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支部书记创先争优先进典型事迹材料汇编

来源:新加坡移民 发布时间:2020-09-09 点击:

  村党支部书记创先争优先进典型事迹材料汇编小河村的“送财”书记——XX县圣水峪乡小河村党支部书记宋志亮

 清清的小河,静静地流淌,守护着古老的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一辈的生产生活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河水随着岁月跳跃,迎着朝阳闪动,诉说着村支书宋志亮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动人故事。昔日穷山沟今朝新气象

 XX年8月,正是菜花飘香的季节,圣水峪乡小河村锣鼓喧天,一番热闹的场面。乍一看,还以为是谁家儿子娶亲办喜事呢,仔细一听,这办的还真是小河村里的大喜事呢,圣河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小河村位于XX县西南端,全村人口不足千人。这个几年前还一直戴着贫困帽子的小村庄,现在居然成立了自己公司,这在小河村的历史上可是破天荒的大事。村民们都来了,县里、乡里的领导也专程赶来参加这一盛事,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说起小河村的发展,小河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宋志亮功不可没,同时,他也是圣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今天,他可是这庆典仪式上的主角。提起村里的新公司,一向比较严肃的宋书记笑容满面地向我们介绍说:“今天我们村自己的公司成立了,这标志着我们小河村向产业化发展更进了一步,有了这个公司,我们村的所有产品,如蔬菜、水果、红壤地瓜、食用油等等就有了品牌,有了销售渠道。”

 如今在农村,谁都梦想着找一条致富的门路,多挣几个钱,把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的,小河村也不例外。自从XX年小河村建起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小河村的村民才知道原来这种菜在冬天也行,并且能挣大钱,于是他们亲切的把蔬菜大棚称为“聚宝盆”,这菜就成了小河村“聚宝盆”里的宝贝。以前村民们在地里种麦子,一季麦子最多只能挣七八百元钱,现在一亩地的蔬菜一季就能挣一万多,这么高的收入在小河村的发展历史上可以说是破天荒了。座落在小河村的这几十座蔬菜大棚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第六代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棚体大部分深入地下,更利于保温,冬天也不需要人工升温,大大降低了成本。在小河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能建造如此先进的蔬菜大棚,能种出如此高档的蔬菜,这还得从宋志亮说起。满怀深情回故里信心十足谋发展

 宋志亮和小河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六、七十年代,父亲曾经在小河村当了十几年的支部书记,把青春和热情都奉献给了小河村。父亲的影响,使宋志亮对小河村有了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怀。2001年,当乡党委希望他能回村挂职当支部书记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可此事却遭到了家里的亲人的极力反对。反对的主要原因是宋志亮的腿有病,走的时间长了或者站的时间长了都会引起里面发炎,其症状就是剧烈疼痛,站都站不稳。而宋志亮的腿病是当年乡里组织搞冬季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由于长期受凉造成股骨头发炎,到医院就诊时已经发展成为股骨头坏死,只能进行人工手术移植。打那时起,宋志亮的腿就一瘸一拐,绝大多数时间得依靠两根拐杖来支撑身体。农村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差,家人觉得为了宋志亮的身体健康,还是在城里住方便一些。但是小河村浓郁的乡情牵引着他的心,咚咚流淌的小河水时时锤炼着他的灵魂,他对小河村有着太多的抱负和理想,他盼望着有一天能够让小河村的父老乡亲过上富裕日子。他不顾家人的阻挠,踏上了去小河村的汽车。

