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制度化思考(精选)

来源:心理咨询 发布时间:2020-09-26 点击:

 退伍 军人 事务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化思考( ( 精选多篇) )

 以发展的眼光看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的制度化思考 1 2017 年 10 月 18 日,党的十九大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宣布: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报告明确提出,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2018 年 4 月 16 日,伴随着机构改革的步伐,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挂牌成立,这标志着退役军人管理保障进入新时代、站上新起点。而新事物的成立必然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理念,才能不断促进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有序进行、健康发展。

 一、组建退役军人事务机构的意义。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决策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退役军人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做好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统筹国家与军队发展,推进实现党的强军目标奠定了体制基础。这既是对社会期盼的及时回应,也是对全军将士的极大鼓舞,对凝聚军心士气、推进强国事业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以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成立为例,将原民政局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社局的军队千部转业安置职责,以及武装部.的有关职责整合,形成了区委、区政府抓主线,退役军人事务局管脉络,覆盖全区 1.5 万余名涉军群体的服务管理机制。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具体工作职能看,作为党和政府专门负责组织领导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的服务机构,将主要承担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更好地为退役军

 人服务的主体职能。即组织落实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方面的法规、政策,负责掌握退役军人的情况信息,负责就退役军人事务沟通军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等。从工作内容来看,将进一步推动我区军人和军属身份地位得以提高、权益保障得到维护、优抚安置得以完善,从而建立并不断健全退役军人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在役军人无后顾之忧的社会发展机制。

 二、当前退役军人事 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曾经的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为广大军人的退役安置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也面临许多难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很复杂,有思想理念层面的、政策制度层面的、实际操作层面的,还有历史遗留的、现实新生的,等等。这些问题或互为因果、或互相牵扯、或互相渗透,如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严重制约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社会对军人的感情淡化,观念滞后。长期的和平环境下,社会上一度拜金主义、享乐之风盛行,传统崇军尚武精神淡化,社会环境的变迁导致军人社会地位下滑,表现为一些政府部门和人员存在着“军人无用论”“退役军人是部队淘汰下来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等错误观点,进而把退役军人安置看作是“包袱”和“负担”,不能从党和国家全局上看待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不能正确对待退役军人安排和落实政策方面的正当诉求,甚至用维稳的思维去做工作,削弱了政府与退役军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二是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强军目标要求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长期以来,我国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领导管理权不够集中,造成政策统筹协调难、工作落实难,管理保障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致使一些退役军人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面临的困难得不到解决。比如,对转业干部的安置普遍采取降级使用,一些两参人员因标准认定的个别混乱心生不满、--些退役军人家庭因病致贫、--些安置在企业的退役军人因企业改制失去了工作岗位、一些立有战功的退役官兵优待政策落实不好,甚至因种种原因,个别政府部门对退役军人基本的安置优抚政策也落实不到位。截至目前,还有相当数量退役军人长期得不到安置,造成群体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三、做好退役军人事务治理工作制度化建设的几点新方向。

 国家适时地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和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 .为新时代做好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高标准做好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依据。

 (一)加快建立健全新型管理保障工作体系。发挥好新体制主渠道功用依据新体制建立健全管理保障工作体系。是做好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的必然要求。结合当前情况和长远需要看,完善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体系,应着重解决好 3 个方面的间题。

 一是尽快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领导的管理体系。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为契机,强化党对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理顺主要领导与协作关系,加快建立健全“中来政府牵头、地方政府负责、社会团体积

 极参与贱其他部门互相配吞,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政策相结合,国家专项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衔接,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的新型管理工作运行体系”。努力实现退役军人工作管理职能的统筹优化,合理配置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使政府管理保障,社会团体和退役军人广泛有序参与有机衔接,从同为发挥好管理保障里渠道功能奠定体制制度基础。

 二是明确工作主责和主线。虽然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千头万绪,但新成立的退役军人事务部的工作主责是明确的,即全心全意做好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把党关爱退役军人的政策制度贯彻落实好。退役军人工作主线是管理,更是服务,要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相关政策制度,领导备级管理服务机构的活动、指导监督相关社会团体和基金组织的互助活动,更好地为退役军人服务。

