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深度融合

来源:软件水平 发布时间:2020-09-18 点击: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在国家教育部 “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

 其他学科的整合, 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

 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尝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

 数学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合为一体, 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来改变传

 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中,

 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做些。

 1、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的融合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 依据顾泠沅的情意

 原理“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 ,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 ,是促进认知和

 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概念、 规律,复杂的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

 有声, 抽象变具体, 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动机

 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 从而促使学生更好、 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

 点。逼真的动画效果、 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 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

 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

 老师讲解之间, 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

 达到了

 教学的最优化, 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透彻、

 掌握准确, 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

 2、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融合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

 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结合教材,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

 主学习。

 如我在讲授一次函数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通过因特网

 获取有关一次函数研究的最新资料。

 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

 调用网上的资源来

 自学, 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

 从而,使学生了解

 一次函数应用的广泛性,增强了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兴趣和信心。

 3、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融合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

 取决于人们的思

 维方式, 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

 习惯所

 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

 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

 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

 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

 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

 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

 生对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三、信息技术与融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在实际教

 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融入到教学当中,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 “兴趣—自主学习—创造”

 的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主实践、创造迁移。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

 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其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是: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

 择,是教学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而且能培养中学生学

 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

 分析信息和处理信

 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在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之后进行的一节新课。由于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所以本节课是本章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节课。学习了一次函数,使学生对于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为今后讨论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 会画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像。

 2 、 结合图像,总结一次函数的性质。

 3 、 灵活运用一次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的图像画法和性质。

 四、教学难点

 观察图像,正确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

 五、教具准备

 六、教学程序

 、复习提问,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

 ( 1 )什么是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什么是一次函数?二者有什么联

 系?

 正比例函数 y=kx A. 当 K > 0 时, y B. 当 K < 0 时, y

 

 的性质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 2 )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借助多媒体画函数 y=x 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引出本节课。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

 质》(板书课题)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活动

 

 1 ( 1 )提出作图任务:,请大家用描点法作出

 

 y=-2x

 

 的图象,单号组在同一坐

 标系中作出

 

 y=-2x+3

 

 ;双号组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

 

 y=-2x-3.

 ( 2 )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的作图步骤完成后,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这两个

 函数的图象形状都是

 

 ,并且倾斜程度

 

 ,函数

 

 y=-2x

 

 的图象经过原点, 函数

 

 y=-2x+3

 (或

 

 y=-2x-3

 

 )的图象与

 

 y 轴交于点

 

 ,即它可以看做由

 

 y=-2x

 

 向

 

 平移个单位长度

 得到,比较两组函数解析式,你能解释为什么吗?(答:比较两个函数解析式,对于同一

 个 x 值,一次函数

 

 y=-2x+3

 

 的函数值都比正比例函数

 

 y=-2x

 

 的函数值大

 

 3 ,所以相当于

 向上平移

 

 3 个单位)。

 ( 3 )引导学生猜想:一次函数 y= kx + b ( k ≠0) 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

 y = kx + b,它可以看作由直线 y = kx 平移 |b| 个单位长度而得到(当 b>0 时,向上平移,当 b<0 时向下平移)。

 活动 (2)

 

 :1 .学生练习画函数

 

 y = 2x-1

 

 与 y= -0.5x+1

 

 的图像,并且观察图像类比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猜想一次函数的性质。利用课件观察验证,一次函数

 

 y = kx + b( k ≠0)

 中

 

 k

 

 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y 随

 

 x

 

 变化如何变化?

 2 .引导学生表达结论:当

 

 k>0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当

 

 k<0

 

 时, y

 

 随

 

 x

 

 的增

 大而减小

 活动 (3)

 

 提出研究任务:一次函数

 

 y = kx + b ( k ≠0) 经过哪几个象限,与

 

 k 、 b

 

 的正负

 的关系?

 用多媒体展示出

 

 y=2x+1,y=2x-1,y=-2x+1,y=-2x-1

 

 的图像,让学生观察,思考

 图像所过的几个象限。

 A.K > 0,b > 0 时,图像过一、二、三象限。

 B.K > 0,b < 0 时,图像过一、三、四象限。

 C.K < 0,b > 0 时,图像过一、二、四象限。

 D.K < 0,b < 0 时,图像过二、三、四象限。

 反馈练习(多媒体展示)

 ( 1 )直线 y=kx+b

 A.K > 0 , b < 0

 ( 2) 函数 y=1-5x

 

 的图像过二、三、四象限,则( )

 B.K > 0 , b < 0 C.K < 0 , b > 0 D.K < 0 , b < 0

 的图像经过( 0 , )与点( , 0 ), y 随 x 的增大而(

 

 )

 小结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呢?(多媒体展示)

 让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布置作业 ( 多媒体展示)

 P117 . T2 . T3

 板书设计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一、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 、一次函数 y=kx+b (k,b 是常数, k ≠0)的图像是过( -b/k,o) ,(0,b) 这两点

 的一条直线。

 k > 0 b > 0 时,图像过一、二、三象限。

 k > 0 b < 0 时,图像过一、三、四象限。

 k < 0 b > 0 时,图像过一、二、四象限。

 k < 0 b < 0 时,图像过二、三、四象限。

 2 、一次函数 y=kx+b 的性质

 k > 0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k < 0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推荐访问:党建与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 深度 融合
上一篇:牢记嘱托奋进新时代,不忘初心争做追梦人作文
下一篇:煤矿基层工会制度汇编8页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