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惊蛰\春分)】黄帝内经24节气养生法

来源:网络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9-05-05 点击:

  惊蛰顺时养阳   (公历3月5-7日)   桃始华 仓庚鸣 鹰化为鸠      [宜]养护阳气,较缓和地运动   [忌]过度操劳
  惊蛰是指伏在泥土里的冬眠生物开始出土活动。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惊蛰春雷乍动,惊醒蛰伏越冬的昆虫。实际上各地初雷的时间早至2月,迟的5-6月。所以,真正惊醒蛰伏昆虫的是春天温暖的天气。
  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指桃花红,黄莺鸣叫,燕飞来,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俗话说“2月2,龙抬头”。龙抬头指春天东方之气上升,许多人感觉到背和四肢寒凉,出现目倦神疲、腰膝酸软、上火牙疼、皮肤嘴唇干裂等,这是人体跟不上春天阳气生发的结果,人要补阳气。
  惊蛰是一个防虫的关键时期,由于气候变暖,冬眠中的蛇虫鼠蚁,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和霉味,后来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即“打小人”的前身。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这仅仅是民间习俗而已。
  
  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
  中医认为:肝应春时。在春天,肝脏就好比一个值班经理。如果工作过于忙碌,透支身体,人就会生病;同时原本隐藏的疾病也会显现出来。“官官相护”,身体的脏器之间相互联系,肝脏生病,势必也会引发其他脏器生病,所以,春天是肝病多发的季节,也是各种疾病多发的季节。
  哪些症状或疾病与肝脏有关呢?春季常见的肝区疼痛、眼睛干涩、困倦、头顶痛、咽干、口苦、打嗝、腹泻、手脚抽筋、过敏等都与肝有关,是肝应春时的表现。
  当然了,春天虽是肝病的高发时节,但同样也是养护和治疗肝病的重要时节,因为只有肝脏的问题全部暴露出来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它的真实状况,只有它当令的时候,我们的治疗才会有针对性的目标,所谓明处箭靶比暗处的箭靶更容易射中。而对于普通人而言,也是养肝的最佳时机。
  那么,春天该如何养肝、护肝呢?调养肝脏有“养肝”和“清肝”之分。
  过劳一族过度操劳的结果之一就是肝气偏弱。因为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会让身体各器官血液需求量大大增加,血气消耗很大,而肝是体内的藏血器官,疲于工作就会受损。所以,过劳一族第一要维护的就是肝脏。不妨在饮食上吃些养肝食物,例如将加班的零食换成话梅、杏脯之类,别吃伤肝的甜味夹心饼干;绿色蔬菜也要作为晚餐的必备,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各式叶菜对应人体的肝胆,能协助器官加速排出体内的毒素。另外,有一种叫女贞子的中药,也具有补肾滋阴的功效。对于肝气偏弱的朋友,可选择用一些有女贞子的药膳来加以食用,最简单的方法是女贞子与粳米同煮做粥来吃,便可达到补肾滋阴的功效。
  另外一种情况是肝火旺。因为春天时人的阳气骤然上升,引动体内热气,易出现长痤疮、怕热出汗、经期长等症状。这些朋友的养肝方案除了要远离烟酒、禁厚重口味的饮食,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滋阴清肝火。
  说到滋阴清肝火,最常用的莫过于菊花了。中医讲天人相应,其实自然界万物无不如此,在什么环境里长大,往往就会具有什么样的特质。一个人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下,另一个人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困苦年代,他们俩的性格气质必然会有很大的差别。菊花在秋季生长绽放,必有制约瑟瑟秋风之气的药效。
  用中医的语言来描述,秋季是燥为主气的季节。燥气的性质和秋天的性质是一样的,它是肃杀的、沉降的。而菊花一反常态,在这样的季节怒放,故菊花有克制燥气的功效。因此对肝火过旺的朋友来说,食用菊花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每天喝点菊花茶,可有效减轻因肝气生发太过而形成的春困、头重脚轻、流鼻血等症状。
  背痛脚凉者,补足阳气以健身
  惊蛰过后,天气一般会变得非常晴朗,人们都会觉得很舒服,即“民乃舒”。人感觉很舒服,气候表现的比较和谐真的是好事吗?不见得!老子曾经讲过,好和坏是一件事叫俩名。好是气候好,舒服;坏则是阳气生发过快,人的阳气有所不及。因为人在宇宙里仅仅是个微尘,微尘肯定要服从于天地之间的气。天地之间的阳气生发的过快,人体内的阳气就跟不上,所以惊蛰之后,人们就会感觉到后背凉、痛,四肢凉、麻、胀,而这都是气不足的结果。尤其是15天以后的春分,这种情况会更进一步地加剧。因此,惊蛰前后,有上述症状的朋友补充阳气是关键。在惊蛰期间该如何补充阳气呢?
