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寻根根深叶茂论文

来源:华图网校 发布时间:2020-08-31 点击:

 探源寻根根深叶茂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基──传统语文教学。传统语文教学有新旧之分:“五四”运动之前,可称为旧传统语文教学;“五四”运动之后,可称为新传统语文教学。新中国成立后20年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提得少了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基──传统语文教学。传统语文教学有新旧之分:“五四”运动之前,可称为旧传统语文教学;“五四”运动之后,可称为新传统语文教学。新中国成立后20年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提得少了。新时期后,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必须扎根传统,面向现代: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学习传统、发展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改革应该是渐进的;要提高语文教师传统文化、传统语文教学的水平和修养。语文教学的根基扎得牢,根深才能叶茂。

 关键词:小学;传统语文教学;继承和发展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aching is the base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ach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ent it can be called old traditional Chinese teaching.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it can be called the neary schools must be based on tradition and look forent. Meanent of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needs a stable environment, and the reform should be gradual.It is also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and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er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teaching. Only if Chinese teaching is deeply rooted ,can it be vigorously developed.

 Key ary schools; traditional Chinese teaching;in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一、小学语文教学之根基──传统语文教学

 我国的语文教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传统语文教学起于何时有不同的提法。有的认为自孔子开始,有的认为起于汉唐以后,特别是宋代以后直到19世纪末。那么“五四”运动之后的是否也算传统的?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我只能依据已有众多的研究成果和自己新近的思考,略述浅见于后。

 (一)“五四”运动之前

 从孔夫子到19世纪末,我将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称为旧传统语文教学。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很丰富,这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就其精华来说,至今有影响的、大家都很熟悉的有:

 1.识字是读书和写作的基础

 幼童的启蒙教育以识字为重点,集中识字,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认识2000字左右,再读经书。《千字文》成书于公元535~543年之间,宋代又编了《三字经》和《百家姓》,合称“三百千”。幼童启蒙学习“三百千”延续了一千多年。为什么“三百千”会流传那么长的时间?除内容多处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有的遣词造句较深以外,其主要特点,就是符合汉语、汉文特点。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汉语是声调语言,汉语是非形态语,汉字又和这样的汉语相适应。“三百千”都是以韵语形式编写的,正体现出了汉字和汉语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其次,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识字和学知识、学做人相结合。如《三字经》语言比较通俗,句法灵活多样,内容广博丰富,有“小百科全书”之称,后世流传“《三字经》编成便学童,天人包括在其中,若能问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这虽然有些夸张,不过也说明这本启蒙读物从内容到语言是统一的。此外,“三百千”的总识字量比较合适,识字写字分步进行,重视写字教学。

 2.识字、读书、写作循序渐进

 识字和读写训练的整体过程,张志公先生概括了三个阶段:集中识字──过渡阶段(属对)──读写训练。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过渡阶段的“属对”训练,张志公讲:“传统语文教学采用了一种符合汉语汉文特点的、有一定科学性的、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属对。”1(1051-1052)因为“属对”训练包括了熟悉句读、音韵和严密的语法训练,还包括了修辞和逻辑训练因素,为作文奠定了基础。

 3.读写教学原理和方法有:“文道统一”“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读写结合”“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基本的语文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有串讲法、诵读法、点评法。读书方法有“勤读”“精读”“多读”“背诵”;作文方法有“属对起步”“积累”“构思”“多写”“多改”等。

 4.教与学的关系,古老的《学记》上早就讲:“学学半”,第一个“学”字是教的意思;第二个“学”字,是学习的意思。即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后人的理解,一是学好了才能教,要教得好,必须不断学习。另一解释,教的人一半在教,一半在学;学习的人一半靠人教,一半靠自己去学。也就是“教学相长”的意思。

 总之,旧传统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特点,如张志公先生讲的:“传统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教学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1(1051-1052)

 当然,旧传统语文教学,也存在一些糟粕,如,读书做官,注入式,死读经书,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科举制度考八股文。这是要彻底扬弃的。

