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与扶贫故事征文

来源:中考 发布时间:2020-10-17 点击:

 扶贫故事 3 篇与扶贫故事征文 3 篇

 扶贫故事 3 篇

 【篇一】

 4 年的驻村工作,是我今生最值得珍惜的经历。2015 年 2 月,随着脱贫攻坚一声号令,xxxx 县的脱贫攻坚驻村扶贫帮扶工作拉开了序幕。我主动向单位领导申请去驻村开展扶贫帮扶工作,先后在 xx县 xx 乡 xx 村驻村工作 1 年,xx 镇 xx 村驻村工作 3 年。2020 年 2月,由于工作需要,我结束了驻村扶贫帮扶工作,难舍地离开了 4年的驻村岗位。

 2017 年 2 月 18 日,我们 5 个驻村队员开始第一天在驻村(xx村)村民小组走访。xx 村 174 户 421 人,由汉族、哈萨克族、回族、东乡族组成,居住相对集中。经过一个月我们走访了全部村民群众家庭,听取他(她)们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诉求、好的意见建议以及家庭发展意愿等等。同时了解到他(她)们的主要经济收入就是外出务工和土地流转,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想方设法让驻村老百姓如期脱贫,我们驻村按时间节点入户走访,召开村民群众会议,宣讲党的政策,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积极教育引导当地群众不因贫困而气馁、退缩、自卑,用行动诠释“人穷志不穷”的真正内涵,努力消除“等靠要”的思想,牢固树立自立自强、脱贫摘帽、勤劳致富光荣的浓厚氛围。

 扶贫先扶志,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鼓励贫困群众主动学技能、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36 岁的马建军以前靠泥工、木工,挣些零散钱,目前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扶下,办起了家居装修装饰和家具加工厂,生意走上正轨,家庭经济收入稳步提升,为致富带来了新希望。

 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只能是救急解渴,鼓励贫困户自我“造血”才能开流活源。脱贫户若吾山·托乎达汗是扶贫路上的一员,现如今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她通过手艺开办窗帘店脱贫了,生活得到了改善。

 我们通过开展走访入户,逐户排查针对不同家庭的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制定“一户一册”帮扶计划,精准施策,除了积极落实教育,医疗,低保残疾补助等各项帮扶性政策外,还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特色庭院经济,目前已经流转土地 780 亩,落实“三苗”工程,带领全村 58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入股有机面业,变身股东,年底分红,实现家庭年人均持续增收,有力促进了贫困户稳定脱贫。

 通过精准识别,实施精准帮扶,做到一户一策,重点盯住农村劳动力就业、农危改、产业发展、医疗等情况,拟出问题、责任、时效,找问题补短板,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帮扶。通过深入走访、积极申报,多方争取资金、项目覆盖,大力发展产业,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时至 2020 年,全村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全部实现脱贫。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驻村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今生最难忘的经历,更是我人生收获最大的时光。村民们勤劳的身影,平坦乡村小路,整齐的抗震安居房,照亮街道方便群众夜行路灯,充满绿色的杨柳,还有绿油油的庄稼……一桩桩、一件件,都像电影画面般在我的脑海里呈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参与并见证了 xx 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我感到由衷的欣慰,衷心祝愿驻村各族群众生活过得越来越美好。这就是驻村扶贫帮扶干部,深知职责神圣、使命光荣,必须全力以赴。当我回首走过的历程时,问心无愧,当展望明天时,我将以“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和更加激昂的状态去迎接新的工作和生活,书写更加灿烂的人生。

 【篇二】

 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倾诉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真挚的爱,今天,带着这种爱,我想讲一讲我的家乡,讲一讲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讲一讲我身边的扶贫故事。

