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关卫生事业管理

来源: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20-07-23 点击:

  公关卫生事业管理 第一章 概论 1.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是对各个层次卫生行政和卫生业务管理活动的总称谓,是人们为实现卫生组织的决策目标,根据卫生事业的性质,特点,通过组织协调 和控制达到最佳效能所进行的活动。

 2. 公关卫生事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a.社会卫生活动的宏观管理规律 b. 社会卫生活动的微观管理规律。

 3. 卫生公共事业管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方法、试验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4. 1996 年 12 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过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5. 所谓福利性是指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的福利政策,各级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投入。具体体现 a.医疗保障中的福利政策 b.财政收入镇南关的福利政策 c.医疗卫生服务收费的福利性 6. 所谓公益性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卫生事业是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的公益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内容包括a.举办卫生事业不收取投资回报 b.卫生事业享有政府给予的某些特权 c.卫生事业机构应承担公共义务 d.政府对卫生工作进行政策干预和法律管理。

 7. 影响我国卫生事业性质的主要因素 a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 b 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我国卫生事业是”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的性质 8. 建国以来我过先后确定过两个卫生工作方针。a.1952 年确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b.1991 年确定,并经 1196 年修订完善的“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9. 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方针,明确了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依靠力量、工作宗旨,同事也指明了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为卫生工作的指南。

 10. 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含义 a 以农村为重点 b 预防为主 c 中西医并重(处理中西医关系的原则)的依靠科技与教育(基本动力)动员全社会参与(依靠力量和工作方法)f 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卫生工作方针的核心.卫生事业的宗旨/目的和最终目标) 11. 卫生政策的构成条件 a 要有制定主体和实施客体 b.要有目标性 c 要有行动准则 e 必要经过正式颁布 12. 我国卫生政策的特点 a 鲜明的阶级性与一定共同性相结合 b 部门性与社会性相结合 c 强制性与说服性相结合 d 相对稳定性与持久稳定性相结合 13. 卫生政策的基本职能 a 指导职能 b 控制作用(目标性控制/指责性控制、标准性控制、制裁性控制)d 调节作用(调节工作关系,调节服务关系、调节利益关系)

 14. 我国卫生改革主要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的,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的卫生改革政策(1978年—1996 年)目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防病治病,利民便民。基本内容:a 积极发展卫生机构 b 扩大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的自主权 c 允许和鼓励在职人员有偿应聘和业余服务 d 改革收费制度,改善补偿机制 e积极为农村培训人才,巩固发展三级医疗保健网,改革农村卫生管理体制,组建多种形式村级卫生组织。不足:a 对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缺乏战略性政策 c 有些政策落实不够好,有些改革政策则有误;第二个历史阶段的卫生改革政策(1996 年—现在:目的: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卫生机构和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推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内容:改革卫生管理体制 b 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c 改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d 改革卫生管理体制。

 第一章卫生组织与卫生领导 1. 组织的希腊原文为和谐、协调的意思。从管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2. 组织结构定义 a 复杂性 b 正规化 d 集权化 3. 组织设计的基本概念 a 劳动分工 b 统一指挥 c 职权与职责 d 管理跨度 e 部门化 4. 组织设计时既要充分利用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防止由于人员的非经济性影响对劳动生产率的负面作用 5. 所谓职权是指管理职位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这样一种权力。任职者可以从该职位的等级或者头衔中或得这种权力。

 6. 管理跨度是指以为管理者能够有效只会的下属人数。(发展趋势:中空化、扁平化)

 7. 所谓职能部门化就是按旅行的智能组合工作活动,这在公共卫生事业组织中是较为普遍的部门化方式。产品部门化是指按照主要产品领域形成部门的方式(制造业和服务业)。顾客部门化是根据所针对的顾客群体的特定类型形成部门(零售部)

 8. 我国的卫生行政组织主要两大块构成 a 国家卫生部 b 地方卫生厅(局):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市(地)卫生局、县市(区)卫生局、乡(镇、街道)文卫办。

