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 漫谈中医的病机学说(六)

来源:软件水平 发布时间:2019-08-28 点击:

  本栏目特约主持人:哈孝贤研究员   (二)津液代谢障碍津液的代谢包括两个主要环节,即输布和排泄。输布,就是流动、运输和布散。津液通过输布的环节,才能发挥它滋润、营养全身的功能。排泄,是指津液中具有营养的成分被利用后,余下的液体需要通过汗液和尿液,以及呼吸作用排出体外。津液的输布,需要通过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肝的疏泄、三焦水道的通利等多个脏腑的协同作用,其中,脾的运化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因此,上述各脏腑中的任何一个脏或腑的功能失调。虽然都会影响津液的输布,但脾的运化失常是最关键的环节,津液(水液)的排泄,主要依靠肺的宣发,使水液转化为汗液排出;肾气的蒸化,使水液转化为尿液排出。这其中,肾的作用又是最为关键的。也就是说,津液的代谢障碍,与脾、肾的功能失常关系最密切,而肾又是最为根本的环节。所以,中医有“肾主水液”的说法。
  津液代谢障碍的结果,常会导致多种病变。如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停留等等。
  湿浊困阻主要与脾运不健有关。由于湿性重浊黏腻,阻滞脾胃气机,故可见有胸闷、脘痞、恶心、腹胀、便溏等症状。
  痰饮凝聚痰与饮都是津液积留于机体的某一部位所生成。痰的性质稠浊,饮则清稀。痰随气行,无处不至,留滞的部位不同,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也会多种多样。饮停的部位则较为局限,如停于胸胁的“悬饮”,停于肺的“支饮”等。
  水液停留 主要表现为水肿或腹水。发病与脾、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一般说来,水液停留所表现症状的轻重不同,与不同脏腑功能失常的主次有不同。例如,四肢水肿者,重点在脾虚不运;头面水肿或波及上半身肿者,重点在肺失宣发;腹水者,重点在肝失疏泄;腰以下水肿伴有小便不利者,重点在肾虚不化。但在临床治疗时,又不能截然分开,只能以不同脏腑功能失常的主次进行辨证治疗。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前文曾谈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生化、运行,而津液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所以津液与气、血之间的关系,在生理和病理方面都是非常密切的。一旦这种关系失调,就会出现多种病理变化。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水停气阻是指水湿痰饮停留阻碍气机运行的病理变化。例如,水饮阻肺,宣降失职,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气凌心,可见心悸、心痛;水饮溢于四肢,经脉之气阻滞,可见有四肢水肿胀痛等。
  气随津脱是说气附着于津液流行全身,如果津液大量脱失,如大汗、大吐、大泻等,气亦会随之伤亡。所以古人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因而汗、吐、泻过多者,必然会引起气虚。
  津枯血燥津液是血的组成部分,津液损失过多,必然会导致血液的浓稠燥热。临床可表现为心烦、口鼻干燥、皮肤干燥、肌肉消瘦、皮肤粗糙、瘙痒或皮屑过多等症状。
  津亏血瘀由于津液的亏耗,血液黏稠,血行迟滞,就会形成血瘀的病理状态。例如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等,都会使津液减少,血液浓缩,血行郁滞,从而发生瘀血的病变。
  血瘀水停血脉之外的津液可以通过经络而渗透到血液中,成为血液的构成成分之一。若血瘀则津液环流就会被阻于脉外而致水停;同时,血瘀必致气滞,也会导致津停为水,故血瘀常伴有水停水肿。例如,心血瘀阻,除见有心悸、气短、胸痛、舌紫等症状外,亦会见有下肢、面目水肿之症。
  
  五、内生“五邪”
  
  作为外感病邪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亦称“六邪”,属于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因此,总称为外邪。六淫的各自性质和所致病证的特点不同,已在前面病因学一章中介绍过。至于内生“五邪”,则是指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的病理变化。因为病起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等外邪所致病证的临床特点有类似之处,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总称为内生“五邪”。外邪引起的病证多为表证、实证;内邪所致的病证则多为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一)内风是指风从内生者。内风主要与肝的病变有关,故又称“肝风”。风的特点是动而不定,故《内经》说:“风胜则动。”内风所致的症状表现,如头目眩晕、四肢抽搐、肢麻震颤、头摇项强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这些症状多关系到筋、目和精神异常,而肝藏血、开窍于目、主筋,又和精神活动有关,所以常称之为“肝风内动”。
  导致肝风内动的病理变化,有实性的一面,如肝阳化风、热极生风,也有虚性的一面,如阴虚风动、血虚生风。从临床表现来说,属实性者,大多症状强烈;属虚性者,大多症状柔缓。以下分别介绍:
  肝阳化风可因情志所伤,肝郁日久,化火生风;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或因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致使肝阳上逆化风,形成肝风内动。临床除见有头痛、眩晕、耳鸣、面赤等肝阳上亢的症状外,还会见有肢麻震颤、眩晕欲仆,甚至口眼歪斜,卒然昏厥的症状。
  热极生风是指高热亢盛,化而为风,多见于热性疾病的极期。在高热的同时发生抽搐、惊厥、目睛上吊等症状,也可伴有神昏。
  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或病久的消耗,致使阴液亏虚,筋脉失养而发生手足蠕动、筋脉挛急、肌肉跳动的动风症状。常伴有低热。
  血虚生风由于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或血液的化生不足等,都可能导致血虚而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的病变,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或手足拘挛不伸等症状。
  此外,血虚津枯,皮肤失于润养,还可能引起血燥生风。临床主要见有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甚至皮肤甲错如鳞的症状。
  虽然《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但并非所有的内风均属肝的病变,如小儿的“慢脾风”,就是因脾土虚弱所致。 (待续)

推荐访问:漫谈 学说 中医
上一篇:造影和通液哪个伤害小_常用的妇科检查(4) 输卵管通液术用于诊断不孕症
下一篇:[生物钟:人类活动的提示器] 人体生物钟作息时间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