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深州市长江中学2020-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来源:初二 发布时间:2020-09-08 点击: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 小明感觉不舒服,去医院做了血常规检查,下列物质中不能在血浆中出现的是(

 )

 A. 尿素 B. 甘油三酯 C. 血清球蛋白 D. Na + 载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 2 、CO 2 、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

 【详解】A、尿素为内环境的成分,能在血浆中出现,A错误; B、甘油三酯为内环境的成分,能在血浆中出现,B 错误; C、血清球蛋白位于血浆中,C 错误; D、Na + 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不能在血浆中出现,D正确. 故选 D。

 【点睛】易错点:(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2.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有温度和酸碱度 C. 内环境渗透压与血红蛋白等直接有关 D. 长期营养不良容易导致机体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1)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2)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代谢产物:CO 2 、水分、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 2 O 2 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4、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

 5、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液中含有血细胞,A 错误;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B 错误; 内环境渗透压大小取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以及细胞内液的大小,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 错误; 长期营养不良容易导致机体组织水肿,D 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对内环境稳态概念、理化性质等,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理解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3. 关于人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维持在 37℃恒定不变 B.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C. 人的体温维持依赖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D.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在 37℃左右保持相对稳定,A 项错误;体温的相对恒定,可以使酶保持正常的活性,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B 项正确;人体体温的来源是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能量,C 项正确;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二者不平衡则出现体温升高或降低的现象,D项正确。

 4. 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A. 脊髓、小脑、大脑 B. 脑干、脊髓、大脑

 C. 大脑、脊髓、小脑 D. 脑干、脊髓、小脑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小脑能维持身体平衡,下丘脑能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脑干能维持呼吸等。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完成呼吸、排尿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阅读反射属于人类的语言功能,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A、C、D 错误,B 正确。

 5. 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 刺激强度的大小 B. 感受器的兴奋性 C. 神经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 效应器的兴奋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突触在传递兴奋的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需要的时间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时间长,所以突触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

 【详解】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故选 C。

 6. 胰高血糖素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糖升高;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降低。这两种激素对调节糖代谢的关系是(

 )

 A. 协同作用 B. 拮抗作用 C. 反馈调节 D. 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高血糖素的作用是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结果相反,两者表现为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种类及具体的生理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 在大脑皮质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种调节作用叫做(

  )

 A. 拮抗作用 B. 协同作用 C. 反馈调节 D. 拮抗作用和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当某些激素分泌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属于反馈调节中的负反馈调节,故选 C。

 8. 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①调节速度快

 ②调节速度慢

 ③作用的范围广泛

  ④作用的部位准确 ⑤作用的时间短

  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①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速度快,①正确;②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速度快,不是调节速度慢,②不正确;③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比较局限,不是范围广泛,③不正确;

 ④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的部位准确,④正确;⑤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短,⑤正确;⑥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短,不是作用的时间比较长,⑥不正确。

 故选 D。

 【定位】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点睛】(1)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2)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

 (3)在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作用时间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9. 据《自然》杂志刊登的文章称,肺具有造血功能。这给血液病患者和需要接受肺移植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从免疫的角度来看,移植的肺属于 A. 病原体 B. 抗原 C. 抗体 D. 免疫器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原体是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抗原是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详解】移植到人体内的器官属于外来物,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成活。从免疫的角度来看,移植的肺属于抗原。

 故选 B。

 【点睛】病原体包含抗原,部分病原体进入机体,机体中淋巴细胞,会特异性的识别病原体上某些独有的分子结构,从而产生免疫反应。

 10. 将生长素能透过的明胶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如图所示。给予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幼苗将

 A. 直立生长 B. 不生长 C. 向光弯曲生长 D. 背光弯曲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弯向光源生长的特性,而胚芽鞘尖端为感光部位.由于生长素能透过明胶,所以生长素能通过明胶向胚芽鞘基部运输。