 三是注重工作的协同性、协作性和有效性。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主要包括: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军官转业安置、教育培训;推动军人军属身份地位、权益保障,以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深化退役军人医疗、住房、工资、保险、养老等制度调整改革。高标准做好这些工作,涉及党、政、军,国家、企(事)业和个人,涵盖政治、经济和社会,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注重各项工作的协同、不同行业的协作,切实提高工作成效,真正让广大退役军人感到政治上有保障、生活上有依靠。

 (二)积极倡导退役军人群体激励奉献的理念。一个时期以来,我们虽然强调优待退役军人,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对退役军人给予

 补偿,也在- - 定程度上激励了现役军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但有的政策法规多数针对特定群体、覆盖范围有限;有的政策执行不到位、落实不彻底,退役军人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有的补偿标准偏低,与军人服役期间的牺牲奉献反差较大;还有的补偿的出发点不正确,把有限的补助视为对退役军人的恩赐照顾、慈善救济等。应以成立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为契机,改变按照退役军人职务等级和服役时限,分别给予供养与补助的传统观念,确立激励奉献的新理念。

 一是管理保障目 的要“助回归”。退役军人入伍时,多是同龄人中的优秀青年,脱离平民生活后需按特定要求参加军事活动、适应军队生活。退役时不可避免存在各种不适和劣势,且脱离的时间越长,回归的困难就越多、难度也越大。因此,对退役军人最好的回报,就是帮助他们消除诸多不适、重新赢得优势。如果说,军人退役就是“回归”,那么,退役军人的管理保障就是“帮助回归”,目的就是“保证顺利回归”。

 二是管理保障关系要“法定化”。对退役军人的回报补偿,应当基于法定的义务与权利。这种回报补偿不是慈善救济,也不是全民福利,而是为党和国家牺牲奉献者的应有权利,是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尽的义务。既不能可有可无,也不能可多可少,而应依据“依法享受”的规定,按照“让社会尊崇”的要求,使之整体达到社会较高水平。

 三是管理保障程度要“依贡献”。强调退役军人管理保障的助回归、法定化,不是要搞平均主义,更不是要多占多享国家和社会的宝

 贵资源,而是要把退役军人保障纳入理性法治轨道。

 因此,对退役军人的管理保障程度要依据其为国防和军队的贡献大小来确定,唯有这样,才可以有效防止“干多干少- -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更好地树立按工作实绩补偿、依贡献大小保障的新风正气。按照中央的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当务之急是建立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在这三个体系当中,政策制度体系又为另外两个体系提供规范和保障。所以,应当把政策法规建设作为-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放眼未来,着眼长远进行顶层设计,着手起草《退役军人保障法》,确立退役军人工作的四梁八柱。另一方面,立足.当前,紧盯目前存在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具体政策,确保退役军人事务领域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浅谈士兵退役安置的思考 2 2

  [内容提要] 2011 年 11 月 1 日,《退役士兵安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退役士兵安置体制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安置制度实现从城乡有别向城乡一体转变,安置方式实现从单一指令性向多元化转变,安置保障实现从以地方为主向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转变。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事关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社会稳定大局,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深化我国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对妥善安置退役士兵、确保我市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改革、市场经济、培训、就业 引言

 改革,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建国以来,我国退役士兵安置一直沿用指令性办法,由政府直接派遣岗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安置模式。随着社会深入发展,该模式的制度能量已经释放完毕,制度执行已经陷入重重困境。如何适应社会形势,破解困境实现妥善安置的目标,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2011 年中央立足国情军情,兼顾现实与长远,实行了新的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使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迈入了新的春天。如何适应形势,扎实做好改革后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就要从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的必要性出发,不断完善适应形势需要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

