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对新闻报道影响

来源:新加坡移民 发布时间:2020-12-14 点击:

 新媒体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以社会新闻与娱乐新闻为例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传统媒体报道与新媒体报道两种方式的区别以及影响,同时以门户网站、微博、微信三个阶段的新媒体为例详细阐述了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闻报道新媒体技术(如 VR、AR)对新闻报道方式的变革以及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新媒体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1967 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 P ·戈尔德马克(P·Goldmark)在公开发表的一份关于如何开发电子录像产品的计划书中他首次提出“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在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定义新媒体时仅指网络媒体。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包括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宽带及手机网络带宽的极大提升,基于手机信息传播的高时效、表现手法的丰富以及触手可得的便利,使得手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外的“第五媒体”。

  新媒体的种类很多,但目前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

 在具体分类上,新媒体可分为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RS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对话链,博客/播客,维客,网络文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电子书,网络杂志/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纸/出版,手机电视/广播,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

 本文仅以目前最流行的门户网站(PC 端)新媒体以及手机端微博、微信为例进行阐述。

 二、新闻报道的本质与现状

  (一)

 、媒介及讯息的关系

 论说新媒体技术,先从媒体与信息的关系开始。“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在约半世纪前提出的一个轰动全球的观点,这个观点直到现在都一直被人们津津有味地探讨着。他说,媒介即是讯息,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因为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也就是说,麦克卢汉认为,媒介通过自身的技术传达和延伸人类的思想,这种技术本身在对人类环境影响和改变方面是主要原因。他打破了以往专注于媒介内容研究的学者们的观点。

 从这一层面上讲,在新媒体时代,最有价值的讯息不是我们传播了什么新思想、新内容,而是由于新媒体的使用,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文明迈向了新的进程。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手机、网络、数字广播电视的生活以及相对应的文化都是由于新媒体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而且,新媒体时代不单只是局限于单一的新媒体传播,它是在不同的新媒体交互下完成的。每一种媒体的组合都会产生一种新的媒体,并随之产生新的媒体的体验、新的文化、新的生活环境。可以看出,传播内容的性质、内涵是取决于采用了何种新媒体技术。这也就是“媒介即讯息”的含义。

 “网络时代”实现了技术创新媒介的伟大飞跃,人类步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新媒体应运而生,繁荣和活跃了传统的媒介形式。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主要载体,这里主要以其承载的平台进行分类。

 (一)移动客户端。移动客户端的主要承载工具是手机。在这里,仅以手机媒体为例进行研究。据新浪科技消息,中国手机用户总数在 2013 年首次超过 10 亿。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当然,从现状上看,手机本质上是个人随身工具,手机作为媒体与大众媒体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私属”与“公有”,手机作为传媒介质对每个受众个体而言个人归属感特别强,而大众媒体介质与受众之间仅仅是一种松散的联系。

 (二)网络媒体。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媒体范围很广,所呈现的形式也众多,无论什么新媒体、什么新平台都是用一个技术体系和网络进行传播的,也就是互联网体系。上述的手机媒体,也是基于网络媒体。此处的网络媒体,以电脑载体为例进行分析,所呈现的形式有如微博、QQ 空间等。

 (三)电视新媒体。电视新媒体应包括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打破了时间限制,也就打破了传统媒体典型宣传与媒介获得性之间的依赖性。无论身在何处,这些新媒体通过数字电视发射站使得信息可以任何时间都进行宣传,乃至反复宣传,做到“以频率取胜”。

  三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优劣势分析

 (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技术凭借其海量信息、覆盖面广、速度迅捷、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载体,其发展趋势如下:

 1、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比较成熟。新媒体是一种传播方式,新媒体带来的是传播方式不同。我国新媒体传播的硬件技术和支持条件已经成熟,特别是在通讯领域,技术上不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有几十项技术能够领先于国外发达国家。