 xx 锁钥,今又放光彩 xx 县 xx 镇 xx 村地处 xx 县城一百二十里之外,距 xx 镇政府 17公里,今天看来好像非常偏僻,面积上也只能称弹丸之地,但在古时,这里是通往漠北的唯一通道,三面衔山,一水环绕,黑河绕村而过,从石峡中直透居延海,恰如一把锁钥嵌在西北咽喉上,素有“xx 锁钥,要道咽喉”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如果您今天来 xx 村,村口宏伟大气的“xx 锁钥”牌楼、沧桑古老的汉长城遗址,一定会让您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而这些都离不开帮扶单位 xx 县税务局的精心帮扶:2015 年初,xx 县税务局积极协助 xx 村开展第四批传统文化村落申报工作,情况摸底、资料收集、登记汇总、申报资料完善……功夫不忘初心人,最终 xx 村申报成功了!xx 村由此成为 xx 省第 15 个、河西地区第 1 个传统文化村落。后来,随着项目资金的逐步拨付,xx 县税务局局长魏爱军又多次实地了解推进传统文化村落项目进展情况,积极为古城墙附近景观规划、外围环境整治等工作出谋划策,进一步推进文化项目落实落地。古时天险,如今重焕光彩。

 破落小村,旧貌换新颜

 如今的 xx 村村貌整洁,石峡风景优美,黑河水潺潺,胡杨叶翻飞,是本地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夏秋季节来这里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八九年前的 xx 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脏、乱、差”村,再加上 xx 村地处黑河北岸,土地多为盐碱沼泽,村社道路没有硬化,遇到天阴下雨,路面泥泞,村民出行都成了问题。

 xx 县税务局的帮扶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办法,最终决定从整治柴草、清理垃圾入手,逐步带动村民一起用实际行动改变村容村貌。帮扶干部赵杰、杨海龙更是“驻扎”在 xx 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白天和村民们一起干活,晚上就睡在村委会的平房里,三个月多月的时间,购置简易垃圾车、清理生活垃圾、购置铡草机、清理堆积的柴草、排查火灾隐患、整治居民点街道卫生、整治垃圾填埋场……他们马不停蹄,昼夜奋战,换来 xx 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后来,在扶贫项目的支持下,xx 县税务局又陆续对村社道路进行了硬化,现在,xx 村内客运班车停靠“零距离”,群众全部吃上自来水,水质达标,户户通电,广播电视户户通,网络宽带可通达,村内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广场,昔日的破落的小村庄,如今旧貌换新颜。

 回馈家乡,驻村也“助村”

 “我本就是土生土长的新坝人啊,回到我熟悉的家乡工作,更有干劲了。”2019 年 6 月 10 号,带着单位和党组织的重托,闫重亮作为驻村干部在 xx 县新坝镇东大村扎了根。驻村以来,他对全村建档立卡户、低保人员、残疾户等进行了全部走访,谁家条件好些,谁家有困难,谁家老人身体不好,谁家小孩正在学龄期,他在心里默默记了一本账。

 2019 年,结合减税降费工作,他用一口地地道道的新坝方言把减税降费各项优惠税收政策仔仔细细讲给老乡听。有些群众不理解,优惠税收政策跟他们有什么关系,闫重亮耐心讲解:“你看啊,国家为了提高你们的幸福感实行的易地搬迁项目就有优惠政策,你们住新房子,不用缴纳契税啊,省下的钱又能用来添置点家具,多好!” 2020 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闫重亮,大年初四就开始坚守在村口的值守点上。东大村地处山区,气候异常寒冷,没有帐篷,他和同事们迎着寒风在路口进行过往车辆的登记、来村人员的劝返等工作,寒风萧瑟,冷的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轮流钻进车里取取暖……驻村的日子里,施工现场、田间地头,他用脚步丈量着帮扶村的每一寸土地,也回馈着每一寸土地。

 精准扶贫,不幸变幸运 51 岁的 xx,是一个不幸而又幸运的人,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细细道来。xx 是我的帮扶户,几年前,随着肖师傅腰椎及咽喉疾病的日渐加重,逐渐丧失了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能力,一家人只好将原本

 富余的耕地转让给他人,仅留了 4 亩土地维持生计。因肖师傅所患疾病均为慢性病,常年花在买药上的钱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上 2015 年儿子肖翔被 xx 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读书求学费用支出越来越高,使这个家的负担日益加重,单靠 4 亩农田和妻子打临工的收入明显入不敷出。

 正当肖师傅为儿子的上学和一家的生计问题发愁的时候,肖师傅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成为了我的帮扶户,我和镇村干部积极协调,结合实际情况联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草原奖补,耕地补贴,四类低保,易地搬迁……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改变了这个贫困家庭的艰难处境,也使他们夫妇的脸上有了笑容。“现在儿子也毕业了,能养活自己了,我当护林员,一年也能挣几千块钱,日子松活多了,都是多亏了你们,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啊!”前几天去看望肖师傅的时候,他又笑着给我说。

