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工作没有离职证明 读《我用24次离职,换来6条血一样的教训》有感五篇【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6篇

来源: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20-03-20 点击:

  读《我用24次离职,换来6条血一样的教训》有感五篇【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6篇

 读《我用24次离职,换来6条血一样的教训》有感五篇

 【篇一】

 近段时间,我反复阅读了何总推荐的文章《我用24次离职,换来6条血一样的教训》,其实频繁离职往往有诸多个人因素,大多是不适应单位的环境,不满意单位的薪酬待遇……

 估计每一位参加工作的人都有过想离职或想跳槽的念头,只是有些人用实际行动而有些人只是想想。后者很快的可以调整心态投身到工作岗位,往往付出行动的都是年轻人。

 于我而言,我已不再是年轻的小伙子,是父母的儿子,是妻子的丈夫,是子女的父亲,身上多重身份也有多种责任,所以我非常珍惜我的工作。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高速收费员,从单位之前的身份变革,工作与制度的改变,都让我在那个时间段感到不适应。我知道,我必须适应这个环境勇敢面对,因此我不断挑战自我,积极努力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这样我才能紧跟公司发展的步伐。

 转眼公司成立已经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的时光中我收获很多。慢慢的我已经融入到这个大家庭,我爱这个大家庭,因为我们的“大家庭”处处为我们着想,处处为职工办实事……我们的大家庭薪酬在不断的提升,福利越来越丰厚,各种培训也年年开展,公司效益和工作条件也是步步高升。

 我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充满正能量,我想学习,我想进步,我想把工作干的更好,以甜美的微笑和规范的手势服务司乘,力所能及地为广大司乘提供优质的服务,并积极宣传我们的会员制政策,使更多的车户享受到更多的便捷和福利,为唱响唱亮“感恩**、情满旅途”企业服务品牌而努力奉献。

 【篇二】

 今天在广宗站的工作群里,李祥生站长分享了一篇《我用24次离职,换来6条血一样的教训》的文章。我看完这篇文章,回想自己工作历史,不禁有些庆幸,无论工作中遇到多少艰辛,都咬牙坚持了下来。父亲曾对我说过,没有不抱屈的工作。这句话,让我在情绪崩溃的边缘,还理智的权衡利弊,做了对自己最有力的选择,同时也庆幸,幸好我坚持了当初的选择。

 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件事值得挖空心思去做,去坚持,一件是把有趣的事情变得有意义;另一件是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趣。而工作就是生存和立足的根本,没有工作,就失去了与社会交流的桥梁。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有存在维生的意义,那么请你将它变得有趣,这样才会有继续下去的动力,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趣的,那么请你将它变得有意义,这样你就有了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而在此之前我觉得,找工作还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清楚自己的斤两,这样才能准确定位自己所适合工作。如果应聘时HR问,你来应聘什么职务,如果没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这个问题怎么作答?

 还有就是,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不能,就做好自己能做的工作,不要眼高手低。没有让人非你不可的工作简历,就不要挑三拣四。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然后慢慢积累经验,汲取养分,让自己变得有价值。要知道,所有的参天大树,都是风吹日晒雨淋出来的。

 然后就是,所有的关系都比不上自己有底气。自己若是刘阿斗,哪怕刘备给多少后保,都没有用。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如果一定要任性,请你为自己买单。成年人的生活里,从来都没有容易二字,面对困难,唯有坚持,才能让我们的工作变的更加有意义!

 【篇三】

 很久没有拿起笔写一些文字了,每次拿起又放下,不知从何说起。我来到**工作已有十余年了,对这里的感情可以说是我人生经历最丰富的十年了。2007年,我从地方收费站转到了**高速,那时我才二十出头,对这里对未来都充满了激情和憧憬。高速与地方的变化差异很大,我很不适应,但我从小到大的倔脾气,让我无论干什么,要么不干,要干就必须干到最好。就这样我从一名收费员做到了班长,也是凭着这股劲做到了副站长。我想人这一生不可能什么都是一帆风顺,好的成绩一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但是能一直保持这个好的成绩并不容易。

 2018年,**高速从事业单位成功转型为企业,在一系列的体制变化下,我也经历了我人生中的最大转折点,这也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转变,还有我好强的性格,让我重新燃起了斗志,找到了初来**的那股冲劲。

