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课论文素材

来源:软件水平 发布时间:2020-09-21 点击:

  成就:

 素有深厚湖湘文化底蕴的三湘大地,历来是一片文化的“沃土”。

  近年来,“电视湘军”领跑中国,“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和“演艺湘军”脱颖而出,报业湘军蜚声业界,形成了壮观的“湖南文化现象”。马年新春,《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火爆,是“文化湖南”的又一个惊喜。文化,既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和动力,又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和窗口。

 以现代眼光和国际视野谋划文化产业发展,经历多年实践,从破冰到提速,从量变到质变,2013年,湖南文化产业已经开始腾飞,成为湖南一张亮丽的“经济名片”,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湖南气派”。

  这一年,省文化旅游担保投资公司正式挂牌;长沙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华声在线上市步伐加快推进,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传媒中心建设如火如荼;湖南广播电视台位列“亚洲电视10强品牌”第5位;中南传媒获评全国首届数字转型示范单位。

  竞相绽放的“文化湘军”,还以产业集群的形象,相继亮相“两岸四地”,在更宽广的舞台展示湖南文化的魅力。

  深圳文博会现场签约28个项目,“港洽周”之“湘绣湘瓷艺术精品展示拍卖活动”成交率70%,“2013湖南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周”在台湾举办湖湘艺术精品展示、湖南电视优秀节目展播、湘台文化产业合作研讨会,澳门首届“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会”宣传推介湖南工艺美澳门首届“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会”宣传推介湖南工艺美术产品。

  2013年,预计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同比增长约15%,占GDP的比重约5.3%。《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湖南进入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新十强”,位列第八。

  (四)张家界奇峰三千,凤凰古城、洪江古商城美丽而神秘,“天门狐仙”点亮大湘西的夜空,民俗舞蹈《追爱》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大美湘西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然而,贫困落后却是大湘西美丽背后的另一面。大湘西也是欠发达地区,是国务院《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2013年,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10余次走进大湘西开展调查研究。他提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大湘西区域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引领大湘西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要创新思路,突出重点,把大湘西建成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让大湘西的明天更加美好。

  融合、融合、融合!推进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鼓点正急——

  湖南以深圳文博会、“港洽周”专题招商活动、湖南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周为平台,对大湘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集中推介;

  在张家界召开的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上,明确提出了张家界、怀化、自治州共同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步伐的要求,并将着力打造“大湘西”文化品牌;

  怀化市邀请国内顶尖团队对文化旅游产业下一步发展进行规划,70名侨商考察大湘西后达成了合作意向;

  湖南日报《湖南印象·追梦大湘西》连续5期报道大湘西,为大湘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做实事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旅游为体,大湘西沉睡的文化“活”了;文化塑魂,大湘西火热的旅游“强”了;助推发展,大湘西百姓的生活“富”了。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井喷式时代即将到来!

  (五)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最前线,敢为人先的湖南人,将曾经的阵痛、茫然和困惑,逐渐转为寻求发展的思考和行动。在勇闯市场的过程中,许多文化企业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开始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2013年12月10日,湖南省演艺集团正式成立,集团由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大剧院等8个单位组成。

  这是老字号国有文艺院团及文化单位的一次重要聚合和抱团出海,标志着我省国有文艺院团在完成转企改制后,进入到重塑市场主体,大胆走向市场,促进演艺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省演艺集团成立伊始,就推出湖南省首届国际马戏艺术节。一个月时间里,共演出52场,超过5万名观众进场观看,并有数千名贫困、残疾儿童免费观看了表演。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省演艺集团首战告捷。

  和演艺集团一样,改革后,吃惯“皇粮”的事业单位,在市场的洗礼中搏击风浪——

  完成改制后的各院团创作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演出场次大幅提高,院团利润和员工收入普遍增长;改制后的电影公司积极走市场,寻求自身发展壮大之路;基本完成中央批复的42家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加快推进省直文化产业集团组建,组建的湖南广电网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承担起全省广播电视有线、无线网络的整合管理和运营……

