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类别创新能力建设计划淮安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

来源:一年级 发布时间:2020-09-08 点击:

 计划类别:创新能力建设计划

 淮安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项 目 名 称: 淮安市(吉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技 术 领 域:现代农业

 建 设 地 点:江苏省盱眙经济开发区金源路 188#

  申 报 单 位:

 江苏吉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申报单位地址:

 188 号 邮编:

 211700

 项目负责人:

 董吉林

  电话:

  项目联系人:

 蒋永娟

  电话:

  主 管 部 门:

 盱眙县科技局

  申报日期:2016 年 9 月 10 日

 淮安市科学技术局 二〇一五年制

 项目法人信用承诺书

 本项目法人承诺严格遵守《淮安市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为项目实施提供承诺的条件,严格执行经费管理等相关规定。承诺所提供申报资料真实可靠,项目组成员身份真实有效,无编报虚假预算、篡改单位财务数据、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失信行为。

 本项目法人承诺如有失实或失信行为,愿意根据相关规定,承担以下责任:

 1、取消项目评审资格; 2、撤销项目立项,并收回市拨经费; 3、记入不良信用记录,并接受相应处理; 4、其它相关法律责任等。

  项目负责人(签字):

 单位法人(签字):(公章)

  年

  月

  日

 项目主管部门信用承诺书

 按照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要求,我们对该项目进行了认真审查,该项目单位提交的项目申报资料完整齐全、真实有效,该单位无不良信用记录,项目负责人和申报单位符合本计划申报资格要求。

 本主管部门承诺在审查推荐项目过程中,无违规推荐、审查不严等失信行为。承诺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切实履行项目主管部门管理职责。如有失实或失信行为,本部门承诺按照《淮安市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承担相关责任。

 (公章)

 年

  月

  日

 一、项目组建的意义与必要性

 1.项目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是拥有 12 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耕地约为 1.5 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占世界 7%的耕地需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的粮食产量必须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粮食总产量要达到 5 千亿公斤以上,以确保人均每年四百公斤粮食的自给。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适当的农药生产和施药结构又是主要科技手段之—。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水平也随之提升,推动了我国农药行业的发展。另外,由于全球农药行业产业转移,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农药原药生产基地。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农药行业发展迅猛,2014 年我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为 374.4 万吨,2003 年至 2014 年化学农药原药产量复合增长率为 15.50%。以产量计,我国从 2006 年起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药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伴随全球以及我国农业耕种方式与作物结构的变化,2009 年后除草剂逐步超越杀虫剂成为我国化学农药市场中产量最大的农药种类,杀虫剂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杀菌剂市场份额较为稳定。

 然而,目前我国农药平均利用率仅为 35%,大部分农药由于径流、渗漏、飘移等原因产生了流失,不仅污染了土壤、水环境,也影响了农田生态环境安全。据统计,我国有近 70.6%的农田土地不同程度受到农药的污染。且我国农药产品结构中,高毒、高残留品种仍然较多,尽管国家逐步禁止了部分高毒农药的施用,但仍有部分中小厂

 商违法违规生产相关产品,导致作物药害和农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提高农药利用率,减轻或避免由于农药损失造成的环境污染,发展可持续、高效农业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避免各种病虫害,其主要方法就是施用各种农药。农药在农作物增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多年统计资料表明,农药可使农作物增产 40%左右,可见在农业生产中,农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农药施入土壤后,由于农药自身性能和土壤环境条件等因素制约,其利用率较低,不仅造成农药的大量浪费,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目前农药施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普通水溶性农药用量大,利用率低;二是农药施用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农药有效成分的流失,不但损失惊人,每年折合人民币高达 1000 多亿元,相当于全国 1000 多家农药企业的产量白白倒进地里。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农田未发挥效用的农药流入河湖,直接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水质恶化;残留在农田中,致使土壤板结变硬、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渗入地下,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有害物质超标。因此研制新剂型农药和农药新助剂,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施药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资料表明,我国每生产 1 吨草甘膦约消耗 1.5 至 2.0 吨原煤或石油。除草剂利用率每提高 1%,相当于节省 150 万吨煤。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使用量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可行的。而新型控/缓释农药能有效减少农药的损失,农药利用率要比常规农药高出 5-12%,大大节约了资源,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这也为新

