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肉供需形势研判及政策建议

来源:入党申请书 发布时间:2020-08-17 点击:

  牛羊肉供需形势研判及政策建议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多元化发展,牛羊肉消费需求特别是户外消费稳步增长,牛羊肉进口显著增加。国内牛羊肉生产总体稳定,供给量基本满足消费需求,但是增速有所放缓。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生产成本的上涨、利润水平的不稳定、生产技术的制约以及相对较弱的政策环境是制约牛羊肉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牛羊肉生产的健康发展。

  牛羊肉消费需求的特点

  作为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牛羊肉的消费需求可分为居家消费和户外消费。根据供需平衡法则,消费量可用国内产量加上进出口差额进行粗略估计,因此进出口贸易也是反映消费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居民家庭消费需求稳步增加

  随着人们食物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以及对牛羊肉营养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牛羊肉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从先前的部分人群消费逐步变为全民性消费,消费习惯逐步从秋冬季节的季节性消费变为全年性消费,因此居民牛羊肉的家庭需求稳步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数据,居民家庭牛羊肉消费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牛羊肉购买量从3.33公斤增加到3.95公斤,增长了18.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牛羊肉消费量从1.13公斤增加到1.9公斤,增长了68.1%。加上人口增长因素,牛羊肉消费量从244.21万吨增加到397.61万吨,增长了62.8%,显著高于同期猪肉消费量的增长幅度(28.7%)。在以牛羊肉为主要肉食的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增长快、消费水平较高,对牛羊肉的需求增长更加突出。

  2.户外消费需求比重大

  除了居民家庭,饭店宾馆、快餐外卖、单位食堂、工地工厂等也是牛羊肉消费的主要场所。由于这部分消费较为分散,难以计算统计,目前还缺乏相关的统计数据。但是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餐饮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农村外出就业人员的增加,牛羊肉户外消费数据的增长不容置疑。通过供需平衡表初步估计,扣除家庭消费量后,牛羊肉户外消费呈现稳步增加,从2000年到2011年户外消费量从533.3万吨增加到65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要高于猪肉户外消费占比10个以上百分点。

  羊肉户外消费的增长尤为突出。从2000年的154万吨增加到2011年259万吨,增长了68%;占总消费量的比重从58%提高到65%。以新疆地区为例,旅游餐饮业发展带动了牛羊肉消费的显著增长。2001年新疆接待的旅游人数为920万人,2012年达到3961.5万人。按照人均消费1公斤羊肉计算,需要3.9万吨羊肉。据测算,旅游人口羊肉消费量占新疆羊肉总产量的8%以上。新疆过去常年牛羊肉自给有余,现在需要从青海等周边省份调入。2011年新疆净调入活牛约1.3万头、活羊约80万只。

  3.进口需求不断攀升

  近年来牛羊肉进口大幅度增长,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反映出旺盛的牛羊肉消费需求。2008年以前我国牛肉的出口规模大于进口,每年有2万吨左右的净出口,但是从2009年起牛肉进口规模显著扩大,达到1.4万吨,同比增长2.3倍,超过出口数量;2010、2011年进口规模连续扩大到2万吨以上;2012年进口量突增至6.14万吨,净进口量也高达4.9万吨。羊肉国际贸易历来以进口为主,从2007年起羊肉进口量呈现快速增长,连续增加到5万吨、6万吨和8万吨,2012年突增至12.39万吨。

  牛羊肉国内供给的状况

  1.国内供给基本满足消费需求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牛肉和羊肉产量仅100多万吨,此后牛羊肉生产稳步发展,到2012年牛肉产量达到662.3万吨,羊肉产量达到401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4.3倍和2.8倍。绝大部分年份牛肉供给有余,可出口创汇,即使近年来进口数量显著扩大,但是进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不足3%。因此,应该肯定地说,我国牛羊肉生产取得长足发展,基本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此外,牛羊肉的生产发展速度快于猪肉生产,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0年到2012年,牛肉产量和羊肉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85%和6.2%,而同期猪肉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3.94%。牛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从8.1%增加到12.7%。

