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擦亮【关于进一步擦亮“建筑之乡”品牌的研究】

来源:软件水平 发布时间:2020-03-13 点击:

  关于进一步擦亮“建筑之乡”品牌的研究

 上世纪的后二十年,我市建筑业曾走过一段辉煌的历程,创造了许多骄人业绩,被省政府授予首批“建筑之乡”称号,并成为全国“建筑之乡”联谊会首任理事长单位。**建筑人创出的“大庆精神”、“深圳速度”闻名遐迩,在全国掀起了一股**雄风,**成为全国建筑业一块响亮的品牌。而近十年来,我市建筑业的发展,纵向比速度放缓,横向比位次后移。问题出在哪里?如何重塑“建筑之乡”辉煌?围绕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我市建筑业发展轨迹和取得的成效 1、建筑业曾为**赢得了荣誉,扩大了影响。1978年,**县革会基本建设局成立,县建筑民兵团同时诞生。1979年3月,首批建筑民兵组团奔赴东北参加大庆油田建设。1981年,县建筑民兵团改编为**县第二建筑公司,各乡镇同时成立建筑站。1982年,县建筑公司(即县一公司)远赴深圳参加特区建设。根据建筑业发展和管理的需要,1984年5月,**县建筑工程局、**县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正式建立。从此,一无所有的**建筑业走出了一段辉煌的创业之路。至2002年,6次夺得鲁班奖,数十项工程分获国优、全国用户满意工程奖和全国文明工地称号;在全国和省市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另外,为保证我市建筑业的优质发展,还曾创建了全省第一所县办中专——**建筑工程学校,与上海同济大学、扬州广播电视大学合办建筑类大专班,为**建筑业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目前,活跃在我市各建筑企业的高管、注册建造师、项目经理等骨干和精英均师出**建校。**建校育人的经验和做法也曾被建设部向全国推广。 2、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不断增强。建筑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市统计局和税务局提供的历年统计数据,2005年建筑业产值116.47亿元,2012年346.86亿元,增长了3倍(见图表一);建筑业入库税收2001年为3093万元,2012年为4.35亿元,增长13倍(见图表二)。

