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二课堂在医学生临床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08 点击:

张立刚 任小清 李意俊 陈伟 代梦 吴家媛

1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遵义 563000;
2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教务科,遵义 563000;
3遵义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遵义 563000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融合发展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早在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第二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新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教学形式更加灵活,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1]。医学院校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常规教学的有效补充,主要通过医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科研等技能[2]。自从2018年起,我们在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以问题为导向”的第二课堂活动,总共指导了4届口腔医学专业48名学生参与临床科研活动,这些医学生逐渐从对临床科研“零知识”到基本掌握了临床科研的原理和方法,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学会了以批判性思维看待临床科研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系统规范的培养流程。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医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医学生严谨的科研思维,拓宽了医学生的专业知识范畴,成为医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强化了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提升了医学生的临床科研创新能力[3]。

1.1 开展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势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口腔专科医院,其口腔颌面外科学是贵州省临床重点专科。作为大学附属专科医院,口腔医院拥有丰富的病例资源,医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同时,临床带教教师承担着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具备了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在临床教学中,我们坚持“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三大发展理念,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本科教学成果凸显。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现有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项,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项;
现有国家一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各1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
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一流教学管理团队1个;
现有省级教改项目93项;
近3届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1.2 开展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

口腔颌面外科学作为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相互交叉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发展较快,传统的课堂讲授、临床实习已经不能满足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二课堂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多样,有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适合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基于口腔颌面外科学临床科室和医学生临床课程学习特点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主要针对医学生进行临床科研方面的培训,在教学安排上比较灵活,可以采取板块化教学模式,不拘于特定形式,利用病案室、图书馆和网络资源都可以开展。

2.1 因材施教,促进教学相长

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自身素质出发,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医学是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需要善于归纳和总结信息[4]。在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二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医学生的自身特征和学习背景,我们有区别地组织、培训医学生检索和筛选文献,从中甄别优良文献并翻译文献,医学生通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翻译指南,掌握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熟悉最新研究进展;
同时,也可以根据医学生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发掘其学习潜能。例如,原发性口腔癌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病种,我们组织医学生进入第二课堂,将其适当分组,提前指定某一口腔癌相关领域(如病因、病理、标志物筛选、治疗方法、预后以及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机制等)作为研究方向,其中部分医学生对口腔癌局部复发机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学习了“癌变区域”“口腔癌发生的二元论”等学说,极大地整合了医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即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作为教师,既要做好常规教学工作,又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力求创新。为了取得更大的教学成效,教师应当了解医学生的自身特征和学习背景,选择医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组织教学。不仅需要将医学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心中有数,更需要深入浅出、删繁就简,予人“美的享受”,这对自己也是再学习和再提升。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达到的最高教学境界,是理想的教学状态,是每个教师教学的努力方向。

2.2 实事求是,培养科学精神

培养医学生努力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于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我们指导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同行研究,分析研究设计有无纰漏、研究方法有无瑕疵、研究结果是否能够完全支撑结论等,鼓励医学生针对潜在的问题或者存有异议的地方,与教师和论文作者进行切磋。

2.3 撰写综述,了解学科发展

通过查阅、学习、分析相关研究文献,将有价值的内容和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再次加工,尝试撰写医学综述,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好基础[5]。我们主要指导医学生查阅、学习、提炼与分析文献内容,将有价值的内容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讲解综述具体的写作要点、把握综述的选题方向和写作框架。例如,角化囊性瘤综合症是临床相对少见的遗传性疾病,严重者整个上下颌骨都被角化囊性瘤/角化囊肿占据,其治疗方式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我们曾经为多例角化囊性瘤综合症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范围广泛的囊肿行开窗术,范围较小的囊肿行刮除术,但术后病情容易复发,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6],这些问题引起了医学生的兴趣。我们进一步指导医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针对近年来角化囊性瘤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位点突变、分子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发表了相关论文。再如,口腔癌基因在口腔癌诊疗中的探索、靶向药物在口腔癌治疗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引导口腔颌面部组织修复等课题,也分别由医学生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均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医学生撰写综述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掌握了科学文献的查寻方法,通过学习文献,提高了信息归纳、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二是熟悉了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概况和最新进展,有助于整个学科知识的构建;
三是发现了相关专业研究的不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后续科研选题立项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四是培养了逻辑思维、科研能力和中英文写作能力,为后续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 翻译指南,掌握学科前沿

临床指南为医疗活动提供了科学建议和依据,其按照循证医学在现有医学基础上不断优化和管理[7];
同时,医学是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日新月异、不断涌现,需要适时更新和优化“指南”。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尝试与医学生一同解读国内外临床指南,对最前沿诊疗方案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加深了对本专业临床实践规范的认知。我们指导医学生翻译了多篇临床指南,包括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发布的《NCCN头颈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日本头颈部癌学会(Japan Head and Neck Cancer Society)发布的《日本头颈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等,并结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发布的《CSCO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寻求共性和个性,了解指南更新的程序,对规范开展临床诊疗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5 查阅病历,参与临床科研