 9. 国家卫生部的内设机构和职责 a 办公厅 b 人事司 c 规划财务司 d 卫生法制与监督司 e 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 f 医政司 g 卫生部疾病控制室 h 卫生部科技教育司 i 国际合同司 j 保健局 k 卫生部直属机关党委 l 离退休干部局 10. 卫生事业组织 a 医疗康复机构 b 卫生防疫机构 c 妇幼保健机关 d 医药研究机构 e 高等医学院校 f 药品检验与生物制品生产研究机构 第二章 社会卫生策略 1. 世界卫生组织(WTO)认为 i: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收伤害,而且还是心理、生理和社会幸福的我哪好状态。

 2. 1977 年第 30 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WHO 和成员国的主要卫生目标是:到 2000 年使世界所有的人民都达到社会和经济生活两方面富有成效的那样一种健康水平,即“2000 年忍忍享有卫生保健” 3. “2000 年忍忍享有卫生保健”的几个指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成人非文盲率。西太平洋地区的卫生状况是疾病与贫困、疾病与富裕相混杂

 4. 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在 1944 年 9 月召开的西太平洋地区委员会议上,地区主任韩相泰博士提出《健康新地平线》(此文件于1995 年 6 月由执委会正式通过)明确指出,未来的工作方向必须将侧重点从疾病本身转移都导致疾病的危险因素和促进健康方面来。未来的卫生干预必须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是未来年代的两个核心概念 5. 健康保护就是在承认人类生命脆弱性的前提下,向居民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援助,以防止各种有害因素对其健康的损害 6. 健康促进是指有关能鼓励和促进人们自己及其家庭、社区和国家共同协力改善和解决他们自己的健康问题的措施 7. 中国“十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总目标:到 2005 年,在全国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人们健康要求的卫生体制,使群众享有同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质量比较优良、费用比较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并不断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强卫生事业对经济和省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8. 主要卫生措施 a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b 全面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为长远卫生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从网上卫生经济政策 d 加大力度,推进卫生扶贫工作和西部卫生事业发展 e 建立健全卫生信息系统,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 f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 9. 当前中国卫生工作重点是继续深化卫生改革 a 晚上卫生防疫体制,加大投入,加强建设 b 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以点带面推进农村卫生改革 c 继续推进医疗机构体制改革 d 加大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d 加大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力度,坚决纠正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e 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完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充实和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 f 广泛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卫生条件 g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立卫生医疗行业的新形象 10. 中共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总要求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兼顾、重在农村 11. 2003 年 4 月 14 日,国务院第四次常务会议做出了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决定。5 月 7 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条例;5 月 9 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标志着我国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具备的特征 a 突如其来,不易预测 b 在公共领域发生呢个,具有公共卫生属性 c 对公众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除了应急事件的方针是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第三章 区域卫生规划 1. 规划是对未来行动方案的一种统筹设计,是防卫较大、规模较大的事业或工作的一种较长时限的发展战略、总方针、主要步骤和重大措施的设想蓝图,是一种战略性的全局部署方案 2. 计划是在规划的指导和规定下做出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规划的目标,需要通过具体计划的制定、实施、评价来实现 3. 区域卫生规划的定义:是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保护与增进健康为目的,对机构、床位、人员、设备和经费等卫生资源实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

 4. 我国区域卫生规划的目标: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想适应的、有效地、经济的、公平的中国卫生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5. 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a 是国家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b 是卫生事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c 区域内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d 充分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卫生服务要求 6. 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程序 a 形势分析 b 确定卫生问题越优先领域 c 制定综合目标 d 选择策略 e 制定实施计划 f 监测计划的实施 g 评价与计划的调整 7. 区域卫生规划的周期一般为 5 年 8. 区域卫生规划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a 加强领导 b 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 c 规划与实施调整并进 d 进行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监督评价 9. 卫生资源是指用于卫生服务的各种资源的总称,包括:卫生人力、费用、设施、装备、药品、信息和知识技术等资源。卫生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卫生资源的配置手段有两种 a 市场配置(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配置卫生资源)b 行政调节(通过政策来配置卫生资源)