 剂型农药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新剂型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的流失,提高农药利用率,同时,试验表明控/缓释农药的药效至少可以提高 20%。如每生产 1 吨控/缓释农药,其价值相当于 1.2 吨同效普通农药。若推广使用约 100 万公顷,每年减少流失到水体约 2.18 万吨农药原药,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相当可观。

 从农药的发展趋势看,农药原药的高浓度复合化已开始逐步向农药的专用化、长效化、无公害化方向发展,以求进一步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的来看,当今国内外农药的发展趋势是“四化一结合”。“四化”是,农药的高浓度、多元复合化,专用化,长效化,无公害化;“一结合”是,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结合。以提高农药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产品品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效益。目前,发达国家的农药需求下降,农药“四化”趋势明显。

  专家指出,21 世纪的中国农药工业,为确保粮食供应,将不能再单纯依靠扩大生产能力,而是要通过技术更新、产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复合化的农药。

  依托江苏吉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淮安市农药新剂型及新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有开发新剂型农药和农药新助剂的优势:

 (1)产业链优势。

 公司拥有生产新剂型农药所需的主要控/缓释基材生产线,具有较好的产业链优势。

 (2)规模优势。

 公司位于江苏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淮安市盱眙县,也是目前江苏省农药助剂品种最全、实物量较大的企业之一。农药助剂产能达到

 6 万吨/年,为全省第一,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3)品种优势。

 目前已形成三大系列 20 多个品种的除草剂助剂家族群,实现了品种的多样化,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农化服务优势。

 公司自设有农化服务中心,可针对不同土壤、植物进行专用配方开发,以满足不同客户群需要。

 (5)技术优势。

 公司控/缓释新剂型农药和农药新助剂生产有团粒法、料浆法、、掺混法等多种生产工艺,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各种消耗达到国内同行业较高水平。公司从事农药新助剂生产已有 20 多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

 (6)人才优势。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注重行业高级研发和管理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强面对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生产工人的综合素质和专项技能,形成农药、农药助剂工业适用人才培育体系。培养了一批农药、农药助剂研究开发人才。

 (7)产品开发优势。

 公司正在打造控/缓释新剂型农药和农药新助剂发展战略,近几年开发了控/缓释新剂型除草剂、控/缓释新剂型除虫剂、除草剂悬浮新助剂等;近期引进了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开发的除草剂油悬浮助剂项目,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的“专用缓释新剂型农药创制及产业化”项目正在实施,为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后进提供了技术保障,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因此,可利用公司原料、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大缓释、控释等新剂型农药和增效、生态、环保农药新助剂的开发力度,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应用对环境的面源污染。

 公司组建新剂型农药和农药新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即从事配方开发技术与加工技术研究,重点是加强土壤农药利用价值评价、原料成分监控、作物生长模式与配方筛选研究、加工手段和成型工艺研究、农药剂型多元化、施药与土壤改良技术研究,大力研发提倡使用缓/控释农药、生物农药、有机-无机农药等绿色环境友好型农药及其配套新助剂,减少农用化学品使用。目的是提高农药使用技术效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合理统一。同时可以加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进行新型农药研发工作,增加公司的研究开发力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丰富农药新剂型品类,给生产农药的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也为企业品牌宣传起到无法估量的品牌效应,有利于企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同时,为化工企业建立农化服务体系提供新思路。

  2.建成后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心”建成后,将大力研发控/缓释农药、生物农药、有机-无机农药等绿色环境友好型农药及其配套助剂,提高农药使用技术效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新剂型农药及农药新助剂特别在改良土壤、作物增产、环保生态、改善品质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非常符合生产高品质、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安全农产品的要求,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合理统一。

