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生产”还是“自我生长”?——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医学学科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8 点击:

胡业飞 , 陈美欣

(1.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 200433;

2.上海市科技创新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3.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天津 300072)

医学(Discipline of Medicine)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延续至今的一门古老学科。对于现代医学而言,医学是一门以诊断、治疗与预防人类疾病为基本目的的科学领域,包含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多个子领域,形成了涵盖教育、科研、产业、临床医疗与公共管理在内多类型事务的庞大社会综合体。医学学科以探索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中的科学问题为目标,针对机体的结构、功能、发育、遗传和免疫异常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开展研究。许多世界顶尖大学都拥有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医学院系,典型代表包括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对于我国以兴学强国为使命的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而言,其任务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而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推动高校水平的整体提升,是学界与决策部门的共识[1]。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出现,医学学科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因此,发展医学学科,不仅有望给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带来新的增长极,培养更多优秀校友进入社会,扩大大学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力,还能够从科学研究角度为学校整体发展提供支撑性作用和强大的发展驱动力,有利于高校优势学科与医学开展交叉研究[2],有利于产学研联合与技术转化活动的开展,真正打造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如何在医学学科发展路径上做出匹配高校实际情况的路径选择,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议题,同时也给政府提出了治理挑战。

不过,目前有关高校学科发展的既有研究,缺乏对医学学科的专门关注。例如,有研究探讨了推动高校学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关注了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投入、政策保障、平台与基地建设等因素,是在微观层面很有价值的一系列研究[3-5]。不过,这些研究一方面没有区分具体学科的需求差异,另一方面也没有在宏观层面思考更为重大的发展策略与路径选择问题。实际上,在整个高校学科的复杂体系内部,每个学科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生态位,不同高校内部一个特定学科的生态位也有所不同[6]。针对医学学科考察高校的学科建设路径选择,具有理论与现实价值。

本文主要关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发展建设医学学科的两种路径选择,即“合作生产”(合并医科院校)与“自我生长”(自建医学院系),并基于既有数据,对两种路径下各高校医学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最后比较“合作生产”与“自我生长”两种路径的特征与各自优劣势,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医学学科发展提供一组重要启示。

中国现代医学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彼时,现代医学作为“赛先生”的一部分进入中国,并逐渐获得中国大众的接受。伍连德博士等中国第一代现代医学专业人士,运用医学科学知识,两次扑灭东北大鼠疫,不仅进一步让现代医学观念进入人心,也开创了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医学事业进入新时代,并不断获得新发展,先后取得了消灭血吸虫病、三氧化二砷有效治疗白血病、青蒿素有效治疗疟疾等突出成果[7]。如今,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达100.9万个(截至2020年初,其中公立医院1.2万个,民营医院2.2万个)[8],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超过800万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近1 200万,年度总门诊次数近百亿,全国卫生年度总费用达51 598.8亿元(2017年)[9]。总之,无论从临床诊疗规模还是从发展建设成就来看,中国医学都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高等教育层面,中国是医学学科的教育大国。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9年我国医药卫生大类普通专科学生招生611 309人,在校生1 675 814人,毕业生488 652人,在全国专科新生、在校生与毕业生中的占比分别为12.64%、13.09%和13.43%;
同年,医学类普通本科招入新生293 119人,在校生1 348 593人,毕业生266 070人,在全国本科新生、在校生与毕业生中的占比分别为6.80%、7.70%、6.74%。医学类硕士研究生招入新生85 572人,在校生240 381人,毕业生64 703人,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新生、在校生与毕业生中的占比分别为10.55%、9.85%和11.21%。医学类博士研究生招入新生15 775人,在校生49 751人,毕业生9 668人,在全国博士研究生新生、在校生与毕业生中的占比分别为15%、11.73%和15.45%[10],见表1。可见,医学学科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庞大群体,特别是在研究生层面,医学类学生在所有学生中的占比较高,体现了这门学科对长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表1 2019年中国医学学科本专科及研究生学生数量情况汇总