 今天我认真阅读了何总推荐的《24次离职换来的6条血的教训》,让我深刻的明白,人要对自己负责,这种责任不但是对自己生活事业的负责,也是对家庭对亲人的一种交待。我也曾经迷茫过,明明很努力,但是总是得不到认可。看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在工作上过分的谦虚就是一种不负责任,你所做的工作没有清楚的交待给你的上级领导就是一种不负责任。尤其是收费站这种野外工作的特殊性,你每天所做的并不可能都会被领导所知晓,他看到的只是最后的结果。这时候你就要管理好自己的消极情绪,并不是没有结果的付出就不是付出,没有结果的努力就不是努力。这篇文章里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就是拥有就是得,超过本分的获得就是恩。所以我们必须用加倍的努力工作来感谢这份得、这份恩。这是你身处这个大家庭中应该尽到的责任,也是这十余年对这份工作的感恩。

 迷茫不可怕,说明你还在向前走;失败不可怕,只要你还能爬起来。人生的过程一直在变化,向前跨进,就看到与初始不同的景观,再上前去,又是另一番新的景象。让我带着最初的梦想与拼搏去迎接未来更多的挑战。

 【篇四】

 近日站领导在工作群里分享了何总推荐《我用24次离职,换来6条血一样的教训》的一篇文章,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以为年轻,有的是任性资本,有的是发展空间,从2014年毕业,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跳槽24次,到现在一无所成。随后主人公把自己当作反面教材来警示职场的人们怎样在职场中生存下去。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不管工作上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要努力学习,并且做到最好,不管是擅长的事情还是不擅长的事情,都必须去做,专注于眼前,不说用100%的精力与努力去做好,但至少要用80%的精力去投入。

 在工作中,我们必须学会自我控制情绪,有问题解决问题,有差异主动沟通,不要一味的抱怨他人,我们都是成年人,一个成年人最大的标志就是自我负责。像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做事一定要让领导觉得放心,同事觉得贴心,一定要为人踏实,靠谱。与人为善,永远不会错,为人处世,凡事让一步,好事多做一点,恶言恶语忍一忍,不要去做伤害他人的行为。

 正因为有主人公的前车之鉴,在这里告诉00后们,我们只有短短几年的黄金求职年龄,珍惜现在拥有的,不要任性。另外,职场没有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加倍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人。   

 【篇五】

 利用休班时我仔细阅读了何总推荐的《我用24次离岗换来六条血一样的教训》一文,在我看来,无论你是干什么工作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像文章里的主人公那样因矫情、天真、任性、不靠谱、无定性最后导致自己30多岁了,仍在为工作发愁。

 要想在单位立足,就要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干活,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每一项工作。工作中要多做事少说话,做你该做的事,说你该说的话,同事之间要和睦相处,你帮我,我也会帮助你,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否则到最后就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所谓爱岗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俗话说:“十事半通,不如一事精通”,只有精于一事,才能高人一等,精益求精就是要求你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尽职尽守,才能取得优异成绩。

 每当跟朋友聚到一起,他们都在为工作而烦恼,他们总是说:“看你多好,我们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的邻居从年前就开始找工作,直到现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让我觉得她特别像文章里的主人公那样,眼高手低。就在前几天,她又去了一家打包装的公司,在我看来,那儿的待遇已经不错了,日工资每天80元,免费午餐,一天工作八个小时又不用熬夜。可到了晚上吃过晚饭,大人都带着孩子在外边玩时,她却说:“明天不去上班了,又要辞职。”我问她怎么又不干了?她的理由是,坐的时间太长,太累了,一直在镜头底下工作顶不住。也就是因为这样才导致她到现在没有一份收入,总在羡慕别人的的工作有多好。

 是的,我参加工作已经15年了,我很庆幸能有份这样的工作,但这都是我一点一点的坚持努力换回来的。刚开始我们在地方收费站工作时,那时候的工资每月只有600多元钱,假如我也像她一样,我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工作待遇。要想有一份稳定的好工作,首先你要用心去做人,去做事,无论什么工作,最起码得有个适应过程,需要时间来检验你的能力,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工作。其次,要对每一件事做到靠谱,不能三天两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那样太不靠谱了,假如我是老板,我也不会聘用你。再就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只有感恩世界才会更加美好,才会有适合你的工作岗位,我就是时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有今天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正因为邻居以及主人公的前车之鉴,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绝不能做一个不靠谱,没定性,拉后腿儿的职工,感谢领导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平台来展示自我,我要以更好的成绩来回报领导对我的肯定。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6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6篇

