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要素

来源:招警 发布时间:2020-10-17 点击:

  论文的要素

  李广民

 关键词:论点 论据 论证

 作为论文,不管是一般的学年论文,还是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亦或是其他类型的论文,至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一篇论文的灵魂。若没有灵魂,则无异于行尸走肉,难以定其神;论据是一篇论文的骨架。若没有骨架,则犹如乱泥一团,难以成其形;论证是一篇论文的血与肉,若没有血肉,则为骷髅,难以活其命。无神、无形、无命,则不知其为何物,故神形命三者缺一不可。论点、论据、论证对于论文亦如此。

 §7.1.1 论点

 论点是作者在论文中通过论述所要表明的观点、见解或主张,它是一篇论文的灵魂。论点既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判断,也可以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判断。一篇论文可以有一个集中的中心论点和若干个在中心论点统帅下的分论点。分论点服务于中心论点,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部分或一个侧面。中心论点既可以是在分论点的簇拥下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判断,也可以是一个论点体系,是由分论点形成的一个合力或整体。对于作者来说,不管是确立一个观点,还是驳斥一个结论,让读者同意或接受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确立论点?确立论点有何原则?论点的表述方法都有哪些?所有这些问题,本节将逐一论述。

 §7.1.1 确立论点的原则

 我们评价一篇论文的好坏,首先会说该论文的观点如何如何。其实,一篇论文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论文的观点。作者写作论文的目的实际上也是通过阐明和论证一个观点,使读者赞同和接受这个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影响和服务于社会并给现实以指导。那么,要确立一个论点,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论点必须正确。这是学术研究严谨性、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因为学术研究本身就是要探求真理,辩明是非,就是要取得对研究对象的正确认识。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论点必须正确是对作者提出的最高要求,即作者应该尽可能地提出正确的结论。对于读者来说,论文观点的正确与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因为一个论文观点的正确与否,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局限,某一阶级认为正确的观点,到了另一阶级那里就变成错误的观点;某一时期认为不可思议的观点,在另一个时期轻而易举就可以证明其正确。而且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它们都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所以对某一领域、某一课题的研究和探讨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得出“正确”的结论,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发现真理,我们只能逐步接近真理。另外,我们在学术研究方面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充分展开研讨和争论,各家之说也许各有所长,也许可以互补其短。即便没有一家之说基本正确,只要进行了科学、严谨的研究,以认真的态度提出结论,我们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所以从我们读者的角度来说,只要有利于科学的进步,学术研究的深入,只要其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只要争论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都应该肯定其价值。换句话说,一个论文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至少能自圆其说,我们就可以认定它基本符合论点必须正确的原则。

 虽然我们不过于绝对要求论点的正确,但确立论点必须注意以下

 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论点必须符合时代的特点。任何一门学科,都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向前发展。对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自然也就应该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站在这一时代本门学科发展的前沿,综合运用前人的智慧和成果,根据时代的需求,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论点必须有利于科学的进步,学术研究的深入。撰写论文的目的本身就是参与科学研究的一种体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决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要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当然,我们不排除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为论文而论文的现象。

 “职称学问”、“学历学问”“剪贴学问”都是对论文的一种玷污和扭曲。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东西与其称作论文,不如叫做“文化垃圾”。

 3、论点必须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论文的作用归根到底是指导人类的实践或为人类的决策提供依据。科学发展本身也应以服务于人类为最终归宿,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实际上反映了科学研究服务于人类的本质要求。知识经济更是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直接体现。

 如果一篇论文的观点无助于本学科的发展,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甚至压根就没有从促进学科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考虑,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篇论文的观点不符合论点正确的要求。