  事实已经证明:文化单位蕴藏的潜力是巨大的,文化市场开发的前景是广阔的,早改革就早发展,谁先进入市场谁就先受益。在文化体制改革上率先发力,释放出无穷活力,湖南推动文化产业驶向蓝海。

  (六)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建设者和享有者。在湖南文化砥砺向前的身影里,我们看到了沐浴在“文化惠民”阳光的幸福人们。

  把舞台搭到群众身边,把欢乐送到百姓中间。在“欢乐潇湘”这个湖南近年来演出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群众文化活动中,1.17万个参演团队、80.24万余名参演群众共演出13094场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把一颗颗欢乐的种子“种”在老百姓的心田。

  在常德市,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让百姓唱主角,草根成明星。1065支文艺团体共计演出近700场,参演群众近5万人,常德丝弦、荆河戏、澧州大鼓、九子鞭“粉墨登台”,出现了“城乡互动、全民同乐”的生动局面。

  同时进行的,是“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活动,全年160多场歌剧、芭蕾舞、交响乐、昆曲、话剧,让老百姓欣赏高雅艺术成了家常事儿。

  跳有舞台,读有书屋,听有广播,看有电影。

  “这次送来的书籍真实用。”2013年12月13日,在宁乡县金洲镇关山村农家书屋,负责接收图书的金洲镇文化站邓女士说。目前,农家书屋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试点推进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工作,探索具有湖南特色的农村广播建设的路子。放映50余万场农村电影,解决了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

  文化这条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舞出了民生幸福的翩跹舞步。

  (七)文化“引擎”开启,文化产品魅力四射。

  在地域文化的整理出版中,湖南是先行者之一。历时7年,湖南人编纂出一部702册、近4亿字的皇皇巨著《湖湘文库》,打造了一座湖南文化史上高耸的“地标”。

  50集长篇史诗电视剧《毛泽东》,由中央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等联合出品。在央视一套播出后,《毛泽东》在全国同类时间段的收视率一直排名第一。电视节目《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收视率均拔得同时段头筹。省湘剧院的湘剧《谭嗣同》还获得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

  切实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2013年,全省新闻宣传系统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加强主题宣传,紧贴时代脉搏,推出一系列好看耐看的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

  光明日报湖南记者站推出的长篇通讯《听油菜花开的故事》,讲述了湖南省临澧县杨桥村农民沈昌健一家三代追求“超级油菜”的梦想故事,生动表明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湖南日报》在“记者在基层”栏目推出了系列报道“种粮大户夏根固的故事”,展现了沅江市种粮大户夏根固种田的酸甜苦辣。中宣部肯定“湖南日报连续讲述种粮大户故事讲得好,在走转改中深入解剖案例的报道值得提倡”。湖南卫视从2013年11月推出系列报道《县委大院》,传递出一种朴素而深刻的认知:最美县委大院是执政为民的最好注脚。

  荧屏闹,银幕俏,舞台上姹紫嫣红,文学创作百花齐放,主题宣传有声有色,湖南文化春色满园,文化精品集群发力,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应运而生,润物无声,引领风尚。

  (八)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三湘儿女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文化自觉,以“不到潇湘岂有诗”的文化自信,发扬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精神,必将继续谱写文化强省建设新篇章,打造文化新高地,开创姹紫嫣红的文化“锦绣潇湘”!

 ?1月10日,湖南举办全省文化工作会议,提出2017年全省文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八项重点任务和五大工作举措。

 举措

  2017年湖南省文化工作的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文化部工作部署,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主题,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突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任务,聚焦文化强省这个目标,推进精品创作、文化惠民两项工程,突出特殊人群、城乡统筹、品牌活动三个重点,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现代文化产业、现代文化市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四个体系,努力开创全省文化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7年湖南省文化工作八项重点任务

  一、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深入推进党性教育,深入开展党章党规、党史党风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切实增强党章意识、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切实履行党建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认真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坚决纠正党内生活随意化、平淡化、平庸化、娱乐化的问题。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标准化党支部达标创建。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文化领域的“四风”问题,防止反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织巡视整改问题“回头看”,有效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标本兼治,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