 2、新媒体的接受群体普遍化。新媒体以锐不可挡之势给传媒业带来巨大变革。新媒体的出现,直接“夺”走了相当一部分读者。当然,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创制的虚拟世界更易于被青年人接受。据调查,30岁以下的网民他们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运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借助即时通讯工具联络、交友,参与讨论、娱乐、购物活动等。

 3、新媒体的传播效果作用明显。在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新的传播方式中,强调人与产品交流互动的方式成为新传播方式的重要部分。相较于传统电视媒体自上而下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网络使得受众成为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主导者,每一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方,也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超级女声的成功已经有力地证明了,网络是最具人气的渠道,最近人气大热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传统媒体思维来看,它其实并不具有成为热播片的潜质,无论是播出时间还是作为“纪录片”的这样一种定位。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却引发了网友的疯狂点击,成为微博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持续发烧。

 (二)新媒体技术在新闻报道上的优势、劣势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手段在信息化传播领域的优势日益显现,相对于传统平面媒体,移动互联网主要有以下优势:

 1、速度快、更新快,信息面宽量大。得益于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和通讯技术,新媒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做到即时传播,因此成为发布重要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而被称作“第一时间媒体”。同时,前后链接,背景进度、观点交锋、左右延伸拓展十分便捷,专题成型快速。虽然初始时仅是碎片化的集纳,但架不住成“规模”,能够提供近乎无限的信息量。2010 年,当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确认“曹操墓”之后仅1 天,新浪博客多达 12.7 万篇,而纸质媒体报道仅有 42 篇。

 2、环境相对宽松。虽然眼下对互联网呈收贤态势,大力整顿互联网谣言,但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发声环境较平面媒体而言宽松许多。从近期一系列热点可以看出,这种情形下更易表态或者表达想要讲述的内容,容易出有观点的新闻。在新媒体平台中,任何人都会成为信息的原创者或者新闻舆论的起点。2008 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和印度孟买恐怖袭击、2011 年因日本核污染引发的“盐慌”等,都是由微博和推特等首先发出相关信息。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和信息采集、信息传播更具大众化,以致呈现出全民传媒趋势。

 3、手段多样、文字信息外还有声音、视频。相对于传统的传播渠道,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形成立体化格局,将信息融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整合各种传输渠道和多样接收终端,实现了文字、声音、视觉之间的自由转换和任意穿越。近年来,央视通过网络、手机同步直播春节联欢晚会,为海内外网友提供开放的视听、互动平台。此外,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强化舆论的多元性,使“舆论不再一律”。

 4、参与性互动性强。发评论,转发评论,做调查迅速可见。随着各种移动终端载体的普及,以及信息制作传播门槛的降低,人人都可能成为记者、编辑、评论员。他们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发布者,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以其喜爱的方式发布、浏览、评论、回复和转发信息,自由地表达意见,宣泄个人情感,获取外界认同,不需要任何“社会外在角色的约束”。在这里,信息共享自由度高,传播者与关注者能够就某一话题进行快速交流、充分讨论。

 当然,劣势也不可避免:

 1、缺乏本土新闻,本土新闻多依赖于传统媒体。虽然有海量信息,但真正要找本地的新闻资讯,却很困难,笔者在徐州,如徐州新闻,如果没有照搬传统媒体的内容,乏善可陈。

 2、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公信力相对较低。新媒体的虚假报道多、转载报道多、控制手段滞后、舆论导向混乱,致使其社会公信力远不及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尚未建立有效的沟通融合机制,新闻素材使用不当,新媒体不善于运用传统媒体的权威信息。以至于目前的状况是:谣言与真相共存,炒得狠的东西,往往被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一锤定音。互联网的观点呈现虽然多元,但较多依赖于传统媒体“正音”。

 3、受众方面,大多为虚拟的 ID。传统媒体的受众则全是实实在在的人,因此,凡与“本土”二字挂钩的,如活动组织、公益形象,传统媒体都更为可靠,更有号召力。

 四 、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在转型过程中所作出的尝试

 1948 年,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

 文。在这篇文章中,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说、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即“5W 模式”。这个模式简明而清晰,是传播过程模式中的经典。