 (二)“五四”运动之后

 从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我姑且称为新传统语文教学。在近百年中,我国的志士仁人对汉字、汉语及其教学的命运的关注,一直没有停止过。这其中有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如,陈独秀、瞿秋白、章士钊、徐特立;有学者、教育家、文学家,如,钱玄同、梁启超、章太炎、鲁迅、刘半农、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杨贤江;还有一批语文教育家,如,吴研因、陈望道、夏丏尊、黎锦熙、叶圣陶、朱自清、辛安亭、吕叔湘、张志公;更有一大批中小学语文优秀教师。这些学者和教育家,既是国学专家,继承了旧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又对于旧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糟粕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又在“西学东渐”影响下,或多或少接受了西方的教学思想,形成了新语文教学体系。他们更多的贡献是为我国的汉字、汉语的发展及语文教学的改革走出一条新路子,他们留下的语文教学的思想、理论、方法是一座宝库,可以说是新语文教学的开始,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统。

 1.走出束缚学童思想的旧私塾的“三味书屋”,走进写意生活百科丛书式的“百草园”。自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蒙学堂章程》之后,废私塾,建学堂;废除读“三百千”,设立“字课”及其他课程。源头活水开放,使小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勃勃生气。

 2.“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提倡小学生学习白话文。大力推广大众语和普通话。改变学科名称,中学为“国文”,小学为“国语”。国语课内容丰富了文化科学知识,更加通俗易懂。采用《看图识字》,随课文识字方法,注重儿童的学习兴趣,识字、说话相结合等。重视写字能力的培养。

 3.继承并发展了旧传统的读写训练。新传统的读写教学,在西方近代教学论的影响下,对于旧传统的“文道统一”“熟读精思”“读写结合”“学习习惯培养”等都有所发展。对“文道统一”问题,从理论上明确了语言和思想、思维的统一,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学科。[2]在阅读教学上,注重读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以训练语感为基础,多读多练,并注意读写方法指导。在读书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设疑善问,理解感悟,精读博览,熟读背诵,课内外结合,课内为主,课外相辅。在阅读过程上,根据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推演出来的讲读法:引起学习课文的动机──了解课文大意──内容深究(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概括文章段意,揭示主题)──形式深究和补充想象(理解语法结构,指导写作方法,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练习运用(共五段)。在作文指导上,积累的理论和方法很多,如,“作文和做人的统一”“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学生的作文要靠平时的积蓄”;“写作基于阅读”“读写结合”;要“先有情思,后在表达”;要“先说后作”,“想清楚再写”;要“训练学生自己改文”等等。

 4.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倡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对于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是有所批判的。

 当然,新传统语文教学,由于学习西方的教学理论,相对地对于旧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有所削弱。特别体现在识字量的减少,旧传统集中识字方法的丢失;五段教学过程各阶段过于机械,将文章内容和形式分开,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分开训练,是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

 以上所谈,仅是挂一漏万。就这些也需要我们好好保存、学习、发展。我认为,对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总结还很不够,还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学习研究。

 二、新中国成立后20年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上,开始在废除了陈腐的、反动的教材内容之后,就提出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

 当时,小学语文教学沿用两类传统教学方法:一类是旧传统语文教学法──串讲法、诵读法、点评法;另一类是新传统语文教学的五段教学法。前者讲读重点是字、词、句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强调咬文嚼字,文道统一。后者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讲读重点放在文章内容和结构方面,忽视字、词、句教学。这两类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教师讲解的注入式。在当时,批判一切旧教育,建立无产阶级新教育的形势下,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优劣,并没有进行分析研究。当时,在一片批判声中,有的学生批评这种教法“讲得生动,听得空洞”“听了也不多,不听也不少”。看来这种注入式的语文教学必须改革。

 1952年以后,开始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实习生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试教《红领巾》一课之后,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影响。这次教学改革,主要批评了串讲课文和咬文嚼字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指出课堂上缺少学生的活动;提出采用谈话法,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求学生进行朗读、分析、复述等活动。一般采取以下的课堂结构:起始课──集中讲生字、熟悉课文大意;分析课──分段分析课文;总结课──着重讲写作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1)从课文整体入手,再到课文局部,最后回到课文整体,使学生对课文的人物、事件、景物能获得比较完整的印象。(2)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提高了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3)突出了思想教育。由于这种方法侧重于思想内容、故事情节的分析与谈话,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的训练。我谈这些,就是要说明:突出思想教育、重内容分析的语文教学即由此起源。