  我们首先来看饮食。在饮食上,建议大家要多吃精白面。因为小麦的皮是寒的,小麦的肉是热的,精白面是去了皮做成的面粉,它也是热的,是补气的。除了多吃精米面外,还应该吃一些偏阳性的东西,比如说青椒、韭菜、蒜苗、葱头、豆芽等来养护我们的阳气。
  另外还可以适当喝点酒。但前提是,在您感觉到气比较虚的时候喝,气不虚是不能喝酒的。此外,最好选择高粱酒来喝,因为高粱总是把种子举到最高的位置去迎接太阳,所以高粱本身就像是太阳的蓄电池一样,把太阳的能量直接吸收到种子里面。而高粱酒是高粱种子里面提取出来的精华,它进入人体以后会使人的后背发热,促使人的脊梁之气上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吃热性东西的人即血热的人,同样也不可喝酒,因为其本身已经热了,再热阳气就散掉了。所以脸红的人,不提倡吃温性和热性的食物,可以吃平性的和偏凉性的食物。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凌晨是春天,中午是夏天,黄昏是秋天,深夜是冬天。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晚上9-10点钟要睡觉呢?因为9点钟已经是初冬了,11点是寒冬腊月,如果晚上不睡觉相当于穿了很单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里站着一样。阳气会不会受到损害呢?自然是会受到损害的,所以尽管春季强调晚睡早起,但最晚也不应该超过11点,11点胆经当令之时,一定要上床睡觉。
  除上所述,提到养护阳气,当然少不了身体大药――穴位的帮助。在众多穴位当中,最值得给大家推荐的补气穴位有两个,一个是足三里穴,另外一个则是位于任脉上的关元穴。
  说起足三里穴,稍微有点中医常识的朋友大概都听过。民间有句俗语:“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老母鸡的营养大家都知道,但人们发现经常拍击或者按压足三里这个穴位,一些经久不愈的毛病不知不觉也没了,竟然比吃老母鸡的功效还好。而该穴的得名,也与其补气功效不无关系,为什么叫“足三里”呢,就是说只要按摩此穴,即使疲劳走不动的人,都还可以再走三里路呢!
