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造力内隐理论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英语

来源:新西兰移民 发布时间:2019-08-05 点击:

  摘 要:创造力内隐理论是指一般公众(专家和外行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重要通过对创造力内隐理论的阐述,具体论述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
  关键字: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创造力培养
   正如我们所知,创造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和复杂,由于创造力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对创造力至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根据创造力理论建构的方式,有学者把创造力理论划分为外显理论(explicit theories)和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ies)。基于这两种理论之上的关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多方面的研究,创造力内隐理论概念的提出,为创造力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与传统的通过心理测验建构的理论相比,它更具有生态效度,大大拓宽了狭义创造力的概念,特别是对于教师来讲,因为教师与儿童接触的最多,教师所持有的关于创造性儿童的观念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教师产生这些观念的创造力内隐理论是教师掌握、运用的关于创造力思想和观念集合的一个特殊结构,它来自教师视角的非正式理论,大都是关于创造力的不系统的观念,而且可能不会轻易表述出来,但它在教师评价学生作品、行为以及选择指导方法和任务时会有意无意地运用并充当判断的标准,所以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可能会增强或抑制学生的创造行为。因此,通过对教师创造性内隐理论的探讨来加强其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 、创造力内隐理论发展概述
   创造力内隐理论的诞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早在1964年,Machinnon研究了不同等级创造者的特征。他要求三种创造力层次的建筑师根据Gough的形容词核对表(adjective check list)评价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通过比较发现,高层次创造者的最主要特征是:善于创造的、果断的、个人主义的、热情的、勤奋的、艺术的和进取的;而最低层次创造者的显著特征是:有责任的、真实的、可靠的、依赖的、有条理性思维的、容忍的、善于理解的等。与此同时,Torrance(1963)也使用自编的形容词核对表来研究教师的创造力观念,Barron(1968)使用Q分类技术研究创造性作家的特征,Helson(1980)研究创造性数学家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然而,直到1985年,Sternberg通过研究发现不同领域的教授和普通人都具有各自的创造力观念时,才明确提出创造力内隐理论这一概念。
   创造力内隐理论概念的提出,启发于Sternberg等人对智力内隐理论的研究。该研究创造性使用“社会效度”(social validity)方法对一般公众的智力观进行了调查,不仅开拓了智力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也为创造力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内隐理论是指一般公众(专家和外行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
   这种理论需要发现而不是发明,因为它们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人们不仅具有系统的创造力内隐理论,而且能用其精确地评估自己和他人,同时所做出的每一种解释至少都具有一定的聚合-区分效度(convergent-discriminant validity)创造力内隐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创造性有不同的看法,但一些基本元素却是相同的,这些元素既包括认知元素,也有人格和社会因素。具体地说,多数人同意创造性的个体善于“将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能发现事物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思维灵活”,“有审美力”,并且“不墨守成规”,“有创造的动机”,“好奇”,“敢于怀疑社会规范”。所以斯藤伯格曾明确指出,正因为内隐理论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所以需要去发现,而非创造和发明。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造力内隐理论实质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是个体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基于创造力内隐理论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及其影响因素
   在教育领域,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个体等方面。而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的提出,又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给予了更好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学会掌握并应用这种理论,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下将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论述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首先,应该指出教师具有这种创造力内隐理论的前提是必须具备发现这种理论的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清晰的反映。教师的创造意识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激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构建有利于创造力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识别学生的创造性成果,鼓励与创造力有关的个性特征和认知过程等等,都直接受教师的创造意识的影响。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创造意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其次,教师具备了这种创造意识,那么在一个理想的课堂中教师必须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推动者。
   通过大量学者的研究,总结出了这些对关于影响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方面如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激发孩子的兴趣、启发式教学、培养独立性、倡导创新的气氛、课余生活丰富等;相对不重要的有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知识分子家庭、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由此结果可以发现,人们比较看重个体创造力潜能的培养,而不看重家庭条件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最终要依依赖于教师来实现,而教师的内隐理论直接影响其判断和知觉,进而会影响其教学行为。
   再次,教师的自身因素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包括个人的教学态度,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实施的具体的教学活动等。
   正因为在一个理想的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因此,研究者对教师的创造力培养的内隐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教师认为大量的责任、时间的限制、教学基本技能的负担、缺乏知识和担心原则问题是限制其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5大主要障碍。Fleith 研究发现教师从3个方面描述了提高创造力的课堂环境:教师的态度、策略和活动。所谓态度就是不要给学生强加太多的任务和规范、让学生自由选择、提高学生自信、接受学生现状、提供学生意识到其发展创造力的机会;所谓策略就是合作群体、自由时间、艺术中心、变通方向、头脑风暴法;所谓活动就是自由回答活动、手工、创造写作、画画。而抑制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忽视学生的想法、教师控制和存在过多结构。还有的学者通过对教师进行了大样本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90%的教师认为创造力是可以发展的。他们认为培养创造力的各种方法主要有:建立自信、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家中能够自由选择、家庭的参与和支持、学习方法上有自由选择权、非正式的教学方法。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对积极推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指引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学会去掌握运用这种理论。