 3.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和地区技术需求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缓/控释农药的国家,以缓/控释除草剂为主,多与速效肥料掺混使用。日本是研究和应用缓/控释农药技术先进的国家,以高分子包膜农药为主。研制生产出的热塑型及热固型树脂包膜农药,其活性成分释放具有精确控释和缓释的双重功能,产品在水稻、花卉、蔬菜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欧洲各国侧重于微溶性化合物缓释农药的研究。德国研究重点以聚合物为包膜材料生产包膜农药,前苏联制备包膜农药的专利为脲醛 UF、磷酸、铝粉和丁二烯胶乳多层包膜及用聚乙烯乙酸脂和磷酸包膜除草剂,农药利用率可提高15%。

 中国缓/控释农药及其相关新助剂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至 2002 年,中国申请的关于缓/控释农药已公开的专利达 30项左右。研究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1)抑制剂抑制农药活性成分释放的机理、效果研究;(2)农药活性组分长效化研究;(3)除草剂改性技术研究;(4)控释材料研究等。

 目前比较成熟的缓/控释农药技术有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的抑制剂型缓释农药、广东农科院的水稻缓释农药、北京农科院的聚合物包衣农药、山东农业大学的聚合物包衣农药、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所的涂层缓释农药。这些研究与开发成果标志着中国缓/控释农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制的缓/控释农药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水平,相信缓/控释农药在中国的产业化将会尽快实现。

 但目前缓/控释农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价格问题,与普通农药相比,包膜控释农药的生产成本比常规农药高 l~2 倍,或 3~5 倍以上。而采用添加抑制剂的非包膜缓/控释农药成本虽然增

 加不多,但农药活性成分控释效果不稳定。其次是产业化问题,目前以生物法生产的缓/控释农药由于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可基本实现产业化;而包膜农药生产工艺较复杂,农药活性成分控制要求比较高,产业化研究与开发相对滞后。第三,对施用缓/控释农药的环境效应及评价研究较少,大多是针对原料的成分、性质来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但在农药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中间产物及其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考虑不多。第四,缓/控释农药目前主要侧重农药原药,对其相关配套的农药新助剂的研发及其控/缓释应用研究较少。

  缓/控释农药已经被人们所接受,正在成为 21 世纪农药工业的替代产品。鉴于农业生产需要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开发包膜缓/控释专用农药前景广阔。从降低成本、易于加工和提高药效效等方面考虑,筛选包膜缓/控释材料,进行包膜工艺和各种专用农药研究,结合化学抑制剂、酶抑制剂、活化剂、悬浮剂、稳定剂等配套新助剂,研制开发出适宜不同土壤和作物需要的缓/控释专用复合农药;将包膜与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结合,对缓/控释农药有效组分控释机理、药效作用、环境效应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友好型新型缓/控释农药及其相关配套农药新助剂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有关功能性农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国内外做的工作还不多。随着保水剂研究和应用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研究保水型功能农药。抗旱保水复合农药将保水剂与复混农药结合在一起加工配制而成的新剂型农药,其中保水助剂可吸收自身重量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水,并且将这些水分保持较长时间,平稳地供作物直接吸收利用,提高土壤持续抗旱能力,单位用水效益增加一倍以上,明显改善肥料-农药

 --助剂藕合环境,减少农药浪费,延长肥效,提高肥料、农药利用率。改善土壤物理和生物状况,协调土壤固、液、气的比例,无污染,能调理植物生长,促进作物增产,增加农民收入,是国家鼓励推广并重点支持开发的农业节水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展抗旱复混肥料-农药的研究对于发展节水农业,提高肥料、农药利用率,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高效、高产、优质农业,是非常必要的,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华南农业大学等率先开展了保水型控释农药研究,利用高吸水树脂(HWAR)包被肥料尿素和包膜性控释农药,制成保水型控释肥料农药复合产品,产品在新疆干旱地区试验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研究产品已进入中试阶段。安徽农业大学马友华教授开发了“一种生态抗旱保水复合肥”专利技术,制造工艺简单易行,成本较低,效益高,为一种新型的缓释抗旱复合肥。