同时,中国也是医学学科的科研大国。根据新华社报道,2018年中国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数量增长迅速,2018年以44 279篇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11]。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统计研究与知识经济学研究院的数据也显示,美国与中国在全球医学与健康科学领域学术文章发表数量中排名前二。2015—2017年,中国学者在国际同行评审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章数占全球发表文章总数的13%[12]。对中国各顶尖高校而言,本校的医学学科也是争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重要抓手。如表2所示,根据天津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统计,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位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数的前九名,同时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金额的前九名。在这九所高校中,如果排除比较特殊的清华大学(医学项目占比、经费占比分别为4.78%、4.74%),剩余八所学校所获得的国家自科项目中医学类项目平均占比为39.8%(最小值也达到26.52%),医学课题经费额在经费总额中的平均占比为41.9%(最小值也达到24.73%)。众所周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下属八个部,即数理科学部、化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地球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信息科学部、管理科学部、医学科学部,但多数中国顶尖高校的医学类自科项目却占据这些高校自科项目的三分之一乃至半壁江山,足见医学学科在中国科研中举足轻重。

表2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额获得数前九名情况

1952年,我国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全盘调整,表现为“向苏联学习”,以建设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为导向,重点对综合性高校进行调整,通过系所的调整合并,形成以文理、经管、电力、医学、政法、地矿油、交通、新闻传媒、农林、师范等专门学科为核心的高校建设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医学学科普遍从综合性大学中拆分出来,成为新设医科院校。以1952年前拥有医学院系的两所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例: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南京大学,成为第五军医大学(后与第四军医大学合并);
浙江大学医学院从浙江大学拆分出来后,与浙江医学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浙江医学院,后改名浙江医科大学。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重点高校开始重新建设综合性大学,并考虑将医学学科纳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之中。然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所塑造的高等教育格局,让迈向综合性大学的各重点高校只能在两条医科发展道路上做“二选一”的选择。

第一类发展路径是“合作生产”,即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合并一所医科院校;
第二类发展路径是“自我生长”,即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从零开始、白手起家,选择自建本校医学院系。

本研究对中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医学学科设立情况进行了数据收集与梳理,并在下文进行详细呈现。

1.“合作生产”:合并医科院校

如图1所示:42所高校中,除13所尚未建设医学学科的高校外,有1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选择了合并医科院校,13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选择了自建医学院系(部)。

图1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医学学科兴办方式

表3呈现了选择合并医科院校的1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郑州大学、中山大学和兰州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与医科院校的合并潮发生在千禧年的前后。1999年,浙江大学合并浙江医科大学,打响了合并潮的第一枪。随后在2000年、2001年,有13所高校完成了对当地医科高等院校的合并,最后合并潮由兰州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完成了收尾。

表3 选择合并医学高等院校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绝大多数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进行合并的医科院校,在我国的医学领域都居于领先地位。合并这些医科院校,不仅帮助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获得了完整建制的医学院系和科研、临床团队,还获取了一系列在当地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附属医院,为这些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2.“自我生长”:自建医学院系

表4呈现了选择自建医学院系的13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包括了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云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表4 选择自建医学院系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较早开展自建医学院系工作的是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与厦门大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分别完成了医学院系的设立工作。不过,大部分自建医学院系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最近十年才开始着手这一工作。特别是在2017—2020年,包括天津大学在内的六所理工见长的高校先后设立医学院系(部),形成了一股小的“自建潮”。

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与天津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自建医学院系的典型代表,并且具备不同的发展特征。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于2001年10月25日,目前下设一院两系一个中心,即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公共健康研究中心。跨学科交叉融合,医、工结合发展是清华大学医学院建设的鲜明特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科、生物工程学科与医学院建设关系密切,在建设早期为医学院提供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发展重点也是支持与鼓励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与工程学科及公共健康学科的交叉。南京大学医学院是在1987年经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批准恢复重建,并重点依托南京顶尖三甲医院鼓楼医院作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承担南京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实习和科研任务。天津大学则在2018年4月正式成立天津大学医学部,现下设两个教学单位(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临床医学院),两个科研机构(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应急医学研究院)。可见,选择自建医学院系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往往是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和优势资源开展医学学科建设工作。

“合并”还是“自建”,是摆在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面前的一对医学学科发展路径选项。不仅那些尚未建设医学学科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需要对这两种路径进行斟酌考量,对于那些已经选择自建医学院系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继续坚持自建”还是“合并院校”,依然是摆在这些高校面前值得讨论的战略决策选项。