 初心如炬,情暖扶贫路 “小张,这次入户你给你帮扶的老人带了啥好东西?你次次入户手都不空。”“也没啥,就是给老人带了些牛奶和鸡蛋!” “这扶贫工作啥时候是个头呢?真希望这些贫困户早日脱贫,都过上好日子!” “现在已经好多了,国家政策好,xx 村最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23 户、60 人,现在已经全部脱贫了。” ……

 这一幕,发生在我亲爱的同事们每次入户的途中,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大家在尘土飞扬的大班车里却总是聊得很开心。想想扶贫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个个一片茫然,精准扶贫、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扶贫手册等等一系列的概念跟他们所熟悉的税收工作相去甚远,为了尽快的熟悉扶贫工作,准确把握扶贫任务,他们进村入户了解情况、虚心向村干部咨询学习。几年来他们经常放弃休息日,顶酷暑,冒严寒,在乡间小道上穿行,入户走访,收集资料,核实数据,整治卫生,帮干农活,认真倾听群众心声,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准确制定帮扶计划,还有的同事自费购买米面油,爱心慰问贫困家庭……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雄壮举,有的只是一个扶贫工作者的忍耐、执着和担当,一次次真心帮扶,一句句嘘寒问暖,坚守初心使命,用心服务群众,他们用行动播种希望,也用行动收获着喜悦。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真情。有一种信念叫助力脱贫,初心不改;有一种热情叫参与脱贫,人人可为;有一种责任叫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扶贫工作任重道远,但我们初心不改,也必将不负韶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税务力量。

 【篇三】

 2019 年 1 月 16 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城市交通管理处副处长 xx 从首都 xx 来到川西高原,挂职担任 xx 县委副书记,负责脱贫攻坚、交通运输、招商引资工作。新的岗位,新的使命,新的环境,新的考验,他是怎么接受这些“新”挑战的呢?一起来看↓

 我是“新兵”先当“学生” 从成都到巴郎山这一路,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既有对藏区高原生活的担心,也有脱贫攻坚责任的压力。然而在翻越巴郎山、驶出隧道的那一刻,看着 xx 蔚蓝的天空、巍峨的雪山,我的心安定下来,决心为 xx 的脱贫攻坚尽好责、出份力。

 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手里有招。到 xx 后,我把熟悉县情、转换角色列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作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名“新兵”,必须先当好“学生”。初到 xx 工作,我认真学习了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文件、县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县政府工作报告、22 个专项扶贫年度计划等资料,第一时间熟悉了县情和相关工作情况,收获了很多“干货”。

 接地气才能增底气,动真情方能知实情。初步熟悉县情和相关政策后,我开始到部门和乡镇走访调研。4 个月的时间,我深入 21 个乡镇和贫困村了解情况,入户走访群众 200 余户。针对群众的诉求、乡村的困难,我在笔记本上记录了几十页。这 4 个月,我虽然透支了“体能”,但接“地气”、增“底气”、有“朝气”;了解的实情、汲取的养分、带来的思考,是一笔终身受益的财富。

 群众有“所盼”交通有“所干” xx 四面环山,山高路远,李白所作的《蜀道难》就是 xx 交通的真实写照,我也切身体会到了难在何处。

 xx 交通条件极为不便,进出县的主要通道虽是国道和省道,但公路等级都很低,除了通往丹巴县的通道较为平缓外,通往汶川县的 G

 350 线要翻越海拔 5040 米、隧道进出口海拔 3850 米的巴郎山,通往雅安市的 G351 线要翻越海拔 4930 米、垭口海拔 4114 米的夹金山,通往马尔康的 S217 卓小路要翻越海拔 4470 米、垭口海拔 4114 米的梦笔山,每到隆冬季节,许多路段结满暗冰,给车辆行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交通的原因,两河玛嘉沟、虹桥沟、结斯冰川抚边龙头滩等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虽然近年来交通设施不断提档升级,通畅水平大幅提升,但交通瓶颈仍然制约 xx 的经济发展。交通不便,让许多群众“出行难”,比如汗牛片区的 3 个乡镇,由于地处偏远,县城到乡政府需绕行丹巴县,车程更是达三四个小时之久。而美沃乡通往汗牛乡“美汗路”,有小半年都被冰雪覆盖,不能通行,需绕道甘孜州。

