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来源:新西兰移民 发布时间:2020-10-12 点击:

  20XX 报 告 汇 编 Compilation of reports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学校所在省份 广西壮族自治区 学校所在市县 河池市环江县(市县)

 学校名称 明伦中学 团队名称 五香明伦校本研修团队 团队成员 卢成伟、莫春蕾、莫丁蓉、卢永定、蒙俊杰、莫金糯等 11 人 一、课例信息 课例名称 中考作文专题----作文开头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主讲教师姓名 莫丁蓉 教龄 26 课型 □概念课

  □活动课

  □技能课

 □复习课√ 教材版本 语文版

 中考作文复习专题---作文开头 二、开放式课堂观察分析记录 (不够可自行加页)

 观察者姓名 蒙俊杰、卢成伟 观察时间 2012 年 09 月 26 日 第

  5

  节课 实地情况 导学案运用情况 直接感受 方法笔记 分析与思考 教学秩序井然 按导学设计进行教学 分组让学生写作时,每组成员都能踊跃参与到组内的讨论当中来。也体现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团队精神。

 田野观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才是真正的课堂。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您认为本节课中授课教师做的最好(或最不)

 好)的地方(请用叙事的方法描述当时的情境)

 是否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运用到其他课中?(请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当时的情境:分组让学生写作时,每组成员都能踊跃参与到组内的讨论当中来。

 创设情境(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更有利于教学。

 授课教师的做法:分小组让学生合作学习 具体经验(我将采用这样的方法):

 1. 创设好课堂情境; 2. 分小组让学生合作学习。

 事态的发展:学生分小组写作,积极讨论。

 三、聚焦式课堂观察记录 1. 教师提问类型观察 观察者姓名 卢安佞、李成敏、卢成伟 观察时间 2012 年 09 月 26 日 第

 5 节课 提问类型记录单

  记号记录 频次 比例 问题 类型 是何类问题 18 18 64% 为何类问题 2 2 7% 如何类问题 7 7 25% 若何类问题 1 1 4% 问题总数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提问类型分析的结论与建议 结论:

 由提问记录单发现的问题:

 原因分析(可结合当时课堂情况):

 1. 是何类问题比较多, 1.授课老师给学生讲 7 种作文开头的方法的概念,讲述理论性比较强。

 2. 如何类问题很少, 2. 授课老师在讲课时善于抛出问题,设置悬念,并留出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 . 为何类和若何类问题特别少。

 3.可能是在时间的安排上有点不妥当,导致课堂的拓展的时间就少。

 建议:

 描述问题发生时的情境:

 改进方法:

 1. 老师在讲是何类问题很多,然后学生生就直接照课本念,学生就不用思考。

 1.老师提问学生对每一种概念的理解,并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尝试。

 2. 老师的九种方法都讲得很详细,特别是对排比式开头的讲解,然后就叫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对这个进行演练。

 2.老师在简单讲完几种开头后,不一定叫学生一定要“排比式”方法练习,不妨鼓励他们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尝试,这样避免平时的作文产生方法雷同式的开头。

 3. 课堂的延伸可以再联系到某年的中考作文题目的开头。

 3.老师可以在班里把好的好的开头多展示,再由学生进行评论。

 4. 老师是何类问题太多, 学生思考的余地少 4.减少如何类问题 5. 老师总担心学生不懂 5.加强如何类问题提问 6. 农村学生作文功底差 6.尝试若何类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2. 课堂对话类型观察 观察者姓名 莫春蕾、卢成伟 观察时间 2012 年 09 月 26 日 第 5 节课 课堂对话记录单

  记号记录 频次 比例 教师挑选回答问题方式 提问前,先点名 6 6 35.3% 提问后让学生齐答或自由答 6 6 35.3% 提问后,叫举手者答 5 5 29.4% 提问后,叫未举手者答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总计

 学生回答方式 集体齐答 3 3 17.6% 讨论后汇报 5 5 29.4% 个别回答 8 8 46.1% 自由答

 无人回答 1 1 6.9% 总计

 教师回应方式 肯定回应 9 9 52.9% 否定回应

 无回应

 重复学生回答并解释 6 6 35.3% 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 2 2 13.8% 总计

 提问类型分析的结论与建议 结论:

 由课堂对话记录单发现的问题:

 原因分析(可结合当时课堂情况):

 1. 提问学生面不够广,差生未得到足够重视 1.教师应多环视、扫视、注视注意低头不语的学生。

 2. . 学生合作学习不大活跃 2.分组不合理,缺乏知识、能力的合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理搭配 3. 3.

 建议:

 描述问题发生时的情境:

 改进方法:

 1. 老师提问,很多学生有答题想法,但不敢率先举手答题而左顾右盼,有徘徊观望思想。

 1. 多鼓励性点名提问差生 2. 有些小组各个成员都积极参与讨论,而有些组则不知所措,充当看客 2. 根据学生知识、能力、性格、趣味等因素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 3. 小组讨论较仓促,点评问题欠力度深度 3.留足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四、结构式课堂观察记录 观察者姓名 陆定展、卢永定、卢成伟 观察时间 2012 年 09 月 26 日 第

 5 节课 案例长度 43 分钟 采样间隔 30 秒 S-T 数据收集记录单 (备注:请在表格中填入“S”或“T” )