  当然,另外一个穴位,关元穴也非无名之辈,同样深得医家的厚爱。我们常听到的“丹田之气”、“意守丹田”、“气沉丹田”等中的“丹田”,就是我们的关元穴。关元穴之所以具有补气功效,是因为这个穴位不但是小肠的募穴,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同时还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由于关元穴在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等方面均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穴位来看待。
  由此可见,要养护阳气,除了在加强食疗和起居方面要格外注意外,也不应忽视了穴位的保健作用。
  对足三里穴进行刺激、按摩和拍打均可。您可按照先左后右的原则,先拍打左腿的足三里,后拍打右腿的足三里,由轻到重,一有空就多拍拍,不拘时间、次数。拍完足三里后,还可以轻轻拍打两膝各两三百下,然后拍打两小腿肚各两三百下即可。
  关元穴的按摩方法是将手掌掌心(劳宫穴)附着在关元穴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做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着力面应向顺时针方向,沿圆形轨迹回旋运行,周而复始。顺时针按摩为补益之法。按摩时的动作要缓和而协调,正常频率一般为每分钟120次左右,按摩关元时动作可再缓和一些,保持频率80-90次/分钟为宜。力量轻、频率慢称为缓摩,亦有补益的作用。每次操作时间应不少于5分钟,以关元穴局部有温热感,并持续向腹内渗透为度,有补益先天元气的作用。
  惊蛰是一个养阳气的大好季节。希望朋友们借用这种天时地利,为我们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
  惊蛰到,防“虫”扰
  时值惊蛰、春分节气,阳气回升,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虫者、蛇蜥、蛀类等渐渐从冬眠中苏醒,蚊子开始咬人,苍蝇出动,田间的害虫也开始粉墨登场了,正是疫病滋生的时候,所以在古代时,人们就特别讲究惊蛰熏虫。清康熙年间《宛平县志》载:“二月二日龙抬头,因荐韭之除,家各为荤素饼馅,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儿,谓引龙以出,且使百虫伏藏也。”据说人们或将祭祖先神灵剩下的糕饼,用油煎炸以油烟气熏床炕,各种虫害便伏藏不出了。其实,与这些有形之虫相比,无形之虫――病毒和细菌的危害要大得多。稍不留神就会疾病缠身,大家知道惊蛰之后都流行什么疾病吗?只要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惊蛰之后,是流感、腮腺炎、脑膜炎、肺炎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时期。
  所以,惊蛰之后,避免“无形之虫”的侵害已经提上健康日程了,此时不妨,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疾病光顾了。那么我们如何来预防这些“看不见的害虫”呢?
  首先得赔补正气。中医上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民间则有句俗语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其实这两句话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在教育人们凡事都应该先找“内因”,再去理会外因,因为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可能发生作用。这就好比要攻破一个坚固的堡垒,光从外面进攻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只有分化、瓦解堡垒内部,使它的抵御能力降低,才能顺利地攻克它。
  拿中医最常用的板蓝根来说,尽管它在预防和治疗普通感冒、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流行性脑炎、禽流感、急性传染性肝炎,斑疹、丹毒、吐血、衄血、咽喉肿痛、暴发性红眼病甚至于对艾滋病等病症都可能起到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甚至有人称它是“永不过期的中药抗生素”或者称为“抗病毒的王牌”等。但这板蓝根真的具有杀灭菌毒的作用吗?显然是没有的,它的功效只是清热、凉血。
  由于春季的病毒也好,细菌也好,大多喜欢在湿热的环境中生存,因此要预防病毒的侵袭,就需要从食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和食物开始做起。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板蓝根外,薄荷、菊花、牛蒡子都是非常好的清热药物。当然,还有大家最常见的茄子也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因此早春时如果经常食用茄子,不仅清淡爽口,对身体也大有好处。