 (二)论点必须鲜明、清晰。论点原本就是作者在论文中所要表明的观点、见解和主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认为什么正确,什么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必须态度明朗,表述清楚。含糊其词、语焉不详、躲躲闪闪、朦胧暧昧是科学研究不应采取的态度。观点鲜明、清晰不仅仅是作者自己明白,更主要的是要让读者明白。论点正确因其特殊性不可过分要求,但论点鲜明、清晰却应严格坚持。如前所述,作者写作论文的目的是想通过阐明和论证一个观点,使读者赞同和接受这个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影响和服务于社会并给现实以指导。如果读者不知其所云,从何谈起接受和赞同,又怎能指望影响和服务于社会,给实践以指导呢?目前学术界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某些作者为了炫耀和买弄,常常在论文中堆砌许多华而不实的新词,生搬一些其他学科的概念、公式,最后得出的结论也云里雾里,涩口绕舌。某些编辑也如喜着新装的皇帝和愚蠢无知的大臣,对明明不知所云的东西却大唱赞歌。

 论点的鲜明、清晰,首先在于认识上的明确。对所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清晰而透彻的认识是确定一个鲜明、清晰论点的前提。而对研究对象清晰透彻的认识又必须以严谨、艰辛的探索为基础。任何投机取巧和弄虚作假都是经不起考验的。

 论点的鲜明、清晰,其次在于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逻辑关系明确、清楚。学术论文的内容通常比较丰富,单个独立的判断很难说清楚其中的意蕴,通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呼应才有可能使论文的观点阐述的淋漓尽致。但必须注意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逻辑关系,防止分论点游离中心论点,避免分论点之间松散混乱,缺乏内在的自恰性。

 论点的鲜明、清晰,最后在于论点表述的意达、度适、形美。一

 般论文的论点都会直接写入文章最显眼的地方,如文章的标题、段首段尾。论文的论点一般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所以其表述必须仔细推敲,认真琢磨。只有精心设计,才能使文章锦上添花。否则,原本很有见地的文章也会黯然失色。在推敲论点的表述时,应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达意。论点是作者对论据材料抽象思考后概括出来的,论点的表述首先要准确反映作者的真实想法。词不达意或容易导致歧义是表述论点时最忌讳的。所以,一般的论点表述讲究简洁、明快。除特殊情况外,很少使用较长的条件复句。

 2、适度。为保证论点的科学性,必须注意辨证地看待每一个问题。话满则溢,说话千万不可过头,古语说“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青年学生热情好胜,行文往往容易偏激,对值得提倡和歌颂的事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话全用上,强调一件事的重要时,往往忽略了其他的所有事情。对于落后和值得鞭挞的事,则常常象使用机关枪一样,一打就是一锁子弹,以点盖面。适度最重要的是坚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研究到什么程度说到什么程度。

 3、句式要有美感。撰写论文虽然不追求辞藻的华美,但决不是说行文表意毫不讲究。尤其是论文的观点,句式带有美感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反对党八股”、“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等,前者将部分党员文风呆板比喻为“八股”,具有“讽刺、幽默美”;后者以对仗的形式简洁地概括出我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充分体现了“对称美”。

 (三)论点必须集中。一篇论文应该有一个核心的论点,其他分论点也好,各种材料,各个部分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一核心论点。过去我们常讲“一条红线贯穿全文”实际就是这个意思。论点集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核心论点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解决一个问题;一是分论点必须簇拥中心论点。论点集中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可以避免因涉及问题过多而出现的精力分散和言语不周。我们都知道,一颗好的树木,最忌讳的是旁枝斜出。一篇好的论文同样忌讳东拉西扯。

 (四)论点必须深刻。所谓深刻就是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到问题的症结。老在外围打转,只在表皮瘙痒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要做到论点深刻,首先要作者思想深刻,理论功底要强;其次,要深入研究,抓住问题的本质;关键一点是作者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要勤学、勤思。

 (五)新颖。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创造性,而创造性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言人之未言”,即“新颖”。论点新颖是评价论文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老生常谈不可能有新颖之处。但“新颖”决不等同于刻意“标新立异”,新颖的观点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那种通过断章取义、一点盖面或滥竽充数的材料得出的所谓“新颖”观点,反而还不如拾人牙慧的“传声之作”。