 1958年的教育大跃进,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倾向,进一步忽视了语文“双基”教学,语文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1959年~1961年,在语文教学领域进行了一场“文道关系”大讨论,逐步明确了“文道统一”的关系。开始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说,这是一次传统语文教学的回归。体现在1963年制订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是学生必须首先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一步明确了“文道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掌握文章的语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识字教学上,提高了识字量,六年识3500个常用汉字,一、二年级教学生掌握半数左右。在阅读教学上,比较全面地解释了讲读法,“讲读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是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一方面是学生的诵读和练习”。“讲读教学一定要贯彻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不可分割的原则,要讲清楚文章的思想内容,必须讲清楚文章的语言文字;反过来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得越深刻,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理解得越透彻”。并提出加强字、词、句、段、篇的种种基础训练。这段时期,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明确,并认真贯彻落实,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讲──着重讲文章的语言精华,练──着重练听、说、读、写能力,使语文教学达到较高水平。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时期。但是好景不长,就遭到“十年浩劫”的破坏。总之,这一时期,对传统语文教学批判多于继承。

  三、新时期以来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沉默了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上世纪80年代初期,重点是清除“文革”时期对于语文教学的一些“左”的思想,如,“小字眼儿也要教出大道理”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的政治化等。在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总结汲取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方法,特别是继承60年代的一些做法,一方面接受了现代教学论的有益因素,又有了新发展。突出地体现在:

 (一)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认知功能,通过语文实践获得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运用语言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语言解释、语言记忆,从而获得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也就是说,小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获得语言,同时还可以学到知识,所以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当然,它和数学不同,语文是通过表情达意体现其工具性的,所以语文科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任何学科都有教育性,这是学科的共性,但是语文学科的教育性是由其个性决定的,所以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在1978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以下简称《大纲》)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学会了看书、作文,掌握了语文这种基础工具,对于学习其他各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1986年的《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1988年的《大纲》(初审稿)重申了以上的观点。1992年的《大纲》(试用)再一次明确“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从新时期所制订的几次《大纲》来看,都是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并提的,从来没有单纯地提工具性。在这个问题上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语文教学文道统一思想的。

 (二)在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加强“双基”训练

 这是当时各科教学的统一思想。尤其是语文教学在“十年浩劫”中,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对于语言因素失去得太多,此时提出加强语文“双基”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双基”──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语文知识主要有:(1)语言体系,包括字、词、句;(2)篇章结构体系,主要指文章的结构因素,包括文章的段落、中心思想、文章的标题及开头、结尾。这是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教材都会出现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如有人所说的只讲一些概念,而是随课文学习而逐步掌握的。语文能力,除识字、写字能力外,主要是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是语文能力训练的方法。例如,教学生识字、写字,总得让学生知道这个字是由哪些笔划组成的,各种笔划的名称是什么,这样才能提高其识字、写字能力。教学生说话、写话,要让学生懂得怎样才是一句完整的话,一句完整的话包括哪些因素,在学习的文章中有哪些句式,这样才能提高其说话、写话能力。加强“双基”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

 (三)在“文道统一”思想指导下,提出加强语言训练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就必须加强语言训练。从理论上来讲,第一,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只有将语言理解得深透,才能感悟思想的真善美;同时,是在“文道统一”思想指导下,加强语言训练。第二,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地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2(2-3)“行”就是实践,就是练习。也就是说,语文的学习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解,必须要经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的反复练习──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不能丢弃的。

 (四)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提倡启发式教学,学生要认真读书,培养学生的独立读写能力。反对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

 (五)注重识字、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

 要提高学生的独立的读写能力,就要教给学生读写方法。就如叶老指出的:“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这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2(57)在一段时期内,很重视读写方法的指导。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论》一书中(1987年出版),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提出。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多读多练;这一时期,要求在多读多练基础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指导,这也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

 综观近百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在逐步重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整理、研究、学习、继承,但是还很不够。总体来说,这个时期,强化了横向的借鉴,弱化了纵向的继承。也就是说,一次次地学习国外的教学理论,对于提高我国的语文教学水平是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忽视了我国汉字、汉文特点,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很不够的。其中原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丰富性、科学性、理论性认识不足。因此,整理、研究、学习很不够。有一种说法:传统语文教学没有理论,只是一些经验。如张志公先生所说:“我们的前人似乎不善于总结经验,尽管有那么多很可贵的经验,可是两三千年来一直没有一部系统的论述语文教学的论著,据此产生出一套或几套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1(1055)。但我认为,不论是旧传统或新传统语文教学是具有很丰富的理论的。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对于传统语文教学是有所发展的。同时,对于传统语文教学也作了一定的研究和整理,如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和《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等专著,就系统论述了旧传统语文教育。又如,叶圣陶、黎锦熙、朱自清等老语文教育家的论著都陆续出版。还有由山东省教研室林治金主编的《20世纪中国小学语文教育丛书》(共五卷),基本概括了百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就,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要根深叶茂

 今天我们要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扎根传统,面向现代,形成根深叶茂的态势呢?