  2.近期生产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尽管牛羊肉生产总体呈现稳定发展,但是增长速度却逐步放缓。从1991-1997年,牛羊肉生产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牛肉产量年增长率在15%—40%间,羊肉产量年增长率在10%—20%间。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增长率不断下降,2002年出现负增长,尽管2003年就恢复增长,但是此后增长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2008年和2011年再次出现负增长。

  虽然牛羊肉增长速度放缓的总趋势与猪肉等肉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变化趋势是一致,但是近年来发展速度则出现明显滞后。从2003-2012年10年的年均增长率看,牛肉为2.24%,羊肉为2.95%,肉类总产量达到2.97%;从2008—2012年近5年的年均增长率看,牛肉下降为19.4%,羊肉下降为1.33%,肉类总产量则提高到3.61%。

  3.生产技术逐步提高,生产方式逐渐转型

  总体来看,我国肉牛肉羊的生产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牛羊良种种群扩大,质量提升。在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同时,我国加大了国内外品种的杂交改良,成功培育出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南江黄羊、巴美肉羊等肉用新品种,建成了一批肉牛肉羊原种场、繁育场和种公牛站,良种推广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全国肉牛种公牛存栏1500头、年生产冷冻精液2050万剂、种羊场年提供良种羊86万只,分别比2005年增长50%、21%和72%。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稳步推进。牛羊养殖周期逐渐缩短,出栏率不断提升。2011年,全国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肉羊年出栏100只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24.6%和25%,分别比2006年提高10.6和7.7个百分点;肉牛肉羊出栏率达45.1%和94.4%,分别比2006年提高4.8和7.2个百分点。

 4.主产区域呈现不同发展态势,生产格局不断调整

  肉牛肉羊产区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和安徽中原四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四省,新疆、甘肃、陕西、宁夏、西藏和青海等西北6省区以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广西等西南5省市四大区域。新世纪以来,各区域的牛羊肉生产发展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中原主产区缓慢下降。该区域具有丰富的地方良种资源,也是最早进行肉牛品种改良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同时具备黄淮山羊、小尾寒羊等著名羊种,并且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在上个世纪80和90年代,该区域肉牛肉羊出现快速发展,是全国最主要产区。但是,近年来该区域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到2011年四省牛肉产量合计仅占全国的34.1%,羊肉产量比重仅占全国的25.41%。其中,河南省下降尤为突出,牛肉产量比重下降为12.7%,羊肉比重下降为6.31%。

  东北主产区增长显著。该区域饲草料资源丰富,养殖成本较低,肉牛肉羊良种资源较多。新世纪以来该区域保持稳定趋势。到2011年,该区域的牛肉产量比重上升到26.9%,羊肉产量比重增加到28.18%。其中,内蒙古的增长幅度最为显著,牛肉产量比重增加到7.7%,羊肉产量比重增加到22.19%。黑、吉、辽肉牛养殖规模相对较大且呈明显增长趋势,肉羊相对较小。

  西北主产区稳中有降。该区域天然草原和草山草坡面积较大,养羊历史悠久,肉羊产业基础较好,户均饲养规模较大。总体来看,该区域牛羊肉生产相对稳定。到2011年,该区域的牛肉产量比重增加到13.6%,羊肉比重增加到24.16%。其中,新疆的比重最大,但是也是唯一呈下降趋势的地区,羊肉产量比重下降为11.81%,牛肉比重降为5.2%。

  西南产区稳步增长。该区域农作物副产品资源丰富,草山草坡较多,青绿饲草资源也较丰富,但是草山草坡改良难度大,群体规模小,生产能力相对较低。近年来该地区呈现稳定全面发展。到2011年,牛肉产量比重达到14.3%,羊肉产量比重达到11.73%。扣除2007年数据调整因素,该区域的每个省区牛和羊的生产均呈稳定增长态势。其中,四川生产规模较大。近年来牛存栏量保持在950万头,羊存栏量保持在1650万只,牛肉和羊肉分别稳定在28万吨和24万吨。其次,云南地区的牛羊生产也较为稳定。