 在此章节,以徐州本地的三家传统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为例,从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三张报纸同属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报纸总发行量 30万份。2005 年,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决定对其所属的《都市晨报》、《彭城晚报》进行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消除“同城同母”的两张都市报同质化倾向,进一步明晰各自的市场定位,精准细分自己的目标读者群,全方位体现两报的差异性。根据新的定位,《都市晨报》定位为“新闻纸”,做大做强硬新闻,以新闻全景覆盖受众;《彭城晚报》定位为“消费纸”,以消费新闻、贴身维权、服务资讯为主体。目前,三张报纸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日报是机关大食堂,都市报是新闻大卖场,晚报是特色精品屋。在转型过程中,其传播的内容、途径均作出了尝试,传播效果明显,分述如下:

 (一)徐州日报

 《徐州日报》是中共徐州市委机关报,1948 年 12 月 10 日创刊,日发行量 12 万份,是徐州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泛的报纸,《徐州日报》面向机关团体、厂矿企业、部队、学校、医院及农村。

 作为一份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新传播技术的发展,使移动互联设备终端成为人们获取资讯、参与新闻生产的主力军,过去独有的信息发布权、解释权被空间稀释;现有的传播意识、能力、路径、平台,不能很好的适应传播需要;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没有较好打通,没有形成党报传播新力量。

 基于此,最近几年,《徐州日报》在转型过程中,作出了诸多尝试:

 1、报网整合。在传播途径上,《徐州日报》强调的是报网融合,此报对应的网站是中国徐州网。首先,他们建立了徐州日报和中国徐州网所有人员加入的 QQ 群,对双方获取的线索、话题、资讯等实行共享、共商、共推机制。注重在新闻报道中引入网络和微博中的网友评论、跟帖、使之成为相关报道的一种有效补充,一种相对独立的新闻元素,使报纸更加多元及时地听取读者和网友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丰富报道的内容,延伸报道的层次,拓展报道的深度。在报纸发布的所有公益广告中加挂报纸官方微博和中国徐州网官方微博的二维码,便于读者直接扫描进入。

 2、打造平台。《徐州日报》的一个特色新媒体产物为——“徐州发布”。他们在中国徐州网打造了一个徐州政府新闻发布的平台,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多方位传播。具体操作中,实行发布单位上线前的微博预告制度,同时利用徐州日报和中国徐州网的官方微博发布近期上线的单位和发布的主题,征求网友的意见、咨询、提问。在见报的新闻稿件中,将正式发布内容与答网友问的同步见报。

 3、优化形态。对于传播内容的改进,进一步细致规范报纸版式工作,比如,加强对版式布局的研究,探索建立新型图文关系。当然,他们重点加强了党报的文本再造。避免工作性和经验性报道,突出新闻现场感和直观性。

 通过一系列的转型升级措施,传播效果明显:一是发行量上,稳中有升。特别是在 2013 年发行上,每份报纸总价由原来的 280 元/年提升到 350 元/年,发行量还有小幅度上升;二是受众评价,普遍良好。徐州日报每周都有“工作动态”,刊发读者来信,读者的肯定是个说明;三是广告收益上。这是衡量一份报纸影响力、传播力比较直观的说明。2013 年,徐州日报对外公布的广告收入达到 8000 余万,比 2010 年增长了2000 万。

  (二)彭城晚报

 《彭城晚报》,1994 年创刊,一直凸显其信息量大,客观报道现实问题,敏锐捕捉追踪社会时尚与潮流,有思想深度,贴近生活,可读性强,平易亲民的办报风格和特点。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到来,影响力有所下降,特别是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对《彭城晚报》和《都市晨报》确定差异办报理念后,主打“消费纸”的晚报受到冲击更大。进入 2010 年后,《彭城晚报》提出的口号是转型升级,以领跑生活为理念,打造一张全新的新都市媒体。