  另外,春季还有一种蔬菜――莼菜,也是预防各种病毒和细菌的佳品之一。说起这个莼菜,它的来头可不小,特别是“西湖莼菜汤”,更被誉为江南的“三大名肴”之一。这道菜的起源还和《晋书・张翰传》的一段记载有关。据该书写道,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弃官还乡,竟因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由此可见莼菜的美味了。但这莼菜不仅仅是美味,还是一位“良医”,《本草纲目》言其“清渴,热脾,下气止呕,治热疽,厚肠胃,解百毒,延年益智”。《本草再新》言其“疗百毒,清诸疮”。因此在惊蛰这个“百虫抬头”的时节,吃点莼菜也是一种非常适当的养生方式。
  莼菜既可炒着吃,也可与鲫鱼、豆腐等一起做菜做汤,其色、香、味俱佳。形态就像碧螺春一样婀娜,而吃起来在舌尖有些微的弹性,非常令人心醉,是春天里不可多得的一味美味养生菜。
  春练宜从惊蛰始,缓和运动最健康
  惊蛰之后,气温开始真正回升,人开始响应和风暖阳的召唤,比在冬季更容易早醒,这是“天人合一”的表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这个时候做做运动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说到运动,人们总认为出汗越多,运动效果越好。其实不然。在气温适宜的情况下,出汗有很好的锻炼效果。但春季的气温与夏季相比还比较凉,出汗过多会让毛孔扩张,凉湿之气乘机侵入体内,容易使身体受风寒而着凉感冒,从而诱发呼吸道疾病。而中医认为,汗与心和血有莫大的关系,一定量内的流汗有排毒作用,但如果汗液排泄过多,则会带走体内一些珍贵的微量元素,会耗人心血、损人阳气。因此,春季锻炼不宜出汗过多,刚出汗就差不多了,锻炼结束时还要立即擦干汗液,换上干净衣物,以防着凉。若已经感冒,应多休息,待感冒痊愈后再锻陈。
  另外春季的时候,人和动物们都是一样的,相当于是刚从冬眠中惊醒过来,此时身体各脏器的功能都在比较低的状态,四肢关节、肌肉还处在“苏醒前期”,此时若运动幅度大、运动量大,对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春季有春季的运动规律,违反规律的运动将会是得不偿失的。那么春季里该怎么运动呢?中医认为,由于春季时候人体的身体水平处于―个比较低的状态,所以应以柔和的运动为主。而春季是肝当令的时节,所以应当进行一些疏肝活血的运动。我们知道,肝经通过腿部、脚部,而脾、肝、肾经就在腿部、脚部的内侧,所以运动方面可以偏重在脚部方面,譬如走路、登山、慢跑、打太极拳等缓和性的运动,对肝脏比较有帮助。
  在这里,再给大家推荐―种非常适合用于春季的运动方式――放风筝。
  为什么要选择在春季里放风筝呢?依据中医理论,春天一到,阳气生发,人体气血便会产生往外透发的趋势,到户外放风筝,不仅可以让自己融入春光,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使血液循环加快,促进人体新陈代谢,顺应了阳气生发,气血外透。所以放风筝可说是老少皆宜的活动。
  对于少年儿童而言:由于是纯阳之体,最易上火,放风筝可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方式。《博物志》中载:“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泄内热。”
  对于青少年和脑力劳动者,《燕京岁时记》载:“放风筝,最能清目。”对于眼睛疲劳的人,放风筝不仅有利于清肝明目,还可以健脑益智。风筝在高空随风飘忽,上下翻飞,左右摇曳,为使风筝保持稳定,大脑必须反应敏捷,正确判断,及时调整。此时此刻,其一切烦恼忧伤,可随风飘逝。难怪一些医学家又把放风筝的健身作用称为“风筝疗法”。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户外放风筝就好像服用了一剂保健营养剂,能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促进机体各方面机能,对许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具有防治作用。放风筝时需要放线收线,前顾后仰,时跑时行,时缓时急,张弛相间,有动有静,手、脑、眼三者协调并用,人的机体各部位也都在不停地运动,这些运动能使身体的相关部位得到充分的舒展,对健身很有好处。
  总之,放风筝是一种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催人奋发向上,意气风发的养生运动。一年一度春风到,您不妨放放风筝,不但能够将种种忧愁会带入云际,还可有效锻炼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因此,在气候回暖之际,一定要多做做类似于放风筝这样的运动。
  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
  春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阴阳均分,同时阴气犹存,阳气渐盛的节气。所以大家要记住春分节气最大的特点就是――阴阳平衡。而春分之后,阴阳的平衡将可能被打破,是故疾最容易复发的时期。为什么旧疾会在这个时候集中爆发呢?
