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影响历史考察

来源:软件水平 发布时间:2020-11-19 点击: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影响的历史考察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CPC and National Educational Policy on the Goal and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

 者:

 许慎

 作者简介:

 许慎,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

 《思想政治课研究》(沪)2020 年第 20201 期 第 77-84 页

 内容提要: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从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研究的重要因素,“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既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确立的重要依据。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教育领域的诸多探索推动并实现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贯通与互动:从实践需要到理论内生,两者价值宗旨稳定共生;从被动需求到主动要求,两者属种关系日渐明朗;从动员激励到学会生活,两者人本倾向愈发突出。进入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创新发展的价值旨归。

 期刊名称:

 《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

 2020 年 08 期

  关

 键

 词:

 教育方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标题注释:

 北京市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新时代革命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FRF-TP-19-018A2)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确立依据的研究日趋丰富,呈现大同小异之状。大同之状在于都非常强调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两个主客观因素;小异之状在于是否强调科学理论在目标设置中的作用,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否突出党和国家这一政治发展需要,特别是有学者将研究指向了教育方针对目标任务确立的影响。[1][2]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那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影响是实然还是应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是如何处理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新中国 70 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与发展有何启发?研究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梳理与阐释。

 一、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从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研究的重要考量因素

 从逻辑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活动,它与教育活动所面对的对象、所处的时空环境、适用的一般规律等都是一致的。研究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关系旨在获得二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生成与演化过程,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取得整体优化的效果。而所谓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向和指导思想,表现为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

 何培养人”三个基本方面,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4]现代教育发展的逻辑具有突出的目的性与计划性,运用公共政策科学的视野分析,一个政党及其政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教育方针是同该社会各方面发展保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5]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或者从大教育的概念出发,教育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统领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要以教育目标为指导,为教育目标的达成创设条件,并应在此过程中以日趋主动的姿态融入教育活动中来。

 在以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都反复出现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认识与社会需要之间不平衡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复杂的,不是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一个环节、一个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能够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运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同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同样是呼吁在学校教育中也要有侧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责任明晰、集成创新的效果。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规律,又要观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般规律,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概言之,在实践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探索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看都是可行的,特别是以新中国成立 70 年的历史经验为基础进行探究,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领域重要性的理解,拓展学科理论基础,从而与时俱进地理解新时代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密切联系。

  二、新中国 70 年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嬗变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互动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以及理论研究者始终关注教育方针在育人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践经验表明教育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确立确有直接影响,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结合自身理论与实践不断推动教育方针与时俱进,促进其完善与发展。

 (一)过渡时期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考察

 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的时期。这一阶段,社会领域百废待兴,革命仍有部分工作需要完成,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积蓄力量。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先后成为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按照党的七届二中、三中全会的决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稳步恢复国民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在教育领域,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第四十一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7]1949 年 12 月,教育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8]的教育工作任务;1950 年 5 月,《人民教育》发表《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一文,更加鲜明地总结:“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

 中心方针。”[9]由此逐步确立了过渡初期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性质与基本职能,即教育必须为新民主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帮助人们摆脱旧社会特别是从思想上摆脱压迫,快速推广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培养国家建设人才。1952 年以后,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的任务完成,社会主义取得绝对优势,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了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这一时期不仅加强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而且将中小学作为培养未来建设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的基础教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在教育方针上也有新的变化。

 在具体的部署上,当时的中心环节是在机关、部队、工厂、学校(包括教会学校)普遍设立工农中学,同时大量举办业余补习教育,对工农干部、青年这一主体迅速开展识字运动,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从内容上看,无不是围绕改造旧教育以及具体工作展开,为了最大限度调动社会积极性,党和国家非常注重继承和发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通过开设政治课、开展专项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与思想改造工作,破除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反动的、落后的、保守的思想,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国民文化素质低下的状况,打破长期受反动政治压迫和精神奴役造成的愚昧无知以及面对巨大社会转型引起的心理恐慌和思想动荡,以带领人民理解党和国家的新任务,了解中国革命命运,取得正确的革命观点与立场,确立革命的人生观,理解人民自己的角色与地位,尝试激活自身力量,快速加入国家建设中来。

 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支撑着党和国家的教育工作,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展开。从客体上看,在教育方针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首要的就是尽快通过一切办法对全体人民进行政治教育,培养关于国体与政体、公民权