 一、历史回顾

 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即:1950 年至 1958 年的复员军人安置阶段;1958 年至 1980 年以退伍义务兵为主的安置阶段;1980 年至 1998 年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的顺利阶段;1998 年至 2011年的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探索阶段;2011 年以后进入全新的退役士兵安置改革阶段。

 从安置改革前的各个历史阶段来看,退役士兵安置始终围绕两条主线:一是城乡二元安置,二是城镇户籍士兵指令性岗位安置。这种二元结构是以“户籍”制度作为“先赋”,从公平的角度说存在着政策的歧视性。导致了退役士兵安置出现“一同当兵,两种待遇”的局面。城乡适龄青年同步入伍,在军营内享受无差别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但退役(复员)落户地方后,却迥然不同。从社会学意义讲是分层的,从政治学意义上讲,农业户籍士兵享受不到国民待遇。与此同时,对城镇退役士兵的安置,在法律法规文本上始终规定指令性安置,采用的是岗位安置的办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政府安置部门大胆进行实践创新,出现了“自谋职业”政府给予货币补偿的安置办法,取代了多年一直沿用的指令性岗位安置办法。这主要是基于长期沿袭的系统统配的安置办法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已与制度设计初衷相背离,陷入重重困境。若换个角度,依就业规律分析,也有力地证明传统的安置办法难以为继。其主要原因是:

 (一)是系统统配就业方式遭遇法律困境和执行困境。一方面现行安置权威正在被三个层面的改革所肢解和淡化,即政府机构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所要求的法律保障均排斥了指令性安置所采取的直接派遣安置方式。另一方面,改革的取向之一是减员增效,使得政府掌控的岗位越来越少,与安置任务数存在越来越大的缺口;

 (二)是与指令性安置相适应的就业观不能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事物具有两面性,计划经济时代安置岗位充分,指令性安置指令畅通无阻,使得安置对象寄希望于国家统配,由此产生了四种依赖性就业观念:①有的认为自己当过兵,对国家有贡献,对人民有贡献,是“特殊公民”,因而产生了“等、靠、懒”的思想;②有的认为自己是国家统配对象,理应安排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作,抱着只有国有部门安置才算安置的旧观念。这两部分人对改革抱着抵触情绪。③有的还抱着重国营、轻私营、鄙视个体职业等级就业观念,作为自己的就业期望值。④还有为数众多的一部分人,处于“体制内失业体制外就业”的状态,不愿意暴露自己已在非国有组织就业的事实,对改革持观望态度,等待政府补偿。这些观念与新时期就业规律格格不入,与理性择业相距甚远,与正在推行的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培育社会组织改革的逻辑严重冲突,严重影响其职业转换。早在 1994年国务院就已明文规定(国发〔1994〕56 号文),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还是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都有接收安置退伍士兵的义务。也就是说,安置在非公有企业就业是符合政策的。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大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公益性民办非企业等民间组织,

 势头迅猛,这些非国有组织的就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在相当多地方已成为当地经济支柱。就具体企业而言,有的可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媲美,并且建立了与国有企业相同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当一部分组织的职工收入大大超过了国有企业,“不如国有企业”的说法已经并正在被时代抛弃;

 (三)是安置对象作为劳动力,从战场进入市场不应由国家直接安排,而应尊重市场规律。众所周知,战场与市场的知识技能可融性差,对市场而言,退役士兵的知识技能结构具有特殊性,劳动力直接从战场进入市场在一般情况下是难以适应的。过去指令性安置方式在总体性社会的背景下,这种不适应被掩盖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劳动分工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了发挥个人才能为主的时代。①市场倾向选择人力资本含量高的劳动力,而安置对象作为劳动力,其人力资本含量低于职场期望,导致其就业困难。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少数退役士兵政治素质偏低造成社会上的“晕轮效应”。通过对退役士兵的调查,个别退役士兵因安置政策未落实等原因,导致闹访、缠访,有的甚至打架斗殴、与社会不良势力勾结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退役士兵的这些表现流传开后,不少用人单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容易对安置对象考核的准确性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危及该群体人才评价的可信度。其次是文化素质偏低,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退役士兵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多达不到档案记载的学历水平,大多数是升不了学、找不到工作才去当兵的”。再次是专业技能欠缺。虽然退役士兵不乏一技之长,但总体上与市场