  这是因为从立春起,人的阳气开始从内脏向外走,到了春分,人的气血一半在里面,一半在外面,而自然界也正好是太阳从南回归线走到赤道,处于一半白天一半黑夜的平均状态。随着阳气越来越盛,大量气血在从里向外走的这个过程中,最容易出现“拥堵”现象,从而引发故疾。这就好比上下班的时候,路上是最容易堵车的时候,您身体原来哪有问题,这时候气血运行就会受到阻碍,您就会明显地感到疼痛。
  既然故疾复发是身体“堵车”造成的,那么,防治故疾复发的方法就应当放在如何疏导交通上了。肝主疏泄,所以疏导交通的功能自然应该落实到肝的头上,因此只有保证了肝脏的各项功能正常,方可有效遏制故疾频发的势头。
  要让肝脏发挥正常功能,首先应注意保持情绪的平衡。也就是说,我们在情志上要顺应情志去抒发,喜怒哀乐都要抒发,但要有节制。心中怒火,要发泄出来,但不能一发不可收拾,冲动是魔鬼;心中喜悦,要笑出来,但不能笑得让人感觉丧心病狂;心中悲哀,要哭出来,但不能哭得晕死过去。无论是哪一种情志,太过都会影响到健康。比如范进中举,因为高兴过度,喜而伤心,心神闭阻,导致神志不清。
  在饮食上,宜清补而不宜浊补,因为“肝主青色”,所以应多吃一些青色的食物以起到养肝的作用。由于经过了一个冬季的进补,导致肝脏积聚了大量的油脂,因此我们需要将储存了一冬的热量和垃圾先释放和清理出来,否则,再好的东西身体也吸收不进去,肝脏先清理干净了,再护肝才会有意义。
  在起居上,不管是工作还是娱乐都要适度。《素问》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动”之过度,会损伤机体;但过度安逸,也会导致气机闭阻,气血瘀滞,亦可致病。因此,在日常起居中我们一定要遵循适度的原则。不要过久地看书、看电视、看电脑,否则容易出现血虚不能润目,双目干涩;不要长时间卧床,否则“气为血之帅”,气机流通不畅,则气血瘀滞。以此类推,过久的坐着会导致肌肉松弛,站立太久则伤及骨头,行走时间太长则筋骨受伤等,因此养生要保持良好的起居习惯。
  另外,为了让气血正常疏泄,我们还可以重点按摩指尖和小腹,以帮助气血的运行。为什么要按摩指尖与小腹呢?这是因为在手指头的两侧,分布着人体经络的井穴,每只手各有6个井穴,井穴一般是经络的端点。如果说人体的经络是一条流动的河流,那么井穴便像水流开始的泉源,所以捏揉手指尖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节阴阳的作用。
  而小腹是人体的中心,对平衡人体气血起着关键作用。春天的时候,气血开始从腹部向外发散,而按摩小腹,有助于打通经络、调节气血,让阳气得以更好地生发。所以揉腹很关键,经常以手掌心的劳宫穴去按摩小腹至发热,可以养元补气,滋阴培阳。在春季揉小腹时候,以及每天的早中晚各揉一次为宜,先逆时针,后顺时针,最少以36圈起,或36的倍数,揉的力度要适中。
  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
  春分时节,随着身体阴阳的此消彼长,与春天有关的疾病也多了起来,特别是眼病的患病率相当高。无论是哪家医院,只要开设有眼科的,大都患者较多。这些患者中既有性格急躁的年轻人,也有情绪易波动的更年期女性,其症状为眼睛干涩、发痒;有劳累过度的中壮年,突然遭遇春风便引发了口眼歪斜;还有经过树下便引起过敏性结膜炎复发的患者等。
  眼疾之所以在春天集中爆发,与春季气候条件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万物复苏,人体内的阳气越来越旺盛,不再像冬季一样需要打边炉以补阳。但部分年轻人在此季节依旧喜欢食用羊肉、牛肉等食物,或是偏好火锅以及辛辣口味,从而导致“上火”,眼睛和肝脏齐齐受累。
  另外,春天之气为“风”,被风邪入侵后最常见的表现是口眼歪斜,即“外风”引起的面瘫。还有一类春季多发眼病就是过敏性炎症,中医认为也属于“风邪”所致。
  怎样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呢?在中医看来,应从调肝补肾入手。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只有肝的精气充足了,眼睛才能黑白清晰,炯炯有神,七八十岁以上仍不眩花。如肝火上炎,可见双目肿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重则患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肝在五行属木,肾在五行属水,水能生木,也就是说肾的气血充足,才能维持肝的正常功能。关于这一点,大家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先看小孩子。您会发现小孩的眼睛,大都是清澈透明的,为什么呢?