 【篇一】

 其实很早就听说过肖川,但初读他的作品时,我却不以为然。也许是受学科本位的影响,觉得他的文章虽然外表华丽,但内在明显过于空洞。书中除了批判现实、宣扬理想,似乎在行动上究竟怎样落实和解决并没有明确的阐述。甚至很多方面脱离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现实,给老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明显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嘛…

 …

 这种仅限于乌托邦式的说教,对于像我这样急需具体操作方法指导的职初教师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虽然肖川的作品不甚喜欢,但为了读后感,无奈之下最近又不得不再次打开了这本书。然而此次当我静下心来,一篇篇、一段段、一行行细细品读后,却发现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在改变。原本的抵触情绪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将肖川的书作为推荐读本了。他的书仿佛一坛美酒,只有细细品尝,才能与其融为一体,辨出其中韵味。

 肖川的书,让我明白了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

 我想基本每一个走出校园,踏上教师岗位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当自己的角色发生转换时,才会理解为什么当年自己的老师总是怨声载道,因为,确实,孩子们很难教。

 因此曾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所谓的“理想”、“信念”无非是一些大道理,自己只要把学生教会了,成绩上去了,那么我也就尽到职责了。

 然而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为什么要高扬教育的信念与理想:因为它是与人生的理想相联系的。一个人如果只将脑袋埋在饭碗里,又怎么能看见远方哪些飘逝的云朵呢?正如艺术家瞩目的是美,经济学家瞩目的是利润,教育学家瞩目的当是人的成长;他必须回答理想的人的形象,以及如何有效的促进人的成长。

 肖川的书,让我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与心态。

 最近听到很多老师在抱怨,巨一的孩子太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其实反思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要改变孩子,是否要身先力行,先从自己做起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也许是受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我的阅读习惯是“速食型”的,常常是“缺什么,补什么”,这种带有功利性的阅读方式虽然能给我带来极大的效益,却常常是囫囵吞枣,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然而肖川的书,却犹如一贴心灵的净化剂,能让人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

 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这段话:“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工作即将踏上第四个年头,当初出茅庐的热情退却后,人不免产生一丝倦怠,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支点,来支撑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我想,这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内省与自察”。

 要想让自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要想让自己可持续的发展,要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我想首先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从书中汲取养料,结合自己的工作现状及时反思,这样才能让工作充满动力,让心灵得到滋润,让灵魂得到洗礼。

 也许以我还达不到“带着镣铐跳舞”的境界,但我会尝试怀抱着理想与信念,沉静下来,以古典的心境对待学习,提升自我!

 【篇二】

 从教十五年,已经渐渐习惯了教师的各种工作,上课、备课、改作业,一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渐渐的,看书的时间也少了。最近总在想,现在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但是怎么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走进它们,让他们在学校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想我该看看书,在书中寻找一下答案了。现在有幸拜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捧起这本书自己感受到,仿佛在倾听名师的教诲,获取得智慧的真经,细细品味,体会颇多。

 我体会到了“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表面看似很平常、很简单、很短短的六个字,其实含义很深分量很重。我们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简单地说,作为教育工作者,你必须先得有爱,先得爱自己的学生,让你的学生从你的身上感受到爱心、温暖、真诚、宽容。教师随时随地一句温暖的话语、爱意的眼神、真情的微笑、会意的点头、宽容的拥抱、亲切的拉拉手,都是对孩子最大的爱,都可以让孩子快乐几天甚至成为一生奋斗的动力。

 我体会到了教育的意蕴。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我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良好的教育。书中说道:“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自己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颗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

 我体会到了爱对于教育之重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家长和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完整的爱、健康的爱,应包括五个方面: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这五者是一个整体。倘若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倘若缺乏关怀和给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的;倘若缺乏责任,爱就是轻薄的。

 教育的道路上,真的有太多的学问需要去学习,去研究。孩子们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去了解,去倾听,去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教育,去给其所需。而这本书,仅仅是我教育道路上的一点启发,自己的将在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篇三】

 最近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读着他所写的一篇篇美文,方觉自己原来对教育随笔理解有误,以为以自己的教育实践的点滴故事写成的略带有一些观点的文章就是教育随笔了,现在看来,那是很肤浅的认识。在那样一种思想的引领下所写作的教育随笔显然不太得要领,也不够有底蕴。在解读肖川对教育随笔的理解时,也对教育随笔有了新的认识。

