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教创美融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激励策略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7 点击:

李 燚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中,充分挖掘学科竞赛中的育人元素,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着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也更重视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高校学科竞赛评估思路中提出,参与竞赛评估的项目要进行筛选,来提高学科竞赛开展的质量和规范性[1]。《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学科暨学科竞赛白皮书》(2012-2017)中肯定了学科竞赛对高校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作用。2019《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培养高素质学生。教育部2022年教育工作提出,要办好各类学科竞赛,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类文件都明确了学科竞赛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也为本文创新学科竞赛激励策略研究提供制度的保障。

2019 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学科竞赛与培养方案融合,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高职院校着重培养掌握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强,具有良好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也更重视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但相关数据评价分析得出,高职大学生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但创新意识不足、审美观念不强;
在学科技能竞赛台上汇报时,演讲的内容有些平铺直叙,表述不够生动,缺少自己的见解。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注重专业技能教育、创新教育、审美教育,但三者的渗透和融合还存在不足。本文通过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阻碍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原因,提出以学科竞赛为链条和载体,树立“赛教创美融合”的理念,将教学、竞赛、创新和美育相融合,运用有效的激励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还从各个角度挖掘高职大学生的潜力,调动和发挥参与竞赛的自主性,让大学生在比赛中提升专业技能,培育人文精神、审美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指导经验,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利于课堂教学改革。

本文调查对象为浙江省7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共发放1000份问卷,收到有效问卷939份。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本专业学科竞赛的比例最高,达到41.07%;
对于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规划类、创新创意类,“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浙江省思政微团课大赛、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这五类竞赛大学生感兴趣的比例为22%-30%之间;
对于艺术类、体育类、语言类、信息素养类技能大赛,大学生感兴趣的比例在13%-20%之间。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动因,依次为提升综合素质、获得成就感、增加就业机会、体验比赛过程、自我展示的平台、获取创新类学分;
阻碍参加竞赛的原因有,没意愿参加、个人精力有限、组建团队有困难、缺乏自信心、无法及时获取竞赛信息等。

根据高职院校三个年级段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访谈结果来看,大一的学生提出:参赛的动力源于高年级的学长经验分享,但学校的学科竞赛宣传力度不够,对获奖学生的奖励太少,希望学校根据竞赛级别提高获奖金额,并获得校级优秀评选资格。大二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业压力大,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科竞赛上,而且在学科竞赛的组队中,难找到兴趣、能力相同的队员,如果学科竞赛获奖的同学可以优先评选先进个人,获得入党推优资格、创新类课程学分、综合素质测评加分,参赛的吸引力就会更大。大三的学生面临就业找工作,忙于做简历、参加招聘会,学科竞赛关注少;
部分男生认为,如果是省级或者国家学科竞赛,还是会努力参与,享受备赛的过程,但希望学校能加大对获奖者的宣传力度。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有部分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视角,提出高校学科竞赛目前的状况.如李家卓等[8](2022)从学科竞赛开展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研究视角,提出高校大学生群体参赛动力不足,科技创新活动发展不平衡,指导教师未能及时提供专业指导,科技创新竞赛作品新颖程度不够。高咏泽等[6](2020) 从不同专业间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情况分析的研究视角提出,大学生获取不同类型的学科竞赛参赛信息的渠道少,获得奖项难度大;
学校给予的奖励力度不大。李惠杰等[5](2020)从参与学科竞赛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的研究视角提出,多数学科竞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
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激励机制不完善;
存在激励措施单一,需求分析不足,缺乏针对性;
参与学科竞赛迷茫,考核评优不多,缺乏竞争性。王凤莲等[7](2017)从采用激励与反馈关系去分析二级学院、指导老师和学生参赛的情况的研究视角提出,运用学院、老师、学生三者的反馈关系图,了解学科竞赛目前参与情况,运用激励机制对二级学院、指导教师、学生分别进行加分,达到激励效果。

从以上调研结果和文献资料来看,高职院校需要创新学科竞赛的管理模式,制定有效的激励策略,提高大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参与度,保证学科竞赛的质量。

(1)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高职院校学科竞赛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在培训和参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展现了“综合素质过硬、专业技能很强”的成效。同时,教师通过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思维转化能力和创新审美能力等,既培养“双师型”教师又促进教学改革,师生的共同进步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2)有利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水平提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以赛促创”。学校在准备竞赛过程中,都会购置相关设施设备,提升实训基地条件,也会通过企业赞助、与研究院所的合作等,深度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利于形成产学研创一体化,不断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3)有利于创新高职院校美育实践课程体系,全面推进以美育人、以美培元,实现“以赛促美”。大学生在学科竞赛备赛时,培养学生将审美意识融入到实践训练中,迸发创新思维,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4)有利于高职院校规范赛事管理,形成激励策略,实现“以赛促建”。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科竞赛中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出台激励师生的管理措施,如创新学分认定和教师指导奖励办法等,能有效促进赛事组织管理、激励加强,成果转化等。

高职院校的学科竞赛项目种类多,根据前期的问卷调查与因素分析,从专业特点出发,遵循“全方位调研、全员化参与、全程化管理”的“三全”和“竞赛组织常态化、比赛过程公开化、赛后成果均转化”的“三化”原则,提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美、以赛促建”的融合内容,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完善学科竞赛激励机制。

