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十五)】中医把脉诊断疾病

来源: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19-09-04 点击:

  本栏目特约主持人:哈孝贤研究员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医者通过闻声、嗅味,以了解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从而为诊病、辨证提供依据。
  一、听声音
  声音的发出,不仅是由于口鼻器官直接作用的结果,也与某些脏腑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有关。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声音应是发声自然,音调和畅。如声音异样,则属病态。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语声、鼻鼾、呻吟、呼叫、呵欠、太息等的异常声音,以判断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性质。
  (一)语声
  一般来说,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躁动的,多为实证、热证;语声低微细弱、断续无力、少气懒言的,多为虚证、寒证。若语声嘶哑的为“喑哑”,发不出声音的为“失音”。前者病轻,后者病重。喑哑或失音,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或感邪后又伤于饮食,以致痰浊阻肺、肺失清肃所致,多属实证,称为“金实不鸣”。见于内伤久病,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多因肺肾阴虚、津不上承所致,其证属虚,称为“金破不鸣”。高声喊叫或宣讲而喑哑的,亦属气阴耗伤,但易于恢复。若久病重病,突然声嘶或失音,多属危象。孕妇晚期声哑或失音,称为“子喑”,多因胎儿压迫肾络,分娩后可自愈,一般不必治疗。另如,语声重浊,前轻后重的,为外感;语声低怯,前重后轻为内伤。
  语声还要与语言联系起来考虑。如语无伦次、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神识昏糊,称之为“谵语”,是热扰心神的实证,故有“实则谵语”之说;若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的,则称为“郑声”,故说“虚则郑声”。此属于心气大伤、心神散乱的虚证,多见久病、重病的危重阶段。若语言粗鲁、狂叫詈骂、精神错乱的,称为“狂言”,是痰火扰心的实证,常见于狂病。若喃喃自语,见人即停,首尾不续的,称“独语”。多因心气虚弱、心神失养,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阴证。常见于癫病、郁病。如果病人神识清楚,但语言时有错乱,并在语后能自知有错的,称为“错语”。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人的,证属虚,多因心气虚弱所致。也有因痰浊、瘀血、气滞等阻碍心窍所致的,则属于实证。如果神识清楚,但吐字不清或困难,并自觉舌体强硬的,称“言謇”,多因风痰阻络所致,为中风先兆或后遗症。
  (二)鼾声
  俗称“打呼噜”,因气道不利所致,慢性鼻病或睡姿不当者常能引发,多见于体胖或老年人。若昏睡不醒、鼾声不绝的,多属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的危候。
  (三)呻吟
  新病呻吟,声高有力,多为实证、疼痛;久病呻吟,声低无力,多为虚证。
  (四)呵欠
  若因困倦,不属病态。病者不拘时间,呵欠频频,称“数欠”,多为体虚、阴盛阳虚所致。故《内经》说:“阳入于阴则欠。”
  (五)喷嚏
  为感冒初起症状之一。小儿麻疹初期亦频作喷嚏。若阳虚久病,突有喷嚏,为好转之兆。所谓“阳出于阴则嚏”。
  (六)太息
  俗称叹长气。自觉胸中窒塞,吁气较畅,多因肝胃气滞所致。心气不足者也每有太息,不可误为气滞实证。
  (七)呼吸
  一般说来,病人呼吸正常,是形病而气未病;呼吸异常,是形气俱病。呼吸增快,声气较粗,是为实证;呼吸气弱,多为虚证。但久病肺肾将绝,其气亦粗而断续,不是实证;热在心包其气亦微而神昏,便非虚证。所以闻呼吸的快慢、气息的强弱,还要结合其他方面的情况。
  病态的呼吸还有以下方面:
  1.喘 指的是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症状。喘有虚实之分,若喘息气粗、声高息涌、唯以呼出为快的,属实证,多因肺有实热,或痰饮内停。若喘声低微息短、呼多吸少、唯以深吸为快、动则喘甚的,属虚证,乃因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之故。
  2.哮 呼吸急促似喘,但喉中有哮鸣的为哮。多因痰饮内伏,又感外寒,束于肌表,引动伏饮而发。或久居寒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所诱发。哮必兼喘,而喘不兼哮。
  哮有寒热之分。若喉中有水鸣声,咯出清稀痰,遇寒则发,则为寒邪犯肺的寒哮(亦称冷哮);若喉中有哮鸣音,咯痰黄稠胶黏,多为痰热壅肺的热哮。
  3. 短气 呼吸短促而不相连续,表现为轻度的呼吸困难。似喘而不抬肩,似呻吟而无痛楚,呼吸虽急而无痰声,叫做“短气”。短气声低息微、形瘦神疲的,属虚,多因体衰或元气虚损所致;短气声粗,或胸部闷塞的,属实,多因胃肠积滞或气滞、痰饮阻滞所致。