 2001年以前的小河村社会治安混乱,偷盗成风;老百姓靠天吃饭,生活拮据,根本没有发展经济的意识。宋志亮到了这里以后,找问题寻根源,大刀阔斧办了四件大事稳住了人心。一是抓班子带队伍,提高班子战斗力。宋志亮上任后逐户到村党员干部家中谈心做工作,让他们知道他要为小河村广大群众干实事真心和决心。他上任三天后终于召开了间断2年之久的全体党员会议,在他的努力下,党员干部间的隔阂逐渐消除,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提高。二是找准切入点,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小河村的乱是出了名的,集贸市场上扒手不断,地里的庄稼经常被偷,家养的畜禽也有被盗现象,宋志亮任职后办的第一件实事就是狠抓社会治安的治理。村里成立了由4名党员干部和民兵组成的治安专业队,常年坚持站岗、巡逻,打击盗窃行为,遏制横行不法。经过努力,社会治安现象有了根本好转,第一次有了群众反映,这届村干部不错。三是建桥、筑路、治水,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小河村因村内有一条流经的小河而得名。这条小河在给人们带来浇灌之利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了交通不便。2001年秋,宋志亮带人搞设计,投资3万多元架了一座水泥桥,解决了小河村人多少年来过河难的问题。村西路边的堰坝被大水冲垮了200多米,造成交通受阻,多年无人问津。他又带人施工,修筑了堰坝,并在堰坝的上游搞了一处截潜,打了一眼机井,既保护了堰坝,又增加了浇地面积200多亩。他还请来水利专家进行勘察,打大口井一眼、中型吃水井两眼。现在两眼中型吃水井已配套使用,缓解了村里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四是充空填实,规范集贸市场。像许多农村一样,小河村也存在着“空心村”现象,既造成了浪费,又影响了村容村貌。为改变这种状况,宋志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了这样的举措,拆除“空心处”37户的破旧房屋,修建成2万多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将集贸市场从尧王路上移到中心广场,填实了“空心处”,消除了尧王路上的堵车现象,规范了集贸市场,做到了一举三得。在做这项工作的半年多时间里,宋志亮没吃过一顿安稳饭,没睡过一夜囫囵觉。白天,他逐户做拆房户的工作和指挥干部群众拆房施工,晚上,他盘算着下一步工作。他是个动过手术摘除了两个股骨头的人,这期间,因为过度劳累,他的两条腿疼得不能走路,他柱着双拐找人搀扶着还是坚持工作。他的行动感动了全村干部、群众,也促使了施工的顺利进行。这四件大事的办成,不仅为小河的发展清除了障碍,更让村民们看到了宋志亮的公正与魄力,看到了小河村的希望。看到宋志亮一瘸一拐在大街小巷、在田间地头奔忙劳作,村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党群干群关系在不断磨合交融,大家心齐了,气顺了,发家致富的愿望日趋强烈。

 怎样才能让小河村的群众尽快富起来?这是宋志亮心头上压着的一副重担。他做过分析论证:小河村地处纯山区,不具备区位优势,也没有抢手的自然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企业尽快致富,不现实。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远程教育网络上看到了寿光市三元朱村发展大棚的经验做法,突然觉得茅塞顿开:寿光市三元朱村搞蔬菜大棚种植富了,小河村有土有水,昼夜温差比三元朱村少三度左右,气候环境优于三元朱村,推广蔬菜大棚种植肯定能够尽快致富。于是,在驻村帮扶工作组的帮助下,宋志亮带着小河村的土,带着地里种出来的花生、油桃,到三元朱村见到了王乐义。他想想让王乐义看一看小河村的土地适不适合种蔬菜,农产品是否达标。王乐义看了宋志亮带来的土,看到他拄着拐杖忍着疼痛听技术员讲解的认真劲,他被深深的打动了。他看出宋志亮是个真想干事的人,二话没说,当即决定给予宋志亮技术上的全力支持,并派技术员常驻小河村指导蔬菜大棚建设。

 回来以后,宋志亮向村里提出建20亩冬暖式蔬菜大棚的想法,许多村民不理解,有些党员干部也不支持。一方面对大棚的经济效益很怀疑,另一方面村里没有资金,建大棚投入得20多万元,钱的问题很难解决。他把从三元朱村带来的蔬菜样品给村民看,把远教网上有关蔬菜大棚的知识讲给村民听,打消他们的顾虑。然后通过各种渠道集资,向亲朋好友借,发动全村的党员干部想法筹钱,总算凑够了20多万元,开始建3个“寿光式”蔬菜大棚。现在,村民回忆当年建大棚的情景还感慨万分:“那时候,大家伙心里都没底,宋书记天天在工地上守着。他的腿不好,站时间长了就发炎,他就柱着双拐,挂着吊瓶,也不回家,大伙看了都不忍心,但是怎么劝也不行,他说看着心里踏实。要是没有他,哪有我们小河村的今天!”就这样,在一副拐杖的支撑下,在致富信念的支持下,三个“寿光式”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到了当年春节,村民们把菜一卖,一个棚就挣了1万多,三个棚就是3万块,大家一看,这样种菜确实不错。

