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香薷散]香薷散

来源:软件水平 发布时间:2019-08-30 点击:

  香薷散,一名“香薷饮”,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局方》),是一首治疗暑病的代表方剂。其药物组成为:“香薷一斤,白扁豆(微炒)、姜厚朴各半斤。”由于药仅三味,故有“三物香薷饮”之名。
  原方为煮散剂,即上药研粗末,每三钱(9克),水一盏,入酒少许,煎水至剩七成,去滓,冷服。连吃两服,随病不拘时。现今多作汤剂服用,药量:香薷倍于其他二药,约9~12克。
  香薷散在《局方》虽然列于暑门中,但并非暑病的正治方。因暑为阳邪,性质为热,善于开泄,暑邪侵犯人体时往往直接表现为炽热之象,治疗当用清暑泄热之法,而不宜用辛散之法。《内经》说:“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故夏暑季节的外感疾病每每以“暑”称之。如张景岳以夏月受寒者为“阴暑”,夏月受热者为“阳暑”。香薷散所针对的病证,即是阴暑。
  阴暑的发病乃是由于暑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于湿所致。而今空调取凉,啖冰饮冷,尤多此病。临床表现有身热畏寒,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腹痛吐泻、苔白腻、脉浮等症。其中之寒热无汗、头重身痛,乃因寒邪郁表,卫气不宣,所谓“阳气为阴邪所遏”之故;胸闷恶心、腹痛吐泻,则因频快饮冷,伤及脾胃,气机逆乱之故。清代薛生白认为,阴暑“由避暑而感受寒湿之邪,虽病于暑月,而实非暑病”。故其治法应予解表化湿和中之剂,以表里双解。香薷散方中香薷辛温,解表散寒、发越阳气,兼能化湿,是为君药。前人喻为夏令的麻黄,乃暑季解表之要药,故强调“倘无恶寒头痛之表证,即无取香薷之辛香走窜矣”(《温热经纬》)。厚朴苦温,行气除满,内化湿滞,是为臣药。白扁豆甘淡,健脾和中,祛暑化湿,用为佐药。少许白酒同煎,以增强散寒通阳之力。至于冷服,则为防止药物格拒,饮入作吐。
  本方较常用于夏令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于暑湿外感风寒的病症。病情严重时,可与藿香散合方化裁。
  本方去扁豆,加鲜扁豆花、银花、连翘各9克,称之为“新加香薷饮”,方载于《温病条辨》中。用治暑温感寒,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周身酸痛、心烦口渴、胸闷纳呆等症。以上由于寒邪外束,卫阳郁闭,故有表寒实证;湿邪内蕴,阻遏气机,故有脘闷纳少;暑热伤津,故见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方中香薷疏表散寒,以利暑热外透;厚朴、扁豆花燥湿和中,理气开痞。以扁豆花易扁豆,取其芳香开散,并能解暑;银花、连翘清轻宣透,清泄暑热。
  香薷散与本方均属暑月感寒者所用方剂,同用辛温之香薷、厚朴解表祛暑,散寒化湿之品。但香薷散药性偏温,主治暑月感寒夹湿;而新加香薷散又有金银花、扁豆花、连翘辛凉之品,其药性凉,主治暑温兼寒,虽亦恶寒无汗,但有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之热象,故当详为辨别。另外,两首方均用于暑病初起,症情尚轻者,倘表证解后暑热炽张,即当以清泄暑热为法,另立方治。兹举病例一则:
  录蒲辅周治暑温伤肺(肺炎)案
  谷×,男,9个月,肺炎8天,西药未能控制。身热无汗,两颊潮红,咳嗽不喘。昨日两眼上吊。腹满、大便次数多。舌红无苔,脉浮数,左大于右。病在肺,属暑温范畴,治宜苦辛。处方:香薷、杏仁、鲜藿香、竹叶各一钱,扁豆衣、银花连叶、六一散、荷叶各二钱,黄连三分,二剂(如见潮汗则去香薷、藿香、黄连,加麦冬、天冬、炒麦芽、化橘红)。
  复诊:汗出热退,诸症亦减,脉滑。属余热夹痰,治宜调和肺胃、清热化痰。拟保和丸四钱,水煎服。
  三诊:昨天复发热,咳嗽有痰,有汗,腹满。舌质淡,后根苔白腻,脉沉滑无力。属肺胃元气未复,湿滞,治宜宣肺和湿、调和脾胃。处方:杏仁一钱半,苡仁四钱,冬瓜仁三钱,橘红、丝瓜络、法半夏各一钱、炒麦芽、茯苓各钱半,扁豆衣二钱,生姜一片。连服2剂,病情逐渐好转,痊愈出院。(《蒲辅周医疗经验》)
  歌诀:
  三物香薷豆朴先,
  解表化湿散风寒;
  扁豆易花加银翘,
  新加香薷祛暑煎。

推荐访问:香薷 漫谈
上一篇:[乘飞机时的不适及防治] 乘飞机时
下一篇:【现代医学新技术(10)中医药 “立体疗法”治疗恶性肿瘤新理念】中医药新技术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