完成上述路线选择的前置性工作,是评估“合并”与“自建”的效果差异,以支撑学校的总体战略决策,最终帮助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医学学科发展路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学科评估报告,是能够反映学科发展总体状况的权威指标。本文将结合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13],围绕医学类下面两个主体性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评估结果,对选择了合并医科院校与自建医学院系两种医学学科发展路径的双一流高校,其医学学科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分析过程中,本研究除了呈现双一流高校(未设置医学院系的13所高校除外)医学学科的评估结果,还会呈现合并医科院校与自建医学院系的相应情况,并与医学院系的实际建立时间构建起关联,以发现深层次的学科发展规律。

1.基础医学学科

基础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该一级学科之下包含七个二级学科,即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放射医学以及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辅相成,在医学学科内占据主体性地位。

表5呈现了16所合并医科院校、13所自建医学院系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一级学科“1001 基础医学”下的学科评估成绩。可见,排在成绩前列的是北京大学(A+)、复旦大学(A)等高校,这些高校都属于选择合并医科院校发展路径的单位。在这一路径下,只有东南大学未参评或参评但排名在后30%。而在自建医学院系这一路径下,只有南开大学与厦门大学参评并获得排名成绩,分别取得了B-和C+的评估结果。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其他同类型高校未参评或参评但排名在后30%。

医学是一门高度依赖时间积淀的学科。本研究将时间因素列入表格之中,探索学科建设时间与学科建设水平间的相关情况。由于合并医科院校的高校直接接收了原医科专门高校的建设成果,故将医学学科的建设启动时间定为原医科院校的成立时间。对自建医学院系的综合性高校而言,医学学科的建设启动时间定为医学院系的成立时间。

如表5所示,医学学科建设起始时间越早,基础医学学科评估成绩越优,排在顶部位置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所合并的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都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这反映了医学学科建设起始时间与基础医学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之间的高度相关关系。

表5 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评估结果-1001 基础医学

总体来看,在基础医学领域,选择合并医科院校的高校,其基础医学学科的发展水平远远优于自建医学院系的高校。即使是一些自建医学院系已经历三四十年发展的高校,也未能冲入基础医学学科的中前列。

2.临床医学学科

临床医学是一门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的自然科学,目的是通过诊断、预防和治疗活动,最大程度上减弱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恢复病人健康与劳动能力。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分18个二级学科,分别是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护理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以及急诊医学。

表6呈现了16所合并医科院校、13所自建医学院系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一级学科“1002 临床医学”下的学科评估成绩。结果与基础医学学科非常接近,排在前列的是上海交通大学(A+)、浙江大学(A+)、复旦大学(A)等高校,都属于选择合并医科院校发展路径的单位。在这一路径下,同样只有东南大学未参评或参评但排名在后30%。而在自建医学院系这一路径下,只有南开大学与厦门大学参评并获得排名成绩,分别取得了B-和C的评估结果,其他同类型高校 未参评或参评但排名在后30%。

表6 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评估结果-1002 临床医学

3.目标回望:自建医学院系学科建设效果

前文初步比较了合并医科院校与自建医学院系两种发展路径下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基础医学学科及临床医学学科建设效果,发现选择合并医科院校建设的医学院系的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整体较高,同时自建医学院系发展路径下的医学学科建设水平与合并医科院校建设的医学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不过,这种横向比较可能带来一种疑问,即两种不同发展路径下各校的医学学科建设起点不同,追赶往往是比较困难的任务。因此,本节选择了自建医学院系时间超过20年的“双一流”院校,对高校自建医学学科的规划目标与实际建设情况做比较,观察是否达成了建设目标。

学科发展规划指导着本校医学院系及医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为医学学科建设设定发展目标。因此,本文收集四所高校在医学学科建设中的规划目标,并与目前的学科发展情况做比照。总的来看,这四所高校普遍设置了两项学科建设目标:一方面,要在“十三五”结束前,着力建设特色医学学科,构建国内领先、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医学学科,实现学科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另一方面,强化高校与附属医院的关系,促进医教研协同融合。