 21 世纪新型农药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研究开发将提供作物营养与其他限制杂物产量的因素相结合的多功能性农药,它们的生产符合生态农药工艺学的要求,其施药技术将凝聚农学、土壤学、信息学等领域的相关先进技术。这些功能性农药主要包括:具有改善水分利用率的农药、高利用率的农药、改善土壤结构的农药、适应优良品种特性的农药,以及具有供给养分功能的农药等。

 生物农药是异类微生物生命活动及其产物导致农作物得到特定农药效应的微生物活体制品,具有生产成本低、效果好、不污染环境,施后不仅增产,而且能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减少化肥用量,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物农药不仅可补充肥源的不足,而且有可能列为绿色食品用农

 药进入商品市场,成为新兴的“绿色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世界上最早的微生物农药是 1895 年德国推出的“Nitragin”根瘤菌接种剂。到 20 世纪 30、40 年代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都有了根瘤菌接种剂产业,之后发展很快。目前至少有 70 多个国家有自己的微生物农药生产企业,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

 我国微生物农药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已有近 50 年的历史,发展曾几起几落。20 世纪 60、70 年代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与生产发展较快,在粮豆、果蔬等作物上都有应用。80 年代前后,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最近 10 年来,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新局面。在利用生物技术构建高效工程菌、PGPR 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内改良了一批固氮特性的工程根瘤菌;研制和筛选一批已经进入应用或经改良可应用于豆科作物的高效根瘤菌和促生、促结瘤 PGPR 菌株,在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取得良好示范效果;PGPR 制剂应用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上也取得了增产和抗病效果。

 我国生物农药基本形成生物农药产业,在国家农业部登记的产品种类有 11 个,质检体系初步形成。全国目前约有 450 个生物农药企业,年产量超过 200 万吨,已逐渐成为农药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微生物农药食用菌种种类不断扩大,所用菌种已不限于根瘤菌,目前适用菌种达到 80 多种;生物农药应用在增产、改善品质、减少农药用量、防病等方面产生的效果已逐渐被农民所认识,应用面积不断扩大,累计近 500 多万公顷。国家农业部在 1996 年将生物农药纳入国家检验登记管理范畴,对生物农药的生产、销售、应用、宣传等方面进行监

 管。

 我国生物农药研究除了在工程菌构建技术,关键发酵设备与技术等方面不及发达国家外,总体水平并不低。国家目前在产业政策对生物农药行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支持,科研投资力度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不断加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正在步入良性循环,并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年产生物农药 150 万吨,可增产粮食 100亿公斤。同时还具有减少农民投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据分析,到 2020 年,生物农药将占有 20%左右的份额,即年需求量在 400 万吨。

 近年来,由于长江、太湖流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膜过多、过量和不科学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无序排放,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威胁到该流域 170 万农户、790万人的身心健康。当前,长江水环境特别是局部水域的蓝藻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江苏中枢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长江、太湖是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长期以来,针对长江、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的研究和实践从未间断,但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有加剧之势,现已成为滇、太、巢之首。亟需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研究方面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省内研究缓/控释农药、及其配套农药新助剂的单位很少,需在控制农药有效成分流失等研究方面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研发新型缓/控释农药,以有效控制活性组分的流失,从而在面源上减轻农药对江河、湖泊造成的污染,克服长江、太湖水体富营养化这一世界难题。

 南京工业大学郑春玲副教授多年从事新材料及助剂研究,研制开

 发了莠去津、草甘膦等活性农药用缓/控释基材及其配套的新型悬浮、分散等助剂。系列产品性能稳定,抗硬水能力强,作物吸收快,生理活性强,无毒、无害、对环境无污染,是抗灾、减灾、防病、抗病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的优质、特效农药剂型。