因为小孩大都先天的肾气很足,身体里没有那么多的垃圾,所以才会看着那么可爱。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老人。您会发现老年人的眼睛都是浑浊的,原因就是肝肾之气不足,身体里的垃圾太多。这些垃圾虽然储存在血液里,但最后无―例外要体现在眼睛上,因为眼睛的毛细血管最为丰富,眼睛周围的皮肤最薄,所以血液中的垃圾也最能透过眼睛向外传达,它最能代表人体最末端的健康变化。而人老了,那些血液里的垃圾就会首先体现在眼睛上。再如糖尿病患者。他们一方面受内热的影响,耗损了大量的肝血而导致肝血不足,而眼睛由于得不到气血的滋养,极易诱发视网膜阻塞等眼部病变;另一方面,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药物,也会使肝肾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治疗这种病变,需要从调肝补肾入手。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款明目功效显著的药膳――枸杞黑豆排骨汤。要制作这道药膳,您需要准备枸杞子20克,黑豆30克,猪骨300克,姜片、葱段、精盐、黄酒各适量。将枸杞子、黑豆和猪骨洗净后同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烧沸,加黄酒、精盐、姜片、葱段等调料,再改用小火煨炖至黑豆烂熟,汤汁黏稠即成。服用方法很简单,可当汤佐餐随意服食。记得每天服用即可。
  在这款药膳中,当数黑豆的功能最为强大。黑豆一能强肝,二能解毒,三可明目,四能补肾。在选择黑豆的时候,建议您最好选择“青仁黑豆”,即皮黑肉青绿的黑豆。色青入肝,色黑入肾,所以这样的黑豆补肝肾极佳。
  与黑豆相比,枸杞调肝补肾的名声更大,更是深得众多医家的青睐。单味的枸杞子浸酒,便是枸杞子酒,能治劳伤、头晕、眼花以及男子性功能衰迟,长期服用,可使肌肤润泽,延年益寿。著名方剂杞菊地黄丸,就是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治肝肾不足、头晕目眩、久视昏暗,效果理想。
  最后,再给大家推荐一个明目的穴位――四白穴。这个穴位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眼眶下孔凹陷处。由于此穴位是胃经的循经的上口,而胃经是一条多气多血的经络,所以点揉四白穴,就能够把胃经的气血引到眼部,从而达到了明目的效果。对于上学的孩子,可拿它来治疗近视;对于中年人可防止黑眼圈;此外,如果有人经常眼睛痒,或者胀痛,也可揉四白穴。四白穴也叫“美白穴”、“养颜穴”。每天坚持用手指按压它,然后轻轻地揉3分钟左右,您会发现脸上的皮肤开始变得细腻、美白。
  春分时节,如何铲除精神分裂这个“恶魔”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但是对于精神病人及其家属来讲,春季都是个让人担心季节。因为春天是精神病的好发季节,这就是民间所说的“菜花黄,痴子忙”。
  尽管精神病患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却以春季发病率为最高。每年春节过后,各大精神病院的住院患者猛增,这里除了少数患者为初次发病外,绝大多数都是反复发作的精神病患者。每年3-5月更是精神病发作的高峰期,约占全年的70%以上。
  精神分裂症在春季高发的原因,与肝脏疏泄功能失调不无关系。也许有人会说,不是心主神明吗,怎么与肝扯上关系了呢?关于这一点,中医上讲,心主血,肝藏血。我们心情不畅的时候,自然会影响到肝脏的藏血功能,而如果肝气不舒、郁热化火,最终也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灵枢・本神》篇又说:“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这些论述均说明,如果情志抑郁,肝的疏泄功能就会紊乱,进而肝郁化火,扰乱神明症,以致“气血凝滞脑气”,出现“哭笑不休,骂詈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之癫狂一证。因此,肝脏疏泄功能的正常与否,确实与癫狂一证的发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而合谷、太冲两穴,确是精神分裂症之克星。我国民间中医奇人周尔晋,曾用这两个穴位就彻底治愈了多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两个穴位为什么会有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功效呢?
