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来源:软件水平 发布时间:2020-07-31 点击:

 100 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举 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

 答案:

 1.对 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

 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

 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

 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

 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

 7.对 8.对 9.对 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

 02

 理 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

 :

 答案:

 11.对 12.对 13.错(中岳是嵩山)

 14.错(广州不是,还有一个应该是荆州)

 15.错(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

 16.对 17.对 18.对 19.对 20.对

  03

 法 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

 22.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 23 点至 1 点,辰时是指 7 点至 9 点,午时是指 11 点至 13 点。(

 )

 2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

 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

 29.古人把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的十六称为“既望”。(

  )

 30.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

 :

 答案:

 21.对

 22.错(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

 23.对 24.对 25.错(排最后的是猪)

 26.错(是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

 27.错(除夕不是二十四节气里的,排最后的是大寒)

 28.对 29.错(是小月的每月十五才叫“望”,小月的每月十六叫“既望”)

 30.对

 04

 职 政区与官职 3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

 32.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

 33.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

 34.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

 35.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

 36.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

 37.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

 38.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

  )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

 40.“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

 :

 答案:

 31.对 32.对 33.错(是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者赋税奖励给某人,不是把国土奖励给他)

 34.对 35.错(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没有“民部”一说,主管户口的应该是“户部”)

 36.错(是工部)

 37.错(“司马青衫”指的是白居易,不是李白)

 38.对 39.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

 40.错(是指京官到地方就任)

 05

 俗 节日与习俗 41.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

 4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

 4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

 4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中秋之夜。(

  )

 4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以示对老人家的尊敬。(

  )

 46.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

 47.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年三十”,那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

 48.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一天或两天。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

 49.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

 50.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

 :

 答案:

 41.对 42.对 43.对 44.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词)

 45.错(古人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但没有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

 46.错(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47.错(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不一定是十二月三十,有时是十二月廿九)

 48.对 49.错(搞反了,“稷”是农业之神,“社”是土地之神,看偏旁部首就能推断出来)

 50.错(不能指农历正月初一)

 06

 谓 宗庙祭祀与人名称谓 5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

 52.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

 53.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

  )

 54.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

 55.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56.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

 57.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

 58.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

  )

 5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

 60.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

 礼仪与风俗 61.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总角: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

  )

 62.及笄之年:古代把十五岁的女子称为及笄,所以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岁。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

 63.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

 64.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录。(

  )

 65.“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

  )

 66.赐姓:古代天子给有功之臣赐予天子的姓氏以示褒宠。(

  )

 67.冠族是指当地最有钱、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

 68.象笏:用大象的脚趾甲做的笏。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做备忘记事。(

  )

 69.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呼唤,字供长辈或平辈呼唤。(

  )

 70.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

  )

 7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

 7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

 7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

 7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

 7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 76.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

 7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

 7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

 79.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

 80.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

  )

 :

 答案:

 51.错(体全为“牲”)

 52.对 53.错(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的敬礼)

 54.对 55.错(男子二十岁成年只取字,不取号)56.错(斋戒时并非不吃肉,而是忌食有辛辣有臭气的食物,如葱蒜、芥末等)

 57.对 58.错(是到泰山主持)

 59.错(这个说法太过于绝对,一般是嫡长子继承,但到了清代康熙之后,这一传统被打破)

 60.错(应该为“外交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61.对

 62.对 63.对 64.错(士的死曰不禄,庶人之死曰死)

 65.对 66.错(一般是赐以国姓,不赐天子的姓氏)

 67.错(冠族是指名门望族)

 68.错(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69.错(名供长辈呼唤,字供晚辈或平辈呼唤)

 70.对 71.错(搞反了)

 72.对 73.对 74.错(搞反了)

 75.错(汉武帝是谥号,唐太宗是庙号,康熙是年号)

 76.错(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算号)

 77.对 78.对 79.错(不一定是功臣,也不一定是善意的评价)

 80.错(谥号不一定是皇帝专用,大臣也有)

 07

 他 文集典籍与其他 81. .“ 风骚” :风,《诗经》里的“ 国风” ;骚,《楚辞》里的“ 离骚” 。后来用“ 风骚” 借指文采。(

  )