  二、突出以精品创作为中心,大力繁荣艺术创作

  更加有效引导精品创作。要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庆祝建军90周年、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好主题创作、演出和美术书法摄影展活动。举办全国书法院优秀作品联展。围绕2018年第六届湖南艺术节、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和文华奖、田汉奖、五个一工程奖,立项、新创、打磨一批精品剧目。以京剧《辛追》、花鼓戏《齐白石》等为重点,创作、改编与旅游深度融合、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剧目。复排、移植整理一批经典传统剧(节)目,创排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型剧(节)目。

  更加精心打造演艺品牌。组织好2017年湖南戏曲春晚、建军90周年文艺演出、全省“精准扶贫”题材文艺调演巡演等文艺活动。把“戏曲进校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办好全省青年戏曲演员比赛、全国花鼓戏汇演暨论坛。深入开展“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活动和“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等文艺惠民活动。

  更加有力优化创作环境。从源头抓舞台艺术创作,大力实施“剧本创作扶持工程”。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完善艺术创作统筹组织、剧本论证研讨、滚动扶持等机制,进一步加强扶持和培养本土创作人才。继续加大文艺创作扶持力度,做好各级艺术基金的申报和管理,力争湖南省有2台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策划办好2017年西藏雅砻艺术节,筹建湖南美术院。

  三、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着力宣传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紧扣“全民阅读日”、“博物馆日”等文化宣传主题,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宣传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深入人心。坚持把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结合起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着力推进标准实施。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确保标准执行的力度、进度和效度。开展专项督查,强化以县为单位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府主导责任。组织开展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和考核验收工作,及时总结并面向全省推广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着力抓好文化扶贫。认真落实九大文化扶贫措施,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要包干负责,兑现落实,确保实效。加强政策、项目、资金引导,推动文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着力提升服务效能。深化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发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文物单位的文化服务评价机制,提升文化场馆设施使用效益和水平。对接群众需求,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继续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工作。

  四、坚持行业发展与市场规范两手抓,加大文化市场培育和监管力度

  认真落实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发挥好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建立并落实执法协作和督查机制。深入推进上网服务行业和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开展2017年全省“阳光娱乐节”活动。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搭建行政审批技术平台,实现与文化部管理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继续落实好文化市场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和黑名单制度。大力推广普及“文网卫士”。

  五、狠抓文化创意基地建设,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

  主攻优势产业。加快促进各地重点发展工艺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特色节庆、特色展览等特色文化产业。加快促进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依托数字技术进行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数字文化产业。加大文化创意融合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制造、建筑、旅游、农业、体育、健康等领域深度融合。

  突出基地建设。大力推动已有政策落实落细,配合省有关部门研究和出台促进文化创意基地建设的配套政策。重点扶持、指导1—2家文化产业园区和1—2个县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着力扶持一批优秀动漫游戏企业,力推昭山文化产业园创建国家级示范园区。积极推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建设湖南文化创意中心。

  增加有效供给。积极推进长沙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开展文化消费提升行动。重点办好湖湘动漫月、文物交易博览会等活动,积极参加深博会等会展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地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展示活动。

  完善基础工作。做好文化产业统计和形势分析工作。加强文化产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项目库评审、更新、发布制度。加强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

  六、增强全社会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文物保护责任意识,推动市、县建成文物安全四级责任体系和巡查体系。推进一批重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积极组织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体系。加强博物馆、纪念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建设。加快建设湖湘特色博物馆体系,加大县域特色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及民办博物馆的支持力度。加大珍贵古籍保护力度。

  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力。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加强非遗资源挖掘整理,建设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绩效评估机制,完善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考评、奖惩与退出机制。推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制定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激励和管理措施。积极落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继续做好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政策,指导建立湖南省非遗协会。办好第三届“湘鄂赣皖”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进一步做好非遗进校园、进演出、进市场。

  加强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和展示。组织好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期间的各类民俗活动,办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相关活动,进一步提升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七、积极融入“开放崛起”战略,着力推动湖湘文化“走出去”

  认真落实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等政策文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加强品牌建设,策划实施好“欢乐春节”、与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年度文化合作等文化活动。围绕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赴香港举办慰问驻港部队演出、“暑期艺术节”演出等系列活动。组织好长沙“东亚文化之都”相关活动。