  我们先来说太冲穴。要知道,肝经上的第一个穴位就是太冲穴。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个太冲穴就相当于一只领头羊的作用。另外,从太冲的命名上看,太是太大了、盛大的意思,冲是通道的意思。什么是人体当中盛大的通道呢?当然就是人体供血的通道,也就是肝脏给心脏供血的通道。所以您揉太冲穴,就可以给心脏供血。另外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在古语中原也有起源的意思,有源发之所的意思,就是肝经的一个总开关。只要把这个总开关开开了,打通了,这个肝经整个的气血都会旺盛。这就是为什么太冲穴能够预防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合谷穴。合谷穴是大肠经上的原穴,和太冲穴一样,是大肠经的一个总开关,但是,它却不仅仅是大肠经的开关,而且还是人体的总开关之一。因为合谷穴属于“四总穴”之一。古人将身体粗分为“肚腹”、“腰背”、“头颈”和“颜面”四大部位,各部位各有一个总开关,合谷负责颜面部分,因此有所谓“颜面合谷收”的说法。这个开关打开之后,颜面的气血将得到有效的补充。另外,合谷穴特别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所以在治疗精神分裂上面同样不可小觑。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多按摩这两个穴位,特别是在精神分裂症高发的春季,按摩这两个穴位尤为关键。
  在按摩太冲穴前,最好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再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按右太冲穴,3分钟后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按左太冲穴3分钟。反复2-3次,共计10-15分钟。揉按时要有一点力度,以产生酸胀甚至胀痛感为宜。这种方法不仅适合于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同样适合于那些爱生闷气、有泪往肚子里咽的人,以及那些郁闷、焦虑、忧愁难解的人。建议可以在饭后1小时进行按摩。但需要注意的是,凝血障碍者慎用,孕妇禁用。
  合谷穴的按摩方法是:用自己的右手握住左手,右手的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约为每2秒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重要的是按压的力量需要较强,穴位上面要求出现酸、麻、胀,甚至有窜到食指端和肘部以上的感觉,即“得气”现象为好。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轻描淡写地按摩就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经络的敏感程度因人因病而异,所以也要辨证论治,恰到好处。一般稍加练习是不难达到的。另外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以较强刺激,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当然,由于精神分裂患者的发病多与七情有关,因此保持情绪稳定比什么都重要。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劳神过度。《太平广记》里有个故事,说是北齐史官李广编写史书,非常勤奋。有一天晚上,他梦到一个人来向他辞行,说:“我心神也,君役我太苦,辞去。”敢情这位史官的心神不堪重负,辞职不干了。从此,他就无精打采,没过多久就死了。这个故事虽然看似荒诞,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过度劳神,能使人心神受损;心神受损,最终会伤及人的生命。
  春分性欲旺,房事当有度
  惊蛰时节,大地泛青,春暖花开,万紫千红。动物界大部分动物都在春季发情交配,故对男女相恋之情,也有“春情”之喻,如古乐府《春歌》中有“云用忘注口,游步散春情”之句。少女怀春,少男春心萌动,有时可有遗精的发生,甚至春梦一刻,有梦交之情。
  从中医而论,春风当令,应于肝木,肝气旺于春季。肝气疏泄,具有舒畅、开展、调达、宣散、流通等功能,所以在春天对房事来说,也呈春情萌动之态。所谓“春心荡漾”,性兴奋的激情,可能产生性冲动,使春季房事明显多于冬寒。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纵自己,恣情纵欲。禁欲固然不利于健康,但纵欲肯定也有害于健康。因此,在这一时期,特别应注意房事养生。
  历代养生者都知道,养生必节欲,节欲可以保精。古代多数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贵族大臣,妻妾成群,纵然是每天山珍海味,却多恶疾缠身,过早夭亡。这便是由于纵情声色所致。
  那么在春季怎样才可称既顺应自然,而又行房有度呢?