 这些问题让我倍感压力,同时也让我有了迎接挑战的动力。要改善 xx 交通现状,就必须突破瓶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切实掌握 xx 的交通现状,我实地调研县内各级道路建设情况。忍着高原反应的种种不适,4 个月来,我在崎岖的山路行程超过 3000 公里。站在距县城 60 公里的猫鼻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交通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在四姑娘山镇的现实条件下,如何让主干道绕开集镇的同时将游客留在景区,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G351 线曾是 xx“5·12”汶川特大地震时的生命通道,已是 3 月中旬的夹金山垭口仍然覆盖着没膝的积雪,车辆错车也是异常艰难,能否改善这样的状况;从县城乘车颠簸了 3 个小时左右,我终于到达潘安乡,而抵达窝底乡、

 汗牛乡和远一些的村还要更长的时间,一次出行就这样疲惫,这里 3个乡镇的群众每一次出行都这样辛苦,我们应该想办法改善交通条件,为偏远地方群众的出行提供方便…… 工作定了,任务明了,关键在落实。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交通枢纽突破年”工作部署,我积极督促县交通运输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各个重点项目正有序推进。S217 卓小路和 S450 理小路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施工;G350 线四姑娘山镇过境公路改线工程、四姑娘山镇至 xx 县城红色旅游公路、G350 线 xx 至丹巴公路升级改造工程等多项工程已经或即将开工;部交通定点扶贫项目逐步落实,“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也有序推进。

 脱贫攻坚尽心力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到 xx 时,我县正面临脱贫摘帽省级第三方评估。根据县里安排,我负责联系宅垄乡,为尽快了解脱贫攻坚情况,我实地走访宅垄乡的5 个贫困村、60 余户贫困户,与村民“摆龙门阵”(拉家常)、跳锅庄,深入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协调解决相关困难。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县于今年 4 月顺利通过了脱贫摘帽省级第三方评估。

 宅垄乡四明村是交通运输部定点帮扶的村,也是我联系帮扶的贫困村。这是一个高半山村,平均海拔 3050 米,居住着 400 余朴实勤劳的嘉绒藏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26 户 85 人,以发展苹果、花椒等经济作物为主。我到任之后,及时了解各个项目实施情况,并根据四明村的实际情况及群众意愿,进一步优化帮扶项目,确定并实

 施土鸡养殖、花椒种植、民宿打造、技能培训、厕所革命等 12 项帮扶内容。此外,我积极与县交通运输局对接,对四明村村道路面及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改造提升,为村民提供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推动产业发展,是推动脱贫的治本之道。沙棘是一种珍贵的经济林树种,被誉为天然维生素的宝库和“维 C 之王”。干旱河谷地带的 xx 县非常适宜种植沙棘。为发挥沙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动产业发展,我积极联系蚂蚁金服,确定了 2019 年蚂蚁森林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合作造林 xx 省 xx 县沙棘造林项目,协调公益资金 235 万元,在新桥乡 4 个村种植沙棘生态林地 5000 亩。该项目的实施,有力助推了精准扶贫,项目劳务全部采用就近原则,有 260 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沙棘成林后达到盛果期,采摘也将由当地农户完成,沙棘食品公司负责收集沙棘果,直接兑付到群众账户并成立扶贫基金会,建立扶贫基金账户。按照沙棘产品产生的经济效益,提取 1%收益用于精准扶贫,帮助贫困户解决日常生产生活需求。

 虽然来到 xx 才 4 个多月,但我把脱贫攻坚的使命牢记心上,把建设交通的责任担在肩上,把百姓安康福祉落实在行动上。在这个物质匮乏却富含精神的地方,在这个民风淳朴但群众却乐观向上的地方,每办成一件实事,听见老百姓说一句“卡卓”(藏语,意为感谢),我都感到无比踏实和欣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我将带着新时代交通人的责任和担当,继续在 xx 扎下根、俯下身,不当过客、不做看

 客,撸起袖子加油干,在脱贫攻坚和交通建设的战线上,磨炼意志、迎难而上、贡献青春!