 10.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卫生服务机构以合理的价格、优良的质量提供有效的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11.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a 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母的是让全社会都能获得必要的基本卫生服务。B 卫生服务质量是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命线 c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量也会日益增大。D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就是对医疗质量、诊疗技术方法、服务内容建立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实行标准化管理 e 我国医疗工作的原则是“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f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制定科学的区域卫生规划 第四章 卫生服务管理 1. 卫生服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机构为一定目的,合理使用各种卫生资源(卫生人力、卫生经费、卫生技术、卫生信息),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的过程 2. 卫生服务系统是使用卫生资源解决某个卫生问题,从而达到改善卫生状况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各种卫生工作系统。卫生服务系统由 a 卫生服务计划 b 人群及卫生问题 c 卫生资源 d 卫生服务 e 健康状况构成 3. 卫生服务需要时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从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消费者个体认识和医学专业人员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消费者个体认识和医学专业人员分析认为使个人尽可能保持健康或变得健康应获得的卫生服务 4. 卫生服务需求是从卫生服务提供的角度以及经济和价值的概念出发,探讨卫生部门为居民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卫生服务需要,是实际利用卫生服务要求。先有卫生服务需要后有卫生服务要求,只有具有购买力的卫生服务需要才能转变为卫生服务需求。

 5.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 a 消费者医疗信息的缺乏和需求的被动性 b 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c 卫生服务要求的不确定性 d 卫生服务需求受卫生服务费用支付方式的影响 6. 影响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a 人口状况(数量、老年、少年人口比例、城乡人口比例)b 经济发展状况 c 卫生服务提供方因素

 7. 卫生服务的攻击时支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卫生服务的供给必须同时具备提供者有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和提供者有提供服务的能力者两个条件 8. 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 a 同时性或及时性 b 不确定性和变化性 c 专业性和垄断性 d 供给者的主导性 e 外部经济效应 9. 影响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因素有 a 卫生服务成本及卫生服务价格 b 卫生资源 c 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 d 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 10. 卫生服务需求是卫生服务供给产生的前提,卫生服务供给是卫生服务需求实现的基础 11. 健康咨询调查按照研究方法氛围三种 a 一次性横断面调查 b 重复性横断面调查 c 连续性长期调查。调查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部分 a 基本调查内容 b 补充调查内容 12. 调查结果分析内容包括 a 疾病负担及其构成 b 影响死亡和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 c 疾病构成分析(两周患病疾病构成情况、居民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各病种住院率及其构成、就诊机构分析)

 13. 服务时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和顾客之间的接触活动所产生的结构。特征:a 无形 b 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 c 顾客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 d 一般不可存储 e 与顾客直接接触的必烈较大 f 服务的一致性相对较低 14. 质量是指反映实体(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银行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特征:a 性能 b 寿命 c 可靠性 d 安全性 e 经济性 15. 服务质量是一种认知的质量,是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或精细程度,是消费对于事物较具延续性的评价。常分为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 16. 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 ISO,从 1979 年成立“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开始,共历经 7 年时间,制定出一套质量管理和保证方面的标准——“ISO—9000 族”,包括质量管理、保证术语、标准选用指南、质量保证要求、质量管理指南及技术支持等。该标准十分强调服务的全过程,十分强调“顾客”。“ISO—9000”既是一种服务业合格的认证体系,更是一套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

 17. 中国卫生事业施行“ISO—9000”的意义 a 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 b 健康概念已由原来单纯的去除疾病,发展为身、心、社、灵的一种平衡状态而费疾病和老弱 c 新模式的运作在文化驱动机制作用下得以完成 18. 卫生服务质量保证体系是指卫生系统以保证和提高卫生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把质量管理各阶段、各环节的管理职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建立卫生服务质量保证体系是卫生系统实现为人民健康服务目标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19. 卫生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a 质量目标 b 质量监控组织 c 质量标准体系 d 质量信息反馈体系 e 质量管理网 f 质量后勤保障 第五章 医疗保障体系及其管理 1. 医疗保险制度源于欧洲。1883 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的诞生。1922 年,日本在犹他州首先通过了《健康保险法案》。自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以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的颁布为标志,社会保障开始成为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成为一种基本的公民权利。

