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0-2020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科)(解析版)

来源:新西兰移民 发布时间:2021-04-19 点击: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 2018- -9 2019 学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文科)

 一、选择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①1953 年由我国首次提出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④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③

  D. ②③ 『答案』 A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 1953 年底,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完整提出。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①②③正确,排除④。故选①②③组合,故排除 BCD,选 A。

 2.我国现在正在全力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 提倡科学发展观, 古人也认为“ 君子和而不同” , 含义是“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 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 不同以相辅相成“ 。新中国建立初期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进行“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3)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4)邀请尼克松访华, 中美建交 A. (1)(2)(3)

 B. (1)(3)(4)

 C. (1)(3)

 D. (1)(2)(3)(4)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结合材料“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的思想可知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故(1)(3)正确,所以选 C;进行“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不符合“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的思想,故(2)错误;尼克松访华不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故(4)错误, ABD 不选。

 3.1952 年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做普通侨

 民对待,不当做外交代表对待”。这体现了我国的外交方针是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C 『 解析 』 “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做普通侨民对待,不当做外交代表对待”即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 『 答案 』 为 C 项。“一边倒”是指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 A 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排除 B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1953 年提出,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D 项。

 4.2018 年 6 月 9 日至 10 日,上合组织峰会在青岛召开,习近平在峰会上发表题为《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高度赞扬上合组织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上合组织是 A. 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B. 亚欧国家的自由贸易区 C. 亚洲国家多边合作的军事集团 D. 区域反恐政治联盟组织 『答案』 A 『 解析 』 上海合作组织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外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开放原则,故上海合作组织是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故选 A。上海合作组织并非自由贸易区,排除 B;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原则,并非军事集团和政治联盟组织,排除 CD。

 5.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一声明最早出自 A. 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 B. 1978 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C. 1972 年《中日联合声明》 D. 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 『答案』 A

 『 解析 』 “美国”“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说明是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属于 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内容,A 正确。1978 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是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B 错误。C 和 D 不涉及美国对于台湾态度问题。

 6.“图说历史”也是认识和解释历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下图,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酣畅淋漓的大笑被西方记者称为“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让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祖国 『答案』 C 『解析』 乔冠华是 1971 年参加联合国大会,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C 正确。A 是 1949 年。B 是 1954 年日内瓦会议。D 是 1997 年和 1999 年,故排除 ABD。

 7.从 1947 年 2 月到 1948 年 2 月,苏联先后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签订了贸易协定和支付协定,其意图是 A. 打造苏联为首的经济共同体 B. 应对东欧国家经济危机 C. 遏制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 D. 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时间和苏联签订协定的东欧国家可知,苏联的意图是打造苏联为首的经济共同体,故 A 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苏联意图是应对东欧国家经济危机,排除 B;欧共体建立于1967 年,时间不符,排除 C。北约在 1949 年建立,时间不符,排除 D。

 8.1945 年 5 月 8 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吹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B.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 C. 第二次世界大战,科索沃战争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答案』 D 『 解析 』 依据材料“1945 年 5 月 8 日,这一天德国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可知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中的“战争”恉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冷战逐渐开始,因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中的“战争”是指美苏冷战。故本题正确 『 答案 』 为 D。ABC 均不符合题意。

 9.从 1948 年到 1950 年,欧洲共有 16 个国家接受了美国 130 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 90%是赠与,10%是贷款。这一被丘吉尔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指的是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北约的成立

  D. 华约的成立 『答案』 B 『解析』 二战后,美国为控制西欧,实行欧洲复兴计划,通过赠与、货款援助西欧,该计划由马歇尔提出,又叫马歇尔计划。故 B 项正确。杜鲁门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是“ 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北约和华约是军事组织,ACD 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10.“2001 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声明: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该材料表明日本 A. 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增长 B. 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 要求获得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D. 日本民众与国际社会对立情绪增长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日本经济持续增长,排除 A;材料反映日本希望安理会改革,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选 B;日本要求获得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排除 C;“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但没有反映不满情绪增长,排除 D。

 11.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欧洲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一方面在维护美欧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通过北约,通过美国在西欧的驻军和核武器来“保护”西欧安全。这说明了 A. 西欧与美国之间结成军事同盟 B. 西欧与美国之间既依赖又竞争