  4.少气 呼吸微弱,短而声低,其状态比较自然的,叫做“少气”,又称气微。古人形容为“少气不足以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多因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所致。
  (八)咳嗽
  肺失宣降,气逆上冲,则发为咳嗽。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为之嗽。临床既要辨声,又要望痰。一般以咳声重浊声高的,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的,多属虚证。咳声不扬,痰稠黄,不易咯出,多属热证;咳有痰声,痰多易咯,多为痰湿;干咳无痰或痰少如黏液,是燥咳,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咳嗽呈阵发性,连续不断,弯腰伸舌,面红目赤,甚至呕吐,终止时有回声的,称为顿咳(小儿百日咳),又叫“鹭鸶咳”,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咳声如犬吠,声音嘶哑、吸气困难的,多为白喉。
  (九)呕吐
  有声有物为呕吐,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一般统称呕吐。呕吐是胃气上逆所致。若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清稀的,多属虚寒,多因脾胃阳虚,胃失和降所致;吐势较猛、声音高亢、声物同出的,多属实热,可见于急性胃炎;吐如喷射状,多为热扰神明,或为脑部疾患;呕吐酸腐的食物,多因食滞于胃所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为胃反,多属脾胃阳虚;口渴欲饮,饮后则吐,称为水逆,因饮邪停胃所致。
  (十)呃逆
  俗称“打呃”,唐代以前称“哕”。气从咽喉出,其声呃呃,故后世称“呃逆”。呃声高亢而短,响亮有力,多属实证;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多属虚证。日常突发呃逆,呃声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为食后偶犯风寒,或咽食急促而致,不属病态。若久病、重病呃逆,声低无力,良久一呃,属胃气衰败的危证。
  (十一)嗳气
  古称“噫气”,俗名打嗝。见于饱食多饮之后者,不属病态。若嗳腐吞酸,兼脘腹胀满者,多因宿食停滞,属实证;嗳气频作响亮,但无酸腐气味,常因情志变化而发作者,为肝气犯胃,亦属实。若嗳声低沉,无酸腐气味,兼见纳呆食少者,为胃虚气逆,属虚。
  (十二)肠鸣
  又称腹鸣,是气体或液体通过肠道而产生的一种气过水声或沸泡音。在正常情况下,肠鸣音低而和缓,难以闻及,鸣声高时自己或旁人可直接听到。
  肠鸣辘辘的,称为振水声,多在饮水后出现属正常。若不在饮水后而经常出现的,多为水饮聚留肠胃;若脘腹饥肠辘辘,得食则减者,为中气不足肠胃虚;肠鸣高亢频急,大便溏泻者,为感受风寒或寒湿以致气机紊乱所致;若肠鸣频作,伴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者,为肝脾不调。借助听诊器不能听到肠鸣音的,多属肠道气滞不通的重证,可见于肠麻痹或肠结等。
  二、嗅气味
  包括嗅病体的气味与病室的气味,都是指与疾病有关的气味而言。
  (一)病体的气味
  即病人身上散发的异常气味,包括口气、汗气、鼻臭、身臭等,这些是可以闻到的。而一些排泄物的气味,则需通过问诊得知。
  1.口气 正常人的口腔一般不会有特殊气味。如有口臭,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等;口气酸臭,伴有食欲不振的,是胃有食积;口气腐臭,或兼吐脓血的,多是内有溃腐脓疡或癌变;口气臭秽难闻的,也可以见于牙龈腐烂的“牙疳”病。
  2. 汗气 病人身上之汗气腥膻,是风湿热邪久蕴皮肤,津液受到变蒸之故,多见于风温、湿温、热病等;汗出腥臭,可见于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之病;腋下汗气臊臭,可见于狐臭病。
  3. 鼻臭 鼻出臭气,流浊涕不止为鼻渊。
  4.身臭 可见于病体的溃腐疮疡。
  5.痰、涕之气 咯吐浊痰脓血,有腥臭气的为肺热,多见于肺痈(肺脓疡)、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痰涎清稀味咸,无异味者,属寒证。鼻浊涕腥臭者,多为肺热,可见于鼻渊。
  6.二便 大便酸臭难闻,为肠有积热;溏泻而腥者,多为脾胃虚寒;大便泄泻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食物、矢气酸臭者,为伤食。小便黄赤混浊,有臊臭气味,多属膀胱热;尿甜有烂苹果气味者,为消渴。
  7. 经、带、恶露之气 臭秽者多属热;味腥的多属寒。崩漏或带下奇臭,并颜色异常的,常见于癌病。产后恶露臭秽,多为湿热或湿毒下注。
  8.呕吐物之气 吐物清稀无臭味的,多属胃寒;气味酸腐臭秽者,多属胃热;吐物酸腐夹有未消化食物者,为食积;吐脓血腥臭者为内有溃疡。
  (二)病室气味
  臭气触人,多为瘟疫;腐臭气味,多患疮疡;血腥气味,患有出血;尿臊气味,患有肾衰;蒜臭气味则为有机磷中毒。

推荐访问:漫谈 诊断 中医 疾病
上一篇:【出现哪些表现你应想到他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症状的早期表现
下一篇:[体内胰岛素是从哪里分泌的] 饭后多久体内胰岛素开始分泌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