志性的建筑? 三、幼儿讲述 1.请个别幼儿集体前讲述,教师重点指导:从幼儿园去 自己的家要经过哪些路,可以坐什么公交车去,家的附近有什么标志性的建筑? 2.孩子一边介绍教师一边用红笔在概要交通图上标出行走路线。

四、总结线路图的特点 1.有起点和终点 2.有每条路的名称 五、小组交流介绍 分组请孩子互相介绍从自己家到幼儿园的行走路线;
提出疑问,由老师解答。

六、活动延伸 1.将孩子画的线路图展示在墙面上,便于小朋友查找同伴家的地理位置。

2.结合幼儿用书,让儿童练习方位与标示的辨认。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______、应用性与______的复杂学科。

理论性;
实践性 2.从素质内涵角度看:公民是具有公共事物知识、______和政治参与技能的人。

公民美德 3. ______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

谈话 4. ______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观察法 5.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有:行为不足、______、不适当行为。

行为过度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______的判断。

促进作用;
实际成效 7.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
社会发展需要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______;
我国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______。

外在依据;
操作性依据 二、简述题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令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观察学习的一般过程。

答: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注意过程:即儿童对榜样行为的注意。注意的产生是由一系列的变量决定的,其中包括榜孽的吸引力、普遍性芝墨行为发生的环境等。以电视为例,之所以电视节目中的榜样之所以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媒体能够有效地唤起和保持儿童的注意。保持过程:即引起注意的榜样事件必须被儿童记住,通过想象或言语表象使观察过的行为在记忆中得以重现。动作再现过程:即儿童在准确重现榜样行为前所进行的一些尝试错误性的行为。动机过程:即当相应刺激出现时,引发儿童观察过的榜样行为。

这四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任何特定的情境中,一个观察者不能重复一个不范原型的行为很可能是由于下列原因:没有注意有关活动,记忆中无动作观念,没有能力去操作或没有足够的动力。

3.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3)在制度上是明确和必要的。(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和暗示性的。

4.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影响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教育者自身影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

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模仿学习的对象与环境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才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建构。如果儿童面临的始终是一个分歧与矛盾的环境,儿童不仅会感到不安,也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对他们自我同一性的建构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由此,幼儿社会教育要在一致性原则的指导下,尽力为幼儿提供稳定、和谐、安全、统一的环境。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

(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

(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 5.简述幼儿不加节制与选择地看电视对其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答: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节目,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

(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

(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论述题 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关系。

答:陈鹤琴先生将五大领域比喻为人的五指,息息相连,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不过在这一张网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
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
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

这几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轴心的椎体来表示,底面是健康教育,椎体的三面分别是语言、科学、艺术教育,椎体的轴心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从这一图示可以发现几大领域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极大地依赖于其他领域的内容,但它处于课程领域的中心与核心地位。

我们认为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地课程领域提出,更多具有研究上的意义,而不是实践上的意义。课程实施中,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对儿童教育是自然应当是整体的。不过对课程领域的相对区分也有它必要的实践意义,虽然我们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更多遵从幼儿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知识的逻辑,但生活与知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有组织的教学中按照幼儿知识学习的特点组织教学也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为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方法,如品格、态度的学习与语言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就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教育者自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学习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采用不同的影响方式,这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种区分从教的角度看是帮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学与恰当的教育意识。不过在实践中,教育者越是能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与实施,那对儿童的发展就是越有益处的。

四、分析题 案例:
小班的小里正在沙箱旁边玩,他专著地用沙子装满自卸卡车,然后倒出沙子,将沙子堆成一座小沙丘。而小可也在他旁边玩一个玩具推土机。交然小可开着他的推土机跃过了小里的沙丘,把沙丘轧平成了一条道路。小里立刻大哭起来,并打了小可。

(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答:可能原因:①小班孩子自我中心思维特点明显,多数时候只关注到自己的感受与行动,不理解与关心他人意图;
②小班孩子还以平行游戏为主,不善于合作;
③小班幼儿还缺乏解决冲突的基本能力(能分析到两条原因就可得3分,原因可以不限这些,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答:对事件的处理。参考方法:①分开两人(避免冲突升级);
②安慰两个孩子(平稳情绪);
③请小里说说自己为何难受(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受,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④请小可说他刚才想做什么?(让小里知道小可并不是有意要来破坏她的山)(学习了解对方感受与沟通);
⑤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如何做?(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 (事件处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处理方式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性,也能体现孩子的主动性并让孩子有反思有学习;
对事件处理的原因分析合理即可得分。