  八、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加强文化法治建设。启动湖南省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调研工作,配合文化部做好《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立法调研。加大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及相关单位日常法律事务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力度,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和法律顾问制度。

  深入推进文化领域改革。按时保质完成省委改革办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继续深化文化系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做好信息公开和新闻宣传工作,建设权威、便捷的政府信息发布平台,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把握时、度、效,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加强舆情监测。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升文化领域科技装备水平,推进文化领域大数据、互联网+文化行动计划。

  加大各级财政保障力度。推动各地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创新政府投入方式,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制度。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启动湖南图书馆新馆工程,新建和提质改造一批市州和县市区重大文化设施,确保省博物馆新馆如期开馆、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全面搬迁并启动专升本工作。

 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好“三区人才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加大“百千万”文化人才工程的实施力度。推动培养和引进高端文化人才,实施以“四工程一基金一制度”为重点的湖南舞台艺术人才振兴计划。开展全省新任文化局长培训、群文系统业务干部专业技能大赛、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岗位大练兵等各级各类培训,努力培养各领域紧缺人才,着力提升基层文化队伍和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总体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围绕富民强省的目标,积极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努力打造湖南文化高地,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保障力和文化竞争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氛围和文化条件。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以下目标:

 ——文化凝聚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弘扬,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湖湘文化内涵目益丰富,群众认同感、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文明风尚,为富民强省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建成全国文明城市1—2个,创建一批全国文明村镇、一批全国文明单位。

 ——文化创新力。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新体制进一步完善,敢为人先的文化发展环境有效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数字、网络技术在文化领域各个环节广泛应用,文化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原创首发、形式新颖、影响广泛的文化创意成果总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文化领域的中国驰名商标突破5个,湖南著名商标达30个以上,一批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自主文化品牌集群基本形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文化传播力。广播电视网、出版发行网、电影院线、文艺演出院线等现代文化传播网络良性运行,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传统舆论阵地进一步巩固,新兴舆论阵地的话语权有效掌控。一批骨干文化企业跨区域、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国界发展,大批文化精品力作走向全国,出口境外。

 ——文化保障力。文化基础设施、基础工作不断完善,设施先进、网络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形成,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建设10个以上投资过10亿元的标志性文化工程。

 ——文化竞争力。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实现增加值19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8%以上,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形成一批骨干文化企业集群,年产值过10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发展到20家以上,销售收入、总资产突破100亿元的旗舰文化企业集团发展到3—5家,文化上市公司5家以上、市值过200亿元的突破2家。60%的县市成为全国、全省文化建设先进县市。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发展先进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干部教育、学校教育中,体现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体现到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中,体现到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中。针对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列出一批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增强理论说服力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出一批引领先进文化方向、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流水准的精品力作。

 2.弘扬湖湘文化。继承发扬湖湘文化精神,强化精神支柱,建设精神家园。做好《湖湘文库》等重要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工作。构建民族文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保护、大利用”的长效机制,整体规划建设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区。到2015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突破100处、省级发展到60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突破100项、省级发展到400项,实现我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二)建设理论学习服务体系

 1.健全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开展学习督查活动,召开领导干部学习经验交流会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以党员领导干部和各级党组织的率先垂范推动全社会的学习。重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富民强省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

 2.推出一批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坚持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继续编写好《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认识与实践》、《热点问题谈心录》,努力把认识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

 3.推进学习型湖南建设。办好省委机关刊《新湘评论》和湘潮讲坛、为民论坛、宁炬评论等一批理论宣传品牌,在新闻媒体开办栏目和专题节目,介绍学习体会和转化应用的好做法好经验。认真组织好“三湘读书月”、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月等活动,在全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建设现代文化传播体系

 1.壮大主流媒体。发挥主流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加快发展湖南日报、湖南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扩大主流媒体的覆盖面,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2.发展新兴媒体。发挥新兴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生力军作用,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抓好红网、华声在线等重点新闻网站建设。

 (四)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体系

 1.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文明城市创建覆盖面达到90%左右,文明村镇创建覆盖面达到70%左右,文明行业创建覆盖面达80%左右。广泛开展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湖南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军民、警民共建等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