 扶贫故事征文 3 篇

 扶贫故事征文 3 篇

 【篇一】

 我叫 xx,是 xx 市委统战部派驻到 xxxx 扶贫办的挂职干部。我是个土生土长的 xx 人,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毕业,都是在 xx 上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也长期在市级部门工作,几乎从来没有走出过 xx,没有到基层摸爬滚打过,身上一直少那么点“地气儿”。

 2019 年 4 月,受组织选派,我作为 xx 市第五批赴 xx 挂职干部团队中的一员,开赴祖国 xx 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开启自己职业生涯新起点的同时,也开始了自己“下基层”“接地气”的“补课”经历。

 盘点过去的一年,xx31 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已经去过 18 个,实地入户走访的贫困户超过 150 户。扶贫工作需要经常要到贫困户家实地走访,了解核实第一手情况,有时候一天要走十几户,而大多数这种访谈都是“一面之缘”,为了便于区分梳理每户的谈话记录,我习惯在访谈间隙用手机抓拍一些贫困户本人或者其家居环境的照片、视频。有时,我会把这些涉及一线扶贫工作影音资料,发到自己的微

 信“朋友圈”,往往会收获超乎想象多的“点赞”,再回顾这些“热帖”时,我发现总有一些瞬间让我感动,总有一些体会让我难忘。

 记录一:贫困户家的“标配” 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组照片,主题是“贫困户家墙上挂的才是人民心中的‘真神’”。在我随机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我发现贫困户家里基本都有一样“标配”,那就是毛主席、习总书记的肖像照,这些照片往往都挂在家中最明显的地方。

 在与贫困户访谈交流的时候,我多次询问过贫困户,这肖像照是村里给统一发的吗?所有贫困户的回答都是一致的:“不是,这是我们自己掏钱买的”。一张肖像照价格并不贵,也就是几元钱,但是作为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愿意心甘情愿地自己掏钱去买回来贴在家里,这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这需要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建设和享有幸福的主体,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正是因为我们党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服务的理念,人民群众才愿意发自内心地爱戴我们的领袖、才愿意一心一意地跟党走。

 记录二:出门相送的老大爷 记得一次我随同 xx 扶贫办领导在 xx 市的某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暗访,那天正巧赶上大雨,我们随机走进一户贫困户家,想接着雨势查看一下“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安全质量问题,实地看看房子漏

 不漏雨。80 多岁的户主老爷子见我们来了特别激动,一个劲讲党的政策好,待我们检查完转身出门的时候,老爷子非要冒雨送我们上车,一边送一边给我们抱拳作揖,不停念叨:“为了党的工作,这大下雨天的,你们还来,不说啥了,谢谢啊!谢谢啊!”我当时心里非常受触动,感觉自己只是做了一名扶贫干部应尽的职责,但人民群众却如此感激我们。

 我把这段视频发到朋友圈,配上了这样一段文字:“我们有最好的人民群众,他们特别朴实善良、特别勤劳节俭,特别知足感恩,作为公务员没有理由不服务好他们,作为执政党没有理由辜负他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落下一人。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和历史职责。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摒弃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照顾和施舍的错误心态。在脱贫攻坚上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服务的理念,抱着时刻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才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

 记录三:祭奠逝去的战友 今年 5 月 23 日,全国扶贫干部的“朋友圈”被 xx 这个名字刷爆了。xx 同志是中组部派驻 xx 扶贫的驻村第一书记,去年年底因车祸重伤住院,因伤势过重在治疗 4 个多月后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和 xx书记并不熟识,但碰巧的是去年 12 月底我和他一起参加了中组部组织的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培训班,成为了短暂的同学,永远的战友。

 这次培训课程质量非常高,我们 470 多名学员在 12 月 25 日结束培训后,信心满满归复各自的岗位,哪知道 26 日 xx 同志就在路上突发车祸…经历近半年的治疗,最终还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噩耗传来之时,我恰巧正在下乡访贫途中修车,自己心头也是一阵后怕,情绪特别不好。我挂职单位的处长曾经感慨,自己是转业军人,当兵没打过仗,没想到转业后打上仗了,打得是一场脱贫攻坚战。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从 2016 年至今 xxxx 已经有近 30 位干部牺牲在扶贫岗位上,全国总计牺牲了 600 多位干部,他们和 xx 同志一样,都是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再过半年时间,脱贫攻坚战就要迎来完胜时刻,希望这半年里,全国的扶贫干部在坚守岗位的同时一定要爱惜身体健康,注意交通安全,脱贫攻坚战胜利的一刻,贫困群众一个都不能少,扶贫干部也一个都不能少。