 【详解】给予幼苗尖端单侧光照射,尖端能感受光刺激,从而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往背光一侧进行横向运输;且生长素能透过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的明胶,所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没有受到影响,因此,幼苗将向光弯曲生长,所以选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和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

 11. 要使芦苇的纤维长度较原来增加 50%左右,需在芦苇的生长期喷施的植物激素是 A. 乙烯 B. 脱落酸 C. 细胞分裂素 D. 赤霉素 【答案】D 【解析】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A 错误。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错误。细胞分裂素的作用为促进细胞分裂,C 错误。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D正确;

 12. 据联合国预测,我国人口在 2020 年以后会出现负增长,其依据是 A. 出生率与死亡率 B. 迁入率与迁出率 C. 性别比例 D. 年龄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具体关系如下图:

 【详解】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因此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

 13.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 A. 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 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 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 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种群的概念即可分析作答。

 【详解】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故 C 正确,ABD 错误。

 14. 森林里,松鼠、猫头鹰等在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在灌木丛活动,而獾、野猪则在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种群密度 B. 适应的普遍性 C. 群落的垂直结构 D. 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要求考生理解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等相关概念,能根据题干材料描述

 判断出群落的垂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题意,森林里,松鼠、猫头鹰等在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在灌木丛活动,而獾、野猪则在地面活动,,这种因植物的垂直分层而导致动物的垂直分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 正确,ABD 错误。

 15. 以下生物群落的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 弃耕的农田慢慢变成森林 B. 森林大火后仍长成森林 C. 火山喷发后重新生长成森林 D. 水域污染后经治理,各种生物种类逐渐增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过量砍伐的森林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水域污染后经治理的演替.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喷发后的演替. 故选 C. 16. 下列对免疫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浆细胞 特征之一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数量较多 B.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C. 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特异性免疫 重要功能 D. T 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增强免疫效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记忆 B 细胞能很长时间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免疫。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故合成和分泌抗体的浆细胞中核糖体、高尔基体都相对较发达。

 【详解】A、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所以浆细胞的特征之一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数量较多,A 正确;

 B、二次免疫过程中,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B 正确; C、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所以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功能,C 错误; D、T 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增强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等免疫效应,D 正确。

 故选 C。

 17. 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 a、b 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 c 处给以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将

 A.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发生一次偏转 C. 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 不会发生偏转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后,刺激点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和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从而以局部电流形式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详解】在 c 处给以一个强刺激,兴奋首先传导 b 处,b 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此时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至 a 点时,a 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 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指针向左偏转。该过程中指针共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故选 A。

 18. 不同激素的作用方式有一些共同特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激素作用特点的是(

 )

 A. 微量和高效 B.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C. 通过导管运输 D. 通过体液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详解】A、微量、高效是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A错误; B、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是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B 错误; C、激素不通过导管运输,因此通过导管运输不是激素调节的特点,C 正确; D、通过体液运输是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D错误。

 故选 C。

 19. 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部分实验设计思路,其中错误的是 A. 由于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比较困难,故采用目测估计法计数 B. 吸取培养液前应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C. 实验不需设置单独的对照,但多次取样检测的间隔时间应相同且适宜 D. —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可以加大稀释倍数重新观察计数 【答案】A 【解析】

 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比较困难,应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计数,A错误;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本实验自变量是时间,接种前就是初始状态,也就是对照组。也不存在能够影响到"时间"这个自变量的干扰因素。所以不必另设对照组,但多次取样检测的间隔时间应相同且适宜,C 正确;如果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说明溶液过浓,应当增加稀释倍数,D 正确,所以选 A。

 20. 下列与抗利尿激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相关细胞才能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 B.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会使尿量减少 C. 神经系统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D. 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相关细胞才能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A错误; B、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尿量减少,B 正确; C、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C 正确; D、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D正确。

 故选 A。

 21.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之后 HIV浓度逐渐增加,免疫系统被破坏,最终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T 细胞 HIV 侵入人体后一直不断减少 B. T 细胞膜具有能被 HIV识别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C. 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不易传播 HIV D. 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答案】A 【解析】