 我公司与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已于 2015 年底开展了全面合作,这对控制长江、太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大意义。南京工业大学郑春玲副教授及其团队开发了农药活性组分用缓/控释基材专利技术,其核心成果融材料科学、作物栽培、土壤、植物营养和化学工程技术为一体,在深入研究缓/控释材料与农药的相互作用机理基础上,将缓/控释基材、常规复合肥和农药、新型助剂等通过特殊工艺,解决了肥料/农药的缓/控释一体化难题,不仅为植物提供氮、磷、钾、硫等营养元素,同时具有抗病虫能力,且能够随植物生长缓慢释放,给其提供充足的养分和保护;既具有促进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提高农药利用率的特点,又具有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透水性和透气性功效,达到提高农作物收获量的目的。且制造工艺简单易行,成本低,效益高,是一种新型的缓释复合肥料/农药。该产品目前正预备在我公司开展中式研究,这对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二、项目承担单位情况和项目实施基础

 1.在该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及成果转化情况 江苏吉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打造控/缓释新剂型农药和农药新助剂发展战略,近几年开发了控/缓释新剂型除草剂、控/缓释新剂型除虫剂、除草剂悬浮新助剂等;近期引进了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

 态染整研究所开发的除草剂油悬浮助剂项目,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的“专用缓释新剂型农药创制及产业化”项目正在实施,为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后进提供了技术保障,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近几年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

 (1)自行研究开发 1 万吨/年控/缓释新剂型除虫剂,年增销售收入1000 万元。年增利润 120 万元。

 (2)自行研究开发 1 万吨/年除草剂分散新助剂,可年增销售收入1000 万元。年增利润 200 万元。

 (3)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开发控/缓释新剂型除草剂、除草剂悬浮新助剂项目,预备生产中试产品 100 吨。

 (4)专用缓释农药创制及产业化:2016 年,公司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申报“专用缓释农药创制及产业化”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2.有关人员队伍、基础设施、试验装置等情况

  江苏吉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有员工 56 人,大专以上人员数 24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7 人,占职工总数的 30%;其中高级职称 4人,中级职称 8 人,高中级职称人数占职工总数的 21%。领导班子由3 人组成,文化程度均在本科以上,是一支年富力强、勇于开拓创新的领导队伍;主要管理人员数 11 人,大中专以上学历;生产人员 14人,占 25%,销售人员 12 人,占 21%。技术中心现有人员 15 人,其中高中级职称的有 5 人,占中心人数的 33%。已拥有一支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到技术设计、施工安装等技术过硬的队伍。

 公司组建淮安市农药新剂型及新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拟定人员 18 人:其中,高级工程师 3 人,中级 2 人,初级 5 人;硕士生 3人。管理人员 5 人。

 公司创建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公司技术改造、创新、开发的核心。主要任务是为公司的技术进步服务,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生命力的后备产品。

 技术中心将建立中心实验室、农化中心和分析室,同时成立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由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财务等部门人员组成,对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咨询、指导、检查和监督;专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对中心的研究发展方向、重大技术问题和重点项目进行咨询。

 立项后,工程技术中心将力争在省市内同行业中创建处于领先水平的技术开发条件。

 (1)研究试验设施 公司拥有大型复合农药试验装置,在这套装置上已成功开发了控/缓释新剂型除虫剂新品种。同时,拥有一套精细化工产品中试装置,在这套装置上可进行控/缓释基材的技术研究。

 (2)检测设施 技术中心将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建立中心实验室、农化中心和分析室,拟新增关键仪器设备约 30 台,其中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的约有 6 台,如: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自动电位检测仪等,占总台数的 20%。

 (3)信息化设施 公司拟建立内部局域网,实施“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管理系统”、“进销存网络”以及“江苏省土壤养分与农药信息系统”,应用 CAD等数字技术。

 另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公司核心技术的开发。精细化工产品的技术风险较大,为节省投资费用,公司拟与科研院所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科研装备条件来加快技术的开发步伐。如公司利用南京工业大学助剂研发中心进行长效复合农药的结构分析,利用江苏省农科院试验室进行控失复合农药的控失原理理论研究等。

