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综合实践课育人功能探究

来源:美国移民 发布时间:2020-09-19 点击: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课育人功能的探究

  有怎么样的教育,就有怎么样的后代,有怎么样的后代,就有怎么样的未来。为此,重视教育,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变革、完善教育,也就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学校德育工作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有效的整合模式,以致于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主动性显得苍白、空洞。“道德的根本是实践的”。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行为只能在实践中培养。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使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通过主题式的实践探究活动,其固有的道德认知水平、行为习惯,始终在多元的实践活动中,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不断发生自觉不自觉的交互碰撞而得到积极的提升和发展。因此,我们乐观地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拓宽了学校德育工作途径,也同时兼备了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积极自主广泛开发校外课程教育资源,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农村小学所处的环境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若把学生禁锢在狭小的课堂,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教育教学的设备设施十分薄弱,严重地制约着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因而造成了开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精心的组织与策划,缺乏有目的系统训练,可谓有其形而无其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谈不上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囿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领略祖国风光的无限美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的美好情操。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超越书本的局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劳动,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了解和接触,开拓学生视野,加深了对农民的理解和感情。这样就可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空间上的广阔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以确保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能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在实践中学生走入社会,贴近生活,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在教学中而展开呆板的教学,而是纵观学生的全面采取灵活的教学体系。

 例如,我县位于圣水湖畔,在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历史新时期,以“打造世界旅游景点”为目标,全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以为,这正是一部活生生的、具有多元德育功能的活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体验家乡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乐于奉献、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呢?首先,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查干湖博物案馆与旅游景点,让学生从一个板块中自主地感知家乡的昨天和今天,从中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我们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组成若干探究小组,开展《爱我家乡》的主题探究活动。活动中,学生积极深入工厂、果林、田间、居民小区,大胆走访村政领导、民营企业家、农业能手、文明家庭…… 其间,他们常常为那些鲜活的故事而激动不已。可见,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德育实践能力就在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是那充满时代特色的社会大课堂唤醒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同时也可见,德育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必须定位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求之上。

 二、充分开发校本资源,广开门路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以发展为中心,在活动中学习”出发,彻底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实施课程的做法,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长期以来,对于教育,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对人积极的教化、培养、完善、提升、发展等角度去正面认识,但使人困惑、失望,乃至痛心的是,教育却常常走上了它的反面。诚然,导致教育“事与愿违”的原因很多,从教育自身感性的层面看,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学校太像学校,我们的课堂太像课堂,我们的老师太像教师,我们的学生太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想象力、主体性、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必然会受到抑制。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比之社会课程资源,学校内部尤其是学生自身中林林总总而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素材,更体现问题的典型性、集中性和紧迫性特征。诸如学生的学习状况、行为习惯、人际交往、个性特长、心灵世界等,可谓千差万别,有时甚至是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是学校和教师本应关注,并加以立马研究解决的问题。而说教则无异于“隔靴搔痒”。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因漠视而致流失。善于捕捉这些即时性资源,根据其资源素材的内在特质,通过开展形式各异的实践性活动,通过身边的人、事、物广泛开展活动,进一步促进和巩固德育的教育功能。

 三、采取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发综合课的广泛的育人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及自主性给学生提供了真正放开手脚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既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也可以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能力及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和提高。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开始明晰了课程理念,逐步找到了综合课教师角色的定位。在实施过程中,开始与解放了手脚的学生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定主题,搞研究,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做“学问”。

 培养学生德育实践能力,其间的难点工作之一就是道德的甄别与评判问题。对小学生来说,这更需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有诸多的“痛苦”或“骄傲”经历。而这种经历恰恰就是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自我完善的精神食粮,也是学生道德品格和德育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的轨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以为,学生是课程资源的核心要素,要不断强化、提升其道德情感体验,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不断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力量。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每次活动后都要对自己进行比较全面的反观自照式的自我评价,将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尝到的酸甜苦辣以活动日记或“成长记录袋”的形式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直至活动尾声,其成长记录袋就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这时侯,学生回顾自己的活动历程,情真意切,深入灵魂,其道德情感体验也必然产生质的飞跃。在综合活动比赛中,许多教师都不同程度的从活动设计,小组实践、组织展示交流各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自我评价,磋商交流式同学互评,教师相机点评,注重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着眼于挖掘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潜能,利用“成长记录”式评价加强实践过程指导,帮助学生找问题,看亮点,学会在回顾中成长。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在活动中师生关系尝试民主性和合作性 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新的开掘。在一系列的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使师生、生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关系的民主性,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自身经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初步掌握了一种新的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会了如何去质疑问难、如何去主动探究、如何去分工合作。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学会了自主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能够更深入理解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和谐发展。这种学习体验和经验的获得不仅对于学科课程的学习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也会有深远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只要落实自主实践,追求过程价值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理念,则各种潜在的、显性的课程资源必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不断催开新时期的学校德育新花。

 对孩子成长的一种慈善

  人的成长,本质上是两件事情:做人与做事。现在学校内的课程由于过度关注升学,已异化为一件与做人做事关系不大的事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将做人与做事融为一体,在体验中成长,对目前学校教育结构的改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我们只因为该课程本身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性而切实地予以重视,并以极大的耐心与热情陪着学生完成其过程,这真是一种“慈善”,一种善莫大焉的“慈善”。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团队课程。在活动中,学生必须将自己个体的活动置于团队活动之中,通过对团队的尊重获取团队对个人的尊重,并以此建立友谊。通过个人的努力推动团队活动的进程,以此获得成就与团队角色的体验,并获得一种归属。

  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体验课程。体验的特质属“不言之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首先思考的是学生已有哪些知识技能与处于何种身心发展水平,其次思考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能用这些知识技能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然后在设定的时空中以任务推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一项任务的完成体验到学科课程中不曾有的困难与快乐,从而提高学生学科学习与学生交流的质量。

  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程序课程。程序的意义是“有始有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每一个活动的时间都不是40分钟,可能是半个月或一个月。也就是说,学生会用相当长的时间运用一个团队去做同一件事情,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

  ——金华市环城小学 俞正强

 要体现育人功效 凸显办学特色

  设置课程内容应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形成富有成效的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使学校朝着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避免“千校一面”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取决于学生而不是课程本身,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积累有意义的经验。如何处理好学生、教师、学校、课程四者关系关键在于我们课程内容的选择及项目设计。

  ——温州市第四中学 杨向群

推荐访问:浅谈小学综合实践课 育人 浅谈 探究
上一篇:“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工作经验
下一篇:浅谈科学管理工在程施工中理论与实践应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