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问题导向”德育培育学生核心价值素养

来源: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20-08-31 点击:

  实施“问题导向”德育培育学生核心价值素养-教师教育论文

 实施“问题导向”德育培育学生核心价值素养

  刘慧1,张玉梅1,苗成彦2

  (1.临沂第五实验小学,山东 临沂276000;2.临沂市罗庄区教研室,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针对传统学校德育存在着目标过高过大、内容“大而全”,德育实效低下的弊端,临沂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启动了“问题导向”德育地方课程研发工程。该市以区域为单元、以15个德育专题为主要内容整体推进德育创新,通过创新德育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等教育形式,形成了“问题导向”德育课程教学的“1335”模式。实施“问题导向”德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各个环节,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素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 关键词 ]“问题导向”德育;实效性;德育专题;视频教学;核心价值素养

  [作者简介]刘慧,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张玉梅,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苗成彦,高级教师,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研员,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教师教育研究。

  传统学校德育存在着目标过高过大、内容“大而全”,德育实效低下的弊端,2013年3月临沂市对全市所有中学进行了一次中学生思想状况调研。针对调研出的问题,2013年7月,临沂市正式提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改革方案,启动了“问题导向”德育地方课程研发工程。该市以区域为单元、15个德育专题为主要研究内容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创新,通过创新德育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等新的教育形式,形成了“问题导向”德育课程教学“1335”模式。以“问题导向”德育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各个环节,进一步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了实处。

  一、“问题导向”德育提出的现实依据

  “问题导向”德育就是从学生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充分发现、挖掘青少年学生成长中必然面对的道德困惑与问题,通过聚焦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形成15个德育专题。通过课程整合,创新德育方式,不断增强中学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品德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1.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3年3月,对全市中学生思想状况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理想信念模糊,缺乏远大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学习目标意识较弱,方向不明确,缺乏主动性,相当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社会公德意识较为淡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感恩意识、团队意识不强;生活自主能力较差,不爱劳动,虚荣心较强,勤俭节约意识不强;受网络影响较大,存在上网、玩手机现象,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不强,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不强,与老师、父母沟通少,与同学交往容易走极端,自闭、早恋、小团体主义不同程度地存在;吃苦精神较差,承受挫折能力差,自私自利心理较重;集体主义较为淡薄,国家观念不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缺乏正确引导,容易走极端;青春期心理反应较强,逆反心理较强,表现欲望较强,容易冲动,有早恋现象等。

  现实中,青少年儿童存在“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怜惜、对己不严格”等问题,课题组结合临沂地域特点和沂蒙文化传统,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中存在的道德问题为导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体现地域特点和当地青少年儿童成长特点和规律的问题导向课程体系,有利于解决临沂地域内青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也为同类地域中小学德育研究提供范例。

  2.传统德育模式和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研究发现,传统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和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部分学校和教师包括一部分学生家长不了解、不理解当代中学生,不能结合时代特点和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二是中学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德育内容空泛化,缺少预见性,没有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形成层次,与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致。课程标准设置的内容大而全,知识性的内容偏多,而有些教材内容又过于单一,教育和引导功能不强,使德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是中学德育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中学德育教学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政治课多数为纯粹的知识教育课甚至是应试教育课,不注重思想道德上的训练,常常灌输一些枯燥的理论,让学生记忆背诵,把政治课上成了纯知识课。在各科教学中,学科教师并没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即使渗透德育,也存在生硬结合,将德育与知识传授分割开来进行,不仅收不到德育的实效,反而让学生反感。

  四是中学德育教育形式单一,实效性差。由于学科知识增加,中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的时间比小学生少得多,德育主要通过课堂进行。目前的德育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说教多,示范引导少,缺少互动环节和情感共鸣。虽然部分课堂引入了案例教学等环节,但往往都是正面典型示范、反面典型警示,是非黑白分明,不利于学生是非观的培养。

  五是师资力量不均衡,导致德育教学的城乡差距、校际差距较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也出现了明显差异。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努力增强使命感,加强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德育实践普遍问题的深度思考,对德育改革有所作为,不断增强德育实际效果,确保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二、“问题导向”德育的价值定位

  创新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回归教育之本,告诉学生做人之道,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有用的人。新时期学校德育目标如何定位,“问题导向”德育课程如何定位,直接关系到德育实效性如何增强的问题。

  (一)德育实效低下的归因分析

  我们的思品课、政治课等德育课为什么不受学生欢迎?我们的中小学德育实效为什么如此低下?通过对现行德育的分析,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德育目标定位有问题