 在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终生阅读”、“终生学习”的教育思想,更加感悟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深刻感受到作为前线教育工作者身上责任的重大;同时肖川教授又给我们指明了生命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我从感性上把它归结为:掀起脸上的面纱,露出微笑,辐射阳光,传递幸福,润泽生命。

 肖川教授大量运用了感性的材料与事实,说明了“生命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为我们诠释了当前教育中的困惑,并不时地用他智慧而又带有幽默的语言,阐述生活中的一个个哲理:让课堂充满关注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追求;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是课程目标的追求;尊崇生命的在场,点化生命、润泽生命,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这才是教育,生命的教育——老子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能胜,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水,天生丽质,柔弱多情,可以成江河起波涛,可以冲土决堤,涓滴石穿。肖川教授的文字正如这水,每一个社会中人的感动正如这水——甘美而清澈!没有这水浇灌的土地,注定会寸草不生;没有感动滋润的人,心灵注定会干涸枯竭。感动如水,普通而又伟大,平凡而又崇高。我们未必是能够书写感动之人,但我们却可以把这份感动赋之于行动。

 肖川教授对学习的感悟也深深地引起我的共鸣。教师如何看待学习,平时如何实施学习,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只有学会学习,才能胸中海阔天空;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口中旁征博引;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创造性地实施教育,才能实现自身发展进而促成学生发展。学习是一个持续而长期,甚至相伴一生的过程,只有不懈地学习,我们才能够成为社会发展中的觉悟者、关怀者、责任者、创造者,更是生活的幸福者和快乐的创造者。

 肖川教授倡导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他这样认为: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总会有阵阵的心得产生,字字句句皆是经典,时时处处有感动。在忙碌了一天以后,在沉沉的夜色下,在漫漫的长夜里,挑一盏孤灯,或伴一杯香茗,手捧一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相信它会给您带来意外的收获

 这是肖川的教育随笔。他给教育随笔的定义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表达方式,用精辟优美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将这种表达方式进行的十分深刻,给了我很深的触动。他在写教育随笔的时候“力透纸背”,想运用自己最好的语言来表达,也用自己最独特的角度去看问题,去分析问题,会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论述问题。而我曾经的观点是:教育随笔,就是把教育当中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至于记录到什么程度,我没有细细想过,所以往往记录的文字会显得肤浅。而他则给了我一个榜样,如何用最真的态度来写教育随笔,如何让最真的东西不入俗流,而提升到另一个层次。我意识到了作为一篇随笔也有它可字字斟酌的地方。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一本随笔集,正如作者肖川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的确,读肖川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

 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无论是《教育给了我们什么》,还是《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或者是《完美的教学》等,都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说得真是精彩极了,“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我们不得不也思考,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呢?我曾看到自己小学时威风凛凛,才华出众的班长,经过无数次教育地“洗礼”,高中过后,简直判若两人,人不但变得傻呆呆,连基本的人际交往也不会,面对昔日的老同学居然一句话也不会说。难道这就是教育给我们的吗?这不得不让我们去《审视教育目标》,肖川博士又很好的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他希望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并且阐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肖川博士直达理性和内在的教育表达,让我佩服不已,有时我在想是什么让肖川博士有那么多教育和写作的灵感呢?我想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不懂得吸收,一个漠视生命,一个不懂得生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的。此时的我只想更好地,更多地去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让这一把激情之火同时也能点燃我!

 读大师的教育随笔,总会被他们厚实的语言功底所折服。在浸润教育思想的深沉隽永中,不乏他们的“文化底蕴”之深厚。无论是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和追求》,还是读袁卫星的《细数阳光》,常常为他们“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的悠然自得而倾倒,那引用的一个个经典故事,对天文地理的通晓以及对教育乃至生命的哲学思考,无不折射出他们的积淀之厚。看来,要想写好教育随笔,必须阅读,阅读,再阅读;思考,思考,再思考。当我们的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思维火花才会闪现。我非常欣赏肖川说的“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那么你在阅读中会一次次受感动,又会在感动之后更深切地洞悉生活的真谛。柏拉图的“洞喻”表明:亮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我们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便会荡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智慧!