 8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

 83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 《书》《礼》《易》《左传》。(

  )

 84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

 85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

 86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

 87 .《孔雀东南飞》和《长恨歌》合称为“ 乐府双璧” 。(

  )

 88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清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

 89 .《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

  )

 90. .“ 经史子集” 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 即正史。(

 )

 91 .按照一般说法,“ 五谷” 是指稷(小米)、黍(黍子)、麦(大麦小麦)、菽( (豆)、麻(大麻子)。(

  )

 92 .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的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

 )

 93 .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

 94. .“ 陛下” 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 对帝王的敬称。(

 )

 95. .“ 黜陟” 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 黜” 指对官员的晋升或 进用,“ 陟”( 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

 96. .“ 徒流” 是古代刑法。“ 徒” 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 流”( 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

 97 .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

  )

 98 .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 墨刑”。

 。(

  )

 99 .父忧,为“ 丁父忧” 的省写。“ 丁忧” ,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 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

 100. .“ 布衣” 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 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

 :

 答案:

 81 .对 82 .错(应该是“ 现实主义”)

 )

 83 .错(《左传》不是,应该是《春秋》)

 84 .对 85 .错(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86 .对 87 .错(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88 .错(是从《史记》到《明史》,清代只有《清史稿》)

 89 .对 90 .对 91 .对 92 .对 93 .对 94 .对 95 .错(搞反了)

 96 .对

 97 .错(不是专为救济百姓建的)

 98 .对 99 .对 100 .错(孤是君主的自称,孺人)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句式转换解题方法与练习

 1 反问句与陈述句 一 、反问句变陈述句 1. 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练习:(反问改陈述)

 1. 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我们不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这里的景色这么美,使我们流连往返。

 4. 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这点小事,不要妈妈担心。

 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大千世界,到处都有野花的倩影。

 6.你难道没看比赛吗?

 你看了比赛。

 7.你难道不去上体育课了吗?

 你去上体育课。

 二、 陈述句变反问句 1.先加上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加上“。”变“?” 。

  练习:

 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我们怎么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

 2.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

 (难道这幅画不是我们班彩颖画的吗?)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怎么能伤他们的心呢?)

 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怎么能不闻不问呢?<难道我们能不闻不问吗?>)

 2 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 对话与转述的互换练习:

 1. 外公对小英说:“我告诉你,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外公对小英说,他告诉小英,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2.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

 (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他去帮李明辅导功课。)

 3. 李老师兴奋地说:“我们班战胜了四(1)班,获得了冠军。”

 (李老师兴奋地说,他们班战胜了四(1)班,获得了冠军。)

 4. 王老师对小华说:“我把你的书包缝好了。”

 (王老师对小华说,他把小华的书包缝好了。)

 5.爸爸说:“我明天要去昆明,你自己做饭吃。”

 (爸爸说,他明天要去昆明,让我自己做饭吃。)

 6.爸爸说:“你明天别去玩了,我带你有事去。

 (”爸爸说,让我明天别去玩了,他带我有事去。)

 3 缩句 1. 要知道写的是什么。

 2. 表示时间、地点、数量、方向、环境、修饰词语(的、地、得前面的词语)都可以缩去。

 3.缩句后变成:“名词+动词+名词”或“名词+动词”。

 练习:

 1. 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话包蕴着哲理。)

 2. 红四团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 红四团取得胜利)

 3.汽轮发电机厂的工人师傅把一台台进口钻机熟练地安装好了。

 (工人师傅把钻安装好。)

 4. 语文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小红帽打败大灰狼的故事。

 (老师讲了故事。)

 4 修改病句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一、成分残缺 1.春天来了,越来越来暖和了。

 (春天来了,天气越来越来暖和了。)

 2.洒在沙滩上,沙滩上一片银白。

 (月光洒在沙滩上,沙滩上一片银白。)

 3.学了《爱迪生》这一课受到了教育。

 ( 学了《爱迪生》这一课我受到了教育。)

 4.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修复我们学习。)