  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最终目标是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但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就确定“高大全”的理想目标,学生并不容易接受,有的甚至还排斥。为什么?因为这里面可能有个脱节的问题,学生可能还不具备一些基本的道德素养,如诚信、守法、感恩等,还可能经常撒谎、打架斗殴等,你就想让他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可能吗?所以,我们应对德育目标的定位进行细化,分为基本目标、近期目标、最终目标。基本目标是遵守法律;近期目标是先把一些基本道德素养建立起来,让学生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最终目标是建立起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样循序渐进,可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特别是从当前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出发,通过教育学习,着手解决这些共性的突出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最基本的道德价值体系,应该是当前道德教育最亟须突破的。

  2.德育方法有问题

  说教式的教育方法现在已经过时,现在孩子的知识面、信息量远远大于过去那个时代。过去那个时候听到什么名人名言,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早已不是个人崇拜的时代,现在的孩子他要看、他要想、他要思考。德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与社会现实接轨。在教育方法上要多创新,借鉴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等好方法,而我们现在怎么做的呢?照本宣科、我讲你听、发布标准答案、考试前死记硬背,这样是在进行道德教育吗?这是强化知识记忆的一些方法,不是道德教育的方法,显然会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当然不会受学生欢迎。此外,还要多运用表扬的方法,当然该批评的也要批评,只要有道理,真正出于关心学生的目的就没问题,因为现在的孩子比过去那个时候成熟得多。

  3.德育内容有问题

  德育课应该是最难上的一门课。现在德育课不大受欢迎,也不大受重视,德育课教师也就放松了要求,好像大家都感觉是大环境如此,不是自己的原因,教好教坏压力不大,学生家长也不在乎。其实不然,严格讲,德育课应是最难上的一门课。在中学阶段,物理、化学、语文、数学等科目的知识更新不是很快,唯有德育所面对的形势,应该说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现在学生们经常说“差三岁就有代沟”,就是指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变化很快,价值认同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每时每刻都要进行知识更新,所以在教学内容上要主动更新,积极适应青少年思想变化。而教师现在比着拿教材照本宣科,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哲学面面俱到,记下要点背诵参加考试,比如有的考试题目就是“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有1、2、3、4几个标准答案,漏答一个要点扣几分。这哪是德育培养人的品德呢?德育课在教学内容上确实存在问题,而现实中学生们经常犯的错误,有些非常应该掌握的基本的道德、法律常识,却并没有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如有些法制节目,有一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被抓起来后就问警察:“什么时候放我出去?”其实他犯的是一些判10年、20年的罪,但他不知道,他觉得不是多大的事。看这样的节目,我感受到四个字“不教而诛”。你没有给他正确的教育,没有告诉他什么是不该做的,法律底线在哪里,会受到什么惩罚,他自己觉得这都是无所谓的事,不知道社会的规范、法律的底线,所以大家要重视这个问题。

  (二)明晰德育的价值定位

  我们知道,德育主要抓的是道德教育,小学叫品德与生活,初中叫思想品德,高中叫思想政治,核心都是道德问题。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人类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群体,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就是道德,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品德怎么样、有没有违反大家共同的价值准则,主流的价值认同是起决定作用的。培养一个人,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大家都公认,品德方面的培养比智力、才华等方面的培养更为重要。现在组织上用人也是讲“德才兼备”,把“德”放在前面,因为你有才而无德,那可能你对社会的正能量没有,负能量更大,所以大家都公认,“德”至关重要。

  美德的培育有明显的阶段性(年龄段)特征,青少年阶段,在初中、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定型的时候,最为重要。人的成长有阶段性特征,什么阶段(年龄段)学什么本领才会最有效,而价值观定型主要就在青少年这个时期,对世界形成认识、判断,这关键的六七年过去了,就定型了。小学时都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有毛病也是小毛病,而在青少年时期就定型了,等到20岁、30岁再想尽各种方法去教育、去改变,效果也不会太明显。所以说,在中学阶段着重加强德育非常重要。

  (三)把握“问题导向”德育的课程定位

  一个人美德的形成一般经过知、情、信、意、行等多环节,是这些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复杂过程要遵循道德形成的规律,任何漫无目的、内容空泛,不能触动心灵的随意行为,都很难形成学生的优秀品德。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正确把握德育的科学定位,从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发,立足临沂实际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确立“德育问题化,(德育)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的德育研究新思路,着力开发“问题导向”中学德育地方课程,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本真。

  1.对有效德育的科学定位

  研究发现,有效德育目标应进行细化分解,分阶段定位为基本目标、近期目标、最终目标;在功能上,应以人的需求满足为定位准则,分别从好公民的培养、好人的培养和配享幸福三个层面,将德育功能定义为德育的正义功能、意义功能和幸福功能;在内容上,德育从下向上可分为法律教育、基本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三个层次。德育教学要以体验式为主,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否则有什么危害”的三段式分析框架进行。德育的准确定位,使“问题导向”德育地方课程研究有了科学的依据,从而保证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2.“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的内涵定位