 §7.1.2 提出论点的方式

 作为论文的灵魂,全部论述的焦点和结晶,论点必须严密、精确、凝练、简洁。冗长累赘、拖泥带水要不得;含糊其词、朦胧暧昧更不行。论点不仅要达意、

 适度,而且要有美感。但论点在文章中的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提出,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由于文章的特点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提出论点的方式也就没有固定的格式。常见的方式主要有:

 (一)以题明旨。即以标题方式提出论点。这种方式更需要对论点进行提炼和推敲,需要作者下更多的工夫、花更多的精力。但这种方式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抓住读者的兴趣,加深读者的印象,所以许多论文采用这种方式。翻开经典作家和著名学者的文集,以论点为标题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自由主义》、《反对党八股》,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又如70 年代末“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二)开宗明义。即我们常说的开门见山。这种方式是在文章的开头就亮出论点,先声夺人,给人以旗帜鲜明之感。这种方式同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读者的印象。不同的是这种表现方式更适用论点略长的论文。比如邓小平《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一文开头就首先提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又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六国论》的起首就写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三)卒章显志。即在论文的最后,以画龙点睛之笔,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安排犹如百川归海,水到渠成。其论点乃是众论所趋,往往有不可阻挡、无法逆转之势。比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最后得出结论说:“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又如西汉著名政论家贾宜的《过秦论(上)》最后也一言以蔽之:“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四)峰起文中。有的论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论点如高峰突起,矗立文中。论点确立后,也不是马上鸣锣收兵,而是乘势追论,使论点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这类论文有似著名交响乐章,起势和缓,中场亢进,落势绕梁。前后烘托,惬意与激昂并在,舒缓与刚健共存。论点前有缘起,后有收口,圆满严密。比如恩格斯《论权威》一文,起势提出问题,接着分析了三个论据,然后得出结论:“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么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不管社会组织怎样,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下,都是我们所必需的。”这一论断在当时龙蛇混杂、鱼目混珠的理论界,犹如一座高高矗立的山峰。但恩格斯没有就此收笔,而是进一步从反面批驳了各种反对权威主义者的论调,明确提出:他们不管处于何种立场、何种动机,其为“反动派效劳”的本质是一样的。这种论点立于篇中的安排,前立后破,前起后收,富有极强的针对性,兼顾现实与理论,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首唱尾和或首尾呼应。首唱尾和是在论文开篇即亮明观点,然后经过一番论述,到终篇再进一步总结深化,使论文前后圆合照应。比如毛泽东的《矛盾论》,开篇即提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随后作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番论述,最后总结到:“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辨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

 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从而使读者能更深刻、更全面地领会其宗旨。首尾呼应是指文章以设问起笔,经过层层分析,最后一一做答从而提出自己的论点。这种安排让读者随着作者的笔锋、逻辑,步步深入,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六)穿珠定论。即把文中的几个分论点串联集中起来,就形成全文的中心论点。大凡对某一问题若干侧面进行研究,或关于某一问题的几点认识、几点思考,往往采用这种方式。比如有的论文几个小标题即是其分论点,分论点合起来,就成为中心论点。又如常常可以看到《关于……的若干……》《……的几点……》这样的论文,他们大多在论点安排时,会采用穿珠定论的方式。

  §7.1.3 确立论点常见的毛病

 确立论点的原则好讲,但真正要写一篇论文,确定一个好的论点并不容易。这里集中分析一下确立论点时容易犯的毛病,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一)先有观点,后找材料。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当需要撰写一篇论文的时候,他们不是经过认真的准备,仔细地查找和全面地阅读材料,而是先“确定”一种观点,然后再按图索骥,根据论点的需要去收集资料,对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材料不惜显微、放大,对不利于自己的材料则置若罔闻、视而不见,甚至故意隐瞒和销毁这些材料。为证明自己的论点,不惜割裂材料、断章取义,更有甚者,竟臆造论据。这种做法看似节省时间,但因其违背“论从史出”的一般原理,与其说是搞学术研究,不如说是在制造文化垃圾。王力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搞研究工作最忌的是先有结论,然后找例证。这是很有害的”“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的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