 二、成分赘余

 1.联欢会上,他首先第一个走上台表演节目。

 联欢会上,他第一个走上台表演节目。

 2.奶奶的菜园里种了茄子、西红柿、黄瓜和蔬菜。

 奶奶的菜园里种了茄子、西红柿、黄瓜。

 3.我经常阅读、看科幻小说。

 我经常阅读科幻小说。

 4.松鼠喜欢把窝搭在高大的大树上。

 松鼠喜欢把窝搭在高大的树上。

 三、表意不明

 1、李红有时候经常和张明在一起打球。

 李红经常和张明在一起打球。

 2、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她心里很着急。

 3、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第一种主张。

 4、 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公益活动,只有张刚没有参加。

 全班同学除了张刚以外都参加了这次公益活动。

 四、搭配不当

 1、今天联欢会上的音乐和舞蹈真好看。

 今天联欢会上的杂技和舞蹈真好看。

 2、我很喜欢参加自然博物馆。

 我很喜欢参观自然博物馆。

 3、战士们冒着倾盆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前进。

 战士们冒着倾盆大雨和踩着泥泞的小路前进。

 4、战斗正在热烈地进行着。

 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

 五、语序不当

 1、我们学校师生全体去参观科技馆。

 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去参观科技馆。

 2、王丽在演唱会上唱了优美的一支歌。

 王丽在演唱会上唱了一支优美的歌。

 3、美术和音乐这两门功课对我很感兴趣。

 我对美术和音乐这两门功课很感兴趣。

 4、李华被同学们一定评为三好学生。

 李华被一定同学们评为“三好学生”。

 5、 学校把“学雷锋积极分子”的名单已经公布出来了。

 学校已经把“学雷锋积极分子”的名单公布出来了。

 5 “把”字句和“被”字句 (1)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迷住了我。

 “把”字句: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把我迷住了。

 “被”字句:我被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迷住了。

 (2)大风卷起的尘土遮住了我的视线。

 “把”字句:大风卷起的尘土把我的视线遮住了。

 “被”字句:我的视线被大风卷起的尘土遮住了。

 (3)经过一千多次的试验,爱迪生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把”字句:经过一千多次的试验,爱迪生终于把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找到了。

 “被”字句:经过一千多次的试验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终于被爱迪生找到了。

 6 小学语文句子句型转换练习题 一、按要求写句子

 1、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它们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

 2、把“被”字句改成“把”字句。

 我的错误马上被朋友们纠正了。

 朋友们马上把我的错误纠正了。

 3、改变词序,意思保持不变。

 出金华城大约 5 公里到罗甸。

 出金华城到罗甸大约 5 公里。

 雨从早到晚哗哗哗哗地下个不停。

 雨哗哗哗哗地从早到晚下个不停。

 4、改变词序,改变句意。

 那些来南京的客人都很热情。

 那些南京来的客人都很热情。

 这几道题你全没有做对。

 这几道题你没有全做对。

 5、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我们没有近道,还和你们是一条道。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毒刑拷打不算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都是你自己找的,我帮不了你的忙。

 6、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难道 猫的性格没有些古怪吗?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难道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没有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吗?

 7、把直接引语改成间接引语。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真不如诸葛亮。

 山姆握着珊迪的手说:“我会永远照顾你的。”

 山姆握着珊迪的手说,他会永远照顾珊迪的。

 张林告诉我:“要是星期日下雨,我们就不去看电影。”

 张林告诉我,要是星期日下雨,就不去看电影了。

 8、把间接引语改成直接引语。

 妈妈严肃地对我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一定要认真复习,不要辜负老师和她对我的一片期望。

 妈妈严肃地对我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你一定要认真复习,不要辜负老师和我对你的一片期望。”

 二、照样子写句子 1、例:李老师推开门走进教室。

 小明走进食堂拿起碗走向窗口。(连动句)

 2、例:夜空的繁星,仿佛碧波上撒满的宝石。

 海面上的波光,仿佛地上闪闪发光的金子。(比喻句)

 3、例: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比喻句)

 4、例:敌人使用了燃烧弹,邱少云的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阳光之下,湖面成了金色的镜子。