  5.专业化水平提高,多环节全流通的产业链逐步形成

  过去牛羊养殖主要是自繁自育、相对封闭的养殖方式,近年来繁育与育肥相分离、短期集中育肥的养殖方式发展较快,并且流通半径不断扩大,产业链从省份内部不断发展到跨省跨区。据山东一位长期从事集中育肥的肉羊养殖户反映说,最初是从当地或河南等周边地区买小羊,后来是到内蒙古去调,现在只能到最远的黑龙江调了。在黑龙江,走乡串户的小经纪人从农牧民手中收购小羊,卖给长期驻守的大经纪人,积攒到一定数量(一般是700只,够一个车)后,再卖给异地客商。从黑龙江到山东,汽运约27.5个小时,11000元运费。在山东育肥3个月后,销往河南牛羊集散大市场,屠宰分装后产品销售全国。

  西北牧区省份内部,异地育肥的发展也很快。例如在青海,近年来大力发展“西繁东育”和“牧繁农育”,从西部草原牧区购置架子牛、架子羊到东部农区进行育肥,目前全省每年从牧区繁育育肥牛羊数量基本保持在350万头(只)以上,占牧区牛羊出栏量的45%以上。

  牛羊肉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生猪、家禽等畜产品相比,牛羊本身存在繁殖率低、生产周期长、资源依赖性强等特点。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农田、草原、劳动力等资源成本不断上涨,制约牛羊产业发展的因素进一步增多。

  1.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

  牛羊养殖需要割草、饲喂、清理粪便、外带运动等,用工数量和劳动强度较大、费时费工。家庭小规模散养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剩余劳动力和当地的饲草料资源,具有投资小、成本低等优点,是牛羊养殖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饲养周期长、见效慢的肉牛、母畜养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后,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一些农户家庭放弃牛羊养殖。在浙江桐乡的农村调研了解到,当地湖羊品种较好,居民也有冬季吃羊肉的习惯,5年前农户家庭养殖2-3头羊的现象还很普遍,随着家庭手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现在几乎没有农户家庭再养殖肉羊。

  这是造成牛羊存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2000年之前全国的牛存栏量基本呈增长趋势,1999年达到历史最大值12698.3万头,此后数量一直都在下降,到2011年减至10360.5万头,下降了18.4%;羊存栏数量上升趋势和下降趋势的分界线在2004年,当年最高存栏量为30426万只,2011年减至28235.8万只,降幅为7.2%。

  能繁母牛母羊存栏量降幅较大。“十一五”期间,全国能繁母牛、能繁母羊存栏比“十五”期间分别下降了10.2%、5.4%。并且,一些地方母畜是用作育肥而不是繁殖。根据对农区牛羊主产县的问卷调查,2011年河南5县、山东7县、河北9县的能繁母牛数量分别占当地肉牛存栏总数的43.6%、37.3%和34.7%,但作为基础母牛留下的只占能繁母牛数量的62.4%、53.2%和48.8%,其余母牛均作为育肥牛出售。在山东,肉牛能繁母牛存栏下降尤其明显,比1997年最高峰下降了54.59%。据当地的养殖户说,现在只能到最远的黑龙江购买架子羊进行育肥,而且羊越来越少,去年在当地住1周就能够收到600只装一车回来,今年要住上2周才能从勉强收齐。

  2.生产成本显著上涨

  近年来肉牛肉羊生产成本出现大幅上涨。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每头散养肉牛的总成本 从2006年2301元增加到2012年7450.9元,增长了2.24倍。其中2007年和2008年的增长幅度较大,在30%以上,2009年和2010年增长幅度较小,在10%以下,2011年和2012年又出现快速增长,分别为19%和26%。每头散养肉羊的生产总成本从2006年的283元增加到980元,增长了2.47倍,其中,2007年涨幅最大(48%),2009年为负增长,2010年和2011年的涨幅超过20%,2012年涨幅略有回落。