 2. 1944 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医疗服务建议》。明确了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 a 医疗保险基金应由被保险人、雇主及公共资金共同筹集 b 饭胡搜如不低于生存线的成员均应缴纳保险费 c 被保险人缴纳的最高保险费应控制在不造成其生活困难的范围内 d 雇主因为其雇员缴纳一定数量的保险费 e 政府应为生存线以下的社会成员支付保险费 f 保险费支付范围以外服务费用由消费自付 3. 全民卫生服务(NHS),即由政府负责向公民提供医疗服务,并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支付 4.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a 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过度膨胀 b 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 c 医疗服务质量差 d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过小,保险范围和保障水平也不够理想 5. 20世纪80年代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兰茶的措施a增加税收及医疗保险费的收入b增加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c进一步加强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d 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亲自办医院 f 从后付制转向预付制 f 储蓄型保险的推广 g 美国“有管理的保健”模式的推广 6.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都建立于 20 世纪 50 年代 7. 我过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的不足 a 社会医疗覆盖面过窄,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 b 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个人累积机制,职工的医疗费用唔稳定来源 c 国家财政和单位包揽过多,缺乏对医疗机构和职工个人费用的有效制约机制 8.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经历的阶段a职工就医适当负担部分医疗费用阶段b着重改革公费医疗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办法阶段c视点探索“统账结合”阶段 9. 国务院于 1998 年颁布可《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该《决定》的颁布,标识着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下一个全新的阶段 10. 医疗保险是指由特定的组织机构经办,通过某种带强制性的规范或资源缔结的契约的形式,在一定区域内的一定人群中筹措医疗基金,并为该人群中的每一成员公平的分担其因疾病而导致的经济风险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与办法 11. 社会医疗保险是根据立法规定,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雇主)和个人共同缴纳保险费,吧具有不同医疗需求的群体的资金集中起来面进行再分配,即集资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当个人因疾病接受医疗服务时,由社会保险机构提供医疗保险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制度 12. 医疗保险与其他保险的不同之处,及其特点在于 a 普遍性 b 涉及面逛,具有复杂性 c 属于短期的、经常性保险 d 采用医疗给付的补偿形式 e 医疗保险的发生频率高,费用难控制 13. 医疗保险的组成结构,医疗保险一般由五方构成 a 保险机构,即提供保险服务,支付、补偿疾病风险损失的“保险人”b 投保方即需要并希望得到保障的“投保人”c 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即医院等医疗服务的“供给方”d 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即“被保险人”和“保险受益人”是医疗服务的“需求方”e 政府 14. 医疗保险中的被保险人享受的保障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 a 国家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险(一定福利性和强制性)b 单位(雇主`)提供的补充医疗保险和个人投保的商业医疗保险 15. 医疗保险的类型a根据性质可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b根据保障水平可分为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 c 根据保险基金的筹措方式可分为国家医疗保险(全民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储蓄医疗保险、社区医疗保险 16. 国家医疗保险也称为全民医疗保险,是指医疗保险资金主要来自税收,政府通过预算分配方式,将由税收形成的医疗保险基金有计划的拨给公立医院,被保险人看病时,基本上不要支付费用 17. 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是雇主和雇员缴费,政府适当补贴,当被保险人及其家人患病、受伤或生育二需要治疗时,由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和物质帮助 18. 储蓄医疗保险是一种通过立法,强制雇员或劳资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雇员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

 19. 商业医疗保险是把医疗保险薇薇一种特殊的商品,按市场法则自由经营的医疗保险 20. 医疗保险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医疗保险的数量 21. 影响医疗保险需求的因素有 a 一并发生的概率 b 疾病损失的大小 c 医疗保险的价格 d 消费者的避险心态 e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f医疗技术的发展水平 g 消费者年龄、健康状况、性别、种族等的 22. 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根据的原则是“广覆盖”“低水平” 23. 医疗保险的筹资方式 a 社会保险税 b 个人储蓄 c 财政税收 d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 24. 用人单位缴费率为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 6%,职工缴费率为本人工资收入的 2%。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另一部分划入本单位职工的个人账户(30)% 25. 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可分为现收先付制,积累制和混合制。