 就这样,村民们开始尝到了建大棚的甜头,新观念新技术冲击着大家的头脑,致富的思路更加开阔了,宋志亮也是信心百倍继续实施小河村发展的路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断搞技术改造,通过远程教育网学习更多更好的蔬菜种植技术,县委组织部远程教中心还为他们请来远教专家团的专家培训技术员。XX年的冬季,小河村的大棚蔬菜卖到了70元一箱,一个棚净赚了4万多。在发展冬暖大棚的基础上,宋志亮又在村里发展大拱棚三个,一个拱棚投入5000元,当年就产生近万元的利润。小河村的村民们依靠种菜人均收入由原来不足一千元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在还清了原有欠款的基础上也有了部分结余。每到蔬菜成熟的季节,小河村大棚内外就热闹非凡,前来运菜的货车排成了队,产品供不应求。科学规划长远打算勾勒小河发展新蓝图

 市场在不断的变化,宋志亮的“发展经”也在发生变化,他认为只有建立自己的品牌与销售渠道,才能使小河村的蔬菜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圣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小河村“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就此形成,为小河村的群众开辟了一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扩大“菜园子”,打造“菜链子”,小河村的大棚蔬菜打响了绿色无公害品牌,在蔬菜大棚里,宋志亮向专门来学习蔬菜种植的周边村落的村民们介绍新品种:“我们下一步准备搞无土栽培,建沼气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降低种菜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住现在取得的这个成果。可以算这样一笔账,打个比方一斤黄瓜,用以前的方法种植本钱是1.5元,用无土栽培的方法是0.3元。”宋志亮说,这个技术也是从远程教育网上看到的,现在他们又进行了多次试验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新办法。

 如今的小河村,水更清,山更绿,通过种菜建蔬菜大棚,到如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小河村的群众在发展实践中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小河村成了周边村落学习的典范,各级领导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宋志亮更是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送财”书记。随着圣河农产品开发公司的成立与发展,宋志亮更是努力致力于将其打造成鲁南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小河村大坝除险加固工程已经启动,沼气大棚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中,小河村的发展又将掀开新的一页。绿色蔬菜、生态旅游,钓鱼池、采摘园,这都成为小河村未来发展的主题词。风里来,雨里去,宋志亮的心早已融入了小河村,他的愿望就是能再找出几个致富的路子,老百姓多挣几张生活的票子,小河村人都能过上和和美美的好日子。小河的水静静地流淌,泥土和蔬菜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宋志亮的脚印深深印在小河畔,他对小河村的这份深情厚谊,更是深深印在小河人的心里,他将继续引领着小河人沿着新农村建设的路子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了心中的那片黄土地

 ---记XX县中册镇黄土庄村党支部书记于恒玉

 三年前,这是一个党委、政府说起来就头痛,干部谈起来就心痛,村民提起来气得牙都痛的村。党委挖空心思寻找治理方法,干部绞尽脑汁试图打开局面,村民怨声载道终日上访不断,支部瘫痪,村委不健全,经济不发展,百姓不富裕。这就是曾经远近闻名穷、乱、差的难点村——黄土庄村。

 一年前,他回到了这里,调查民意,组建班子,科学规划,埋头苦干。一年的时间里,班子健全了、村庄发展了,矛盾解决了、村民气顺了,民富村强了、党委政府也放心了。如今的黄土庄村成了全县由乱到治、由穷到富、由弱到强的先进村。改变缘于他,一名普通而不平凡的共产党员——于恒玉。“只要党需要,再苦再难我也要回去”

 XX年8月,32岁的于恒玉光荣地加入了向往已久的中国共产党。看着闪闪发光的党徽,面对先烈鲜血染红的党旗激动万分,他庄严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于恒玉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支运输车队,凭着诚实守信的品格和多年艰苦的创业,事业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红火,在老百姓眼中他是有名的致富“能人”。