 1、拓宽传播途径,成立 36524 工作室。为满足互联网时代受众对新闻选择的多元化要求,彭城晚报于 2009年年底成立“36524 全媒体记者工作室”。“36524”,即 365 天,24 小时。“36524 全媒体记者工作室”,致力于全方位、全天候为市民提供新闻资讯,将通过采编、传播流程再造,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等信息技术,借助网站、手机等平台,以新闻视角,全天候在线,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大家关注的新闻事件,提供本土化权威资讯,见证城市发展进程,丰富市民生活形态,同时为大家的参与互动提供立体的、多元的信息平台。

 2、打造传播平台,建立“新媒体事业部”。《彭城晚报》对应的网站为彭客网。彭客网是立足徐州的社区网站,为会员提供本地新闻、生活资讯和人际交流服务,为晚报报网融合实验搭建平台。同时,也为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实施“数字报业”战略摸索路径,寻求突破。在转型过程中,他们还将全媒体平台融入报纸中。比如,报纸上印出微信二微码,扫一扫就能用手机听现场声音,看现场视频。视频版,或是报业最大的革命。这一点,彭城晚报已经做出了尝试。同时,建立了“新媒体部”,整合编辑、记者、技术人员,更好地开发、利用报纸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平台。

 3、提升传播效果,以活动提升影响——社会公益活动、经营活动、大型采访活动。彭城晚报以徐州 MM 为主线的系列选秀、造星活动。先后实施了封面选秀、世界比基尼小姐大赛淮海赛区的比赛,与江苏卫视影视频道联办“我就是明星”大型选秀活动等,在受众眼中强化了晚报青春、时尚、进取的媒体符号,增强了传播力;强调互动、趣味、参与特色的各经营部门的活动,如旅游事业部推出的幸福快车、家居事业部的全市读者家居建材乐购会、商业事业部的风尚派对、汽车事业部的专业试驾委员会、金融事业部的金融理财系列活动,等等。一批大型异地采访活动,如走进基金总部、时尚城市非常 6+1 之旅、汉文化旅游同盟 24 城市探访等。通过此,拓展了晚报的品牌影响渠道。

 多种形式应对新媒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来自《彭城晚报》的一组数据显示:2014 年度,该报发行量接近 10 万份,读者对其“消费纸”的认同度进一步增加。

 (三)《都市晨报》

 都市晨报创刊于 2001 年 5 月 8 日,发行量超过 10 万份,2010 年广告收入实现 1 亿元,是徐州市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都市报,在持续推进创新升级中,他们秉持的是“本土全覆盖,互动无极限”的理念,力求“更丰富,更好看,更实用,更主流”。但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与挤压,也在考虑着转型升级。

 1、推出新闻客户端。此报目前的版面主体架构是,地方新闻+时政新闻+文娱新闻+体育财经+行业专刊+商家广告。在转型过程中,他们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推出新闻客户端。目前,都市晨报的微博运营良好,并有版面配合,吸引了几万粉丝。下一步,还将开通微信公共平台,提供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将来,还制作自己的客户端,安装在读者的手机上。

 2、新办网站,专属服务本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都市晨报在 2014 年年初,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快哉

 网,扩大传播途径。快哉网定位为本地的生活消费网站,全站以分享、交流、互动、互助为主线,以社区模式为底层构架,逐步向各行业、领域拓展,最终形成城市生活消费门户网站。该网站,上线第一年的重点是,制造网站影响力,无论是内容还是活动,均以吸引网民关注、扩大社会影响、塑造品牌形象为重点,做好网站可看性。第二年重点进行商业布局和网站的服务功能架构,增加实用功能,提高用户粘性,逐步从好看转为实用。第三年重点是做互联网商业运营布局,通过前两年的铺垫第三年收益应该明显。

 据《都市晨报》官方数据,2013 年度广告收入达到 1 个亿,逆市上扬。在报纸的市民喜爱度上,这张报纸主要以零售为主,徐州市区有 2100 余个报摊经销晨报,2013 年,仅零售突破 8 万份,比上年度略有增加。

推荐访问:新闻报道 影响 媒体
上一篇:江西新建卡丁车项目商业计划书例文参考
下一篇:幼儿园中班6月份工作总结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