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兴起及原因

来源:软件设计师 发布时间:2020-10-27 点击:

 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及原因

 论文导读:清末民初,我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演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为此必须兴办农业教育。探究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及其发展,可以发现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萌动于洋务经世派,形成于早期维新派,集大成于孙中山。关键词:清末民初,农业教育,兴起,原因

 一、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 清末民初,我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演化。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要取得社会进步和有效的迎接西方的挑战,农业需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发展,必须摆脱传统,寻求新的出路。当时的一些精英分子和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这一变化,他们开始宣传借鉴西方,师其所长,“汇择其长者而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运用他国文明新思想移植于本国,以造福于其同胞”。[1](p49)他们提出要向西方那样运用科技来发展农业,要兴办农业教育。我国的农业教育从此开始由典型的中国式向中西结合式转变,由传统向近代转变。

 (一)农业教育兴起的现实背景 中西农业的差距始于十八世纪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后。进入近代,特别是清末民初阶段,这种差距迅速拉大。西方的产业革命带来农业革命,也促进了农业和农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中国传统农业长期处于一种停滞状态,进入清末民初,甚至时至今日,农民的土地耕作仍沿袭

 古制,与千百年前并无两样。《科学世界》在论述农业和科学的关系时,特别指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弊病就是不讲科学不讲教育,“我中国固素称以农立国者也,而何以农作物之产出远不逮欧美,近日水旱连年,一夫之所获,尚不足供一家之需,曰是无理科固,今夫土壤学,肥料学,家畜饲养学,植物病理学,固农家最要之学科而缺不可者也” [2](p67-72)从现在看来,当时的传统农业不但不能富国,且将灭国,面临严重生存危机。清中后期以后,人口迅速膨胀,人多地少,粮食供应成为严重问题。据统计,1841 年人均耕地仅为 1.64 亩,远低于维持生活所需的土地数。缺乏新式农业教育,技术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晚清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衰落,特别是丝茶出口的大幅降低。19世纪 70 年代中国丝茶出口货值占出口总额的 87℅左右,而 1893 年的丝茶出口货值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下降为 48℅。[12](p4) 清末民初时期农业教育匮乏及农业科技落后的现实,不能不引起一批有识之士的警醒。他们认为要改变落后,走向发达,必须从两方面入手。即在继承发扬传统农业中的精华部分 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为此必须兴办农业教育。

 (二)农业教育兴起的具体过程 探究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及其发展,可以发现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萌动于洋务经世派,形成于早期维新派,集大成于孙中山。

 第一,洋务经世派对农业教育的影响。为提倡农业教育,科技兴农,

 洋务经世派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具有先导性观点。为了劝农,包世臣很注意改进农业技术的问题,主张把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术列为士人治学的一部分。魏源的农业思想有不少新的创见,如对水患的原因他有独到的见解,认为一方面固然是天灾,但另一方面,更根本的是人祸,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内在平衡关系的破坏所导致,[3](p62-64)很合乎事实道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能够认识到这点的确难能可贵。洋务经世派提倡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虽因固守“中体西用”,没有涉及西方的根本政治及教育制度和深层观念问题,但却实现了从德到艺的价值转换,开始触及到新式农业教育,科技兴教和科技兴农的皮毛,更为早期维新派农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指引了方向。

 第二,早期维新派对农业教育的推动。晚清时期,早期的维新派受到西方思想的更大影响,代表人物有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陈炽、冯桂芬、郑观应等。他们力图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大力提倡兴办新式农业教育采用先进农业科技。冯桂芬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出在农业中使用机器的第一人,[9](p5)此后,使用农业机器成为早期维新派的共同主张。他们向国人大张旗鼓地介绍西方农业的概况及其优越性。当时的西方各国不仅一般的学校都开设农学科,而且还设立了许多专业性农业学校,他们热切期望中国大力发展农业教育,以改变“农者不学”的局面。郑观应就曾建议当时的晚清政府下令设立各种学校以农学作为一科。陈炽则提出在农业教育的内容的选择上博采中西,并做到通俗易懂。[3](p41-45)早期维新派科技兴农,发展农业教育的思想全面而深入。不仅提出了系列主张,还详解了实施策略。[4](p3)他们

 对我国近代农业教育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后来康梁维新派及孙中山农业教育思想的宝贵源泉。

 第三,孙中山对农业教育的伟大贡献。清末民初,孙中山等一批先贤和精英看到日本和美国农业教育的大发展对他们国家的重要贡献,看到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有效的农业教育体系和先进的农业科技之后,提出在当时的中国要兴农会,办学堂,发展农业教育以振兴中华农业乃至中国经济。他坚决主张用机器代替沿袭几千年落后的手工耕作,以发掘中国无限之富源。他还把农业灾害分为两种,即水灾和旱灾,关于水灾的治理,他认为筑堤只是治标,只有种树才是治本,关于旱灾的防治,他也认为种树是治本,而用机器抽水是治标。[11](p6-8)他还早在 1890 年《 致郑藻如书》 中提出创办农会,以引导农业科技的推广,在《上李鸿章》书中还提出农务有学,[4](p21-23)认为人的知识不是天生的,要掌握农业知识,离不开农业教育,并对在中国这样一个毫无农业教育基础的国度里如何创办农业学堂,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可以说,孙中山是我国近代农业教育的真正发起人。他对我国近代农业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产生的原因 (一)农业教育产生的思想根由 解决生存危机,革新图强是促使清末民初时人形成农业教育思想的外部因素,而他们自身思想观的变革是内在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推荐访问:民初 清末 兴起
上一篇:大岭铺至安康东直通线土地、林业静态验收,报告
下一篇:党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岗位职责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