 2.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诚信湖南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劳动者文明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宣传一批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建设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开展网络网吧、荧屏声频、校园周边环境和出版物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五)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完善韶山一号工程,兴建红军标语博物馆、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前,完成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图书馆、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改扩建工程,完成省文化艺术中心、省美术馆、省少数民族文化园等省级标志性公益文化项目建设。大力支持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汉语传播基地”建设。到2015年,各市州全面完成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影剧院和文化广场等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各县市区全面完成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全省95%的乡镇、街道完成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平均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并配送必要的设施设备;90%的行政村、社区完成文化活动室的建设。

 2.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家书屋建设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实施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影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鉴赏高雅艺术、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与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共建共享;为每个县配备一台流动电影放映车、每30个行政村配备一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每个行政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数字电影;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省每个行政村,建成百台新华汽车书店;为优秀剧团配备和更新流动舞台车,开展送戏下乡与演艺惠民活动,省、市、县三级政府采购和补贴文艺演出10000场,其中省级1000场、市级2800场、县级6200场。

 3.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形式,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效益。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和党报党刊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功能建设,完善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科技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免费向辖区群众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积极培育、扶持群众文艺团体,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

 (六)建设文化市场体系

 1.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以长株潭为核心文化增长极,以大湘西为新的文化增长极,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把文化产业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重点产业来规划和布局,在“绿心”地带打造国家级“湘江论坛”,集群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休闲基地等。到“十二五”期末,长株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50%以上,占长株潭GDP总量的10%以上。跨区域联合开发,打造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带,到2015年,大湘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提高到10%以上。连接大湘南与湘东地区,突出打造名人、名居、名胜品牌,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发展基地。努力打造“湖湘文化”品牌与“名片”,通过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构建全省“品”字型的文化发展格局,促进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2.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以内容创新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印刷复制、数字内容、文化会展等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巩固和发挥已有品牌优势,使广电、出版、动漫、演艺等优势产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提升电影、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放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加快出版物由主要依赖传统介质向多种介质转型,建设一批有影响的数字出版平台和数字出版工程。抢抓3G商用和产业融合的重大机遇,整合红网、拓维信息等技术平台和广电、出版、动漫等内容资源,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手机广播电视,开展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抓住印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积极培育长沙印刷科技产业园等印刷复制产业基地。整合省内动漫资源,打造大型动漫产业集团,创新动漫产业价值链,不断提高动漫产业赢利能力。培育发展青少年职业体验、卡通动漫主题公园、互动式影视基地、大型实景文艺演出等文化互动体验新业态。加快文化与观光旅游、体育健身、艺术培训等产业的融合和互动,推动文化服务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3.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加强文化产品市场渠道建设,加快构建以湖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为龙头的数字电视传输网络,以新华书店为龙头的文化产品营销物流网络,以湖南日报发行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党报党刊发行网络。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流通组织,推进出版物、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电影院线和文娱演出场所的连锁经营,积极发展文化电子商务。重视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扶持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和服务网络。办好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鹰电视艺术节、红色旅游文化节、手机动漫游戏大赛、湖南艺术节、长沙车展等有影响的文化节会,搭建文化展示和交易平台,繁荣文化市场,引导文化消费。大力发展文化生产要素市场,重点培育文化人才市场、金融市场、产权市场和版权交易市场,发展文化市场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拍卖等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加快建设和完善各类文化协会和文化商会,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大力推动政府间的文化交流,鼓励优势文化企业跨区域发展。支持文化企业研发“湖湘特色、中国风格、国际气派”的外向型文化产品,通过国际合作、委托代理、发展出口基地和境外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文化市场竞争。扶持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拓展出版物、影视节目、文艺演出、动漫游戏、工艺美术等文化产品出口和服务贸易。