 利与义务、投身国民建设、提高劳动技能与体能的政治觉悟与认识,巩固新生力量。特别是 1954 年 4 月发布的《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等教育的批示》中强调,“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成员。中学教育不仅要供应高等学校以足够的合格新生,并且还要供应国家生产建设以具有一定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是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和共产主义的道德”,“目前应特别着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自觉纪律教育”。[10]这些既具体化了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内容。1951 年 2 月,《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明确提出要加强马列和毛泽东思想的出版工作,指明加强理论教育是提高干部、改进工作的根本方法。[11]1951 年 5 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刘少奇就强调,“我们的宣传工作是不能离开当前的中心工作的,并且是为了保证各项中心工作的完成的”,[12]“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13]1952 年 1 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宣传文教部门应无例外地进行“三反”运动的指示》,强调“三反”运动是目前最实际的思想改造,思想政治工作要服务大局。[14]在学校方面,1950 年 10 月,中央政府教育部下达《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的指示》;[15]1955 年 9 月,中共中央批转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关于开展培养青年共产主义道德、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工作的总结报告》给各地党委。[16]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都着重强调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出发,注重对培养国家发展需要的有正确政治觉悟的

 新生力量,加快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从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考察

 从 1956 年开始,国家整体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但受国内外因素影响,这一时期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经历了转向经济建设还是重回阶级斗争的正确与错误的多次反复,对社会各领域都造成重大损失,对教育影响尤其严重。特别是当时社会有些青年人头脑中产生了“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力气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17]等错误想法,还有一些院校内部发生关于红与专谁才是根本性问题的论争,都对当时教育方针的调整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产生较大影响,客观上看,教育方针实事求是地反映和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1957 年 2 月,毛泽东作出要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指示,特别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8]1957 年 6 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我们今后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19]到 1958 年 9 月,针对“教育工作在一定的时期内曾经犯过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政治、忽视党的领导的错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又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20]由此可以发现,在社

 会主义建设时期最初的几年,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发生了几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一是教育目标从培养新生力量发展为培养劳动者;二是教育职能由为无产阶级服务扩大为还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是筑牢党在教育工作中的领导地位。这就对教育发展方向、阶级性、紧迫性都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在具体部署上,这一时期非常注重对学生、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就是要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密切联系群众,破除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思想,在中等学校、高等学校普遍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1957 年 3 月,毛泽东在全国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学校要大力进行思想教育,进行遵守纪律、艰苦创业的教育”“要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每省要有一位宣传部长、一位教育厅长亲自抓这项工作”。[21]1957 年 5 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22]1958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23]深入推进了党的各级干部的劳动教育;1957 年 4 月和 1958 年 5 月,刘少奇分别作《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24]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25]的讲话,一方面继续加强劳动教育,强调思想转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青年的升学、就业要求。

 这样来看,加强劳动教育、重视劳动者的教育方针从出发点看是正确的、合理的,并在教育任务落实中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的重要途径,能够发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动员激励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地响应了教育的需求、建设的需要。特别是,1957 年 3 月,毛泽东在中国共

 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还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26]从 1957 年 4 月开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全党发出整风的指示,这场整风由最初的全党整风发展到全国性的全民整风,由短时期的阶段性整风发展到持续不断的整风,为解决思想作风问题、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贡献了优良做法,这也为今后一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参与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政策基础。但随着“左”的错误日益严重,八届三中全会与八届十中全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错判,导致教育方针的落实也深受影响,特别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在实践层面走向错误。尽管纠偏的活动也在反复进行着,但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后,教育战线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教育方针被严重扭曲,过分强调了教育为政治服务,导致政治和业务的分割甚至对立;过分强调参加生产劳动,减少思想政治教育时长,使人们差不多忘记了教育在其他方面的社会职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也深受其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有很多做法是错误的,但党的工作并不都是错误的,教育领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一些成绩。如 1964 年 10 月,中共中央批转《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政治理论课的任务、课程和教材、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等问题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虽受“左”的思想影响如突出思想改造即革命化,但主导方面是应当肯定的。[27]1965 年年初,教育部在分析教育战线阶级斗争形势时认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教育战线上,坚决地、不断地同资产阶级的侵蚀和复辟活动作斗争”,同时指

 出“当前在教育战线上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斗争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由谁来领导,依靠谁办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里有政治斗争,有意识形态的斗争。”[28]这就为新时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埋下了改革的种子,深化了教育的政治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思考。