 【分析】

 HIV病毒是 RNA病毒,在 HIV病毒最初进入机体,机体可以通过免疫系统将大多数抗原消灭,由于 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 T 淋巴细胞,导致 T 淋巴细胞数量下降,因此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HIV 病毒数量上升,大量摧毁人体的 T 淋巴细胞,最终使人体丧失大多数体液免疫能力和全部细胞免疫能力。

 【详解】A、HIV病毒最初进入机体时,T淋巴细胞数量增多,A错误;

 B、HIV主要入侵人的 T 淋巴细胞,所以 T 细胞膜上有相应的特异性受体,B 正确; C、蚊蝇叮咬不会传播 HIV,C 正确; D、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免疫功能几乎丧失而导致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D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

 成及功能,掌握特异性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相应的实例,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22. 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 2,4-D B. 吲哚乙酸 C. 吲哚丁酸 D. 赤霉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并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的化学物质. 【详解】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而吲哚乙酸就是生长素,吲哚丁酸是生长素的一种,属于植物激素,2,4-D 不属于植物激素,它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长素类似物的一种.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种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能力,属于简单题.考生要能够区分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能识记常见的生长素类似物:2,4-D、萘乙酸等. 23. 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A. 抑制侧芽的生长 B. 抑制其开花结果 C. 抑制向光性 D. 促进侧芽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的生长受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摘心等措施能使侧芽处的生长素降低,促进侧芽生长,从而打破顶端优势。

 【详解】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顶芽能产生生长素,且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处,使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侧芽生长,因此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要对绿篱定期修剪,目的是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

 综上分析,ABC 错误,D正确。

 故选 D。

 24.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B.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可以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 C. 植物茎切段中乙烯含量升高,可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D. 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都会导致“恶苗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详解】A、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A正确; B、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可以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B 正确; C、当生长素浓度过高时,植物茎切段中乙烯含量升高,可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C 正确; D、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生长,不会导致“恶苗病”,D错误。

 故选 D。

 【点睛】熟知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是解答本题关键。

 25.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 2 hm 2 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 100 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 50 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 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 42 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 7 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为(

 )

 A. 300 只/hm 2

 B. 8 只/hm 2

 C. 90 只/hm 2

 D. 150 只/hm 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 N,其中标志总数为 M,重捕总数为 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 m,则 N:M=n:m。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50 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 42 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 7 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 N:50=42:7,N=300 只,因此该灰苍鼠种群数量大约 300 只;地块方圆为 2hm 2 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为 300 只,则种群密度为 150 只/hm 2 。综上所述,D正确,A、B、C 错误。

 26. 如图为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B. 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C.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 D.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 K值,只是 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

 1、J 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因为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 K 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J”型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即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 A正确; 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因为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

 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B 正确; C、在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 C 正确; D、K值为环境容纳量,“J”型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并不存在 K值,故 D项错误。

 本题需选择不正确的,故答案为 D。

 27. 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

 A. 捕食 B. 竞争 C. 寄生 D. 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如下表

 【详解】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甲乙两个种群会争夺这些资源,发生竞争。A、C、D错误,B 正确。故选 B。

 【点睛】要抓住“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 这一条件,结合种间关系的有关知识,判断为竞争关系。

 28. 下列生物间的关系,与如图中物种甲、乙数量变化相符的是

 A.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 B. T 2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C.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D. 雪兔和猞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呈现出的数量变化特点:甲先增加,乙后增加,甲先下降,乙后下降,由此可推出两者为捕食关系,其中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

 【详解】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竞争关系,A 错误;T 2 噬菌体能侵染大肠杆菌,它们属于寄生关系,B 错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 错误;雪兔和猞猁属于捕食关系,D 正确。

 29.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查跳蝻、蚜虫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B.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可采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C.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D.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