 C. 西欧国家已彻底摆脱美国控制 D. 美国在西欧的政治地位已丧失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一方面西欧增强自身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依靠美国来保护自己。可以看出西欧与美国之间既依赖又竞争的关系,B 项正确;A 项的表述并不全面,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A 项;西欧国家通过北约、美国来保护自己表明西欧国家并没有彻底摆脱美国控制,也说明美国并没有丧失在西欧的政治地位,CD 项错误。

 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冷战”下的世界

 B. 大国博弈下的国际关系 C. 第三世界的兴起

  D. 两极对峙格局的瓦解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图片涉及到欧共体的成立、柏林墙的修建、中美关系的改善、第三世界掀起的不结盟运动,这些都是战后美苏冷战国际格局的表现,只有 A 选项能够全面反映图片的信息,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不能体现大国之间的博弈,因此 B 选项不能全面反映图片信息,错误;C 选项错误,“第三世界的兴起”与“不结盟运动”有关,不能全面概括四幅图片表达的主题;D 选项错误,两极对峙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与材料中四幅图片表达的主题无关。故正确 『答案』 为 A 选项。

 13.北约官员 2011 年 3 月 31 日说,北约当天正式从美国手中接管了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全部指挥权。北约是“冷战”的产物。“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是 A.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B.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阵营 D. 亚非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兴起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是多极化趋势加强,正确 『答案』 为 A。1971 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冷战结束的 1991 年时间不符,B 错误。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阵营是冷战结束前的表现,排除 C。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都是发生在冷战结束前,不符合题意,排除 D。

 14. 2014 年 5 月《纽约时报》中文网 l0 日刊登题为《中国把“门罗主义”用到亚洲》的评论文章指出,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可能会试图把美国挤出亚太地区,就像美国在十九世纪把欧洲大国挤出西半球那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 中美实行了亚太地区利益新平衡 B. 国际格局形成中美两极争夺局面 C.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中美冲突的必然性影响世界安全 『答案』 C 『 解析 』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给信息“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可能会试图把美国挤出亚太地区”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进一步的强大,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多极化趋势进一步的增强。C 项说法正确,ABD 三项说法可以排除。本题 『答案』 为 C。

 15.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A. 精耕细作的传承

 B. 人地矛盾的显现

 C. 稻麦种植的减少

  D. 技术交流的增加 『答案』 A 『 解析 』 由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A 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B 不正确。CD 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16.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A. 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B. 没有科学可信性 C. 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D. 源于农民的无知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自然气候对农业的重要性,这些农谚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故 A 正确;这些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 B 错误;农谚不属于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 C 错误;农谚不能说明农民的无知,故 D 错误。故选 A。

 17.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C.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答案』 C 『解析』 中国古代文化异彩纷呈、源远流长,这些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均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发展基础之上。“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由材料“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的信息可知,“卦”的出现,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故 C 项正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八卦”问题的研究仅是国文化的一部分,故而不能以偏概全 A 项错误。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方法很多,如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依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而《夏小正》是现存的有关“夏历”记载的重要文献,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故 B 项错误。“八卦”是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其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并非起源于象形文字 D 项错误。

 18.明初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这表明 A. 私营手工业的赋税沉重 B. 官营棉纺工场掠夺原料 C. 农户直接使用棉纱缴税 D. 棉布逐渐取代麻布地位 『答案』 D 『 解析 』 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棉花的种植,“织布人家罢缉麻”,加工成棉纱去销售,表明棉布逐渐取代麻布的地位,正确 『答案』 为 D。材料显示征税但不能表示赋税沉重,排除 A。材料无法显示官营棉纺工场掠夺原料,排除 B。从“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

 棉纱”可知道卖棉纱交税,C 错误。

 19.《周礼•考工记》载:“凡攻(从事)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陶工制坯)之工二。”。这反映了周朝官营手工业 A. 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B. 产品单一,生产同质化 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 C 『 解析 』 由材料可知,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分为“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六个过程而且都有专门的人负责,可见当时手工业生产已经呈现出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正确 『答案』 为 C。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生产标准...

推荐访问:高台县 张掖市 甘肃省
上一篇:2020-2020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下一篇:有关保安服务承诺范本合集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