 XX年3月,当中册镇党委的任命书送到他面前的时候,他思绪万千:如果接受村党支部书记的任命,就意味着自己的生意会因村内工作牵扯精力而受影响,意味着要解决造成村庄瘫痪积压多年的棘手问题,意味着要承担起可能因治理不好村庄老百姓误解和嘲讽带来的舆论压力,意味着要克服发展好村庄遇到的重重困难……。再看看眼前的村庄:240户,780人,20名党员的黄土庄村,前任班子不团结,干群关系紧张,村内各项事业发展几乎停滞。“两委”工作无场所,集体经济没积累,百姓致富没门路。有的是外债、遗留的和新产生的矛盾问题,有的是路不平带来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有的是难以下咽的苦咸水和因年久失修失去了蓄水、防洪功能每年汛期却成为了百姓头上“炸药包”的老水库,有的是群众满腹的怨气和无休止的上访……。

 然而,顾虑就像闪电般在脑海中迅速划过,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因为他随时准备着,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会不计个人得失毫无条件的挺身而出!当他双手接过任命书的那一刻就暗下决心:要让支部班子强起来,要带领群众富起来,让集体强起来,让村庄美起来。他坚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相信只要有党员的觉悟和信仰,有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有老百姓正义期盼的目光,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黄土庄村再也不能像它的名字一样凄凉和贫瘠,一定要让村庄摆脱困境,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把黄土庄村变成民富村强、环境优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班子不强,人心不齐,啥事也别想干好”

 于恒玉在党员大会上说“要想扭转咱村人心涣散、一穷二白的局面,不是我个人的力量就能做到的,靠的是支部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作用,靠的是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靠的是全村党员群众齐心协力的闯劲”,“咱经常说人心齐泰山移,我说啊,班子不强、人心不齐,啥事也别想干好”。

 他深知“支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党支部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本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群众的人心向背。一个村工作搞得好不好,各项事业发展得快不快,党支部书记是关键因素。于恒玉把支部建设作为工作突破口,建立健全了党支部学习制度、会议制度、谈心制度、联系群众制度、调查研究制度、检查支委会自身建设情况的制度等。党的三会一课制度是他抓队伍建设的法宝,通过制度的落实,让支部活动重新规范开展起来,党支部又恢复了原来的动力。“打铁还得自身硬”,于恒玉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同时,带领“两委”成员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政治思想和素质能力,学习法制知识提高依法治村水平,学习实用技术提高带领村民科技致富的能力,变“蛮干型”干部为“智慧型”公仆。他事事率先垂范,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他常常告诫党员干部,凡事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把老百姓放在眼里,老百姓才把他放在心上,要带着感情去工作,要用真心换真情。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到他任书记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集体,为了大家伙能更好地过上好日子,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打心眼里赞成他,暗地里支持他。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支部和“两委”成员逐渐凝聚了人心,聚集了民心,理顺了关系,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工作的开展得到了村民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村强民富,就是最大的效益”

 于恒玉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底子、查问题,调查民情、了解民意。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走访,查清村内遗留问题的根源,征求村民对“两委”的意见和建议,一同商讨黄土庄村的发展大计。当他来到一位亲戚家里时,还没来得及坐稳,那位亲戚就怒气冲天地对他发起脾气来:“你放着好好地买卖不做,大把的钞票不赚,干这出力不讨好的活干嘛呀,真是吃饱撑的,没事找事!你以为黄土庄村凭你的热情就能治理好啊?干不好看你怎么收拾残局,还是趁早回去打理你的生意去吧,别影响了咱自家买卖的经济效益”。于恒玉笑着说:“这几年我做生意是赚了不少钱,可咱村的兄弟爷们并不都富裕啊,如果我能把咱村发展好,老百姓都富起来,不就是最大的效益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掌握了引起村庄混乱的症结和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支部逐渐梳理出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子。通过多方努力,积极协调,果断处理了积压多年的账务、土地、集体资产等问题,卸掉了包袱后,他和“两委”终于可以凝神聚力,一心一意谋发展了。“我吃亏算什么,百姓得实惠,我觉得值!”