依托我院丰富的病例资源,鼓励医学生参与临床研究。例如,我们建立了口腔癌大样本单中心的数据库,并联合国内4所医学院校共同参与了“科技部‘十三五’支撑计划”项目“3D打印颌面骨缺损修复体临床应用”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拥有完整的病例资料,医学生可以通过借阅这些病历资料了解其临床病理指标、肿瘤特征、手术相关数据以及预后情况。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安排医学生查阅临床病历、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如肿瘤体积、浸润深度、血管/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手术方式选择、患者预后等。经过此过程,使医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原发性口腔癌和颌骨肿瘤生物学特性的认识;
同时,医学生也学习了医学统计学方法,在数据分析中加以选择运用,如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析、生存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掌握使用统计软件,如SPSS软件和R软件等[8]。

2.6 发现临床问题,进行回顾性研究

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指导医学生对所发现并独立思考的临床问题,通过开展回顾性研究进行验证。以口腔癌为例,口腔癌伴有胃癌、食管癌等是发生于消化系统的一类特殊的恶性肿瘤,往往发现时因为已经在消化系统多部位发生癌变而失去手术机会。由于临床中这类癌症并不常见,缺乏大样本研究,我们指导医学生收集国内外既往这类口腔癌行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病例资料,并对其病理特征、远期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影响患者预后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对提高此类特殊口腔癌的认识具有积极作用。目前认为,口腔癌术后5年出现复发的可能原因是多中心肿瘤起源或者是新发肿瘤。与早期复发口腔癌相比,这类口腔癌术后晚期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危险因素以及预后情况仍不清楚。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指导医学生系统回顾分析了口腔癌晚期复发患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肿瘤特征、肿瘤危险因素、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为监测肿瘤治疗后复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案选择。同时,我们还借助多中心口腔癌样本数据库,开展了一系列回顾性的队列研究,包括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病理特征和预后,合并口腔癌患者手术、药物治疗效果分析等。

2.7 组织“学术沙龙”,构建科研交流平台

我们每周组织“学术沙龙”,让医学生自主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学习”,挑选合适的文献进行精读,选择问题开展讨论,培养医学生“发散性”和“批判性”的创新思维;
同时,组织医学生定期探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问题、探讨方法、交流心得,并在后续临床研究中加以修正和调整。经过如此训练,“学术沙龙”强化了医学生对科研规律的认识和思考[9]。

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二课堂主要在四年级和五年级医学生中开展,迄今累积指导了4届口腔医学专业48名学生。在口腔颌面外科学见习和实习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医学生逐渐从对科研“零知识”到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锻炼了科研思维、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学会了以批判性思维看待临床科研问题。在教学成果方面,8名医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发表12篇论文,12名医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5篇论文(包括临床指南解读3篇),10名医学生获得学校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并顺利结题,5名医学生获得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毕业后考取研究生32人(其中保研4人),参加临床工作16人。上述成绩表明,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在培养医学生临床科研能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深入开展下去。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医学生需要具备牢固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保持对科研和创新的高度敏锐性。目前,第一课堂是高等教育的主体,第一课堂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共性教育,但难以对学生进行科研素养、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培训;
第二课堂则可以开展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根据个性需要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起到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配合,达成培养人才的最佳模式[10]。

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具备较强的洞察力、保持对科研和创新的高度敏锐性,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有效地解决问题[11]。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注重基础共性教育,缺乏个性科学研究,限制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12]。筹划、组织、开展和实施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获得更佳的成效。

我们开展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经验包括:①选取已经接触临床课程的高年级医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学,保证教学效果,根据医学生的年级和知识结构水平优化教学内容的设置。②设置临床科室专职教学秘书,在教研室主任领导下组织、实施、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③获得医院相关经费支持,建立一个系统高效且学术氛围浓厚、软硬件设施完善的科研教学平台,保证有规模地、规范地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并逐步完善教学体系。④增加临床带教教师数量,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的教师全员参与临床带教工作,积极争取基础研究教师参与临床科学研究,开拓医学生思维,增加医学生知识面。

综上所述,在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过程中开设第二课堂,在培养医学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何根据医学生水平选择合适的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仍然需要在后续的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张立刚、任小清:撰写和修改论文;
李意俊、代梦:收集、分析和解释相关数据;
陈伟、吴家媛:设计和监督研究实施

猜你喜欢 外科学口腔癌颌面 《牙颌面发育与再生实验技术》出版发行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22年3期)2023-01-05《牙颌面发育与再生实验技术》出版发行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22年2期)2023-01-02“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22年3期)2022-10-12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口腔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口腔医学(2021年10期)2021-12-02吸二手烟会增加口腔癌风险学苑创造·C版(2021年9期)2021-09-17《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稿约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21年3期)2021-06-27快速康复外科在手术治疗口腔癌患者护理中的效果中华养生保健(2020年10期)2021-01-18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行外科学系对外科类住培专业基地统筹管理的经验探讨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20年6期)2020-12-06新技术可通过唾液气味筛查口腔癌医药前沿(2019年13期)2019-01-04浅析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的中医外科学实训课程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28期)2018-11-07推荐访问:外科学 口腔 临床
上一篇:城市轨道交通TOD开发热潮背后的策略演变研究
下一篇:解释语法的扩充与兼容——舒斯特曼解释理论探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