 5、例:天空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拟人句)

 6、这些信件和报纸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希望、欢乐和温暖。

 那些星星和月亮给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送去了希冀,送去了慰藉。(排比句)

 三、按要求写句 1、欣欣向荣

 ①用来形容花草树木的什么:

 春天来了,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②用来比喻事业的 改革开放后,

 教育战线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2、骄傲

 ①用来表示褒义的:

 身为中国人我感到无比骄傲!五星红旗在奥运会场高高飘扬,中国人都很骄傲。

 ②用来表示贬义的(指不谦虚):

 成绩好也不能骄傲,应该保持下去。

 他是个很有能力的年轻人,但是有点骄傲。

 3、“成了”

  写成比喻句:

 夜幕下,树影摇来摇去,成了幽灵。

 4.“天空中的小星星” 写成拟人句:

 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对你微笑。

 5、好像 写成比喻句:

 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好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

 写成不是比喻句的:

 李芳好像她的妈妈。

 6.妈妈对我说:“我上班去了,你中午在家自己温习功课。” (改成转述句)

 妈妈对我说,她上班去了,让我中午在家自己温习功课。

 7.这块地里的菜秧是我种下的。

 ①(改成反问句)这块地里的菜秧是我种下的吗?

 ②(改成否定句) 这块地里的菜秧不是我种下的。

 8.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改成陈述句)

 我们遇到困难,不能退缩。

 9.这活泼的小孩是我的好朋友。(改成反问句)

 这活泼的小孩难道不是我的好朋友吗?

 10.齐这船舷的菜叶和垃圾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

 改成“把”字句:齐这船舷的菜叶和垃圾把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填没了。

 改成“被”字句: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被齐这船舷的菜叶和垃圾填没了。

 11.一大滴松脂滴下来,正好包住了一个苍蝇可一个蜘蛛。

 改成“把”字句:一大滴松脂滴下来,正好把一个苍蝇可一个蜘蛛包住了。

 改成“被”字句:一大滴松脂滴下来,一个苍蝇可一个蜘蛛正好被包住了。

 12.我们祖国的崇山峻岭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缩句)

 崇山峻岭蕴藏着煤和石油。

 13.我不小心把陈明的飞机模型摔坏了。(改成“被”字句)

 陈明的飞机模型被我我不小心摔坏了。

 14.曹操被周瑜的军队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改成“把”字句)

 周瑜的军队把曹操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15.这些北京来的客人水平非常高。(改变词序,改变意思)

 这些来北京的客人水平非常高。

 16.我家在市图书管附近住。(改变词序,意思不变)

 我家住在市图书管附近。

 四、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

 大家都能办到的事,我就一定能办到 。

 2、雷锋精神怎么会过时呢?

 雷锋精神不会过时。

 3、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有什么理由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呢?

 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没有理由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4、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

 五、把下面的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这个真实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

 这个真实的故事怎么不使我深受感动呢?

 2、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我们怎么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呢?

 3、春风吹绿了田野。

 难道春风没有吹绿了田野吗?

 4、是春风吹绿了田野。

 难道不是春风吹绿了田野吗?

 5、我们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

 我们怎么能做损人利己的事呢?

 六、以文明用语的要求,将下列话换个说法。

 1、喂,妈,今天开学了,快给钱。

 你好,妈妈,今天开学了,能给钱吗?

 2、奶奶,学校号召我们捐款救灾,快给我五元钱。

 奶奶,学校号召我们捐款救灾,请给我五元钱吧。

 3、喂,老头,把锄头借我用一下。

 你好,老爷爷,请把锄头借我用一下好吗!

 4、小红,把窗关一下。

 小红,请把窗关一下。

 七、将下列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2、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她必须参加。

 3、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他指给您看。

 4、蔺相如说:“秦王若有诚意换璧,我就把璧交给他:“

 蔺相如说,秦王若有诚意换璧,他就把璧交给秦王。

推荐访问:判断题 古代 常识
上一篇:人教部编七年级上册地理中考会考复习资料汇编(加分!)
下一篇: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复习题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