 分钟 30 秒 60 秒 分钟 30 秒 60 秒 0 T

 T

 26 T

 T

 1 T

 T

 27 S

 T

 2 T

 S

 28 S

 S

 3 T

 T

 29 S

 S

 4 T

 T

 30 S

 T

 5 T

 T

 31 S

 T

 6 T

 S

 32 S

 S

 7 T

 T

 33 T

 T

 8 T

 T

 34 S

 S

 9 T

 T

 35 S

 S

 10 T

 T

 36 S

 S

 11 T

 S

 37 T

 S

 12 T

 S

 38 S

 S

 13 S

 S

 39 S

 S

 14 S

 S

 40 T

 T

 15 S

 T

 41 S

 T

 16 S

 T

 42 T

 T

 17 S

 S

 43 T

  18 S

 T

 44

  19 S

 T

 45

  20 S

 S

 46

  21 T

 S

 47

  22 T

 S

 48

  23 S

 S

 49

  24 T

 S

 50

  25 S

 T

 51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S-T 图

 Rt-Ch 图

 S-T 分析结论与建议 结论:

 由 由 S-T 图和 Rt-Ch 图发现的问题:

 原因分析(可结合当时课堂情况):

 1.S-T 图前进 20 分钟教师行为为主。

 1.教师传授知识、技艺、方法。

 2. Rt-Ch 体现民主平等课堂对话模式 2.这体现了复习课讲练结合特点。

 3. 3.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建议:

 描述问题发生时的情境:

 改进方法:

 1. 互动到位,但学生略为被动学习 1.可分析例子入手,调动积极性参与 2. 课堂较为具体,但略为抽象。

 2.可提炼浓缩经典、精华幻灯显示 3. 课前引入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 3.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 学生参与课堂缺乏主动性 4.鼓励学生方式多样化

  五、授课教师课后反思记录 您认为本节课中您做的最好(或最不好)的地方(请用叙事的方法描述当时的情境)

 是否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运用到您以后的教学中?(请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当时的情境:

 1.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点拔回忆作文开头写法; 2.在实际训练中学生能学以致用; 3.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好。

 创设情境(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

 1. 用名言、俗语开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引起共鸣; 2. 在复习中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营造良好的复习气氛。

 您的做法:教师引导点拔—学生回忆回答—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练习—展示点评—小结 事态的发展以及是否实现预设的理想效果:

 能按照导学案完成复习课的教学任务 具体经验(我将采用这样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因为创设情境是一堂课的开始,是点燃学生激情的火把; 2. 学生成果展示点评,总结升华,因为它们是一堂课的亮点, 是发挥学生无边无际的想像力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若未达到理想效果,您认为原因是:

 我认为复习训练节奏有点慢,学生的激情不够高涨。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导学案的运用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如果效果尚佳,您认为原因是:/如果效果欠佳,您认为原因是:

 导学案的运用达到教学目标,因为设计导学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的的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的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的大小,胸怀的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太近 ,不可太近。

  与人太近了,常常看人不清。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不足,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的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

  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都是一种贪心。

  与人太近了,最可悲的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忘了回家的路。

  这世上,根本没有零距离的人际关系,因为人总是有一份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太近的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所以,人与人相处的太近了,便渐渐相远。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

  太远了,就像放飞的风筝,过高断线。

  太远了,就像南徙的大雁,失群哀鸣。

  太远了,就像失联的旅人,形单影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的变化之中,总是有一个难以忘记的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的情。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忽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忽然间远了,肯定是伤了谁。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思念;如果是一个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友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远,但也很近。

  最怕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句失真的谗言,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叠诱人的纸币,或者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深谷。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近,但也很远。

  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就是不远不近,远中有近,近中有远,远而不离开,近而不相丢。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太远的距离,只需要一份宽容,就不会走得太远而行同陌人;太近的距离,只需要一份自尊,就不会走得太近而丢了自己。不远不近的距离,多像一朵艳丽的花,一首悦耳的歌,一首优美的诗。

  人生路上,每个人的相遇、相识,都是一份缘,我们都是相互之间不可或缺的伴。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的的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的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的大小,胸怀的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太近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太近。

  与人太近了,常常看人不清。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不足,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的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

  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都是一种贪心。

  与人太近了,最可悲的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忘了回家的路。

  这世上,根本没有零距离的人际关系,因为人总是有一份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太近的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所以,人与人相处的太近了,便渐渐相远。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

  太远了,就像放飞的风筝,过高断线。

  太远了,就像南徙的大雁,失群哀鸣。

  太远了,就像失联的旅人,形单影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的变化之中,总是有一个难以忘记的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的情。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忽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忽然间远了,肯定是伤了谁。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思念;如果是一个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友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远,但也很近。

  最怕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句失真的谗言,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叠诱人的纸币,或者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深谷。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近,但也很远。

  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就是不远不近,远中有近,近中有远,远而不离开,近而不相丢。

  太远的距离,只需要一份宽容,就不会走得太远而行同陌人;太近的距离,只需要一份自尊,就不会走得太近而丢了自己。不远不近的距离,多像一朵艳丽的花,一首悦耳的歌,一首优美的诗。

  人生路上,每个人的相遇、相识,都是一份缘,我们都是相互之间不可或缺的伴。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推荐访问:分析报告 课堂 观察
上一篇:四川省乐山市公安局司法会计鉴定服务(第三次)竞争性磋商采购公告8104
下一篇:对于家乡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