五、应用题 设计一个大班幼儿以保护自己为内容的主题方案及活动。

要求:
1.主题名称可以自拟,写出主题目标,画出主题方案架构图,并简要说明架构思路。(13分) 2.选择方案中的一个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写出完整的教案。(12分) 活动设计:《生气了,怎么办?》
活动目标:
1.看图了解小动物生气的原因,学习针对图意讲述。

2.知道生气时寻找适合自己的缓解方法,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幼儿活动前与家长讨论消气的方法。

活动过程:
1.看幼儿用书上的前三幅图,说说这三只小动物。

(1)观察小动物的表情,神态,说说他们怎么了? (2)动物为什么会生气?猜猜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了? 2.交流自己生气的经历。

你有没有生气过?为什么事情生气? 3.分享交流消气的方法. (1)了解生气是一种自然情绪,并且懂得生气过多会影响身体健康。

(2)以帮助小动物的契机交流消气的方法(引导幼儿疡,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

可是这三个小动物还在那儿生气呢,快想想办法帮他们消消气吧,谁有好办法? (3)看幼儿用书上后面三幅图画,相互说说小动物用什么办法消气。

4.小结启发。

活动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消极情绪,及时地疏导分析,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提高自我控制与调节情绪的能力。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______。

基本原理与规律 2.在埃里克森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人格发展要处理的三对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______,主动对内疚。

自主对羞怯 3.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是: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______的行动后果或通过______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

体验自己;
观察别人 4.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______,长期性和反复性,______,实践性。

随机性和无意性;
情感驱动性 5. ______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行为练习法 6.教师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______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______的教育方法观。

人格陶冶;
渗透性 7.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法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幼儿主要处于______阶段。

前习俗水平 二、简述题 1.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

答:(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

(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

2.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总目标的规定。

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应用要求。

答:(1)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2)坚持这一原则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烈的情感驱动性。

(3)实施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是激发良好的社会情感。

4.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答:(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5.评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确定和使用效果需要开展哪几方面的测评工作? 答:(1)教师能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将目标具体化和细化为教育内容,形成目标和内容之间的一定的匹配关系。

(2)基于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的分析,设计一些有实效性的教育内容。

(3)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与社会教育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加以整合和分解,形成与社会教育领域相匹配的分年龄的知识体系,并将上述内容细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4)侧重从学前儿童的身边的人和事、环境和文化人手,将学前儿童的经验主动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

(5)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处理好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将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的最必要的内容和学前儿童最能接受的内容教给学前儿童。

(6)让学前儿童在真实的活动中学习社会知识,积累社会经验。教师要给予学前儿童相互交往的机会和良好的榜样、正确的示范。

(7)多选择自然的和美好的东西作为教育的内容。尽量减少负面性的内容的传递。

三、论述题 试论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答: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虽然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同伴交往的对象,但这些同伴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随机形成的,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后,就生活在了一个稳定的同伴环境中,这个同伴环境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年幼的儿童自我中心非常明显,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感情。儿童的同伴交往与他们和成人交往关系中有明显支配方不同,同伴之间在权利和地位上更平等,任何一方都不会是支配者。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涉及相互平等、分享心得、投入和回报的合作行为。同伴交往的过程就为儿童体验冲突、谈判和协商提供了机会,这种冲突和协商不论是指向物体还是不同的社会观点,在引发折衷主义和平等互惠的观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和同伴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伙伴的合作而获得的。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儿童将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在同伴争论的过程中,儿童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他还必须考虑到别人的需求。争论迫使儿童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化到以别人、社会为中心。如果没有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和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韦斯认为个体在与他人不同的关系中寻求特殊的社会支持,不同类型的关系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功能,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归属感是指一个人属于群体和被接纳的感受,这种感受只有在群体中获得,而无法从一对一的友谊关系中获得。成为同伴群体的一员可以培育归属感。、当儿童知道团体中的其他成员认同或肯定自己的某些方面时,他将愿意与他们共享群体的规范,取得群体的认同,这对儿童的自尊感具有积极的影响。班级中稳定的同伴交往关系,容易使儿童形成比较亲密的同伴关系,这种同伴关系既能够满足儿童的社交需要,也能帮助儿童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具体体现为同伴间的友谊互相证实或互享兴趣、希望和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爱和亲密袒露的机会。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经验来定义自己的。家庭、邻居和同伴群体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获得了自己怎样做和被他人知觉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形成自我的基础。由此,幼儿园中的同伴群体为儿童形成自我概念提供了机会。同伴关系是一种可逆性的交往关系,它让个体通过同伴的眼睛看自己,并体验到与另一个人真正的秘密。调查表明,与幼儿同伴中的“不受欢迎”的幼儿相比,“受欢迎”的幼儿,往往是那些善于合作、热心于各种活动、服从教师、自觉遵守班级规则的幼儿。