 三、项目主要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本研究中心拟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在科研、工程技术领域两方面都过得硬的人才队伍,进行新剂型农药(如控失农药、缓释农药、抗旱农药等)及其相关农药新助剂的开发,即从事配方开发技术与加工技术研究,重点是加强土壤农药利用价值评价、原料成分监控、作物生长模式与配方筛选研究、加工手段和成型工艺研究、农药剂型多元化、施药与土壤改良技术研究,大力研发提倡使用缓/控释农药、生物农药、有机-无机农药等绿色环境友好型农药及其配套新助剂,减少农用化学品使用。目的是提高农药使用技术效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合理统一。同时可以加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进行新型农药研发工作,增加公司的研究开发力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丰富农药新剂型品类,给生产农药的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也为企业品牌宣传起到无法估量的品牌效应,有利于企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同时,为化工企业建立农化服务体系提供新思路。

 2.项目研究开发和工程化的主要方向 拟推出的新产品:控/缓释新剂型除草剂、除草剂悬浮新助剂、除草剂分散新助剂、抗旱保水复合农药。

 3.主要任务及其考核指标 (1).设施建设任务 公司拥有大型复合农药试验装置,在这套装置上已成功开发了控/缓释新剂型除虫剂新品种。同时,拥有一套精细化工产品中试装置,在这套装置上可进行控/缓释基材的技术研究。检测设施:技术中心将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建立中心实验室、农化中心和分析室,拟新增关键仪器设备约 30 台,其中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的约有 6 台,如: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自动电位检测仪等,占总台数的 20%。信息化设施:公司拟建立内部局域网,实施“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管理系统”、“进销存网络”以及“江苏省土壤养分与农药信息系统”,应用 CAD 等数字技术。

 (2)研究开发的主要任务(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技术二次开发与熟化(含小试、中试);新产品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等)

 工程中心将围绕农药产业发展发挥研发优势,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力,实现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走现代化、规模化绿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原则。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工业化步伐,推广扩大新剂型复合农药及其配套新助剂产品规模,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制造工艺,拓展农药新领域。培育发展农药二次加工工业,争取成为国内新剂型复合农药及其配套新助剂的重要研究生产基地。

 提升科技水平,以信息化、科技化带动全行业快速可持续发

 展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农药助剂产业建设,通过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及自主开发等措施,在科研、生产、设计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保持省内同行业技术领先优势,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农化服务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向高技术、高效益方向发展。

 中国复合农药行业开始走向“定制研发、定向生产、定向渠道、定点服务”的新时期,营销业态也面临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复合农药是不完全的产品,不仅要提供使用服务,同时又要与其它生产要素实行科学配套,满足农民的使用要求。因此,中心将摒弃传统的营销模式,实现现代营销手段的有效组合。凭借品牌的强大影响力、强大网络和科技服务功能的支撑,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扩大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生产流程控制、营销管理、研究开发等方面信息化技术覆盖率,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扩大总量,提升规模档次。

 高效、安全、经济是农药发展的总方向,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农药工业要立足于国内市场需求,以科技为先导,突出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领先优势,支援本省及周遍地区农业生产。扶持复合农药产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高浓度复合农药、专用农药、缓/控释农药等新剂型农药品种,并配套研发相关农药助剂,提高测土配方能力,逐步实现综合作物和土地之需生产复合农药,提高农药肥利用率。以科技领先、专业化程度高、服务一流的新形象提升市场空间。

 引进产品开发新理念、新思路,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提升

 新型农药工业规模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促使企业以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品结构和新的运行机制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

 政府主导、科企联动、服务终端,这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最终实现手段。但是,仅仅靠科研机构和农药企业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政府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确立合作的主体,建立科学合作的机制和具体实现的路径,才能使农药产业健康发展。

 ①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原则,通过市场机制,推进企业结构调整,以规划为指导,统筹、协调、促进农药及其助剂行业快速发展。依法完善各项管理。根据产业特点,严格化学危险品管理和“三废”排放标准,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创造绿色 GDP。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倡行业服务,加强行业监督和行业自律,创造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行业氛围,促进农药工业健康成长。

 ② 化学工业通过集约化、基地化、规划化的园区经济发展模式,可使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产业链和价值链结合更为紧密,达到环境友好、物质循环和各资源要素的最优化利用,充分体现产业的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由于环保和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农用化学品企业意识到,进入专业园区是实施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公司发展,拓展产业成长空间,实行企业搬迁改造,争取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3)人员培训和对外开放服务 新剂型农药和农药新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瞄准国家重大