 肉牛肉羊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仔畜费、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等直接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等间接费用以及人工成本。其中,仔畜费 所占比重最大,散养肉牛中仔畜费约占70%,散养肉羊中仔畜费约占60%。仔畜费的大幅提高是造成牛羊生产成本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从2006年到2012年,每头散养肉牛的仔畜费从1208元增加到4839元,增长了3倍;每头散养肉羊的仔畜费用从82元增加到402元,增长了2.9倍。根据山东的实地调查,从黑龙江贩运的架子羊价格从2011年的400元/只增加到2013年的650元/只。

  仔畜费显著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能繁母畜存栏下降导致仔畜供给减少。这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的家庭能繁母畜养殖积极性下降,存栏减少,另一方面是牛羊母畜专业化规模养殖的成本高、收效慢、风险大,社会资本不愿进入,因此发展迟缓,不能迅速补充部分家庭散养退出后所形成的存栏缺口。根据山东的实地调研发现,从黑龙江收购架子羊进行异地育肥再销往河南等地,扣除运费、饲料费等各项成本后,目前平均每只羊能净赚200元,如果是自繁自育,要1.5年到2年才能见效益。

  3.养殖收益不稳定

  从2006年到2012年牛羊肉的价格却出现大幅度上涨,每公斤牛肉出售价格从8.2元增加到24.5元,增长了2倍,其中2007年、2011年和2012年的涨幅最大,超过30%;每公斤羊肉出售价格从7.95元增加到26.8元,增长了2.4倍,其中2007年、2010年和2011年的涨幅最大,超过20%。在价格上涨的带动下,肉牛肉羊生产收益连续大幅增加。从2006年到2012年,每头散养肉牛的总产值从2916元增加到9799元,增长了2.36倍,每头散养肉羊的总产值从373元增加到1178元,增长了2.16倍。

  然而,扣除同样显著的生产成本后,肉牛肉羊生产的净利润却不稳定。2006年每头散养肉牛的净利润为615元,2007年增长1倍,达到1225元,随后三年均呈波动下降,2009年一头肉牛只能挣930元,2011年和2012年净利润出现大幅上涨,分别达到1689元和2348元。散养肉羊的净利润变化趋势类似,幅度相对较小,2006年每头散养肉羊的净利润仅为90元,2007年显著上涨后,随后3年处于回落,2009年最低,2011年和2012年显著回升至200元。净利润的变化趋势与牛羊肉产量的波动趋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008年到2011年的利润下降与同期的产量低迷相一致。可见,尽管价格上涨,但是由于生产成本的显著增长,肉牛肉羊生产的利润水平不稳,不能很好地刺激生产发展。

  4.生产技术的制约

  除了产品价格外,牛羊养殖收益还受到繁殖能力、单产水平、出栏周期、料肉比等生产能力指标的影响。尽管我国牛羊品种改良、规模化养殖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发展速度较慢。自主培育的肉牛肉羊专用品种少,生产核心种群依赖进口,地方品种选育改良进展滞后、性能退化严重。以肉牛为例,根据FAO的统计,2011年我国肉牛单产水平为143.2公斤/头,这不仅远低于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单产水平,而且与巴西、墨西哥、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的单产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

  牛羊规模化养殖比重小且技术水平低。到2011年,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肉鸡10000以上、存栏蛋鸡2000只以上、奶牛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分别为36.6%、63.9%、64.5%和32.9%,而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肉羊1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都不到30%。并且规模养殖场大部分设施条件简陋,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在山东的实地调研发现,一些新建的牛羊规模养殖场,是一些办工厂的老板、经商者、公职人员等出资建设,雇佣中老年农村劳动力从事牛羊育肥,影响现代养殖技术的运用。

  5.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力度不足

  近年来我国对畜牧业也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以支持生猪和奶牛产业发展为主,扶持肉牛肉羊产业的政策不多,力度不够。以畜禽良种补贴政策为例,2012年项目计划补贴能繁母猪1640万头,奶用能繁母牛896万头,肉用能繁母牛500万头,种公羊24.7万只,种公牦牛18200头;生猪良种补贴资金6.56亿元,奶牛2.6亿元,肉牛5000万元,羊1.976亿元,牦牛3640万元。在草原生态保护政策中,虽有支持转变牛羊生产方式的配套政策,但是其补贴力度还不能弥补饲草资源短缺的影响。一些地区主要是整合秸秆综合利用、退耕还林、生态治理、扶贫脱贫等项目资金发展牛羊产业,作用有限。总体看,国家对牛羊产业发展的支持不多,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