 转眼间,我已经来 xx 挂职一年有余,对比手机相册里的自己,通过一年多的磨砺,皮肤晒黑了、身材变瘦了,衣着风格由无框眼镜、衬衫、西裤、皮鞋这样的办公室套装替换为变色镜、防晒服、运动裤、旅游鞋这种便于走村入户的下乡套装。

 与照片上“外化于形”的变化相比,更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实现了“内化于心”的蜕变。以前在首都统一战线工作,打交道的多是各领域的党外代表人士,工作重心更多侧重在研究制定党的政策,在“务虚”上下功夫、在“面”上做文章;而在 xx 脱贫攻坚战线上工作,打交道的多是基层乡村干部和贫困群众,工作重心更多侧重在解决贫困群众具体问题困难,在“务实”上下功夫,在“点”上做文章。

 可以说,一年来的扶贫历程,弥补了我人生阅历和工作经历的短板,让我体会到了工作方法上的“虚实结合”、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脚下没泥,心中没底”,让我明白统战工作是特殊的群众工作,扶贫工作更是特殊的群众工作。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既要懂得如何去做“阳春白雪”般特殊的群众工作,又要懂得如何去做“下里巴人”般特殊的群众工作。

 助力 xx 脱贫攻坚的宝贵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拓展了我的工作思路,值得我为之荣耀一生。在剩下的不到一年的挂职时间里,我将把这份荣耀,转化为对扶贫工作的真情投入,扎实做好负责的各项工作,为巩固 xx 脱贫攻坚成果,建设祖国 xx 美丽风景线,继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二】

 xxxx 西岸 xx 山东麓,xx 市就坐落在这里。长期以来,贫瘠的大山犹如一堵隔绝外界的石墙,把 xx 人民的希望和富足生活挡在了“墙外”。如今,村民们已经搬进了新房,谁能想到,请他们住进新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提起扶贫工作,一航局在 xx 市挂职副市长的扶贫干部刘伟有一肚子话说,“来 xx 州之前,我就做好了心里准备。到了之后,还是被这里的贫困吓了一跳。”

 xx 市年收入低于 4000 元的贫困家庭有 1.2 万户,4.4 万人,超过当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贫困发生率达 38.1%。当地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多山地陡坡,耕地面积极少,许多村民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

 “村镇里没有优势产业,老百姓挣不到钱,经济落后导致居住环境也很差。”刘伟拿出一张照片,一个高脚双层木屋,是当地的传统民居,通常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这些木桩像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被人们称为“千脚落地房”。这种木屋属于农村危房,既不安全又不环保,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杂物,一到雨季,臭气熏天、污水横流。

 “千脚落地房”的千脚之上,有数千户贫困的家庭。一航局坚持样板引路,联合当地政府推行农村危房改造“清零”工作。危房改造之前,首先建起了样板房,其余的照着样本标准不断“复制”,修建排水沟,打造美丽整洁的现代村庄,让村居逐渐旧貌换新颜。

 农村危房改造“清零”工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当地群众思想保守,不理解、不支持拆改工作,一度让刘伟很是头疼。xx 市 xx 镇的村民王保红经常把山外的一些日用品带到村里置换成当地土特产,再拿到外面去卖,也算是见过一些世面的人。可就算是这样,他还是非常抵触危房改建工作。他家的“千脚落地房”建在悬崖边,说什么都不让拆,询问具体原因又是支支吾吾讲不清楚,似乎有所顾虑。

 刘伟没有放弃,天天上门说服,王保红最终被打动了,他说:“我一直害怕你们拆了房子就不管我们了,我们一家老小住哪儿啊?”刘

 伟一听这话若释重负,赶忙解释说:“你放心吧,危房拆改期间,山下安置点的周转房可供村民居住。等新房子建好了,再搬进去,新房保证比现在住得舒服。”王保红听后心里终于踏实了,当天下午他家的“千脚落地房”就拆除了。