 26. 医疗保险管理的职能部门 a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b 省级劳动保障厅(局)c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27. 后付制是指在提供了医疗服务之后,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医疗费用的开支多少,向医疗机构或病人支付医疗费用。预付制是指在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之前,医疗保险机构就按合同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固定数额的费用 28. 医疗保险的服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速,减轻国家财政和企业的负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内容有 a 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 b 零售药店的管理 c 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 d 强化社区服务 e 医疗保险的信息管理 29. 医疗保险监督的主要对象 a 对参保单位的监督 b 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 c 参保人的监督 d 对医疗保险机构的监督 第六章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与卫生法 1. 卫生法主要调整以下三个方面的社会关系 a 卫生组织关系 b 卫生管理关系 c 卫生服务关系 2. 卫生法的特征 a 以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为根本宗旨 b 综合性和多样性 c 科学性和技术规范性 d 社会共同性 3. 卫生法的基本原则 a 保护公民健康的原则 b 全社会参与原则 c 国家卫生监督原则 4. 1984 年世界卫生组织(WTO)成立以来,为了实现其“使全世界人民活动可能的最高水平的健康”的宗旨,把提出国际卫生公约、规则和协定,制定食品、生物制品、药品的国际标准及诊断方法的国际规范和标准,作为自己的主要人物之一 5. 卫生法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作用 a 规范作用(禁止性义务、积极作为义务、授予权力)(指引、预测和评价作用)b 社会作用 6. 卫生法制管理的意义:a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呀 b 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需要 第七章

 卫生经济管理 1. 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起源于社会劳动的分工与协作 2. 卫生经济管理的形式与内容 a 为生计划管理 b 卫生预算管理 c 卫生机构财务管理 d 卫生机构的成本管理 e 卫生服务价格管理 f卫生事业基本建设管理 g 卫生设备管理 h 卫生设备管理 i 卫生投资决策的管理 3. 社会成本是指生产者开展某项活动、生产某种产品、提供某项服务,也可指消费者利用某些服务与消费某些产品所要占用和消耗某些经济资源而鼻血付出的社会经济代价 4. 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因第三者进行的经济活动而获得无需支付报酬的收益,或者遭受无法索取补偿的损害 5. 社会成本的理论基础 a 外部性理论 b 公共产品理论 c 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 d 信息的不对称 6. 委身资源的配置成本: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和宏观调控卫生资源配置活动中的资源消耗。这种成本是一种资源转换为卫生资源或转换为宏观调控资源所造成的损失和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可分为物质性资源成本和非物质性资源成本 7. 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是指疾病给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以及为了防治疾病而消耗的经济资源。可分为 a 疾病的直接社会经济负担 b 疾病的间接社会经济负担 8. 卫生财务管理的特点 a 涉及面广 b 综合性强 c 灵敏度高。内容 a 单位预算管理 b 收入管理 c 支出管理 d 卫生机构专用基金的管理 e 资产管理 f 负债管理 g 卫生机构清算管理 9. 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原则 a 合法性原则 b 计划性原则 c 价值最大化原则 d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f 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10. 卫生服务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构成卫生服务的价值。它包括三部分 a 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b 义务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c 医务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得 11. 卫生机构实行成本核算的意义:a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 有利于提供卫生机构的利用效益 c 可为检查监督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服务 d 是深化卫生改革的要求 e 是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 f 为平价分析卫生服务综合效益提供了可信的信息资料 12. 卫生机构成本核算的要求:a 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组织体系 b 加强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 c 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办法 d正确确定成本计算办法 13. 医疗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 a 预算补偿 b 收费补偿 c 复合补偿 14. 医疗服务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 a 医疗劳务收费偏低 b 高新仪器配置、利用过多 c 药品收入增长速度过快 第八章

 卫生信息管理 1.1957 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信息技术革新全球化的开始 2.信息的基本属性 a 事实性 b 等级性 c 可压缩性 d 扩散性 e 传输性 f 分享性 g 增值性 h 转换性 3.信息的生命周期是由信息的要求、获得、服务和退出四个阶段构成。这四个阶段具体化到工作中就是六个工作环节 a 信息的收集 b信息的传输 c 信息的加工 d 信息的存储 e 信息的维护 f 信息的使用 4、卫生体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a 保健对象管理 b 卫生保健管理 c 卫生行政管理 5、妨碍数据质量的因素 a 不合适的数据收集工具和程序 b 记录和报告不良 c 处理数据中的错误 6、提高和确保数据质量的措施 a 用户参与系统设计 b 对程序和定义进行标准化 c 设计数据收集工具 d 建立一个合适的激励体系等 7、卫生信息管理技术 a 常规数据收集方法(卫生单位数据收集、社区数据收集、人口登记)b 非常规数据收集方法(快速评价程序、调查、人口学检测)