 2、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蚜虫和跳蝻的活动能力弱,因此调查农作物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A错误; B、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时可采用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如方程式或曲线图,B 正确; C、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与对光的利用,C 正确;

 D、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故选 A。

 30. 某健康成年男子从 25 ℃的环境来到 5 ℃的环境中,在没有增减所穿衣服的情况下,其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的变化情况是(

 ) A. 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增加 B. 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减少 C. 产生热量减少,散发热量增加 D. 产生热量增加,散发热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从 25℃的环境来到 5℃的环境中,在没有增减所穿衣服的情况下,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才能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A、从 25 ℃的环境来到 5 ℃的环境中,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增加,A正确; B、从 25 ℃的环境来到 5 ℃的环境中,外界温度下降,机体散发热量增加,B 错误; C、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增加,体温才能维持相对稳定,C 错误; D、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增加,D错误; 故选 A。

 【点睛】维持体温恒定的要理是产热等于散热,当产热大于散热时,体温升高;当产热小于散热时,体温下降,所以要想体温恒定,产热必须等于散热。

 二、非选择题

 31. 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②是_____________,⑤过程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

 (2)物质⑦是_________________,胰岛素对血糖向⑦的转变起____________(促进,抑制)作用。

 (3)胰岛素常用来治疗糖尿病,它是一种_________(填化学本质)类激素,其使用方法是__________(请从“外用”、“口服”或“注射”中选一项)。

 【答案】

 (1). 肝糖原、肌糖原

 (2). 肝糖原

 (3). 线粒体

 (4). 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5). 促进

 (6). 蛋白质

 (7). 注射 【解析】

 【分析】

 图中①表示消化吸收,②表示肝糖原,③表示非糖物质,⑤表示氧化分解,⑥表示肝糖原和肌糖原,⑦表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详解】(1)物质⑥是肝糖原、肌糖原;物质②是肝糖原;⑤过程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2)物质⑦是脂肪和某些氨基酸;胰岛素是降血糖的,它的作用是“抑来源,促去路”,对血糖向⑦的转变起促进作用。

 (3)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点睛】熟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以及胰岛素降血糖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 下图甲、乙表示施用生长素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丙图为一种自然现象。

 请据图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它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但并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植物细胞间传递_____________的分子。

 (2)通过甲、乙两图可以看出,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 IAA 浓度会________主根的伸长。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是具有_________,写出一个能体现该作用特点的实例___________。

 (4)图丙所示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由于生长素的____________运输,造成侧芽生长素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等于”)顶芽。

 【答案】

 (1). 吲哚乙酸

 (2). 信息

 (3). 抑制

 (4). 两重性

 (5). 顶端优势(根

 的向地性)

 (6). 顶端优势

 (7). 极性

 (8). 高于 【解析】

 【分析】

 甲图 IAA浓度为 0 时为对照,低于 100%的长度即为抑制生长,显然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 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的伸长均低于 100%;乙图 IAA溶液浓度为 0 时的每株侧根数为对照,IAA溶液超过一定的浓度对于侧根的诱导起抑制作用;丙图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若除去部分芽和幼叶,则地上向根部运输的 IAA量会减少,此时运输到根部的 IAA将会低于中图的对照组,由此图可知,当施用 IAA 浓度低于 0 时对于侧根的诱导呈下降趋势,即导致侧根数目减少;对照前 2 幅图中 IAA浓度为 0 和 10 -4 mol•L-1 分析,未施用 IAA 的植株主根长、侧根数少。

 【详解】(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其并不直接参与构成酶和辅酶,而是植物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

 (2)以甲图 IAA浓度为 0 时为对照,低于 100%的长度即为抑制生长,显然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 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的伸长均低于 100%。

 (3)生长素 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通过图乙和图丙可以体现出来。而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

 (4)图丙所示为顶端优势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的生长受到了抑制,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了侧芽部位,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推荐访问:深州 河北省 学年
上一篇:公务员考核工作总结例文参考例文(五)
下一篇:“改革开放再出发”主题党日发言稿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