  肉牛肉羊生产扶持政策的建议

  面对日益增长的牛羊肉消费需求,国内牛羊肉生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增长乏力,应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牛羊肉的生产发展。

  1.加大牛羊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制定中长期全国牛羊产业发展规划,对牛羊产业给予相应的财政政策支持。一是研究出台能繁母牛母羊补贴政策。参照国家给予能繁母猪的补贴政策,对养殖能繁母牛母羊按头(只)给予相应补贴,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能繁母牛母羊标准化养殖场给予较高的补贴支持。二是实施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制定不同产区的建设标准和模式,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和低息免息贷款等金融优惠政策,示范带动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三是参照粮食和生猪大县奖励的做法,支持牛羊肉生产大县发展,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牛羊肉生产的积极性。四是探索建立牛羊保险、金融优惠等相关政策。

  2.鼓励牛羊家庭牧场的发展,构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生产经营者老龄化和兼业化趋势,影响牛羊养殖积极性,牛羊特别是母畜存栏显著下降。对此,应该适应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构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牛羊家庭牧场具备投资小、风险低、效率高、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应该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进行扶持,鼓励其发展,特别要扶持饲养牛羊母畜家庭牧场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扶持养殖合作社、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肉牛肉羊养殖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产销衔接,建立和规范基层肉牛肉羊活体交易市场,加强牛羊肉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等市场流通设施建设。做大做强肉牛肉羊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肉牛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生产基地,通过订单收购、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保障养殖户的合理利润,与养殖场户或专业合作组织结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促进养殖、屠宰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利益合理分配,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3.加强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牛羊单产水平明显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品种是最大制约。应组织实施肉牛和肉羊遗传改良计划,建立国家级肉牛肉羊育种核心场,开展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和疫病监测净化等基础工作。加强牛羊原种场、扩繁场和种公牛站建设,增强良种供应能力。加强国内肉牛肉羊品种的保护和利用,适当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推动产学研结合,培育一批肉牛肉羊新品种,增强自主育种水平。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作用,加强地方资源优良基因挖掘、先进育种技术等技术研发,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继续实施肉牛和羊良种补贴,完善基层改良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推广肉牛人工授精技术和优秀种公羊的选育,有计划地组织杂交改良工作。

  4.加快转变牛羊业生产发展方式

  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效益。大力推行牧区饲养母畜和生产架子牛羊、农区集中育肥的有效模式,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牧结合生态养殖,促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和牧区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支持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和专业合作组织基础设施改造,提高设施化和集约化水平。优先支持建设采取自繁自养模式、能繁母畜存栏达到一定标准的规模养殖场建设,增加基础母畜存栏量。优化母畜畜群结构,及时淘汰低产母畜、老龄母畜。引导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挥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广大养殖场户转变养殖方式,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5.合理开发利用饲草料资源

  饲草料供给是肉牛肉羊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要积极发展牛羊饲草料种植,一方面进一步出台完善补贴政策,鼓励主产区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增加青绿饲料生产,加强青贮、黄贮饲料设施建设,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效率,扩大牛羊肉生产饲料来源。同时结合现已出台实施的退牧还草、游牧民定居、牧草良种补贴、秸秆养畜示范等工程项目,增强饲草料生产供应能力,提高饲草料科学利用水平,重点加强新型饲料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安全生态环保饲料生产、功能型饲料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加强牧区能繁母畜暖棚、防灾饲草储备设施等建设,缓解牧区冬季雪灾时牛羊饲草料供应不足、牲畜死亡率增加的问题。

  (本文系2013年度农业部软科学课题中期成果之一)

推荐访问:党风廉政建设形势研判 牛羊肉 研判 供需
上一篇:勿忘初心,崇尚英雄
下一篇:军官转业申请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