 8、卫生信息系统: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将卫生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信息处理过程综合成有机整体,及时而有效地为卫生事业管理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一般分为卫生管理统计信息系统和卫生业务信息系统两大部分 9、卫生管理统计信息系统的要素 a 组织机构 b 人员 c 相应的法规制度 d 数据统计指标 e 数据处理工具 10、卫生管理统计改革思路 a 完善统计法规建设,加大依法统计的力度 b 改革卫生统计体制,进一步健全卫生统计信息系统 c 改革卫生统计制度,完善统计调查方法 d 加快建立卫生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重点是建库联网和切实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e 加强基础建设与基础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11、医学科技信息系统,在信息学及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国内外医药科技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报道、服务和分

 析研究,以促进医药科学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12、医学科技信息系统的工作内容 a 信息收集 b 信息整理 c 信息服务 d 信息报道 e 信息分析研究 13、计算机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应用条件及范围 a 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 b 领导重视,业务人员积极性高 c 具有一定的资源条件 14、计算机在卫生事业管理中应用范围 a 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AD)b 数值计算和数理统计 c 自动检测 d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e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f 管理信息系统(MIS)

 第九章

 卫生文化建设 1、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及其职工在从事医疗工作、医院经营中,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及行为为准则。它具有可塑。潜移、扩散、隐形的特性。具有导向、凝聚、约束、辐射五项功能 2、医院文化的组成要素 a 医院文化的基础 b 医院文化系统 c 医院文化理念和表象 3、医院文化的塑造方法 a 强化医院院长或决策集团要有“做大事”、实现“最好”或“第一“的价值取向 b 强化医院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病人为中心”的竞争战略,建立灵活应变的经营机制 c 强化医院严格的内部管理,病事实优胜劣汰的全员优化,人才制胜的战略 d强化医院文化要有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毅力 4、医德是指调节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务人员与集体、国家之间的行为规范总和 5、医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防病治疗、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医德建设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作用 a 是提高医疗卫生质量的根本条件 b 是执行规章制度的思想保证 7 爱国卫生运动目标 a 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城市卫生检查评比机制,继续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 b 坚持把爱国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促进文明村镇的建设 c 进一步提高除四害的科学性 d 加强立法工作,逐步实现爱国卫生法制管理 e 进一步抓好国际合作项目,促进对外交流工作 8、健康教育的社会作用 a 是一切卫生工作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b 是预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 c 是提高人民自我保健水平的途径 d是强大的治疗因素 e 是使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 9、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a 思想性 b 科学性 c 群众性 10、中国健康教育的特点 a 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b 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首要战略任务 c 有政府的直接干预 d 坚持群众参与,社会大联合 e 建立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 f 坚持为改革开放服务 g 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第十一章 卫生技术评估 1、 技术评估师在 20 世纪 60 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的。我国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初步开展了技术评估方面的研究。

 2、 技术评估的特点 a 整体性 b 多学科性 c 客观性 d 批评性 公共卫生 6 页 3、技术评估的一半程序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工作阶段 2)影响分析阶段 3)研究对策阶段 4)综合评价阶段 4、1974 年,美国技术评估办公室(OTA)提交了一份有关药物生物平衡的报告,1976 年 OTA 卫生计划提交了第一份正式的卫生评估报告,这标志着卫生技术评估的诞生 5、卫生技术评估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弱和抑制医学技术在开发、传播和应用过程中的消极影响,增强和发扬医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医学技术的正确发展 6、卫生技术评估的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技术标准 2)社会标准 7、卫生评估的技术标准就是指技术上的合理性。包括:1)安全性、有效性 2)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成本效用和宏观经济学效应 3)是否有利于适宜技术的选择 8、卫生评估的社会标准就是指社会的合意性。就是要求技术运用的后果尽可能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发展相符合,而非和这些方面的发展相悖。包括:1)社会的伦理标准 2)人的价值标准 3)社会政策、法律的标准 9 卫生技术评估的意义:1)有助于医学技术的社会后果控制 2)有助于医学高新技术的正确发展 3)有助于卫生管理和决策水平的提高 10、医学技术的社会后果控制机制:1)应普遍开展卫生技术评估 2)正确的政策向导 3)进一步促进社会传统伦理观念的改变 4)制定新的法律法规 5)进行正确的舆论宣传 6)引导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正确认识医学技术社会后果的两重性 第十二章