 在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千脚落地房”的居民纷纷住进了砖瓦房。不仅住房安全得到了保障,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一航局还与当地农林部门协商,成立扶贫合作社,在新建村庄附近发展经济果木、投资养殖业,让闲置劳动力有活儿干。

 截至目前,xx 市实现贫困“摘帽”39515 人,占贫困总人数的 89.72%。完成住房安全等级认定 16465 户。生活环境改善,吸引了许多中小企业进驻,一年内就新增中小微企业 174 家,带动就业 882 人。

 看着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刘伟信心十足:“以前村民们都靠天吃饭,现在每户新房前挂着的一块块‘感谢共产党’的木牌。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这‘贫困’的帽子我们摘定了。” 【篇三】

 临近过年,xx 市 xx 县 xx 村的村民们山货生意更红火了,笑容满面的老杨不禁感慨道:“多亏了二公局的‘蓝马甲’啊。” xx 村位于 xx 县大乌江镇境内深山之中,虽然山川秀美,土特产丰富,但却因交通不便,村里贫困面貌年复一年,村民苦不堪言,村

 干部也束手无策,一条坑坑洼洼的村路竟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路上的“绊脚石”。

 项目部进场之初,当地村民们并不“买账”。按说修的是便民路、致富路,当地村民应该翘首以盼,可项目却屡遭碰壁。“不行,坚决不行,这段路挖了,村里那几十亩田里的水怎么进去?”村民反对道。要修新路需要先把原本坑坑洼洼的砂石路拆掉,可村民们一再阻拦,清理工作迟迟不能开工,这可急坏了项目负责人 xx,他已经前前后后跑了多次,依然没有任何进展。

 “走,趁着中午大家都在,解决问题也方便。”为了解决村民的顾虑,刚吃完饭的xx就拉着综合办主任xx进村了。这次他们直接“坐”到了村民家里,村民终于敞开了心扉:“前几年外面来人也是说要修路,结果我们前前后后忙活了几个月,原来的老路挖得七七八八,可修新路的事却搁置了……路没修成,原来的老路却毁了。”由于 xx村通往村外的山路地质条件差,道路又狭窄,每到下雨时节,塌方水毁更给现场施工增加不少难度,很多当地施工队伍望之却步,甚至还出现了“半途而废”的情况。虽说打通整个村庄这条 8.5 公里道路大家已经期盼了十几年,但真开始修,村民们还是顾虑重重。

 找到了症结所在,xx 当即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请乡亲们放心,我们先把灌溉措施做好,再保质保量地赶在娃娃们上学前完成任务,完成不了你们来项目部找我。”随后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看着眼前这位一片赤诚、信心十足的中交人,村民们总算点了头。

 说干就干,在 xx 县大乌江镇的第一个承诺能不能按时兑现,不仅关乎项目声誉,更关系到乡亲们能否早日脱贫。项目部针对这一情况,当即把修路扶贫作为央企的社会责任,先是和业主商量反馈村民实际诉求,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施工。施工过程中,技术员在保证施工图纸不变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征求村民们的意见,针对特殊地质条件,反复查阅资料制定优化方案,严把质量关。

 为了让乡亲们对质量信得过,也为了给村民创收,当地的剩余劳动力也被项目招入麾下,自己的路自己修,让村民们来监督道路施工质量,不但加快了施工速度,还加强了沟通,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热情的安质部部长老曹得知村里的特产在当地没有销路,主动在自己的朋友圈“免费营销”,乌江特产配着飞龙湖美景,还挺像那么回事。慢慢的,村里乡亲们见到穿着“蓝马甲”、戴着安全帽的中交人也热情了起来,不管认不认识总要停下手头的农活攀谈两句,甚至热情地给项目部的小伙子牵起了红线。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村子原来的砂石路终于变成了排水通畅、平整耐用的水泥路,村里水田的灌溉渠也赶在旱季通上了水。通车那天一大早,老杨就给项目部送来了一面印有“情系村民办实事,修桥造福暖人心”的锦旗,“自从你们来了,大车也能进来了,娃娃们上学也方便了。”说起这些开心的事,老杨乐的合不拢嘴。

推荐访问:扶贫 故事 征文
上一篇:2020基层党建工作计划例文
下一篇:主婚人致辞2020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