 (三)新时期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考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掀起了拨乱反正的浪潮,逐步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任务。但也由于一手软、一手硬,在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在思想政治方面放松了教育,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乘虚而入。1989 年 3 月,邓小平严肃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29]这就奠定了整个新时期重视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在教育领域,改革开放最初几年,在邓小平的努力下,从整体上肯定了毛泽东时期教育方针的合理性,同时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30]“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31]由是,1981 年 6 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32]这是根据当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来的,也是对新中国32 年的教育方针的总结。随着“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等新论断的提出以及改革开放纵深发展,教育方针在新时期也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愈发突出: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明:“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3]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4]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教育纳入“社会建设”部分并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5]

 综上可知,整个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有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对教育的地位与功能有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强国必先强教育,如“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6]“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37]二是对教育培养目标的素质要求作了丰富和深化,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地位凸显;从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发展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特别是要瞄准“三个面向”。三是教育的落脚点从培养劳动者为“四有新人”,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为本的理念得到新的发展。四是普及教育、均衡教育、义务教育等教育的本质回归了,特别是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推动教育走向均衡发展的道路。五是对教育对象的要求具有丰富而更加鲜明的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指向。

 在具体部署上来看,这一时期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角度开展了丰富的思想理论建设、改进作风建设、党性党风教育、学风教育、执政能力教育、先进性建设等整党活动;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推动了培育“四有”社会主义公民,注重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法制观、人权观、妇女观教育,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角度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华民族精神的学习教育,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包括农村、企业、军队、学校、社区等都进行了具体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规划等,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改革开放中开创了新局面,从恢复重建到改革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新焕发蓬勃生机,特别是 1994 年 8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38]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即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作出了具体要求。这个文件是中共中央继 1985 年 8 月《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39]1987 年5 月《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40]1988 年 12 月《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后,[41]又一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文件。随后高等学校的“98”方案、[42]“05”方案[43]都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为主要任务,明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内容。2004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还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44]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支持教育方针的重大举措。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纷纷设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学理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使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动员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45]这一过高的要求,逐步落实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

 教育干部和群众,提高人们的革命觉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激发人们的革命热情和斗志,为实现党的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46]这一略有脱节的要求,再到具体的、明确的培育“四有新人”的研究。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在教育方针科学化的引领下,也开启了自身的理论探索,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论述也扩展为包含对人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要求,对目标任务的研究逐渐理论化、体系化,与教育方针的对照也越来越直观了,对人的重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更加深入了。

 (四)新时代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考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党中央全面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指明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47]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使教育事业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底色更加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 修正)》[48]更是以法的形式确立了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这一时期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层出不穷,特别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

 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9]“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50]等论述为我们全方位理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确立依据”提供了重要基础。

 第一,做好“四个服务”,既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基本规律的现实体现,更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指明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先后召开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与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确保宣传思想工作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51]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52]这些都直接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学校范围内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提供指引。

 第二,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既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肯定了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要求,也提升了实践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点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53]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当代青年是同时代同前进的一代,要做奋斗者、练就真本领、做实干家;[54]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更是强调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55]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教育不仅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

 础,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只有培育具有能够劳动的体魄、尊重劳动的人格、热爱劳动的品格;只有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56]只有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57]才能精准抓住新时代人才培养实践的关键环节和着力点,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四个坚持不懈,是开创高等教育事业乃至各项教育事业新局面的关键举措,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反哺、支撑教育方针落地与完善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以学校为主,其中高等学校占更多比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四个坚持不懈,即“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养优良校风和学风”,[58]从而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确保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与此同时,7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突进都为新时代继续推进教育方针与时俱进提供原料与给养。

 三、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确立的逻辑与特征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变化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变动的关系,它是一个相伴相生且相得益彰的过程。纵观之,教育方针经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变化、从理想化到与实践相结合的变化、从一切从实际任务出发到寻求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变化,这也一定程度让我们透视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发展历程,即从以任务为导向到逐渐回归以人为本,从解决思想问题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

 相结合,从泛政治性目标到以政治为核心的综合目标的转化,无不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生命线的核心思想。那么在这个两方面互动关系的历史的、实践的考察中,我们也要思考二者互动的逻辑与特点,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继续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为旨归铺就道路。