  医院管理 1、 构成一所医院的基本条件是:1)以住院医疗为主,具备一定数量的病床设施 2)配备有相应的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的医务人员 3)拥有基本的、必要的与医院功能相适应的医疗器械设备及设施 4)有效完善的规章制度 2、 医院的类型:1)按任务和功能分类有一级、二级、三级医院 2)按新的医疗结构分类管理制度分类有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 3)按收治范围分类有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 4)按层次分类有省医院、市医院、县医院等 5)按任务分类有军队医院、厂矿医院、教学医院、科研医院等 6)按所有制分类有全民所有制医院、集体所有制医院、个人所有制医院、股份制医院、中外合资医院等 3、 医院的功能:1)医疗 2)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 3)科研 4)教学 4、 医院工作的特点:1)以医疗工作为中心 2)整体性、协作性很强 3)随机性与规范性 4)医院工作的时间性很强 5)生活服务服从于医学服务 5、 医院的部门划分:1)诊疗部门 2)辅助诊疗部门 3)护理部门 4)机关职能部门 5)后勤保障部门 6、 医疗管理的基本原则:1)病人第一 2)安全有效 3)首诊责任制 4)重点加强 7、 医疗管理的职能:1)制定医疗管理计划 2)合理组织医疗技术力量 3)制定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4)做好医疗活动中的协调 5)检查评定医疗效果 8、 门诊流程:1)分诊 2)挂号 3)候诊 4)就诊 5)医技科室检查和治疗 6)取药 7)离院(留查)住院 9、 门诊工作特点:1)病人多、流量大、就诊高峰集中 2)诊疗时就短暂 3)就诊环节复杂,涉及部门繁多 4)门诊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 5)门诊室经济而且方便的医疗方式 10、 门诊管理的要点:1)合理组织医疗力量 2)普通门诊与专科门诊相结合 3)设置门诊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4)防止交叉感染 5)保证医疗质量 11、 住院诊疗管理是指对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所实行的以病房管理为中心的全过程管理活动 12、 住院诊疗管理的特点:1)以病房为中心涉及到多学科、多部门的协作 2)以三级医师结构为核心、医疗业务活动为重点的管理体系3)医疗功能的连续性、协同性、系统性、综合性 4)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反馈调解作用明显 13、 住院诊疗工作:1)检诊 2)查房 3)会诊与病例讨论 4)治疗 5)病历书写 6)计划诊疗 7)早会与值班制度病人出、转院工作,死亡病人处理工作 8)随访 14、 重症监护病房(ICU)或称为加强医疗病房、加强监护病房,是把需要特别诊疗和护理的急危重病人,集中在一个专门的病区或病室,采用先进的诊疗技术和仪器设备,加强医疗、护理力量,实施较强诊疗护理和监测的一种过渡性诊疗组织形式 15、 ICU 重症监护病房 CCU 冠心病监护病房 NICU 新生儿监护病房 RCU 呼吸内科监护病房 RR 麻醉恢复室