  三、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的引导者、帮促者,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以下重要从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所包含的三方面来探讨其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1.教师对创造性学生人格特点的认识
   教师对创造性学生人格特点的全面认识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凸显其个性特征。
   从国外有关学者例如朗科(Runco)、蒙哥马利(Mont-gomery)所做的有关用词语对学生人格进行描述的实验中总结出教师关于创造性人才共同描述的特点主要有好奇、有艺术气质、富有想象力、独立、革新、聪明、兴趣广泛、发明以及独创等。关于创造性人才的特点, 我国学者张庆林总结国内外研究, 认为创造性的学生常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兴趣广泛, 好奇心强烈; ②目标专一, 有毅力; ③独立性强; ④自信心强; ⑤情感丰富; ⑥一丝不苟, 勤奋好学; ⑦想象力丰富; ⑧喜欢提问, 不随大流。
   从上面教师对创造性学生人格的共同描述中可以看出, 教师对创造性学生人格的认识基本与专家的研究一致。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儿童的早期发展中, 其创造性人格并不是以专门化的形式出现的,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表现, 就可以因势利导, 有目的地对其进行培养和发展。
  2.教师对创造力成分的认识
   教师对创造力成分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国外有关学者对教师关于学生创造力成分的认识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没有完全认识到创造力的人格成分和环境成分, 人格成分几乎被所有被调查的教师所忽视, 他们提到的唯一的环境成分就是社会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而已反映出这些教师认为被社会接受或被社会认为恰当在培养创造力中是非常重要的, 而环境成分的其他方面如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环境却都被忽略了。
   因此,可以看出由于教师对创造力成分的认识不够全面的,当其对创造力持偏颇观点时, 他们可能只能确认学生创造力的某一个方面, 从而导致创造力培养的不全面。这就对教师恰当理解创造力以及增强教师职业发展提出了要求。实际上, 强调获取知识被认为是学校培养创造力难以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因。教师认为知识对于创造力是不重要的, 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学习知识, 这样, 知识的学习与创造力的培养就成了不相交的两条线, 所以减少教师观念中学校目标和创造产出间的差异, 也会增强教师在创造力培养中的有效性。
  3. 教师对创造性学生的态度
  教师对创造性行为的态度是偏爱还是抵制,直接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积极地态度是保证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源泉。
   一般的研究认为,教师对创造力学生大多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欢迎的、持鼓励开放的态度,他们能够全面了解创造性学生的特征,从而鼓励其发展。但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教师不欢迎创造性学生,并且经常把他们与破坏校纪班规相联系,教师认为创造性学生比普通的学生更具有产生破坏行为的可能性教师对创造性学生的偏见可能与其特征,比如独特性思维、与众不同、不受约束等有关,因为教师所偏好的学生特征则是听话、顺从、守纪律和学业成绩优异。众多创造性学生的特殊表现和需求对教师的精力和管理都是挑战,这些与众不同的奇思怪想的学生,经常会引起教师内在的不满和抵制。这实际上是教师能否容忍学生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和敢于主动“放权”的问题。
   因此,树立正确认识学生创造力的态度,对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给予更多积极的关注与引导,才会使其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挥与释放。
   同时,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创造力不可以传递,创造力是教不出来的。只有通过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学习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安全,给他们足够的发挥自身潜能的空间。此外,具有创造性内隐理论的教师必须具有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意识,在教学中不压制学生的思想活力,使他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具有不唯书、不唯上、不人云亦云的批判精神。这样才能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勇于超越前人的思维,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综上所述,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忽视和谴责只会阻碍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表现。因此,利用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不仅对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素质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认识并运用好创造力内隐理论,从而更好的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性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Sternberg R J.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isdo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3):607-627
  [2]Sternberg R J.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isdo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3):607-627.
  [3]Sternberg R J.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isdo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3):607-627.
  [4]李茵.内隐理论的历史视野与当代探索:概念澄清及方法考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4): 105.
  [5]黄四林,林崇德,王益文.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J].心理科学,2005,28(5):1243―1245.
  [6]Sak U. About creativity, giftedness, and teaching the creatively gifted in the classroom. Roeper Review, 2004,26(4): 216―222
  [7]Abdullah M A. Teachers’ perception of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students. A Dissertation, 2002. 423
  [8]谷传华.创造系统观及其对创造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5(3): 54―55.
  [9]初玉霞.国外有关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7(4)
  [10]黄四林,林崇德,王益文.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J].心理科学,2005,28(5)
  [11]王丹.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科教探索,2007,(11)
  [12]段若荧.创造力内隐理论与未来教师创造意识的培养[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29 (3): 87―90
  [13]黄四林,林崇德,王益文. 创造力内隐理论研究:源起与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4(6):715―720.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推荐访问:创造力 浅谈 培养 理论
上一篇:风吹柳花满店香【风吹柳花满园香】
下一篇:【广西高校多学科交叉渗透培养旅游人才探讨】 美西方对高校渗透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