(一)学科竞赛实施过程“三全”原则

1.全方位调研:在学科竞赛负责部门、指导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调研,采用问卷调研、实地走访、个别访谈等形式;
调研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考虑要周全,调研的结果更有价值。

2.全员化参与:遵循“三全育人”的理念,二级学院牵头做好备赛场地、空余时间、经费、宣传等保障工作,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团队,其它教辅人员协助教师开设相关的赛前辅导课程,全员参与不同类型的学科竞赛指导,在校内营造以赛促学的氛围。

3.全程化管理:在学科竞赛中实施分层、分类、多渠道的全程化管理方式,大一新生以培养兴趣爱好为主;
大二以选拔后备力量为方向;
大三提供专业和个性化赛前指导,制订大学期间不同类型学科竞赛的全程化培养方案,以达到预期的参赛效果[10]。

(二)学科竞赛激励策略“三化”原则

1.竞赛组织常态化原则:学科竞赛要形成常态化组织形式,列入教学年度计划,作为重点项目按时间结点开展,还需要制订学院、教师、学生三类人群合理的奖励方案,激发他们参与和指导学科竞赛的内动力。

2.比赛过程公开化原则:无论是院级、校级的学科竞赛,都要做到公平公正地指导和参赛。组织方对每一场学科竞赛,从报名到初赛、复赛整个过程,都应透明公正,并安排专业的评委,选拔出优秀的选手,全程公开化地完成。

3.赛后成果均转化原则:每年学校应将学科竞赛的备赛资料、比赛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料库,由竞赛指导老师对年轻教师开展比赛过程的经验分享,现场传授效果更佳。获奖学生要向同学进行赛后经验分享,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学科竞赛中。

(三)学科竞赛中运用教育激励机制和期望理论模型分析

1.教育激励机制分析

教育激励机制是相互激励的又相互影响的一种类型,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产生激励作用[3]。高职院校的教育激励机制是一个集综合性、系统性的制度,教师可结合价值观理念,融入三个课堂中进行激励。教育激励机制运用到学科竞赛中需要先建立激励目标,再根据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优化激励框架,借鉴其他院校成熟的激励体系,再依托信息技术,设置多样的激励项目,创建符合本校特色的学科竞赛激励机制。

2.期望理论模型分析

在学科竞赛开展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姆提出的“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它将努力、绩效、奖励、需要作为激励因素[6],若要激励个体的积极性,需在个体的绩效考核中增加个体的需求内容,分析学生参赛成功的概率,成功后所取得的收益效果和产生多大满足感。了解学生的努力对学科竞赛的影响多大,同时解决阻碍的问题,促进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顺利进行比赛。

(四)学科竞赛类别化激励措施

二级学院层面:将学科竞赛列入年度计划,对工作业绩予以考核,根据学科设置和专业人数设置定量指标,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创设“创新学分”,即与学生的学业挂钩。学院应制定《院级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应包含比赛类别、数量、规则、难度、奖项、培训与宣传等,建立不同专业可参与的学科竞赛、竞赛获奖者提前考入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库(时间、类别、简介等),竞赛还应设立更多鼓励类奖项,提高参赛率、保证学科竞赛的吸引力。学校要在官网上开通学科竞赛栏目,包含竞赛简介,报名链接,与竞赛相关的重点内容,成果展示,经验分享等内容,方便学生了解感兴趣的竞赛内容,提升参与度。

教师激励方面: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指导水平,关系着竞赛的成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7]。学校根据竞赛类别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在绩效考评中给予分值,与职称评审直接挂钩;
公开表彰各类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制订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培养计划,包含审美能力培养、自身专业技能提升;
竞赛工作量与教科研分可以相互换算;
加大获奖额度和宣传力度等多项激励举措,调动教师参与学科竞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增强全体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育人意识,营造以赛促教的氛围。

学生激励方面:参赛学生是学科竞赛的主体和收获者,激励学生参与竞赛的方法要多样化,根据学科竞赛类别,制定详细的量化文件,在赋分上应更加公平合理,如单列学科竞赛奖学金,并且提高奖金的额度;
各类优秀或先进评比,增加比赛获奖分值;
赋予创新学分、实践课程学分、社团活动学分;
对获奖学生公开表彰、推荐优质就业单位等,激励同学们多参与学科竞赛,保证竞赛的质量和获奖数量[4],营造良好的以赛促学氛围。

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学科竞赛的管理模式,根据时代要求,将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审美教育相融合,增加学科竞赛的项目,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竞赛基地,为指导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在高职院校中实施“赛教创美融合”的学科竞赛激励策略,有利于激发指导教师和在校大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对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竞赛学科院校 【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中等数学(2022年3期)2022-06-05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0年8期)2020-08-28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创新思维竞赛(3)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7年3期)2017-07-08“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创新思维竞赛(6)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6年6期)2016-05-14推荐访问:竞赛 学科 激励
上一篇:深度学习视阈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下一篇:中职生心理赋能团体辅导设计探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