 5.建设重大文化工程。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形成文化产业密集区。到2015年,重点推进完成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园、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中南数字出版基地、泊富国际创意中心、湖南日报传媒大厦、麓山文化国际广场、湖南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湖南艺术大厦、湖南文化广场、网络科技文化产业园、长沙印刷科技产业园、张家界自然历史博物苑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打造10个以上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投资过100亿元。各市州规划建设1—2个有特色、上规模的标志性文化工程项目。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建设文化强省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意义,把建设文化强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主力军作用,同时主动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发展改革、财政、社保、税务、工商等与建设文化强省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涉及文化强省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职责,积极提供支持和保障。调整充实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建设文化强省工作的领导协调。各市州、县市区要设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理顺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绩效考评机制。加快推进出版发行、文艺院团、影视制作发行放映、非时政类报刊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培育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支持改革到位的优势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意见》(中宣发〔2009〕25号),2010年内完成长沙、张家界、岳阳、常德等市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任务,整合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执法职能,合并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组建新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及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合并市州、县市区广播电台、电视台,组建新的广播电视台,实现管办分离。在试点基础上,在全省其他市州全面推开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完善建设文化强省的政策法规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财税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强省建设的配套政策。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时注意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使用的原划拨土地,改制前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改制后,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仍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评估确认后,以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转增国家资本金。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的,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出台金融机构支持文化强省建设政策,创新文化无形资产质押担保制度,畅通文化产业“绿色贷款通道”,完善文化投融资服务平台。完善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社会保障政策。出台文化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鼓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出台《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湖南省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办法》、《湖南省印刷业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四)加大建设文化强省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增加文化事业产业投入规模,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省财政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亿元,从2010年起设立文化事业发展资金。各市州、县市区财政要安排并逐步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出台使用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主流媒体的投入。加大对基层文化单位的投入,切实加强农村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和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我省优势文化企业充分对接境内外资本市场,通过上市、私募、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发展。设立湖南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公司),完善和落实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文化事业的各项经济政策。

 (五)加大建设文化强省的人才保障

 把培养一流文化人才张雨菲强省建设的第一战略。实施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在文化事业建设费中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定期遴选、引进、培训文化创作、经营管理、科技创新和理论研究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创新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的特殊政策,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在户籍、住房、职称、薪酬待遇、家属随迁等方面给予倾斜,使湖南成为集聚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的“洼地”。高度重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稳定、待遇落实。出台民间文化人才职称评聘特殊政策,鼓励民间技艺大师收徒授业,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健全文化人才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大优秀文化人才的激励力度,对文化强省建设有突出贡献的按照行政奖励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创新激励机制,扩大资本、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范围和额度,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设立文化领域的政府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营造尊重创造、尊重文化、尊重文化工作者的良好社会环境。

 大学生:

 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引领国家前进的灵魂。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

 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文化软实力。“文化的根本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和价值,文化特征又是民族的符号,一个民族若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保存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是首要的前提”,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作为中华人民共共和国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该如何肩负起这一重任呢?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又该如何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呢?以下为我对这方面问题的看法:

 大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主力军的作用。大学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至少承担着四个方面的职责与使命。

 ? 其一,

 文化自觉的倡导者。培养文化自觉,首先应认识、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大学应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系统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原著,能够与先贤往圣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关注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

 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使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为此,应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离不开继承,而继承并不是为了复古,也不可能复古;继承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创新的过程。

 ?

 其二,

 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文化多样性是以文化的差异和不同为前提的,这种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和对立,也可以形成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局面。这就需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而大学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大学与文化多样性具有天然的联系:从本义上讲,大学就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含义,代表着知识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大学不仅应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也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应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术研究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沟通与对话。

 ?

 其三,

 文化创新的实践者。大学的文化创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大学成为文化创新的实践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在此强调两点:一是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发展和繁荣。

 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也是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核心的部分,对于促进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交流特别是人文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深层次理解和交融的桥梁与纽带。二是促进人文与科技的交融。在这方面,大学特别是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最有条件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人文的、社会的、伦理的价值引导。当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

 其四,文化引领的先行者。大学并不排斥通俗文化,但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一方面,

