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养生之道 荀子养生之道一

来源:软件水平 发布时间:2019-08-30 点击: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在科学不发达、生产落后,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春秋战国时代,活到73岁可谓高寿了。孔子之所以能高寿,在于他在养生方面有独特的观点和做法。
  大德必得其寿即做人要有高尚道德修养,要乐观豁达,心胸坦荡,终日无私,宽厚待人,无忧无虑,处此状态,必能长寿。如果不讲文明,自私自利,不讲道德,整天财迷心窍,为非作歹,惶惶不可终日,怎么可能神安意定、健康长寿?
  仁者寿即以仁为做人的道德基础。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待人坦诚,有无私奉献精神和正确人生观的人必能长寿;反之,心术不正,图谋不轨,巧取豪夺,慑于法律和道德,整日提心吊胆,忧心忡忡,朝不保夕,岂能长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即选择有德行与才能的人出来任事,使老年人都有美好的晚年,中年人能实现抱负,青年人健康成长,残疾人有人照顾,男女各得其所;人们不计私利,诚实守信,和睦相处;社会风气良好,无盗贼作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谓天下太平。为实现这一理想,他创建儒教事业,为国家培养、储备人才。他曾带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不辞劳苦周游列国进行广泛宣讲。即使是年事已高,仍坚持著书立说,订礼乐,作春秋,不知老之将至。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一生好学,既向古代文献学,也向当时一切人学。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学习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将人们成才的过程概括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无道理。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重视道德修养,性格乐观豁达,心胸坦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他从不怨天尤人。即使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他也不气馁,能做到“哀而不伤”。他带领弟子周游讲道时,虽屡遭围攻、讥讽,但仍不动摇泄气。一次走到陈、蔡两地之间,粮食断绝,跟随的弟子们都饿得走不动了,他却依然乐观地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意即吃饱了饭,不动脑子,什么事也不干,也难成才,有什么出息呢?他认为,应找点有益于社会的事去做,又可活动脑筋。孔子从小就学会了多种谋生技艺,如赶车、骑射、行礼、作乐。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如爬山、游泳和驾车、打猎、射箭、钓鱼等。此外,他还特别喜欢音乐、唱歌、弹奏乐器、作曲。他认为,音乐可影响人的思维和情志,有益健康。他曾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韶是舜帝时代的一种优美的乐曲,传说用箫吹奏这种乐曲时,声音优雅动听,连凤凰都会飞来朝仪。在孔子时代,韶乐几乎失传。所以,他在齐国偶然听到韶乐时,便深深陶醉其中,以至于此后3个月里,吃肉都不香了。
  食无求饱孔子认为,饮食与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主张吃东西不宜过量,即使筵席上的肉食很丰盛,也不宜过量。否则,肥腻之品会损伤心脾。此外,他有“十不吃”之说:粮食舂得不精不吃,鱼肉切得不细不吃,食物霉烂变质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食物色味难闻不吃,食物烹饪不当不吃,不到就餐时间不吃,菜肴没有合理调味不吃,餐桌上没有姜不吃。
  食不语即吃饭时不说话,自在细嚼慢咽,以免食不知味、影响消化,也可避免骨刺卡喉、饭粒呛鼻等意外伤害的发生。
  居无求安意即居住环境和条件不可太安逸了,否则,容易使人变懒,意志消沉,事业荒废,身体衰弱,对健康不利。“宰予昼寝”,他还曾骂“朽木不可雕也”。他按照四时节令气候变化调节居处和增减衣被,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寝不语入睡前不要说话,以免引起大脑兴奋而失眠。

推荐访问:孔子 养生之道
上一篇:警觉鼻咽癌_鼻咽癌
下一篇:生活污染莫忽视:切莫忽视生活中的小事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