 图表一

 图表二 3、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共有建筑企业197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1家、一级资质企业6家、二级资质企业37家。从业人员11万多人,是我市吸纳农村劳动力最多的行业之一。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市场开拓能力不断提升。除北京、上海、广东三大传统建筑市场外,天津、内蒙、山东、广西、四川、重庆、云南等新兴市场异军突起。在全国已拥有亿元以上规模市场32个,10亿元规模市场10个。**一建在武汉、海南等地用自身资质承接工程比例接近40%。海外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中兴、河海、路桥等企业在印尼、阿联酋、肯尼亚、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承揽工程,完成境外营业额1.5亿美元。今年初,河海集团成功中标印尼围海造陆项目,工程总造价达4.8亿美元。中兴、一建成功入选“江苏建筑业百强企业”;源丰、国裕、市政、金禾、金龙等五家成功入选“江苏建筑业最具成长性百强企业”;河海公司成功入选“江苏建筑外经类百强企业”,同时入选全省唯一的“水利设施类百强企业”。 4、转型升级工作取得进展。积极调整组织结构。中兴、国裕、金龙等一批骨干企业通过新设、重组或收购等方式组建了市政、商品混凝土、设备租赁、工程监理等一系列子公司,集团化组织架构已具雏形。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不少企业注重吸纳相关专业队伍和申报多个层面的专业资质,逐步形成了专业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中兴建设、国兴监理等瞄准设计、咨询、施工管理于一体的工程总承包目标,积极申报相关资质。积极调整经营结构。中兴、一建积极参股金融行业,在资本运作领域趟出了新路。河海、长明、天工、四新、国枫等企业向建筑上下游产品和其它领域延伸,经营结构多元化,拓展了企业的赢利空间。 二、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差距 近十年来,**建筑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客观分析,我市建筑业近一阶段发展速度放缓,与省内外、周边县市先进地区相比存在不少差距。 1、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差距 2010年4月,市政府决定撤销建设局和建管局,组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业由一名副局长分管,相关业务科室进行归并,这一体制的调整,虽然机构数有所精简,但对建筑业管理和服务却呈逐年弱化之势。过去是一套体系管建筑业,现在只有一两个分管负责人;在管理的内涵上,更多侧重于市内建筑市场的管理,而谋划建筑业长远发展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协调、指导、服务企业的职能难以履行到位,建筑企业普遍感到自己像是“没娘的孩子”。不少乡镇对建筑业几乎无人过问,少数乡镇建筑企业已名存实亡。我市建筑业市属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不彻底、不到位、不清晰。中兴公司是2002年由8个法人股东和1个自然人股东组建的特级资质企业,集聚了占注册资本89.28%的国有资产和全市建筑业的主要人才资源,组建后虽然规模在逐年做大,但在引领建筑业创新发展方面作用不很明显,业内褒贬不一。建筑企业内也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家族式”企业仍然存在,管理是“人治”而不是“制治”,对分公司特别是挂靠队伍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导致总公司官司不断,声誉受损。建筑企业内后继乏人,一方面人才引不进,另一方面骨干力量外流,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另外,我市有相当比例的工程均由外地建筑企业中标施工,这些外地企业不在本市注册法人公司或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都回原注册地缴纳,使得所得税外流,对即将实施的建筑业税收“营改增”缺乏研究。 2、发展速度和质量上的差距 近年来,与泰州四市三区比较,在规模上,2012年,海陵区建筑施工总产值395.62亿元,姜堰市369.16亿元,**350亿元排名第三位;在品牌建设上,2012年海陵区获鲁班奖2个,姜堰市获鲁班奖1个、国优奖2个;**已多年与建筑业最高荣誉无缘。靖江、兴化也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紧追直上。在泰州市2012年建筑业综合考评中,**排名第5位。从全省看,90年代我市建筑业名列全省前茅,2002年我市营业额是全省第4名。而2012年,全省超过500亿元的达到8个,分别是海门、通州、江都、海安、如皋、启东、江宁、高邮,其中海门、通州超1000亿元;**排全省第14位。通州和海门的利税分别达到63.9亿元和59.8亿元,分列全省第一、二名。过去不如我们的周边县市均遥遥领先,而首获“建筑之乡”的我市建筑业已退入全省第二方阵。 3、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差距 资质等级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通行证。从行业整体看,我市企业资质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拥有特质资质企业1家,另拥有一级资质企业6家,二级资质37家,但龙头企业显然偏少,企业资质升级的速度十分缓慢,制约了我市建筑业的发展。据了解,溧阳拥有一级资质企业25家,二级资质企业46家,5家企业获得对外签约权,有2家企业正在申领特级资质;海安县拥有特级资质企业2家,一级资质企业20家,二级资质企业29家。建造师是建筑企业资质升级的必要条件,且是企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而我市仅有一级注册建造师227名,二级建造师885名。溧阳拥有一级建造师481人,二级建造师1940人;我们隔壁的海安市拥有一级建造师650人,是我市的3倍,二级建造师还有1280人。此外,专业资质是承揽重大工程的前提条件。我市在这方面却十分薄弱。中兴和一建是我市最具实力的两家企业,但缺乏装饰装璜、机电安装、桩基工程、消防等专项一级资质。由于专项资质达不到,即是我市的有些重大工程在招投标时也被拒之门外。为承揽工程,不得不借用外地企业资质或挂靠外地企业名下,失去了主动权。 4、转型升级方面的差距 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率先建成建筑业强省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摆上建筑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把推动转型升级贯穿建筑业发展的全过程,统筹协调建筑业各项工作;要按照扶优扶强、扶专扶精、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原则,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扶持一批高等级资质企业、专业企业加快发展”。从我市现状看,一是传统建筑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多年来,我市建筑企业仍沿袭着以土建施工为主的传统格局,利润率本已较低,垫资又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加上劳务薪资飞涨,若企业管理不到位,微利甚至亏损情况的出现在所难免,多数建筑企业尚未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二是专业型公司严重缺乏。