 需求不对应,上岗后与实际操作要求相差甚远。往往因此原因,地方上有一些行业、部门宁愿花钱招收社会人员、关系户进行培训,而不愿接收退役士兵。这些与社会对人才要求很不适应的地方,需要通过培训加以改善。②市场选择的内在规律是发挥专长,而安置对象作为劳动力,其人力资本中最活跃、最核心的成分——个人专长可能受到制约、受到压抑。系统统配办法规定,士兵退役后只能进入其父母所在的工作系统,而不考虑该士兵作为劳动力在部队表现如何,有何特长,从而压抑了劳动力价值的创造,不利于劳动力要素的发挥,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财富的流失。③市场尊重劳动力自主选择,而系统统配办法规定,士兵退役后只能进入其父母所在的工作系统,人为限制了这种选择。④市场需要平等竞争的环境,退役士兵安置单位及其岗位的优劣取决于其家庭社会资本的厚度,也就是说现行安置制度强化了裙*关系(裙*关系是儒家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毒瘤”之一),一定程度上人为扭曲了就业规律;

 (四)是政府直接派遣岗位的安置方式成功与否,评判权在市场,不以政府意志为转移。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除了政府直接派遣岗位外,还有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包括非正规就业、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三种形式)等多种形式。退役士兵回到地方存在“双隐现象”,即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并存。一方面政府因陷入困境,提供的安置岗位杯水车薪,大量退役士兵未得到安置,从政府而言,处于失业状态;但客观上这些退役士兵又以上述三种形式在社会上广泛就业,实际处于就业状态。

 “双

 隐现象”部分解释了政府安置缺位情形下,许多地区确未出现退役士兵上访等异常活动的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但也有所启示,政府偏好的就业方式毕竟要经受市场考验,评判、抉择何种就业方式是个体行为,不是政府职责所在。政府要做的是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种就业方式,创造起点公平的环境,即发放普遍适用于各就业方式的就业补偿金以及搭建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综上所述,沿着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指令性安置老路走,越走越艰难,困境重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近 20 年,原体制安置模式的制度效能已经发挥怠尽。为解决这个难题,从中央到地方一直进行着不懈探索,对安置政策调整做了一些尝试:围绕适应市场就业机制,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包底安置”;围绕拓宽安置渠道,采取安排工作和自谋职业相结合;围绕解决就业难,出台扶持优惠政策等。但这些都是在原有法律法规框架内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安置矛盾。原有安置政策难以为继,推进改革势在必行。为此,建立以扶持就业为主,实行自主就业、政府安排工作、国家供养、退休以及继续完成学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城乡一体化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有利于政府实现均等化的安置目标,从制度源头化解了系统统配指令性安置的困境。

 二、安置新规

 以 2011 年 10 月 29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及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为标志,退

 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进入了的新的历史阶段。

 此次安置改革主要包含七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实行了士兵退役金制度;二是调整了退役士兵安排工作范围。调整后,现役满 12 年以上的士官,获个人二等功、战时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士兵,因战致残的五级至八级残疾士兵,烈士子女士兵退出现役后,可选择由政府安排工作,也可选择领取退役金后自主就业;三是完善了扶持退役士兵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四是完善了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政策;五是调整了伤病残士官退休和供养范围;六是完善了退役士兵继续完成学业政策;七是调整了安置经费保障办法。此外,还完善了退役士兵参加社会保险政策,放宽了退役士兵安置落户条件,建立了对拒不履行安置任务用人单位的处罚机制。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是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制安置方式,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实现了由“城乡有别”到“城乡一体”,安置工作不再以户籍性质区分待遇,城乡退役士兵享有同等安置权利;二是建立和完善了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机制,完善了扶持退役士兵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为退役士兵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从法律角度规定了接收安置退役士兵是每一个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法定义务,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三、安置建议