从四所高校的建设成果来看,四所高校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绩,医学学科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比照自建医学院系高校的医学学科发展规划目标,当前上述高校医学学科建设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附属医院实力有限及直属附属医院数量不足问题,限制了附属医院在促进医学学科建设中的功能发挥。特别是,医学院直属附属医学院数量有限。直属附属医院直接隶属于学校并接受学校领导。相较于非直属医院,直属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疗、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等资源可直接用于学院建设,其与医学院的合作将更为紧密,帮助医学院省去了与附属医院的协调时间,为医学院提供更为直接、便捷、稳定、长效的资源支持。但当前,自建医学院的直属附属医院数量较为有限,有待进一步增加。

第二,在医学学科影响力方面,尽管这些高校普遍在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国内领先、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医学学科,但从学科评估的结果来看,自建医学院系的整体学科水平仍未在全国医学学科中占据领先地位,国内外学科影响力依然需依赖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依托学科,未能实现原定计划“在‘十三五’结束前建设国内领先医学学科”的规划目标。

综上可见,自建医学院系的双一流高校普遍没有在规划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学科建设目标,这体现了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本文选取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作为评判医学学科建设效果的参考依据,在横向维度比较了“合作生产”与“自我生长”两种不同发展路径下医学学科建设情况,又纵向比较了自建医学院系路径下的医学学科建设规划与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的差距,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1.“ 合作生产”与“自我生长”:医学学科发展路径启示

基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本文对合并医科院校与自建医学院系的两类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医学学科发展情况进行了研讨。上述分析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

第一,合并医科院校与自建医学院系的两类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领域的学科发展水平差距十分明显。根据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如果将自建医学院系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放入合并医科院校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队伍中,那么前者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两个一级学科中的发展水平总体上处在末段,只有极少数的自建医学院系高校能够达到中段水平。

第二,合并医科院校与自建医学院系两类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医学学科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根本原因在于医学学科的高复杂性、强系统性和直接技术实操转化性,导致了该学科对时间积淀的高度依赖。基础医学拥有7个二级学科,临床医学拥有18个二级学科,并且二级学科之间高度关联,决定了医学学科的高复杂性和强系统性。同时,医学属于最为强调“从研究到实操”的领域之一,临床医学更是始终强调研究对临床诊疗的作用,因而医学学科发展必须与医院机构高度绑定,强调科学技术向实操转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医学学科在组织机构上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第三,对于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而言,合并医科院校与自建医学院系的路径选择,实质上是在两个置换关系中的取舍,见表7。

表7 合并医科院校与自建医学院系中的收益与成本

对于选择合并医科院校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吸收一个已经在医学界业内享有较高声誉、拥有较强影响力的专科高校,是医学学科发展的速成方法。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在21世纪初完成合并工作后,迅速成为中国医学科研重镇,并完成了学科声誉的“转移吸收”,大大节约了学科发展时间;
同时,这些高校也可直接利用原医科院校的土地、建筑、仪器与器械,极大节约了与基建相关的资金投入。但这些高校也付出了相关成本,这就包括目标机构的搜寻成本、组织合并中的交易(摩擦)成本。

对于选择自建医学院系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而言,自建节约了合并目标机构的搜寻成本,规避了组织合并中的交易(摩擦)成本。特别是,如果未能选到合适的合并机构,那么会给高校的医学学科发展带来两方面损失:一方面,如果合并失败,合并过程中所消耗的多年时间则成为失去的机会成本,耽搁本校医学学科发展;
另一方面,如果是合并成功但未能解决后续一系列问题,那么会对本校重新合并其他院校或自建医学院系带来更大问题。清华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不成功的合并案例就是其中典型。因而,自建医学院系能够规避上述问题。然而,自建医学院系也必然意味着漫长的学科发展周期、长时间且高额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重要的是,高校难以在短期内收获医学学科发展成果。以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为例,两所高校的自建医学院系尽管都已经经历了三四十年的发展,但其整体水平依然处于双一流高校队伍整体中档偏下的位置,这足见自建医学院系难度之大。

2.“ 合作生产”还是“自我生长”:我国高校医学学科发展建议

为更直观、便捷地观察学科建设情况,本研究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探讨了两种医学学科建设路径的实际效果,但并不意味着医学学科建设要以指标评价为导向、以指标论优劣,片面追求成果数量的增长或学科排名成绩的前后。本文旨在强调医学学科建设需针对不同发展路径给予明确的分类指导建议和充足的时间,实现医学学科建设的时间积淀与专业积累。

