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合理临床应用的意义】 呼吸内科抗生素ppt

来源:华图网校 发布时间:2019-04-20 点击:

  [摘要] 目的 探讨合理应用抗生素在呼吸内科的重要意义。方法 通过对各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合理应用抗生素能够有效的提高病患的治愈率,降低院内感染发生频率。结论 抗感染药物对病原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在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 抗感染药物; 合理配伍;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9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051-01
  
  抗感染药物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对病原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在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挽救了大量患者生命。呼吸内科疾病中各种不同性质的感染约占80%~90%[1],所以对于呼吸内科医生来讲选择使用好抗生素至关重要。但是,抗感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将导致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因此,合理应用抗生素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
  1 抗生素的分类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
  2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2.1 应用原则与方法 经验性选药应先作痰涂片检查,可大致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是G+球菌或G-杆菌,这样可以使抗生素的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在社会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常选用红霉素类、四环素类、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医院内感染、老年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以G-杆菌为主(如肠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为主,尚有真菌、结核和非结核类分支杆菌及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常用耐酸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及抗厌氧菌药和抗真菌药。在经验性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开展病原学检查。抗菌治疗3d后,若肺炎的临床表现好转,提示选择方案正确,继续按原方案用药。如若临床表现无改善或病情恶化,应调换抗感染药物[2]。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度高,抗菌谱窄、价廉、低毒副反应的药物。如果无药敏结果作指导,应选用能控制常见G-杆菌、绿脓杆菌和G-球菌的药物,对有误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者,还应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少的β-内酰胺类,剂量要足,给药方法要正确。
  2.2 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 一般细菌感染用一种抗生素能够控制,无需联合用药,但对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患者有基础疾病并发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混合感染,应采取联合用药,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应是繁殖期杀菌剂加静止期杀菌剂,如β-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可起协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加速效抑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加大环内酯类,有累加协同作用;青霉素类加头孢菌素类,可连续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产生协同作用;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如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不宜联合应用,因为速效抑菌剂可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使其不能进入繁殖期,从而导致繁殖期杀菌剂活性减弱,产生拮抗作用;泰能与哌拉西林合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可出现拮抗作用,因泰能诱导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耐酶力低的青霉素灭活。
  2.3 抗生素的后效应与给药间隔时间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指高浓度药物与细菌接触后,随着体内代谢,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浓度低于MIC时抗菌药物仍可持续抑制细菌生长,这种现象称为PAE。各种抗菌药物对G+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但对G-杆菌,只有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药物有满意的PAE;碳青酶烯类及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杆菌有中等程度的PAE,而青霉素及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则几乎没有PAE。抗菌药物的投药间隔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有无PAE及其时间长短以及抗菌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原则上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应将其1d剂量集中使用,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以提高血药峰浓度;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病菌的MIC时间,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大,故其给药原则应缩短间隔时间,使24h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的MIC时间至少60%。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代表药物有青霉素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等[3]。投药方法应缩短给药间隔,最好每6~8小时1次,尽量延长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代表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投药方法应提高血药浓度,适当延长投药间隔时间。介于浓度、时间依赖之间的药物,代表药物有碳青酶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类等,投药方法介于二者之间。除药敏学以外,投药间隔时间还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氨基糖苷类杀菌作用属于浓度依赖性,但其毒性却与血药浓度不直接相关,无论其半衰期长短,对肾功能正常者,将每天剂量1次应用与分成2~3次应用相比,其疗效不变或更好,而对肾、耳毒性反而降低;对肾功能减退者,氨基糖苷类应首次给予1d的半量,以保持体液中的血药浓度,继则肌酐清除率计算每天用量,分2次给药。同样属浓度依赖性的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毒性与血药浓度相关,除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外,一般不采取每天用药1次,多数以每12小时给药1次。随着临床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不合理应用也随之增加,抗生素的滥用,造成耐药菌株增加,引起医院内感染显著增加,应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4]。
  参考文献
  [1] 余月阳 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 第二届全国细菌耐药性与抗感染化疗药物临床应用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62-365.
  [2] 隋凤.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5):35~50.
  [3] 薛忠义.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1):60~63.
  [4] Low DE,Scheld WM.Strategies for Seemming the tid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J].JAMA,1998,279(5):394.

推荐访问:抗生素 浅谈 内科 临床应用
上一篇:硬膜下出血一般多久恢复【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的护理】
下一篇:柴胡疏肝汤与帕罗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对照研究_大人消化不良的偏方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