 (二)拾人牙慧。一些初学写论文的人,常常在看了几篇论文之后,就对其中的一些论点进行一番改头换面,然后“大大方方”地作为自己的论点。记得 70年代末 80 年代初,学术界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学者”文中常常写道:

 “我以为……,我以为……”,而且见解独到,不明究里的人常树起大拇指,暗生钦佩。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早年留洋的老学者评论道:“这后生功底和文笔到也不错,如果将文中的我以为改作西方XX 思想家、XX 哲学家以为,那对中国的学术界就功德无量了”。说透了,其实这位年轻“学者”的我以为,多是“拾人牙慧”,直接将西方著名学者的论点拿来买弄。在当时文化“洪荒”未尽的年代,如果是介绍或翻译西方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的著作,确实是功德无量,但拾人牙慧,徒引来讥讽与嘲笑。我们不反对借鉴和参考他人的看法,但“径直”将别人的观点“拿来”,虽不敢断言是“抄袭”,但至少是“低水平的重复”。从治学态度上说,是不严谨;从学术发展上说,是无意义;从自身成长上说,是亵渎青春。但对初学者来说,如果是在对材料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思考的结果概括出来,即使有与前人重复的地方,即使还显得幼稚,没有创新,我们也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

 (三)缺乏提炼和琢磨。学界从事研究者众多,但堪称“家”者寥寥,就其原因,正是大多研究者急功近利,草率概括,缺少必要的提炼和琢磨。科学研究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而本质的东西,往往隐藏得很深,轻易不会被人发现。只从表面现象进行简单的分析、类比、抽象,很难得出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结论。当然,提炼和琢磨也不仅仅是方法和态度的问题,这里还有一个认识水平和理论造诣的问题。所以,论点缺乏提炼和琢磨是学术界的普遍毛病,笔者一样不能幸免,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精心提炼,仔细琢磨,希望我们之中更多的人能完成龙蛇之变,希望我们中国有更多的“XX 家”走上世界的舞台。

 (四)结论与材料脱节。有些人面对一大堆珍贵材料熟视无睹,有些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最主要的问题是分析和综合能力欠缺。自己也辛辛苦苦找到了材料,但极不善于利用它,最后落得前功尽弃。另一些人,文章中也有观点,有材料,但常常是材料不足以说明观点,甚至观点和材料牛头不对马嘴。王力先生强调科研要有“分析能力”,要有“科学的头脑,逻辑的头脑”。

 朱光潜先生说:“写说理文,首先要学会思考”。这些实际上都是为了保证从材料中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是为了材料和结论能更好地融洽。

 §7.2 论据

 论据是指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依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论据是整个论文的骨架,是论点的基础,同样也是整个论文的基础。论点依赖论据而得以成立,论据支撑论点使其令人信服,受其感染。那么,选取论据的原则有哪些?换句话说,作为论据,都有哪些要求?另外,作为论文论据的都有哪些种类?这些便是本节要论述的内容。

 §7.2.1 选用论据的原则

 选用论据,实际上就是论文材料的取舍,或论文的选材和用材。这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但的确大有学问。这个问题与论文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密切相关,它是论文资料收集的前提和方针,同时又是论文资料研究的原则和依据。论据的选用是在资料收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在论文中所要使用的材料。它包括两部分,一是确定要使用的量。论据绝不是越多越好,常言到,言多必失。当然论据更不是越少越好,需要使用论据的量是一个恰好能充足说明或得出论点的量。二是确定要使用的地方,这又涉及到论文的构思。钢要用到刀刃上,论据的选用必需注意其使用的先后次序,绝不是几条论据可以随意安排,从性质上说,每一条论据都有其轻重缓急的不同,适时适地的运用论据会收到极好的效果,相反会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选用论据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典型性原则。如前所述,论文中的论据决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为了凑数或炫耀,摆列大量的论据,那不只是浪费了笔墨,影响了论文的节奏,甚至会授人以柄,留下破绽和疏漏。所以选用论据时一定要注意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可要可不要的论据宁可不要。论据的取舍必需注意尽量避免使用重复和雷同的材料。所谓典型性原则就是指论据必须有代表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收集资料时就不主张多多益善,“拾到蓝里都是菜”。选取论据时更应该精益求精。