 于恒玉清醒的认识到,村庄的发展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蓝图,眼光要长远,计划要现实。他根据本村实际,结合前期调研结果,制定了符合村情的发展规划,他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级活动场所、发展干鲜果种植等项目依次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承诺,处处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

 为方便生产生活,他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全村每个主要街道和路口安装了红外线视频监控设施,大大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投资1.2万元维修自来水管道、水屯,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难问题,同时开挖排水沟1.5公里。拓宽了村内4条生产路3.5公里,规划并新修建了道路2条,高标准新建生产路7条,共计6公里,结合西侯幽谷生态旅游开发,打通了黄土庄村往北通往西侯幽谷的道路。在完成对村内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后,自筹资金35万余元对村北大型水库进行修缮,清淤扩容,按照国家小二型水库标准,聘请XX县水利勘测设计室进行规划设计,由他亲自带领班子成员,整日扎根在工地,现场指挥,指导搬运土石方、对大坝进行清淤、开挖上游两岸坡地、抬高水位1米,整修溢洪道,为抢在汛期来临之前完成工程,10多台工程车辆,日夜奋战在工地,建成后可蓄水近10万立方,在全村耕地完全实现自流灌溉的情况下还可扩大灌溉面积500亩,同时,投入资金2万余元维修水渠600余米,铺设管道170余米。

 于恒玉发挥本村资源优势,号召群众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村北紧邻西侯幽谷景区的道路两旁规划并建成高标准、面积500亩的果品采摘园1处,与中册镇生态旅游开发大规划紧密结合,种植了核桃、鲜桃、苹果等干鲜林果3万颗。率先实行了小麦种收“四统一”,既统种、统耕、统浇、统收。09年秋季仅用3天时间把全村680亩小麦播种完成,通过“四统一”每户就可节约资金五十多元,提高了农业效率,让群众得到了实惠,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在村北的荒地上,投资25万元,建成了占地1.5亩、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办公设施配套完善的村级办公场所一处,告别了以往靠租房办公的窘境。在村内中心位置,高标准建设了村民娱乐广场,购置了健身器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建成了农家书屋,鼓励村民学习种植养殖新技术,通过广播、远程教育、报纸、讲座、公开栏等形式,宣传科技知识,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下一步,他准备以大水库为保障,在村南土质较好的耕地上,引导群众创建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重现黄土庄村种植西瓜的历史,增加群众收入。这些规划的实施,标志着黄土庄村正驶入“奔向小康富强村、合力建设新农村”的快车道。

 所有这些工程的建设,离了钱是不行的,于恒玉上任之初打算在三年内给村里投资100万搞建设,可是,这工作一启动起来,就刹不住了,他满脑子里都是该干的事业,觉得离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路还很长,为此,他凡事身体力行,经常熬夜失眠,身体日渐消瘦下来,干部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劝他歇一歇,说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干完的,他却老感觉时间不够用,老感觉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仅仅刚满一年,就投入了资金近100万元,难能可贵的是,所做的这一切,他没有向群众要一分钱,更没有摊派一个义务工,一切都是他自己在扛着,有人问他这样做亏不亏、值不值,这位朴实的汉子憨厚地笑着说“我吃亏算什么,只要百姓得实惠、只要全村的老少兄弟爷们觉得值,我就值了”。

 于恒玉同志自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党的事业作为终生的追求,一心为公,勤政为民,带领党员干部扑下身子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心齐了,民意顺了,村内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赞扬拥护,如今的黄土村,已经变成了一个领导放心、群众满意、发展迅猛的转化模范村,黄土庄村昔日的黄土地上正升起一片绿色的希望!这些变化,靠的是党的富民政策,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同时也凝聚着于恒玉为改变村庄落后面貌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他就是这样一位好党员、好书记,以自己朴实的行动践行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了实处,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拄拐的“村官”

 ——记XX县圣水峪乡东仲都村党支部书记李宝玉

 “失去了左腿,并没有让我失去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也没有让我失去为父老乡亲干点实事的强烈愿望。”李宝玉,一位左腿高位截肢、一根拐杖陪伴了31年的残疾人,一位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如是说。30多年来,面对命运多舛,他以顽强的毅力和聪慧,克服了正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诠释了生命的顽强坚韧和一名共产党员矢志造福桑梓、为民谋福的奉献精神。一个秋风送爽的下午,笔者满怀敬意的走进圣水峪乡东仲都村,走近李宝玉——这位拄拐的“村官”。单腿走出成功路

