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瘟疫与卫生民俗(上)/“尤物”是什么物?/宦官与太监的由来|古代瘟疫是什么病

来源:新西兰留学 发布时间:2019-04-25 点击:

  古代的瘟疫与卫生民俗(上)   文/陈书秀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瘟疫斗争中,把一些当令预防措施发展为民俗节日,不仅点缀着一年的工作节律,也引领着生活情趣,包括饮食、起居、服饰、旅游等,从中也展示了高雅的民族文化,除疫祛灾成为民俗节日的常见活动。
  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除国之祭天、家之祭祖之外,民间每岁首要饮屠苏酒以除疫气。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过年时人们有喝屠苏酒去病强身的风俗。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其酿方为将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疠疫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
  每年腊月,孙思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上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农历二月二为“引龙回”的“熏虫日”。农历二月二多在惊蛰前后,此时龙欲升天开始活动。《千金月令》记载:“惊蛰日,取日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明代刘若愚的《酌中态》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传说这一天是黄帝生日,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之引龙虫不出也。”除有“龙抬头”和“引龙回”的卫生习惯外,和正月三十“送穷”相接,二月二为“迎富日”。农村从这天开始田间劳动,家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农历三月三为上巳节,起自周公。汉成帝时,官民皆祓禊于东流水上,以水盥洁,祛邪疾,祈福祉。这一天住城中人踏青,在唐代上巳节皇帝赐侍臣细柳圈,云:“戴之免虿毒瘟疫。”后世小儿在清明戴柳圈也来源于此。
  
  “尤物”是什么物?
  
  “尤物”是指突出的人物,多指美貌的女子。词出自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且三代之亡,共子之废,皆是物也。女何以为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
  这段话的意思是:鲁昭公二十八年,叔向想娶申公巫臣的女儿为妻,其母劝他说:“且古时伯封三代的灭亡、晋太子申生的废立,祸端都是出在美女,你为什么非要娶她呢?她是一个天生尤物,足以迷惑人,假如没有完美的品德,必然会带来灾祸。”以此来看,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以尤氏三姐妹来写几个女人的命运,并不是偶然的。
  
  宦官与太监的由来
  文/三非
  
  很多人觉得,自古以来,“宦官”和“太监”就是一回事。严格来说,两者是有区别的。第一,最初的宦官不都是阉人;第二,“宦官”和“太监”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同一概念。
  “宦官”之称,古已有之。当时,人们把在皇宫中为皇帝及皇族服务的官员,统称为宦官。东汉以前,充当宦官的有阉人,也有其他人。东汉时期,宫廷之禁愈来愈严,于是太监一职开始“悉用阉人”。
  “太监”一词,最早见于辽代,是辽代政府机构中的官员。辽代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机构,均设有“太监”一职。元代承袭辽制,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并非尽是阉人。
  到了明代,太监才和宦官发生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者必是宦官,但宦官却不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中的上级官员,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
  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因为清代将侍奉皇帝及皇族的宦官都冠以太监之称,所以,宦官便同太监混为一谈了。

推荐访问:宦官 瘟疫 太监 尤物
上一篇:和�墓之谜 广东第一名墓
下一篇:【成语小故事,心灵大健康――固执己见/说话慢也是养生】 固执己见对劝阻不耐烦的成语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