 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以土壤、植物、微生物与环境科学为基础,围绕新剂型农药、农药新助剂研制、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调控、微生物资源与生物技术、污染生态过程与生态毒理、土壤环境与生态修复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工作。

 利用中心现有的技术与学科优势,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4).体制建设及开放运行、技术辐射等 研发 4 种新剂型农药和农药新助剂,使其工业化,确立本研究中心在省市内的领先地位。

 2017 年,完成与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除草剂悬浮新助剂”项目,形成 1 万吨/年除草剂悬浮新助剂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 1000 万元,利润 200 万元。

 2018 年,完成与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除草剂分散新助剂”项目,形成 1 万吨/年除草剂分散新助剂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 1000 万元,利润 200 万元。

 2019 年,完成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开发的“控/缓释新剂型除草剂”项目,形成 1 万吨/年控/缓释新剂型除草剂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 1000 万元,利润 120 万元。

 (5)考核指标 1. 项目技术考核指标 研发 4 种新剂型农药和农药新助剂,使其工业化。

 2.项目产业化和经济指标 实现销售收入增收 1000 万元,利润 200 万元; (6)主要任务及具体考核指标简述(限 500 字)

 主要任务是通过合作研发控/缓释新剂型除虫剂、除草剂分散新助剂、控/缓释新剂型除草剂、除草剂悬浮新助剂等,解决一些市场上常用农药而没有克服的产品稳定和使用残留,包括对农副产品的要害,可以说是农药市场的一大进步,为公司带来了产品多样化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培养一批农药助剂研发方面的技术精英和研发团队。

 具体考核指标:

 1. 项目技术考核指标 研发 4 种新剂型农药和农药新助剂,使其工业化。

 2.项目产业化和经济指标 实现销售收入增收 1000 万元,利润 200 万元; 3. 项目成果形式 申请发明专利 3 项; 4.项目的社会效应 培养一支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到技术设计、施工安装等技术过硬的农药及其助剂研发队伍。

 5.其他考核指标 拟建可供使用的实验室面积 100 平方米,中试车间面积 1200平方米,添置分析检测仪器。

 四、项目实施计划

 1、项目投资规模及建设资金来源与构成比例

 经费单位:万元 新增总经费 200 申请市经费 0 其中:

 市无偿拨款 贷款贴息 申请创新券补助 0 0 0 匹配经费 0 其中:

 县(区)匹配 其他部门匹配 0 0 自筹经费 200 其中:

 单位自有 银行贷款 风险投资 合作单位出资 其他 200 0 0 0 0

 2、项目建设经费的支出预算及仪器设备添置清单

  (一)项目建设经费的支出预算

  经费单位:万元

 预算数 占预算支出总额 的比重(%) 其中:市拨款 备注 (一)直接费用 190 95 0

 1、设备费 100 50 0

 (1)购置设备费 80 40 0

 (2)设备试制费 10 5 0

 (3)设备改造与租赁费 10 5 0

 2、材料费 20 10 0

 3、测试化验加工费 5 2.5 0

 4、燃料动力费 10 5 0

 5、差旅费 5 2.5 0

 6、会议费 5 2.5 0

 7、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2 1 0

 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3 1.5 0

 9、劳务费 20 10 0

 10、专家咨询费 20 10 0

 11、其他支出 0 0 0

 (二)间接费用 10 5 0

 其中:绩效支出 10 5 0

 合计:

 200 100 80

  (二)仪器设备添置清单

  仪器设备和计算机软件名称 型号 用

 途 添置方式 经费概算 (万元) 国外 订购 国内 订购 自己 研制 全方位行星式球磨机 QM-QX04 产品研发制备

 √

 3.70 烘燥机 XC-32 产品研发制备

 √

 1.98 快速水分测定仪 ZS-201A 产品研发,样品含水性质测试 √

  3.85 电子精密天平 BS423S 产品研发制备

 √

 0.60 高速分散均质机 FJ200 产品研发制备

 √

 0.30 酸度计 PHS-3C 产品研发,样品酸碱度测试

 √

 0.20 正置金相显微镜 9XB-PC 产品研发,样品分散形态测试

 √

 2.28 双光束散射浊度仪 WZS-1A 产品研发,样品浊度测试

 √

 0.20 旋转粘度计 NDJ-1 产品研发,样品粘度测试

 √

 0.20 综合热分析仪 HCT-2 产品研发,样品热性质分析

 √

 13.89 万能材料试验机 M3450 产品研发,样品力学性质分析

 √

 23.22 RST 触屏流变仪 RST-CC 产品研发,样品流变性质分析 √

  30.17

 合计:80.59

 3、项目组建的计划进度(以季度为单位,阶段性考核指标,须体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项目组建的计划进度:

 2016 年 10 月---2016 年 12 月

 完成淮安市农药新剂型及新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成立专职研发团队,技术研发(5 人)及相关管理人员(5 人)到位。

 2017 年 01 月---2017 年 03 月 完成与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除草剂悬浮新助剂”项目的实验研发,申请相关专利 1 项。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申报“专用缓释农药创制及产业化”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2017 年 04 月---2017 年 06 月 完成与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除草剂悬浮新助剂”项目的中试实验,得到 100 吨中试产品。

 2017 年 07 月---2017 年 09 月 完成与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除草剂悬浮新助剂”项目,形成 10 万吨/年除草剂悬浮新助剂生产能力。

 2017 年 10 月---2017 年 12 月 完成与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除草剂悬浮新助剂”项目,实现销售收入 1000 万元,利润 200 万元。

 2018 年 01 月---2018 年 03 月 完成与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除草剂分散新助剂”项目的实验研发,申请相关专利 1 项。

 2018 年 04 月---2018 年 06 月 完成与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除草剂分散新助剂”项目的中试实验,得到 100 吨中试产品。

 2018 年 07 月---2018 年 09 月 完成与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除草剂分散新助剂”项目,形成 10 万吨/年除草剂分散新助剂生产能力。

 2018 年 10 月---2018 年 12 月 完成与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除草剂分散新助剂”项目,实现销售收入 1000 万元,利润 200 万元。

 2019 年 01 月---2019 年 03 月 完成与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控/缓释新剂型除草剂”项目的实验研发,申请相关专利 1 项。

 2019 年 04 月---2019 年 06 月 完成与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控/缓释新剂型除草剂”项目的中试实验,得到 100 吨中试产品。

 2019 年 07 月---2019 年 09 月 完成与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除草剂分散新助剂”项目,形成 10 万吨/年控/缓释新剂型除草剂生产能力。

 2019 年 10 月---2019 年 12 月 完成与南京工业大学助剂与生态染整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除草剂分散新助剂”项目,实现销售收入 1000 万元,利润 120 万元。

 4、项目负责人、专职研发团队及流动人员清单 姓名 职称 学历 项目分工 董吉林 高级工程师 本科 项目负责人 熊强 副教授 硕士 专职研发 郑春玲 副教授 博士 专职研发 张正宇 副教授 博士 专职研发 袁爱琳 副教授 硕士 专职研发 孙戒 副教授 博士 专职研发

 陈灿

 硕士 合作研发 夏冬冬

 硕士 合作研发 赵伟

 硕士 合作研发 五、审查推荐意见 承担单位 意见

  法人代表(签章)

 (公章)

 年

 月

 日 主管部门 意见

  是否同意配套支持:是否 配套支持经费:

 万元

 (公章)

 年

 月

 日

 1、企业上年度财务报表或审计报告 2、联合共建协议或产学研合作协议 3、近年来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清单及相关证明材料 4、近年来申请及授权的专利等知识产权证书复印件 5、申报通知规定的其他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

推荐访问:计划 淮安市 能力建设
上一篇:XX大学附属永川医院2015年护士规范化培训招生简章
下一篇:加强基层法院加强执行宣传工作存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