  “问题导向”德育课程中的“问题”既指中学生思想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又指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研发要求研究者从解决青少年成长遇到的突出问题、核心问题和焦点问题出发,以关键问题为导向,对学校德育的15个专题进行课程化设计。按照人的教育对课程目标、内容、管理、过程和评价进行深度构建,着力解决学生品行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解决思品课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的问题,解决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解决德育科研水平不高和力量分散的问题,因此“问题导向”德育课程是一种以视频情境为重要学习情境,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的拓展型德育综合课程。“德育专题化、专题课程化”对传统德育的改造,能从更根本上解决德育低效难题,有利于实现减负增效这一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

  (四)“问题导向”德育课程开发的原则及其基本框架

  1.“问题导向”德育课程开发遵循的原则

  一是实事求是的原则。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多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二是寓教于乐的原则。如临沂十二中实施的一系列活动,契合于寓教于乐。三是多维互动原则。德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视频案例的方式,先观看视频案例,再分组讨论,然后学生发言,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由学生自己来分析案例,效果要好得多。四是价值澄清原则。德育课教学不要只是泛泛说教,一定要把好处和危害都摆出来,让学生辩证分析、积极发言,形成共同的看法。五是精当性原则。一堂课要涉及尽量少的问题,贪多求全不可取,时间可以长一点,不要仅仅局限于45分钟,甚至2个小时、半天也可以,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和思考时间,把问题弄清、弄透,确保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教育的效果。

  2.“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的基本框架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我们确定了“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共有15个专题,依次为孝敬、诚信、感恩、分享、责任、爱国、交往、早恋、交流合作、手机和网络、挫折与减压、冲动与自控、人生理想、法制教育、生命与安全,这15个德育专题对应着学生15种核心价值素养。每个专题计划开发制作供学生观看的视频教学资料时长约40分钟,收集编制配套的教学指导和参考资料,并将录制配套的示范课。

  “问题导向”德育课程首先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初一开设7个专题,初二开设8个专题,每学期3-4个专题,基本是每月一个。每个专题计划安排时间135分钟(下午三节课),分五个教学环节:

  (1)学生观看视频教学资料,时间40分钟;

  (2)学生分组讨论,时间约40分钟;

  (3)学生分组展示讨论结果,时间约30分钟;

  (4)教师总结形成教学结论,时间约20分钟;

  (5)布置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参与必要的课外实践活动,时间约5分钟。

  “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确定的德育课程是以一张光盘和一本教师指导手册的形式呈现的,每个专题需要制作一张光盘,将学生看的视频、示范课、教学指导手册电子稿以及教学参考材料全部纳入其中。同时,编写一本教学指导手册,明确每个专题的设置目的、授课方式、授课过程、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教师的总结发言等内容,为教师授课提供指导。

  三、“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特色与成效

  通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五大板块、十五个专题”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最终形成了基于“问题导向”的德育地方课程“1335”实践操作模式。

  所谓“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的“1335”模式中的“1”是一个专题;第一个“3”是每个专题教学时间三个课时(大约135分钟);第二个“3”是课程三个要素(一个视频、一个教案、一个示范课),呈现形式是一个光盘,包括视频、课件、图片、电子文档、示范课录像等,示范课也可由参与编写的一部分人授课,个人与集体备课、磨课,打造成精品课,供授课教师借鉴;“5”是一个专题设计五个教学环节,即:(1)学生观看视频教学资料,时间40分钟——真情实感、情感调度(每个专题若干个视频,如感恩,感恩父母、老师、社会等)。(2)学生分组讨论,时间约40分钟——价值观冲突,正向传达,价值判断正确、错误。(3)学生分组展示讨论成果,时间约30分钟——道德感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4)教师总结形成教学结论,时间约20分钟——激发情感、正确判断。(5)布置开放性作业,时间约5分钟——延伸道德行动。

  “问题导向”德育专题教学具有鲜明特色:一是这项德育专题教学确定的“五大板块”整体、全面、系统,15个专题很有代表性、针对性、指向性,而且实效性强;二是每个专题教学思路、环节设计科学合理,授课方式方法新颖,具有生本化课程特色,令人耳目一新。专家一致认为,这是真正地在搞“德育一育德”。山东师范大学唐汉卫教授对“1335”模式给予大加赞赏:这种专业性、立体化、创新性、生本化的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成为独有的特色,这是德育课堂教学的一场真正革命。

  参考文献:

  [1]王湛,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06-23(8).

  [2]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3):3-12.

  [3]赵志毅,德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推荐访问:德育核心素养 德育 素养 导向
上一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
下一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