我市除河海集团、扬子净化具备一定规模和特色之外,市场急需的水利、隧道、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类专业公司严重缺乏。三是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相对滞后。建筑工业化尚未起步,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建筑企业在绿色建设方面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加快建筑业发展,擦亮“建筑之乡”品牌的几点建议 为重塑**建筑业辉煌,进一步擦亮“建筑之乡”品牌,不断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我市要紧贴实际,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根主线,按照“优化结构、拓展领域、壮大实力”的总体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坚持不懈地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坚持不懈地加快全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坚持不懈地推进和适应建筑工业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确保我市建筑业稳中快进、持续发展。 1、加强对建筑业的组织领导 市政府要把建筑业重夺“建筑之乡”称号、再创建筑辉煌摆上应有位置,用抓工业招商引资和城市拆迁改造建设的力度抓建筑业。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市建筑业管理局的工作职能,完善并落实工作责任,保证建筑业管理的专一性和体系化。要支持、督促住建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强建筑市场监管,严格招投标管理,严防最低价中标带来的工程质量和安全方面的潜在隐患;健全行业协会组织,理顺协会工作机制,增强协会对行业的服务能力。第二,要建立市领导联系建筑企业制度,出台鼓励建筑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帮助企业准确把握建筑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走向和趋势,实现战略性转型和突破型发展,在创优夺杯、打响品牌,调整结构、拓展专业,开拓市场、扩张规模,科技创新、绿色施工,招才引智、积累后劲,提升资质、提高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建筑业在体制、机制、融资、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加紧研究国家对建筑业税收实行“营改增”后对企业的利弊影响,帮助企业提前准备,提前适应。第三,要大力宣传建筑业对**经济作出的贡献,表彰、奖励有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在全社会营造关心、重视、支持建筑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步伐 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积极推进“资质晋升工程”。加快专业型公司的培育工作,培养一批像扬子净化那样技术优势明显、施工装备先进、市场急需的专业企业。引导大型骨干企业不断拓展建筑产业链,向市政、路桥、消防、装饰装修等专业施工方向发展,逐步改变我市土建承包占比较大的格局。引导支持中小型建筑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专、精、特、新”的建筑特色。要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改革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思维定势,在“由建造建筑产品向经营建筑商品转变”的过程中,鼓励支持大型企业投资生产建筑构件和产品。尝试建立建筑产业园并对外招商引资,选择保障房和社会公用工程进行试点。要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积极策应国家提出的绿色建筑新要求,对“十二五”期间政府投资项目、保障房、公共建筑等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要积极推进建筑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建筑管理的积极作用。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业创新机制,设立企业技术进步发展基金,加快实用新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3、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要针对我市建筑企业股权性质比较复杂的实际,在科学、合理界定国有资产责任主体,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支持加快股份制改造,主动帮助企业优化股权配置,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基础上,探索实施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入股并参与分配的多种收益方式,创新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企业管理层、技术骨干、项目经理等中坚力量的积极性,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此外,要学习和借鉴海安、如东等先进县市的经验和做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在市区建总部基地,这既有利于恢复和擦亮**建筑品牌,有利于提高大型建筑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也有利于我市城市总体形象和品位的提升。 4、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市建筑业再铸辉煌的核心。针对我市建筑企业人才短缺的突出矛盾,要在突出抓好建筑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结构合理、专业多元、素质过硬、能够满足全市建筑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队伍。一要重视引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帮助企业招引各种急需人才。在市政府正在实施的人才引进政策上,给予建筑企业适当倾斜,力争招引一批优秀人才加盟我市建筑企业。二要重视培训。加强对在职在岗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实现操作人员职业化。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称申报工作,壮大建造师队伍。三要重视保障。针对建筑企业缺乏一线技术工人的状况,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劳动用工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逐年提高职工待遇,努力做到以待遇留人,吸引更多技工为企业服务。

 

推荐访问:擦亮 之乡 关于进一步
上一篇:[家电家私清单]家电家私
下一篇:[坚持精准导向,,实施三大举措,全力擦亮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品牌]助残志愿者活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