 大学应对通俗文化特别是同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相结合的通俗文化进行学理上的、建设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大学应通过对高雅文化的追求和传播,对真善、美、爱的阐释和倡导,创造性地进行文化引领。大学应成为大众文化的“防火墙”和“平衡器”:当大众文化趋于低俗时,它提倡高雅文化;当大众文化趋于肤浅时,它追求高深学问;当大众文化趋于功利时,它坚守文化理想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社会的良心”,成为文化引领的先行者,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人类的文化之光。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包括很多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例如《礼记?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其实也是一种核心价值观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积淀,中国古代渐渐形成了全民族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恕、廉、勇等一系列的表达,虽然主要是围绕着个人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但同样影响着社会与国家,对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的文化从古流传至今,文化氛围浓郁,但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一些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人格扭曲、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尊自信失落的现状,习近平敏锐地意识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因此,他在一系列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讲话中,频频提及中华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

 我的文化强国梦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主题是:如何从大学生的角度实践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这个词,在党的十八大多次被正式确立为共赴中国梦的战略思想。

 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5000年的文化史,3000年的文明史,是四大发明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断绝文明的国家。今天中国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认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已被世界瞩目。那么如何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传承好中国文化的优秀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崛起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

 21 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作为中华人民共共和国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该如何肩负起这一重任呢?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又该如何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呢?以下为我对这方面问题看法: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前人是如何肩负历史使命的: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是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使历史的车轮骤然驶进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在此之后,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其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年轻的仅19岁,他们中许多人都成了尔后中国革命的中坚。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再看看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战略性意义。

 在前人的经验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之下,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归结如下: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须的,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一个合格的中国大学生就必须要摆正自己的政治态度,必须牢记中华民族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屈辱史,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牢记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在此前提下才能做到兴国、强国。

 近些年,在一些高校乃至全国许多行业和部门,考“托福”、考GRE几乎成了一种社会时尚,成了许多有为青年奋斗的最高目标。谈到底,有些人的学习目的无非是为了出国。走出国门开阔知识视野,其实并不是件坏事。但不少人却是“一去不复返”,宁愿在西方国家低人一等,也不愿回国效力。国内有项统计,八十年代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6名赛手,当今除一人仍在上海,一人不知去向,其余4人全在美国。当初,微软要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下就用高薪网罗了国内该领域最顶尖的十几名科学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培养人才,往往只落得“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结局。如此如何强国?所以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政治和业务全面发展,要注重理论的基础地位、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在于理论的认同;要注重改革开放之路艰辛探索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应与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国防教育有机结合;注重话语体系的转换。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学科,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话语体系,这对于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

 要实现文化强国就必须要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反映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造,体现出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充分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决定着人的思想与精神状态。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必须要做的。首先,文化自觉是大学生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内在需要;其次,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化人”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再次,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保证。那么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大学生该如何如何文化自觉呢?

 第一,注重自主能力培养:

 “自知之明”,培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辩证取舍,增强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能力;与时俱进,提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能力。

 第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引领大学生文化自觉。

 把校园建设成为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精神家园;把校园建设成为进行文化思考、催生先进文化的阵地;把校园建设成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文化强国建设使命人才的摇篮。当然要做到高度的文化自觉仅仅靠我们自己是不够的,还需要前辈先人对我们的指导以及党和国家的支持,所以我们要虚心接受前辈先人的指导,聆听他们的教会。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家间的较量日益转向科技创新能力的制衡,一个国家的技术单凭模仿、引进已不能保证经济的真正优势,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理应担负起振兴祖国文化事业的历史重任,努力使我国尽早地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

  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基本上是相等的。一个国家要成为文化强国即“拥有自己国家特殊文化符号的商品,文化固定遗产,和深入让他国了解熟悉的文化知识传承”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成为了文化强国,同样成为文化强国他肯定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如我们所熟知的韩国美女,美国可乐,法国美食,德国制造等这些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就代表着他们的文化软实力同样我们也认识到他们是文化强国。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怀疑精神,自我意识,不卑不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

 ?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广大青年学生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刚刚起步,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得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再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提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发展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更好地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承弘扬名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大力推荐文化创新,始终保持中华文化得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具体还要做到: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2、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自觉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和谐对接;3、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异质文明成果,应尊重并吸收那些为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和民

推荐访问:毛概课论文 素材 论文 毛概
上一篇:XX年两会,思想汇报
下一篇:(毛概论文题目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