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常识】小年

来源: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20-08-11 点击: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小年

 【小年的由来】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 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 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

 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由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

 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

 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南北方小年为何差一天】

 日历上,通常会将腊月廿三和廿四都标注为小年,原因在于 南北方的小年会相差一天,廿三是北方人民的小年,而南方人的小年则要晚一天。

 而一开始,过小年是不分两天的。唐宋时为腊月廿四祭灶,元明沿袭旧俗,清朝时发生了变化。有一种说法是, 雍正年间起,每年腊月廿三皇帝要在坤宁宫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一下工作情况。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廿三祭灶,并逐渐形成了 “ 官三民四船家五 ” 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府小年腊月廿三过,一般民家廿四日过,沿湖、海的居民则遵守船家的传统,为廿五日举行祭灶。

 后来,受官气影响比较重的北方,民间逐渐演变为廿三祭灶,南方仍沿旧习。

 小年夜其实该称“小除夕” 由于祖国大部分地方都有过小年的传统,人们往往也会将小年这一天的晚上,称之为“小年”夜。而在上海,上海人虽然腊月廿四也会祭灶除尘,但是,上海并没有过“小年”这个说法,而是更重视除夕前这一天,习惯也称之为“小年夜”。如此一来,也就造成了很多人的困扰,叫“小年夜”的日子怎么那么多?为什么上海的日子定得如此奇怪? 其实,上海人念叨的“小年夜”,并非是指“小年”的晚上,而是和“大年夜”意思相对的“小”年夜,也并非是一个节日。换一种说法,叫做“小除夕”就更好让人理解了。意思就是庆祝过年的小高潮到来了。

 小年夜这一天,上海人通常家置酒宴,合家团圆,意为吃“小年夜饭”。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这一天前后,老弄堂开始热闹起来——比如“噤噤咣咣”的大扫除,用不着的东西趁这个时候赶紧扔掉,大人吩咐小孩去倒垃圾的时候,不忘叮嘱一句,边倒垃圾边念一声“晦气出门”。因为年初一到初三是不能扫地的,到了初四方能扫。但要由门口朝屋内扫,扫完垃圾还不能倒掉,要自言自语“财气入门”。

 如今,强调过小年夜的,主要集中在苏浙沪的一部分地区以及台湾地区。之所以习俗有别,并非是为了“与众不同”,而是文化传承中产生的差异性。但是, 无论是哪天过小年、或者过小年夜,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都是一样的。

 【小年习俗】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在中国的春节习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天,通常会通过进行一些沿袭了两千年的习俗,即祭灶和扫年,来宣告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

 祭灶的习俗,从秦汉甚至更早时就有记载。《后汉书·阴识传》中说:“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后,暴至巨富。”所谓祭灶,就是祭拜灶神,因而小年也叫祭灶节、谢灶、灶王节等等。至唐宋时,祭灶的日子形成传统,就定在了腊月廿四日。

 而在民间流传中,灶王爷也逐渐被“人化”。据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 每年腊月廿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 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而,人们在腊月廿四都要祭灶,祭送灶神升天。祭灶时,通常将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最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扫年 , 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

 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小年的前几天 ,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当时它是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 “ 尘 ” 与 “ 陈 ” 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往的传统灶台已难觅踪影,祭灶的习俗也简化不少。如今的小年,仪式化的 “ 祭灶神 ” 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 “ 拜神 ” 、 “ 扫舍 ” 、 “ 吃糖 ” 等相对简易的礼俗。

 “ 过小年 ” 也被赋予了祈盼全家平安、幸福的美好意义。

 【小年·古诗词】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祭灶词》 宋·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诗》 宋·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纵笔三首·其三》 宋·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献寿》 宋·孙纬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祭灶》 宋·佚名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小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二十四日》 宋·文天祥 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岁时如有水,风俗不同天。

 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

 《行都钱岁》 宋·孙嵩 插架馀残历,挑灯忆故乡。

 年光蛇赴壑,羁旅雁随阳。

 禁阙迎傩鼓,邻街祭灶香。

 英雄须自力,容易鬓毛苍。

 《山居苦》 宋·赵庚夫 栽松成曲径,洗石出秋屏。

 米价占新月,更筹认曙星。

 买牛邻共契,祭灶妇看经。

 不觉成头白,频看烧地青。

 《岁晚书事》 宋·刘克庄 门冷如冰尽不妨,由来富贵属苍苍。

 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

 《平江腊月廿五夜作》 宋·陈藻 昨日宰猪家祭灶,今宵洗豆俗为糜。

 燔柴夹水明如昼,截竹当阶爆御魑。

 故国赛还新岁愿,老翁回忆幼年时。

 才高命薄天相戏,我亦刚肠不肯悲。

 《送灶》 清·查元鼎 酬君海外佑行厨,持惯长斋合笑吾。

 晨夕餐从辛苦得,盆瓶礼不古今殊。

 鞠躬此日朝天阙,屈指明年返帝都。

 但祝东南兵燹静,安排茶灶泛西湖。

 《木兰花慢·送灶》 清·杜文澜 听千街响竹,趁宵半、送神归。

 正白马迎初,黄羊荐后,风漾灵旗。

 琼卮漫教醉倒,怕曛曛、夜奏绿章迟。

 知否天阍万里,九门虎豹环司。

 芳时。彩燕丝鸡。中妇艳,少儿嬉。

 笑因热何人,踞觚凭我,媚奥奚为。

 休辞岁盘草草,供梅花、聊当赠行词。

 好问和羹心事,炊香到处春回。

 《换巢鸾凤·乙巳送灶》 清·王闿运 烹得黄羊。喜厨中酒熟,甑里糕香。

 团圞无镜,听儿女、有家当。

 五穷辞去去东洋。依然那时、镫光烛光。

 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养。

 惆怅。休更想。要识世间,苦乐常相傍。

 范釜常寒,梁炊不熟,他日欢情无量。

 勘破流年似回环,只愁霜鬓明朝长。

 谁思量。紫姑神、如愿酬饷。

 《吃灶糖》 清·佚名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命小儿尝。

 《跳灶王》 清·佚名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

 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庚子送灶即事》 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推荐访问:小年 传统节日 常识
上一篇:平安建设活动包括哪些
下一篇:2020公安民警辅警系统抗击疫情防控先进事迹材料精选辅警抗击疫情先进事迹材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