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综合检测,,,中国政治史

来源:日本留学 发布时间:2021-04-29 点击:

 中国政治史

  一.单项选择题

 1. 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反映了分封制 A. 使亲贵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B.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C. 构架了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2. 每当白鹿原上发生大事件,族长白嘉轩都会召集原上所有的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责骂、鞭笞甚至驱逐出原。电视剧《白鹿原》的这些剧情,主要反映了 A. 宗法制的影响

 B. 分封制的影响 C. 世官制的影响

 D. 郡县制的影响 3.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承认土地私有

 B. 打击旧的贵族 C. 革除陈规陋习

 D. 强化社会控制 4. 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 沿用分封制

 B. 推广郡县制

 C. 采用郡国并行制

 D. 建立省制 5. 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以“中朝”驭“外朝”, 汉武帝此举措的作用 A.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B. 严厉打击了豪强势力 C. 削弱相权

 D. 有助于对各级官员监察 6.《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 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 C. 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

 D. 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7.“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唐

 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8.《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 A. 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

  B. 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 C. 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

  D. 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 9.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坚持“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 A. 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教训

  B. 契丹族对中原形成的严重威胁 C.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

  D. 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10. 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A. 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 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 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 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11. 有学者认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祖宗之法及其体现的制衡原则,反映着赵宋统治阶级政治智慧。下列项中,不能体现制衡原则的是 A. 实行崇文抑武,文官任枢密院长官

  B. 在宰相之外,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 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D. 实现广泛募兵的方式来组建军队 12. 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引发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 A. 丞相的废除

 B. 实施八股取士 C. 内阁的设立

 D. 军机处的设置 13. 19 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英国在市场扩张的驱动下发动了鸦片战争。下列条款出自《南京条约》并能反映上述动机的是 A. 中英协定关税

 B. 赔款 2100 万银元

 C. 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

 D. 派兵保护各国使馆 14. 据统计,1912 年的全国大选中,登记的选民占当时全国人口的 10%;民国初期,政党如雨后春笋,出现了大大小小 312 个政党。这说明,辛亥革命 A. 推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B. 使国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利 C. 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作了奠基 15. “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文中“新的方向”是指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无产阶级革命 C. 国民大革命

  D. 社会主义革命 16. “(民国)十五年六月,国民军入湖南,克长沙,吴佩孚来援,败绩,国民军遂下武汉,入江西,败孙传芳之兵,分军为左右,夹江东下。”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A. 黄花岗起义

  B. 北伐战争

 C. 辛亥革命

  D. 南昌起义 17. 1955 年美国记者鲍大可对某国际会议发表评论: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求同存异的建议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他确实以他的才干和个人通情达理的态度给各国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开罗会议 18. “这些(政治)制度的选择,都是中共领导人,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从历史中,从中国国情出发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这些“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是 A.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 邓小平的一国两制 C. 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 国台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指出:赞同台湾以“中国台北”名义参加亚洲开发银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等经济性国际组织。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得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台湾问题上 A. 力求早日实现祖国统

  B. 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 C. 既坚持原则又实事求是

  D. 主张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20. 邓小平在 1988 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说,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为左邻右舍服务。“它”是指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不结盟政策 C. “一国两制”方针

  D. 一边倒的方针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迎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王朝的腐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人民的反抗这种合力的作用,既注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又激起人们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探索。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史上杰出的革命人物和思想家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由此产生了新的合力运动。这种合力,已经不再是腐朽的清王朝和种种守旧力量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者的合力,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为新的历史主体的一方,与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为另一方进行斗争而构成的新合力。中国既已出现新的历史主体,就必然出现新的道路的探索。

 ——摘编自陈先达《历史合力与中国的道路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必然出现新的道路的探索"的理解。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关于抗日战争的起点时间: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 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

 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略罪行,强调“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据 2017 年 1 月 12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 年 8 月)

 材料三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试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美国总统罗斯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与次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 年,彭学枫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前往太原,向国民党阎锡山提出建立双方电台联系和晋陕通商,得到同意。在卢沟桥事变后,中共领导层的基本判断是,日军占领平、津后决不会就此收手,山西将成为日本下一步进攻的重要方向。不久后周恩来亲往山西,认为:“恒山山脉,绵延至桑干河右岸,颇利敌后游击。五台山脉山势最高峻,芟延极广,南北东西均不易突入,机械兵团尤难。"1937 年 9 月 30 日,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全部开往山西抗日战场,投入对日作战。

 ——摘编自于化民《中共领导层对华北游击战场的战略运筹与布局)

 材料二

 1940 年 9 月,德意日签订同盟条约,中国政府不失时机地展开外交攻势,推动中美英结盟来对抗日本。1941 年"12 月 9 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建议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协调各国作战。美国国务院认为蒋介石的建议“从理论上讲是非常正确的"。1942 年 1 月 1 日 ,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集会,中国多年的努力和愿望终于成为现实。

 ——摘编自胡德坤《中国抗战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八路军主力开往山西抗日战场的原因。请分别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史实为例,说明八路军出兵山西的主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中国多年的努力和愿望"及实现的标志性文件名称。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抗 8 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D 【解析】根据“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看出,分封的诸侯都是周天子本族的子弟,这反映出分封制的主要分封原则是宗法血缘关系,故 D 正确;同等的权利不符合史实,排除 A;材料并不是强调分封制的影响,故 B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B;当时没有垂直管理地方,排除 C。

 2. 【答案】A 【解析】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是按照血统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宗族制度,根据题干“族长……召集所有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可知反映的是族长与族员的关系,属于宗法制,故 A 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重要政治制度,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

 周王控制,故 B 项与题干无关;世官制指的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故 C 项与题干无关;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故 D 项与题干无关。

 3.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答案为 B;材料没有体现 ACD 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4.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管理,在地方上推广郡县制,B 项符合题意;秦朝废除了分封制,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省制始于元代,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5.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中外朝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割宰相的决策权,加强皇权,因此 C 正确,ABD 排除。故选 C。

 6. 【答案】C ...

推荐访问:通史 人教版 中国
上一篇:2021年高中语文第二轮复习语段综合强化训练(三)
下一篇: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202101260131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