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广亚博士,“三会”理念谈大学生养成教育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6 点击:

杨 慧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1191)

养成教育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其所著的《小学》一篇中说:“ 蓝田吕氏(大临)曰:小学之教,艺也、行也;
大学之教,道也、德也。”近代教育家、作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行为习惯的培养。究竟什么是养成教育呢?到目前为止,学界都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综合各类观点学说,两大因素是养成教育必不可少的:一是系统的教育方法,二是长期性,制定统一的养成教育培养管理模式,对大学生从入校起至毕业离校长期按照体系进行培养,使学生在自我约束力方面和行为习惯方面以及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形成符合高校素质培养的目标。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是关注大学生成长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组成德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一个国家未来走向的决策者和引领者是国家的希望。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不仅仅表现在行为习惯上,更深层次的是一种意识的培养,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具有长期性。养成教育只有贯穿于意识中才能体现到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规范其行为习惯。

王广亚博士在《广亚文集》第一卷教育理念篇《培养学生“三会”》中提出“读书的目的不外乎六个字:生活、做人、做事。上自达官显贵,下至普通公民,概莫能外。”学校教育,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但思想品质的培养,行为习惯的规范也必不可少。王广亚博士在育人方面把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生活教育相结合。现在大学生,不但在小家庭中是父母关注的焦点,对于祖父母辈而言更是掌中宝,并且随着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物质世界丰富,但精神世界匮乏,生活自理能力差,承受挫折能力差心理依赖性强。大学阶段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的书本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事先做人,这一亘古不变的处事原则,是青少年在大学阶段应该学会的原则。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二十一世纪初出生,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综合国力极速提升,科技飞速发展,物质生活丰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全球化,使得他们受到全球各种各样思想的影响,在开拓视野的同时,对他们行成科学的三观也造成一定的冲击。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当代大学生要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所以开展养成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是高校教育体系改革的基础保障,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

教育主体单一、家校衔接渠道不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具体统一标准。养成教育的教育成果最终是要具体落实到各种外在表现、具体行为上。但其内涵是一种思维习惯的培养,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学校作为培养的主体如何能够更好地、更系统的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对于学生家长而言,学生考上大学已属不易,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之路已逐渐清晰,在潜意识里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放松,并且大多数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去学校,孩子的教育都学校的责任。从地域上而言,孩子就读的学校大多数与父母居住地不在同一城市,实际存在的距离感也不利于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管理中来,那么在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如何让每一个家庭参与进来、以及参与的程度、参与的效果如何,这需要学校管理者从顶层设计及角度出发,创新工作方法,让家长方积极主动的或者说配合并参与到学校的养成教育的过程培养中。完善制度保障,让一线学生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有制度保障、有量化考核、有激励政策。同时也需要对工作在学生管理一线的老师进行系统的专业能力的培训,使其掌握家校沟通的技巧,确保学生家长能准确、及时的获得有效信息,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学生的个性发展容易受到忽视,较难激发学生在养成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内驱动力。学校在培养养成教育的时候为了管理的可操作性、公平性要统一标准,容易忽略学生个体的特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是科技的驱动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现在社会发展节奏飞快,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会对学生提出很多要求,如何让学生认可并主动接受产生自我约束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如何在保证养成教育的培养效果的前提下又不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创新意识,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具体对待,这就对一线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注重教育引导,发挥养成教育的主导作用。大学生在经历了从小学到大学的12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紧张学习,通过全国高考从百万高考大军中冲出迈进大学的校门。高中时代的学习紧张而高压,相信每一位大学生都听过高中班主任经常说过“现在好好学,等上了大学就没人管了”。家长也把“等上了大学你就自由了”之类的说法挂在嘴边。学生在迈入大学之前接受的更多的是应试教育,教育者只关注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在传统文化、道德思想品质、心理健康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对于学生而言排解内心压力的方式之一或者说唯一方式就是对大学无忧无虑,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的幻想。所以一旦迈入大学校园,脱离了家长、班主任老师的监管,没有自我约束力的大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自觉性。通宵游戏、黑白颠倒、成绩挂科、无节制的消费、等等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比比皆是。宿舍环境、人际关系紧张、毕业压力等等无法排解,抗挫折能力差导致心理问题爆发。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优良的行为习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勤奋刻苦的品质;
有助于科学严谨的学风培养,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的情绪、为人豁达,换位思考的处事能力有助于塑造幸福人生的精神世界,减少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生的概率。所以高校要从思想上重视养成教育的培养,让学生从内在产生自我约束力或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从而上升到对思维方式、判断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提供良好共育环境。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还未断奶。特别是出生于00后的当代大学生,在家庭中集所有关注于一身,自理能力、自控能力都不太强。大学生的寒暑假时间较中学生的假期时间长,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包含着做人、做事、生活的大哲理。家长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所以大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养成教育持续的实施就需要家长参与进来,这样不但能保证养成教育培养的连续性,也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表现。现在大部分高校都面临向着应用型教育的转型时期,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增加了实训课程的课时,但大多数学校在实训硬件配备上还不完善,需要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对于这部分企业而言对学生技能的培训之外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工作习惯、行为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养成教育的培养,且良好的沟通能力,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也有利于减少实训教学中的阻力,促进实训教学的开展,保障实训教学的成果。养成教育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对做人、做事、生活都有促进作用,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三方面协同发力,才能保证养成教育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完整性。

提高大学生对养成教育培养方式的认可,提升大学生接受养成教育的意识。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习惯要打小养成’一谈到养成教育,大家都觉得是中小学学生的培养范畴,经过高中三年高强度、高压力的学习生活,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后,大学生在潜意识里觉得该放松一下了,做事、学习上就松懈下来了,没有养成教育的意识,总觉得凡事都懂,或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认可,导致大学生自身不重视养成教育,自控力、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较差。教育不是单方的,教育的主体施教方与受教方必须共同努力,单靠施教方一方努力是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的。必须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提升受教方的参与度,激发其参与到养成教育中的内驱动力,才能做好养成教育。

随着高校书院制改革的推进,大学传统的班级、年级组织架构逐渐弱化,学生课外学习、生活、活动依托所在书院进行。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在挫折中乐观面对困难,以饱满的正能量克服内心阴霾,客观公正的对自身进行评价,理性控制情绪,是有效的提升大学生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之一。让学生产生自我约束力或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也是立德树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建设学习、生活社区的有力保障。养成教育行远自迩,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以高校为主导,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发力。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家长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年12期)2021-12-15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完善心理素质,实施快乐教育少儿美术(2021年1期)2021-04-26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15期)2019-12-15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家长请吃药Ⅱ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犯错误找家长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5年7期)2015-09-23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人生十六七(2015年3期)2015-02-28推荐访问:养成 理念 博士
上一篇:学党史,溯本源——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逻辑
下一篇:加减法的生活(组诗)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