四、分析题 案例:
在幼儿园的室外自由活动时间里,中班的小安快乐地拍着皮球,他一路跟着皮球跑,一不小心就碰到了小华身上,小华摔倒在地上,膝盖一下破了。小华站起来很生气,骂道:“讨厌,王八蛋。,,,J、安于是也开始回骂:“撞了你怎么了,哼。”两人开始吵起来。小华准备打小安,这时老师走了过来。

(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答:(1)可能原因:①幼儿注意分配能力发展不足,往往不能在活动时关注更多的事物,因而,没有注意到小华在旁边。②幼儿还不关于控制自己的情绪。③幼儿还没有理性解决冲突的能力(能分析到两条原因就可得3分,原因可以不限这些,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2)对事件的处理。参考方法:①分开两人(避免冲突升级);
②关心小华的伤(安抚受伤者,平稳情绪);
③请小安帮小华涂药(ik他感受到自己行为给同伴带来的伤害);
④安顿好后请两位小朋友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习了解对方感受与沟通);
⑤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如何做?(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 (事件处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处理方式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性,也能体现孩子的主动性并让孩子有反思有学习;
对事件处理的原因分析合理即可得分。) 五、应用题 请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以认识自己为内容的主题方案及活动。要求:
1.主题名称可以自拟,写出主题目标,画出主题方案架构图,并简要说明架构思路。

2.选择方案中的一个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写出完整的教案。

主题目标:
1.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知道自己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

2.了解并会表达自己的喜好与特长;

3.学会帮助朋友、家人及班组做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主题的架构是依据引发认知——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经验积累——情境迁移的几个基本要素来设计的。通过组织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活动让幼儿认认自己的外貌、姓名和与众不同的特点,知道自己有喜怒哀乐情绪反应,发现自己家人、朋友等周围的人际关系,并通过实践让儿童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全方位的对自我的认识。

活动设计:
我的好朋友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寻找和认定自己最喜欢的朋友愿望。

2.学习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介绍朋友,增进友谊。3.了解朋友之间该怎样相处,学习玩具分享宽容等。

活动准备:
照相机、卡纸和水笔,共享玩具和手拉手玩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画朋友 幼儿自取一张卡纸,把自己最好的朋友画出来。

2.说朋友 说说你画的是谁?为什么你把他作为最好的朋友(教师及时提取幼儿叙说中的理由)。3.好朋友们在一起做什么? 你和好朋友在一起都常常做些什么呢?好朋友在一起应该怎样做呢?(教师用重复语句的方式罗列朋友该怎么样)。展示相关的两幅图“共享玩具、手拉手排队行进”(有条件的可用反映幼儿真实生活的照片在电脑上展示)。

活动建议:
1.第三环节幼儿简单讲述就可以了,这环节只是起到提示作用。

2.第二环节中的拍摄照片可作为“朋友”主题墙的饰物,也可作为分别给照片中的朋友作为幼年朋友留影纪念。

推荐访问:国开(中央电大)题库 16国开1 国开《英语I》 15国开1 国开汉语言专科《古代汉语(2)》历年期末 经中央电大法学专科《济济法学》 中央电大专科财务会计试题(一)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历 中央电大行管专科《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题 2015中央电大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幼儿园课
上一篇:镇党委书记在2019年第一次乡镇党委书记工作交流会上发言--抓产业,增后劲,优服务做强高质量赶超发展财力保障
下一篇:调查实践对白银市劳务派遣员工调查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