 16、 重症监护病房的意义:1)是提高重危病例抢救质量的先进组织形式 2)集中使用各种仪器有利于提供使用效益,便于维修管理,积累生物医学工程经验 3)开设重症监护病房标志着危重病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是培养危重病专业医师、护理技术人员的阵地 17、 急诊科的工作特点:1)急诊工作必须高速度、高效率 2)急诊医护人员应有熟练的诊疗技术和一定的临床经验 3)急诊诊疗工作应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忙而不乱 4)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呼叫及应召急救组织系统 5)急救设备及药品完好整齐 6)需维持良好的秩序 18、 医院感染(HI)又称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HAI),凡住院病人、陪护人员或医院工作人员因医疗、护理工作而被感染所引起的任何临床显示症状的微生物性疾病,不管受害对象在医院期间是否出现症状,均视为医院感染 19、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指针 2)使用过程中监测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3)预防用药及联合用药需慎重 20、 医疗安全是指:病人在医院医疗工程中不发生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能或功能上的障碍、缺陷或死亡 21、 医疗纠纷是指在诊断、治疗、护理工作中,医患双方对诊疗护理后果及其原因的认定上有分歧,当事人提出追究责任或赔偿经济损失,必须经过行政的法律的调解或裁决才可了解的医患纠葛 22、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23、 医疗事故构成的要素:1)主题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2)行为的违反性 3)过失造成患者人身伤害 4)过失行为和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4、 医疗事故的分级:一、根据医疗过失对患者全身造成直接伤害的 1)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 2)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3)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4)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25、 医疗事故的赔偿协商原则:1)双方自愿 2)平等、公平 3)合法。协商内容:1)是否属于医疗事故 2)民事责任承担的方式和赔偿的具体数额,给付方式和时限等 3)与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有关的其他事项 26、 医疗事故赔偿行政调解是医疗事故争议发生后,对已经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医患双方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就医疗事故赔偿进行调解。在卫生行政部门的主持下,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促使医院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而达成协议,解决其医疗事故赔偿争议的一种诉讼外活动 27、 医疗事故赔偿行政调解的特点:1)是对已经确定为医疗事故的争议进行调解 2)医患双方共同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解 3)医患双方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调解的内容是医疗事故赔偿而不是所有医疗事故争议 4)医疗事故赔偿行政调解行为是不可诉行为 5)经调解后所达成的调解协议只能由双方当事人自己履行,没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28、 医疗事故赔偿行政调解的原则:1)自愿 2)合法。程序:1)申请调解 2)受理调解 3)调解 4)调解成立的,医患双方当签署调解书 29、 确定医疗事故具体赔偿数额的基本原则:1)医疗事故等级 2)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3)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30、 医疗事故的赔偿金额:1)医疗费 2)误工费 3)住院伙食补助费 4)陪护费 5)残疾生活补助费 6)残疾用具费 7)丧葬费 8)被抚养人生活费 9)交通费 10)住宿费 11)精神损害抚慰金 第十三章

  预防保健管理 1、 卫生防疫站的工作任务:“疾病控制、监督检测、卫生宣教、科研培训”。1)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控制 2)消毒、杀虫及灭鼠 3)根据国家卫生法规、条例、卫生标准对辖区有关部门、行业场所经常性和预防性卫生监督监测 4)卫生宣传教育 5)科研培训 2、 卫生监督检测包括五个方面(五大卫生监督)1)劳动卫生 2)环境卫生 3)食品卫生 4)学校卫生 5)放射卫生 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 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内容:1)传染病预防控制 2)免疫预防 3)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 4)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预防控制 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 6)开展五大卫生监测,预防控制有关疾病 7)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5、 传染病综合性防治措施:1)加强领导,当好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参谋,通过政府制定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2)加强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外环境的管理 3)搞好卫生宣传 4)包含易感人群 5)强化疾病监测系统 6、 卫生防疫机构在五大卫生监测中的主要任务:1)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预防 2)放射卫生与放射病预防 3)营养与食品卫生及食源性疾病预防 4)环境卫生及环境因素所致疾病预防 5)学校卫生与学生常见病预防 7、 1997 年 7 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雅加达宣言提出了 21 世纪健康促进的五项重点任务:1)强调健康的社会责任 2)增加发展健康的投资 3)扩大健康崔觐的多方面合作 4)怎强社区能力以及向个体授权 5)保证健康促进的基本设施 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1)应急组织的管理 2)应急技术、信息和物资管理 3)根据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和报告规范 9、 在新的卫生监督体系中,卫生监督的重点是保障各种社会活动中政策的卫生秩序,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公民的健康权益 10、 卫生监督工作内容:1)食品卫生监督 2)传染病卫生监督 3)职业卫生监督 4)放射卫生监督 5)公共场所卫生监督 6)学校卫生监督 7)化妆品卫生监督 8)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 9)消毒卫生监督 11、 2001 年 6 月,我国国务院总理签署 308 号国务院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以法律高度规定了新形势下的母婴保健方针,即“以保健为中心,实现保健和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 12、 妇女保健工作的基本内容:1)普及新发接生,推广科学接生 2)全面加强妇女保健系统管理 3)开展优生优育工作,做好婚前检查、围产保健、产前诊断 4)与计划生育部门密切合作,提供计划生育服务 13、 儿童保健工作的基本内容:1)加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2)积极防止儿童常见病、多发病 3)通过对幼儿园、托儿所儿童提供保健服务,加强对集体儿童的保健管理 4)加强对体弱儿童及伤残儿童的保健管理 5)对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开展监测和评价

推荐访问:浅谈 公关 卫生事业
上一篇:安全生产宣传阵地制度
下一篇: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大数据外挂研判系统设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