 “七岁、八岁狗也嫌”,是说七、八岁本应是孩子活泼好动、调皮烂漫的美好童年时光。可由于母亲在怀孕期间因工受伤,造成了8岁的李宝玉左腿老是弯曲,不能直立,无奈的父亲请人为他做了副拐杖,让他学习走路。走路对于正常人来讲是与生俱来的本领,但对小宝玉却是痛苦的难事。歪倒,扶起,再歪倒,再扶起,多少次凄风苦雨,多少道旧痕新伤,他最终还是依靠拐杖迈出了自己人生坚实的步子。

 八岁拄拐的李宝玉入学后,面对别人不时投来的异样目光,面对着偶有少儿故意的恶作剧,他经不住嘲弄,死活不愿再上学。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上,留着泪对他说:“你现在腿脚不好,再没文化,那可就真成废人了,父母总不能照顾你一辈子。”懂事的宝玉含着热泪轻轻点头。

 初中毕业后,家里生活拮据,为减轻父母经济压力,宝玉不愿再求学,下决心学一门技术,自食其力。他先拜龙湾套村退休教师王衍曾为师,学习书画和工艺美术,不到一年光景,李宝玉就学会了刻字、绘画、制作匾牌。后来他又去了河北雄县学习花圈扎花技术。

 身残志不残。学到技术的李宝玉开始了他坎坷的创业之路。1990年,李宝玉贷款500元,开始创办工艺美术创作设计室,几年下来,他硬是凭着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信誉,先后创立了16家城乡结合、连锁及供销一条龙服务的经销店,安置了16名残疾人就业,个人缴纳税金20多万元。同年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李宝玉参加了XX县残联第一届会议,1996年参加了济宁市残联代表大会,XX年李宝玉参加了山东省第五届残联代表大会,并被推选为即将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残联大会代表。誓把荒山变绿林

 李宝玉的老家东仲都村基本属于丘陵。村北一座玉龙山,紧靠龙湾套水库,长期以来,由于管护不好,常年栽树不见树。如此成了李宝玉的一块心病。玉龙山直通龙湾套水库景区,如果治理好了,不仅能增加植被,保持水土,还会成为一个亮点。为此,他决心治理玉龙山,得到了村干部、群众的拥护。承包治理荒山,就算是正常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他还是残疾人,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少走弯路,李宝玉请来了林业、水利专家出谋划策。专家的意见拨云见日:开发玉龙山要有个整体规划,逐步实施。当务之急,一是截潜蓄水,引水上山;二是适地植树,即山顶松柏戴帽,山腰干果缠腰,山脚柿子樱桃;三是要解决牛羊啃青毁苗问题,确保栽一棵活一棵。只要坚持下去,三、五年之后即见成效。专家们还建议,玉龙山开发成功,还能带动周边绿化步伐,并可以形成干鲜果集散地和休闲胜地。

 说干就干,一期工程下来,李宝玉除了拿出全部积蓄外,又向朋友借了部分资金,共投资十八万元。主要搞了拦蓄项目——打了十几道堰坝,栽植柏树、柿子树各有一万多棵,大樱桃四千余棵。白天、夜晚,上山、下山,每一步对他来说都是异常的艰难。拿自己钱为群众办事的好支书

 采访中,李宝玉多次动情地提到,他今天的成功,如果没有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残联的支持帮助,生活中没有父老乡亲们的无私资助,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XX年,当圣水峪乡党委跟他谈心,打算让他担任东仲都村党支部书记时,李宝玉应允下来。他说:“心里就一个想法,党和政府给了我这么多,我得为社会和乡亲们做点事。组织让我挑这个重担,自己义不容辞。”

 当时的东仲都村是个十里八乡出名的烂摊子,人多地少,人口1102人,人均才0.42亩,是个贫穷散乱的库区移民村。李宝玉接下这副“重担”,家里人是反对的,妻子唠叨,“别人都干不了,你能行?这不是瞎折腾吗?!”宝玉笑着劝媳妇:“不就是比别人少条腿吗!还缺啥?你就看我的吧!”