 (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学习传统、发展传统语文教学

 尊重传统语文教学,并不是要抱住传统的语文教学不动,更不是要复古。对于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要具体分析,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本身是不断发展的。传统是一个过程,而不完全是过去,传统流动于过去、现在、未来整个时间。也就是说,传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可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是具有时间局限性的,一旦失落是难以弥补和无法挽回的。例如,新中国建国初期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过激批判;“十年浩劫”时期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彻底否定,都是无法弥补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根,是否坚持以传统语文教学为根基,是关系到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问题,并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成果的质量问题。因为语文教学的根基不牢固,是无法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根要成长为参天大树,就要培土、灌水、施肥。这培土、灌溉、施肥的工作,就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看传统的语文教学。所谓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的思维、时代的眼光、敏锐的想象力去学习、研究传统语文教学,也就是要以传统语文教学为根基,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借鉴,发展当代的语文教学。我并不反对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论,但是必须要有自主意识,要以汉字、汉文特点为根基。只有根基打得牢固,才能谈到发展。无论是我们的前辈或当代的语文教育家,大都是在传统语文教育基础上,又根据时代要求,学习了新思想、新思维、新理论和教学实践,而建立起自己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远的不说,就以斯霞、霍懋征、袁瑢、李吉林、丁有宽几位老师来说,他们都是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根,成长起来的参天大树。他们都具有深厚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根基,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他们又运用了语言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新知识、新理论、新思维,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才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语文教学体系。

 (二)回归和发展灵魂的语言、灵魂的语文教学

 马克思曾明确提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2这说明语言不是空泛的,而是有思想、有灵魂的。就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所讲的“文道统一”,也就是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从来都不存在纯工具性的语文学科。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语文蕴含着浓厚的精神生活,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今天谈语文教学的灵魂,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过去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失去得较多,这几年我们已有所感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使语文学科的性质更加明确。这就是“文道统一”在今天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要改革、稳定、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是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但是我希望改革应是渐进的。不要轻易否定过去改进的一些经验,要总结分析,过去的做法,哪些是好经验,哪些已不符合时代要求,要改那些不符合当代要求的思想、方法。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要有辩证观点。

 小学语文教学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我提出三点希望:第一,《新课标》修改定稿后,就是语文教学应遵循的目标,是否要稳定十年不改。第二,新教材编出后,是否要使用两轮。选材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需要补充,可以印活页文选。第三,对于已经取得成绩的教改试验,应适当推广,不要几十年还在实验之中。这项工作应该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完成。

 稳中求改,并不是不改,那么,我们改革什么呢?我认为要在教学思路上、教学方法上改革创新,要培植新的教学流派。

 (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语文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关键,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过去的培训,大都是在提高新思维、新理念方面。要求他们学习现代科学,学习语言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识,扩大视野,提高理论水平,这是很必要的。但是我认为现在应该在提高我国传统文化、传统语文教学上多下些工夫,使语文教学的根扎得牢牢的。我想问一问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能背诵古诗多少首?能背诵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多少篇?我过去曾给天津一所小学的语文教师开过一个阅读书单,古文部分我从《古文观止》上选了40篇,我建议背诵。传统语文教学要薪火相传。年轻语文教师,要接过传统语文教学的接力棒向前奔跑,就必须具有比较厚实的语文素养,如果脑子里装着若干篇古文、古诗,再熟悉一些中外新文学的名家名篇,从古典和现代的韵文传统、散文传统中汲取营养,在教学中就会应付自如。要做一名好的小学语文教师,书桌上需要摆放一部《古文观止》和一本《唐诗三百首》,时选时读,常用常新。希望在提高教师水平上下些工夫。我还希望年轻的语文教师,在传统语文教学修养上,要做到“真正好”:真──真过硬,正──路子正,好──追求完美。要会独立思考,要坚持教学实践。我相信只要坚持数年,定会成功!

推荐访问:寻根探源话佛教 根深叶茂 探源 寻根
上一篇:湘商文化探源
下一篇:探源寻根根深叶茂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