  一般来说,健康无病的年轻夫妇,每周2次性行为为好,中年夫妇每周1次为好,老年夫妇每3周1次为好。当然,尚需结合自己的体质强弱、精血盛衰、生活习惯等酌情而定。
  要使性生活符合科学,符合养生之需,除了懂得顺应自然、注意行房有度外,还应掌握入房禁忌,谨慎行事。
  一是不要在酒后行房。酒性大热,容易引起阳气妄动,性欲旺盛,表现为过度兴奋,常不能自制。此时行房,动作粗暴,不但会使阴精滋泄,还会引起性器官损伤。特别是男子大量饮酒,常会采取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古人早就提出:“醉不可接房”,“大醉入房,气竭肝伤。男子则精液衰少,阳痞不举;女子则月事衰微,恶心淹留,生恶疮”。更重要的是,酒后行房会累及下一代。父母饮酒后受孕的胎儿易流产、早产,出现畸形和低智能儿,或出生后易患各种疾病。古人说,酒“非唯乱性,亦且乱精”,唐代李白、晋代陶渊明等饮酒成癖,其后代多为愚钝之辈,即是明证。
  二是不要在七情太过时行房。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人之七情。七情人皆有之,但七情太过常会伤及气血,并损伤内脏。此时行房,必然脏腑气血更耗,以致百病丛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认为“大喜大怒皆不可合阴阳”。明代龚廷贤也认为“愤怒中尽力行房事,精虚气竭,发为痈疽。恐惧中入房,阴阳偏虚,自汗盗汗,积而成劳”。七情太过之人,须待心理状态恢复正常方可行房。有些夫妻在一方情绪不佳时勉强过性生活,不仅得不到性生活的和谐,反而会使情绪不好的一方对此产生反感,如此反复发生,则会导致一方性冷淡或性功能减退。
  三是不要在环境恶劣,即气候和居住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行房。孙思邈曾经指出“交会者当避大风、大雨、大寒、大暑、雷电霹雷、天地晦黯、日月薄蚀、虹蜕地动”,以告诫人们气候异常时不行房。这些气候环境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必然会破坏人体阴阳平衡,使人心情恐惧或烦躁不安。此时应慎重保精,积蓄元气,调养脏腑,不应反其道而行之。环境恶劣也指行房时的居处不洁。前人曾指出:“井灶固厕之侧,家墓尸枢之旁,皆悉不可。”现在虽然很少有这样的环境,但居处条件肮脏、拥挤,则容易引发疾病。周围有噪声,甚至惊吓声,或居处离公共场所很近,易引起心理负担。特别是那种突然出现的惊吓声,很容易引起男子性功能障碍,也会使女子性功能淡漠。所以从预防学角度讲,行房时应营造良好的居室环境,有利于性生活的和谐,也是减少性功能障碍疾病的必要条件。
  除上所述之外,患病期间及疾病初愈的恢复阶段,应节欲保精,禁止夫妇合房。由于夫妇合房而致病情加剧甚至危及生命者并非罕事。正所谓“房中之事,能生人,能杀人”,因此在春季性欲勃发之际的养生保健,不可不慎重。
  
  春分要防旧疾发
  (公历3月20-21日)
  元鸟至 雷乃发声 始电
  
  [宜]清补,养肝
  [忌]房事过度,七情太过
  春分又称为“日中”、“日夜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据说春分即意味着一切都是平分的,时间的长短,物体的轻重。
  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是说春分后,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养生上,由于春分交节的这几天,天气变化剧烈,温度与湿度往往相差很大,气候的骤变会导致人体的平衡失调,体弱者容易生病,旧病者容易复发,如高血压、心脏病、月经失调、眩晕、失眠、痔疮等症都是春分前后的多发病。另外,这个节气也是精神病、过敏性疾病等好发时间。所以,春分前后,要注意避免情绪的波动,多做户外活动,将一切烦恼置之度外,迎风顺气、随风送忧。

推荐访问:黄帝内经 惊蛰 春分 节气
上一篇:[养花能“怡情养性”/老人对弈“六忌”/老年人练乐器能预防摔跤/盆花土质巧改良]怡情养性
下一篇:[10大疾病可望被攻克等] 2020可以攻克哪些疾病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