综合对合并医科院校与自建医学院系两种医学学科发展路径的研究启示,本文认为:在我国公立大学为主的高校体系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与所在地政府应将医学学科建设视为一个合作治理问题,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充分权衡“合作生产”与“自我生长”这两种路径的利弊,在分析挖掘两类医学学科成长方式的基础上加以分类指导。同时,在结合本校及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了解和遵循医学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满足学科建设时间需求,制定医学学科发展的中短期、中长期的阶段性目标,帮助医学院系建设做出适宜的路径选择。为此,笔者基于学科发展阶段,为合并医科院校与自建医学院系两种发展路径下的高校医学学科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针对采取“合作生产”方式,通过合并医学院校建设的医学院系,应充分挖掘利用医学院校优势资源,在实现学科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完善学科布局,提升医学学科建设水平和影响力。在医学学科的中短期建设中,部分高校通过合并医学院校,依托其优势资源快速实现了本校医学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在医学学科建设中占据领先地位。

在中长期的建设规划中,这些医学院系应充分利用前期领先地位,快速发展优势学科,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机制,提升优势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同时,应建设完善的合作机制,增强医学院与医科院校在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沟通与联系,减少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摩擦和冲突,充分挖掘与利用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培养教学与科学研究资源优势,为医学学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完善医学学科布局,提升本院医学学科综合实力。

针对采取“自我生长”方式,进行自我建设的医学院系,应在遵守学科发展规律及充分利用本校优势的基础上制定阶段性医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逐步实现医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在无法合并医科院校、选择自建医学院系的情况下,高校在学科建设中短期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提升高校对医学学科的重视程度,明确本校医学学科建设模式。高校应将医学学科建设纳入本校学科发展规划中,制定明确的医学学科发展战略与学科建设方法,为医学学科的各阶段建设提供方向指导。

第二,依托本校学科及资源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自建医学院系要以本校既有优势学科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本校已有学科的建设基础,推进跨学科交叉应用,为医学学科建设提供前沿技术支持,在某些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14]。

第三,充分挖掘和利用附属医院的教学及科研资源,为高校医学院建设提供条件。自建医学院系应与附属医院加强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强化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非直属附属医院向直属附属医院转变,构建更稳定、长效的合作关系,助力本校医学院系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医学院系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第一,了解医学学科建设特点,遵循医学学科发展规律,重视学科时间积淀。由于医学学科具备高复杂性、强系统性和直接技术实操转化性的性质特征,使其建设过程对时间要素高度依赖,高校医学学科建设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积累和多个发展周期,短期内难以获得明显的建设效果。而大额度的要素投入又会给高校带来一定的资源压力,阻碍医学学科的长期持续发展。因此,自建医学学科的院系更应注重对医学学科发展规律的探索,注重评价医学建设实际效果,理性对待“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追求,并在结合本地区及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身的医学学科发展方式。

第二,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机制,促进医学院系与政府、高校、医院、企业开展合作交流。由于本校资源限制与医学学科漫长的建设时间存在内在矛盾,医学院系需要寻求外部力量支持,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机制,从而拓展资源渠道与发展平台[15]。为此,自建医学院系在自我优势不足的情况下应加强与政府、其他高校医学院系、医科院校、医院、企业等外部主体的沟通与联系,积极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共享发展资源,获得更多政策、人才、科研、教学、资金、建设经验等资源支持,为学科长期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提升特色学科与重点学科国内外影响力,带动其他学科协同发展。自建医学院系应继续拓展交叉学科或特色学科的学科影响力,并依托优势学科提供的前沿技术支持,带动其他学科建设发展,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医学学科布局。

猜你喜欢 医科医学院医学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稿约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2年4期)2022-09-10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传染病信息(2022年2期)2022-07-15《承德医学院学报》征稿细则承德医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5-23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简介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5-19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24期)2021-04-14《安徽医学》稿约安徽医学(2021年1期)2021-03-22右江民族医学院全科医学院简介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03-18医学的进步动漫星空(兴趣百科)(2020年12期)2020-12-12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求知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推荐访问:路径 学科 生长
上一篇:磷矿在磷酸中的浸出行为
下一篇:无水硫酸钙晶须的制备及表征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