 当然,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收集典型的教育案例是写好教育随笔的前提。只是,在经历教育过程中,每位教师(包括我自己)不仅要关注教育现象,教育个案,养成及时把他们表述出来的习惯,而且每位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带着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去观察、反省,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升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提升教育随笔的品质。

 【篇四】

 近来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被他的深刻的思想、细腻的笔触和感性的铺陈所深深吸引。该书犹如“理论的面包上涂抹上诗性的奶酪”。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书中这样写到:“牢固确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层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应处的位置,最充分地实现他们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

 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服务和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有着很多不同,从目标上看,教育服务追求学生成长与发展;从方法来看,教育服务是复杂和多元的;从成果看,教育服务是看学生发展的满意程度。我们要用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1、规范教育行为,使我们的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和科学得当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直接能够影响学生身心的活动,其方法的选择首先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能够做到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同步发展。并通过教师的职业行为影响学生,真正让学生言传身教。

 2、尊重学生家长,使学校的服务成为一种满意工程。检验学校工作的好坏是社会、家长。社会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新时代家长是有文化、有思考的家长,对教师的行为监督能力很强,鉴别能力也很强,家长不再屈服于学校的上级行政式的角色定位。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教师观,变被动接受家长的咨询为主动与家长的联系,变高高在上的教师观为全心全意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

 3、注重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不同的发展。齐步走是一贯的教育方法,以前我们都用同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我们要注重学习目标的个性化,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学习方法的个性化。只有教师有了愿意改变单一模式的教学愿望,问题学生的处理才会有科学的方法。

 4、上下齐抓共管,注重学生每个阶段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的习惯培养,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篇五】

 2004年我参加了省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有幸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川的讲座。肖川老师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独立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听后意尤未尽,于是买来他的书《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拜读。

 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来年来创作的60多篇教育随笔。他认为,“随”即随和,随意,随缘。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在他看似随性、随意的随笔中,让人看到一个富有思想,富有责任感,富于批判性和富有人道主义精神,追求教育民主化的教育人。

 他认为,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唯科学主义”,窄化了人们的思想空间和总题域;黯淡了教育的理想之光,浅化了教育活动的人文内涵;有着把人“物化”和兽化,把教育活动程式化和模式化的嫌疑。教育学应该倡扬一种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应该始终高举着一面大写着“人”的旗帜。

 谈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他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什么是完美的教学?在他看来,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件,那就是深刻与真诚。完美的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正直的期待;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性物理。

 他说学校不同于军营、监狱、医院,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要让校园生活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的美好记忆。要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人们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要努力营造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文化氛围,禁绝强制的纪律和苛严,因为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而宽容、宽松、宽厚更宜于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

 书中还有许多关于教师、教育各方面的思考与解读,字里行间处处映射出作者对完美教育的期待与信念。

 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从师范开始就知道了自己今后的职业就是教书育人,从教27年,从对教师职业的满腔热情到彷徨,到疑惑,到重新认识,到职业倦怠,到想逃离,到享受……中间各种情感,各种情绪交错,但不能否认心里一直都对教师这个职业有割舍不下的情愫。喜欢孩子们无邪的笑脸,真诚的问候;喜欢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从懵懂少儿到翩翩的少年;喜欢看孩子们充满童趣的画,窥探他们的内心世界;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庆幸自己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出一份力……教育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也就是说教育这件事情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的,它意味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一种特殊的情怀。我想自己身上也貌似有这种情怀,尽管暂时达不到肖川在书中所描绘的这种境界,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篇六】

 最近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我们每个月也会写几篇教育随笔,读了这本书后,才觉得自己原来对教育随笔理解有误,以为以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实践的点滴故事写成的略带有一些观点的文章就是教育随笔了,现在看来,那是很肤浅的认识。在那样一种思想的引领下所写作的教育随笔显然不太得要领,也不够有底蕴。在解读肖川对教育随笔的理解时,我也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肖川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现实生活中,机构的职能错位却有时发生。正如监狱可能成为一所学校一样,学校也完全可能成为一所监狱。"

 "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读后感《《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然而,剖析我们当今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我们的教育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们约束,不准干这,不准干那,课堂上只有举手才能站起来发言;不喜欢音乐,却硬是被家长拉去学乐器;不喜欢美术,却硬是让家长按者在宣纸上泼洒笔墨;明明孩子喜欢摆弄些科技制作什么的,却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熟不知,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

 "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学生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

 由此看来,人必须成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伦理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人们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还学生真正的自由,让他们每个人都个性张扬。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让我看到了教育随笔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种记录教育的形式产生了兴趣。这种对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现让人在欣赏中华文字之美的同时汲取着丰富的专业营养。

推荐访问:我用 读后感 换来
上一篇:[军事知识] 军事常识大全
下一篇:委托对外加工厂交货日报表_mhw全交货委托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