 上任后,李宝玉立马就遇到了难题,经了解党员和群众代表,村里群众想修路,可村集体连1分钱的积累都没有。看着村里一筹莫展的党员干部,李宝玉作出了惊人决定:由他个人出资6.8万元,作为“村村通”工程的配套资金,咬牙把路修起来。短短30天时间,全长2150米的柏油路竣工通车,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XX年10月份,在县乡帮助下,积极争取到省国债资金6万元,李宝玉个人再次拿出7万元,为村里兴建水利配套设施1处,共建水囤3个,机房配电230米,管道700多米,解决了村北大岭130亩的农田灌溉。XX年冬干期间,乡里号召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李宝玉又抓住全乡在他们村集中会战的机遇,个人出资1万多元,买来了大樱桃、核桃苗7000多株,发展林果300多亩。为搞好果树管理,村两委坚持“让利于群众”的原则,采取“树随地走”的方法,果树谁栽植,谁管理,谁受益。为尽快发展林果产业,帮群众致富,李宝玉又带领村民到邹城市太平镇、滕州市山亭等地学习冬枣栽植技术,和太平镇小赵村赵树龙书记结成对子,请他组织技术人员为村里嫁接冬枣400多亩,改良8000余棵。2年时间,东仲都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林果专业村,仅林果业一项,村民人均增收300多元。XX年底,东仲都齐刷刷领了4块奖牌,“乡林果先进村”、“道路建设先进村”、“水利建设先进村”、“尊师重教先进村”。李宝玉还被市残联评为残疾人“创业之星”、“自强之星”。XX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经济带头人”、“优秀政协委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拄着拐“追来”的机遇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宝玉在电视新闻中得知,帮扶XX新农村建设的首批市直部门已圆满结束使命,第二批市直部门帮扶工作即将展开。这个消息让他眼前一亮:如果能有市里帮扶俺村,这可是个难得的机遇。于是,李宝玉拄着拐到处争取,先去乡政府,再找组织部,他还两次去市残联求援,听说来XX帮扶的有市政协,李宝玉又请县政协帮忙联系。“有心人天不负”。李宝玉用真诚和不懈努力“追来”了良好机遇,市里确定由市政协帮扶东仲都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XX年8月,市政协工作组进村后,积极协调资金30万元,硬化道理2300多米,村里实现了“户户通”油路。XX年12月份,原市政协主席王润廷到东仲都村视察帮扶工作,又帮助村里协调水利项目资金41万元,在北岭上修建起5个水囤,实施引水上山,改善农田灌溉600多亩。工作组还协调资金5万元,村里筹集配套资金6万元,建设了新的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彻底改变了以前党员干部找个墙根、寻个树荫、搬块石头,几个人跟前一凑就算过集体活动的窘境。同时兴建1000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娱乐广场,购置健身器材7套,让村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今年,工作组还向市教育局争取资金6万元,为村里小学购买了20台微机。倾注爱心扶危济困

 “我是残疾人,社会给予了我太多,现在是我回报社会的时候了。”李宝玉早在经营连锁店的时候,就曾帮助16名残疾人就业。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把村里的玉龙山建设成“XX县残联扶贫示范基地”,建成畜牧养殖厂1处,安置残疾人就业20多人。XX年,李宝玉向市慈善总会申请3000元,向团市委申请了2000元,把5000元的现金送到了村里考入XX学院的贫困大学生卢可手中。今年村里共有7名学生考上了大学本科,他每人奖励200元。李宝玉还为村里22户家庭困难的孤寡老人办理了“低保”,这些孤寡老人逢人便夸:“俺书记不孬,操心让俺们吃上了‘国家粮’”。每年的节日,李宝玉和村干部都会走访慰问老人,送米、送油、送去现金,他粗略算了一下,这几年光走访慰问老人所用资金就达7万多元。多年来,李宝玉不光帮助自己村的村民,外村村民他也不忘救济。西仲都村魏玉久,找了个残疾人媳妇,家境十分困难,他知道后当即送去1000元,以解燃眉之需。为了给南仲都的青年盲人孔超创造一个自食其力的机会,李宝玉资助他到济宁盲人按摩培训中心去学习。

 有句话,李宝玉一直记在心里:“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正是用自己的爱心和双手,不断地为他人的生活增添幸福和花香。

推荐访问:村党支部书记先进典型 汇编 党支部书记 事迹材料
上一篇:小学生一日常规儿歌
下一篇:中小学图书室制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