 为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结合实际,笔者认为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就业。改革后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要把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作为安置改革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教育培训规划和再就业工程,统筹安排,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退役士兵的科学文化和职业技能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各级安置主管部门要会同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及教育部门,利用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培训机构,资助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完善培训教育工作的具体办法,科学组织实施,确保有愿望的退役士兵都能够参加培训,进一步提高“参训率”。同时,要选择师资力量强、实训设施好、教学质量优、就业率高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承担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确保参训退役士兵取得结业证书、技能资格证书。对没有条件开展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的偏远区县,地州市要统筹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在实现培训广覆盖的基础上,还应积极采取“订单”、“定向”、“委培”、“校企合作”等培训模式,促进退役士兵就地培训、快速就业。

 与此同时,还要完善创业培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力度,为创业者解决开业难、融资难等瓶颈问题,培育有能力创业的退役士兵成就大事业。

 (二)突出政府主体责任,切实做好重点对象的安置工作。安置改革后,虽然符合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数量在减少,但由于这部分人员服役时间较长、对国防贡献较大,对安置的期望值也提高了;国家对重点对象安排工作的政策虽然保留了,但市场经济条件下指令性安置的矛盾仍然存在。要使这些重点对象得到妥善安置,政府的主体责任仍然突出。由于重点安置对象的安置制度是通过立法进行强制实施,

 所以任何非政府机构都无法担当这一重任,政府自然成为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独一无二的责任主体。因此,各级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强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接收安置退役士兵的责任,对拒不承担国防义务,拒绝或无故拖延执行安置计划、落实安置待遇的用人单位,通过政府强制力执行,确保重点安置对象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使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不断深入。

 (三)加大地方投入力度,确保安置改革各项资金得到保障。改革后的退役士兵安置,其主要方式就是将绝大多数退役士兵从指令性安置工作,转化为实行了货币化安置。因此,落实安置改革经费是关键。目前,安置政策明确了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即:中央主要承担一次性退役金和职业技能培训补助经费,而地方承担的经费包括“义务兵优待金”、“地方经济补助”及各类教育培训等费用的兜底。经费落实的好坏,是关乎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退役士兵安置改革顺利进行。

 (四)转变观念,积极适应改革形势的需要。改革后的安置工作,要求安置部门工作人员要尽管转变观念,从旧的樊篱中尽快解放出来,把工作重点由原来的计划安置,转移到组织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来、转移到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创业方面来、转移到为退役士兵提供优质服务方面来,积极引导退役士兵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自谋职业、创业兴业,为退役士兵自主就业提供便利和条件。与此同时,

 要求退役士兵也要及时转变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一定时期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退役士兵要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信心,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市场竞争、双向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空间和岗位,找准自己的人生着力点,实现人生价值。

  [ 参考文献 ]

  1、《民政部 2003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004 年 10 月 16日

 2、《退役士兵安置工作》 中国网 2003 年 7 月 21 日

 3、李少虹、金双秋著《民政工作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6 月第一版

 4、民政教育教材编写组《民政工作基本法规》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 年 6 月第一版 5、金双秋著《民政政策法规析论(上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年 6 月第一版

 6、民政部抚恤安置局、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政法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司著《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释义》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第一版

 7、《双拥工作实用手册》 王凤亭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 年 5月第一版

 8、《全国优抚安置对象和优抚安置事业单位普查手册》 民政部优抚安置局、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著 2000 年 11 月

 9、《退役士兵安置工作面临的十大矛盾和解决途径》 刘国栋 吴玉琴著 《中国民政》2003 年第二期

 10、《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于茳著 《中国民政》2004 年第六期

 11、《退役士兵的安置如何应对户籍制度改革》 顾广杰著 《优抚与健康》2004 年第四期

 12、《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

 2011 年 11月 1 日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第三次修正 2011 年 10 月 29 日

推荐访问:治理 退伍军人 制度化
上一篇:**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下一篇:2020煤矿标准化-第十章,职业危害防治经费保障及使用管理制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