 (一)从实践需要到理论内生,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价值宗旨稳定共生

 从现实性来看,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都是来源于现实又指向未来的,它们始终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于人民,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宝贵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是一部寻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确定党在各个时期教育工作总方针和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的发展史。理论的自觉与内生也是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在各自成熟化、科学化的生长中的新型互动,包括对各自地位功能的觉醒、动力的深化、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更新等。具体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于通过普遍的教育实现思想的认同,主要借助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经验,对于教育本身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尚不明朗,思想政治教育也因事而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总体上要完成一个思想的转变,特别是长在新中国的青少年不要有超越时代发展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要确立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保证专业人才的政治合格。改革开放以后,对亟需摆脱贫穷、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中国来说,教育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思

 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进入新时代,教育要做好“四个服务”,继续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也从未离开这个方向。因此我们可以说,纵观 70 年的互动影响,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在价值旨归上始终没有变,这是二者高度统一的内在逻辑。

 (二)从被动需求到主动要求,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属种关系日渐明朗

 从学理上认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我们在理论发展成熟以及学科科学化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从历史的考察中我们发现,从新中国成立到进入新时代,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互动关系,或者说教育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确立的影响关系是在实践中逐步明晰并得到确认的,这也是本文写作的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大陆取得政权,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发展教育中虽然强调应该增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教育,但从总体上还是延续新民主主义教育或者文化建设的相关经验,对于接管与建设学校教育也在摸索中前进,开设什么课程、如何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无产阶级的教育,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过渡时期,为了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不仅加强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而且更加突出中小学等基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当然,专业教育凸显,思想教育迟缓也是造成 1956 年后产生“好像马克思主义时行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时行了”[59]错误观念的主要原因。1957 年以后,毛泽东关于红与专等问题的论述,直呼要加强思想工作与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在当时的目标与任务总体来看依然是雪中送炭型的。改革开放以后到党的十二大期间,一手软一手硬,重科学技术轻思想道德的问题的日趋严重倒逼党中央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从学校

 教育到社会教育,从世界观方法论到人生观价值观,从民主法治教育到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方面逐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日常化、规范化。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更加明晰地指明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从实践层面以曲折的经历证实了只有认清二者关系,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主动、走向规范、走向科学。

 (三)从动员激励到学会生活,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人本倾向愈发突出

 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虽然指向未来,但更应以人为本,它们所带来的体感不应只是政治性或社会性的动员激励,给人们现实的生活增加压力,更应该朝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生活和能力提升的视角转变,甚至还要给人减轻压力,最终实现动员激励与学会生活相结合。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较长的一个时期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看都比较强调自身的政治属性,即将围绕党的工作重心的意义过分政治化,即便在指向上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也照旧执行。比如 1958 年以后,劳动教育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实践上既解决了当时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形成了一种将劳动作为检验人员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现如今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前的劳动教育与我们当前提倡的劳动教育在内涵与意义上也有极大的不同,这是时代与认知的局限造成的,但也一定程度上将人的本质狭隘化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形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认知都得

 到了强化,特别是在完成方式上,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落实从集中运动到日常渗透,逐步走向开放。如 2013 年 9 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视频贺词表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让13 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60]无不是对当下以及未来一个时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的深度期待,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度期待。

 原文参考文献:

  [1][4]本书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54-156,155.  [2]刘书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专题研究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7-98.  [3][49][5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 [5]杨天平,黄宝春.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 90 年发展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59.  [6][5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376-377.  [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26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66. 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4.  [9]钱俊瑞.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J].人民教育,1950(1):10.  [10][1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5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74-175、367-368.  [11][12][1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2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11-117,267,263.  [1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3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1-42.  [1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7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47-158.

  [17][18][21][59]毛泽东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226,246-247,226.  [19][22][24][2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0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84,230-233,163-178,99.  [20][23][2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1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25,443-444,293-296.  [2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9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88-195.  [28]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 8 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4.  [29]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7.  [30][31]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179.  [3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70.  [3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2.  [34]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0.  [35][37]胡锦涛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42.  [36]江泽民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3.  [38][39][40][42][4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44-147,38-39,70-74,179-181,293-296.  [4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2-321.  [4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Z].中发[2004]8 号.  [45]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33.  [46]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148.  [47][55][5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 [48][5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N].人民日报,2016-02-23(01).  [50][54]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 [51][6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2,191.

推荐访问:教育方针 党和国家 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领导对员工总结
下一篇:中山钢管项目实施方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