 (二)向心性原则。论据是为证明论点而存在的,论据必须紧紧

 围绕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支撑论点。前述确立论点常犯的毛病之一是“结论与材料脱节”,从确立论点的角度讲,是没有从材料中抽取和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但从材料选用的角度讲,也可以说是选用材料游离了“论点”这个中心。

 (三)真实性原则。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选用论据的真实性。那些在使用论据时采取割裂材料、断章取义,甚至胡诌乱造的自不待言。即使是那些脚踏实地、经过艰辛努力找到的论据,也必须仔细辨别,认真考证,谨防虚伪和不实材料影响大局。大家都知道,确立一个论点实属不易,但反驳一个论点却相对简单,原因就在于立论则需要“众星捧月”,而驳论只需“断其一枝”。只要人家发现你的一条论据有问题,你便百口莫辩。所以各位在这里须慎之又慎,切不可有丝毫大意。

 (四)充足性原则。论点之所以得以牢固确立,之所以令人信服,之所以能影响和指导实践,关键在于它有足够的说服力。而说服力不是来自于论点本身,它主要的是来自于充足和翔实的论据。通常我们讲“孤证”不能立论,就是一个反面极端的例子。充足性原则与典型性原则密切配合,它们要求在论据的选择上既要确保一定的量,又要使每一个论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充足性原则决不是简单的量的问题,一方面的论据再多,无法替代另一方面的论据。这一点犹如时下我们教师的职称评定,人家要求你三条腿、四条腿齐全,你其中的一条腿再粗,也不能代替另一条细腿。比如评副教授,一级论文算一条腿,著作算一条腿,科研项目算一条腿,另外教学方面的论文也算一条腿。条条腿必须齐全,相互绝对不可顶替。这就是所谓的充足。

 (五)统一性原则。一方面是要论据与论点的统一,另一方面是各个论据之间的内部统一。前者我们在确立论点常见的毛病中已经论及,这里不再赘述。后者却不得不加以说明。从向心性原则出发,每一个论据必须统一围绕在论点周围;从充足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出发,每一个角度、每一个层次都要有相应的论据,即所有论据应相互配合,各有其代表性。

 需要说明的是,许多学者常讲论据的新颖性。笔者以为这是选择论据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论据的新颖足以提升论文的价值,扩大论点的影响力,但作为选取论据的一般原则,似乎有点难度。故笔者将其列为选取论据时的努力方向。论据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密切相连,大多场合难以细分,但对于社会科学类论文,把主观情绪参杂于论据,这就可能有失客观。论据的全面与充分在实际意义上完全一样的,只是不同的叫法而已。

 §7.2.2 论据的种类

 我们通常所使用的论据可以分为三类。即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和数据图表论据。

 理论论据包括经典著作中的有关理论、名人名言、谚语格言、公理定理以及一切被人们普遍认可的的理论、观点和看法。党的政策、文件,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国际上的惯例规则都属于理论论据。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但引用理论论据切不可断章取义、随意曲解和生搬硬套,更不可以用“凡是”的观点和“教条主义”的思路来运用理论论据。引用也不可过多过乱,一定要注意选取论据的典型性原则和充足性原则。不可用别人的理论代替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避免落一个“拾人牙慧”的毛病。

  事实论据是论据的主要形式。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这是强调事实论据在论文中的重要性。其实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论据是最直接最基础的论据。但我们曾长期犯教条主义的错误,重理论论据轻事实论据。最初我们崇拜古代先哲,后来又言必称马恩列斯毛,再后来就是唯西方某些思想家的马首是瞻。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教条主义思维方式早已受到摈弃,实事求是的学风逐渐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写作论文的时候,大家也首先考虑的是用事实说话。通过列举适当数量的典型、生动、真实的事实为例,再附以“画龙点睛”的名人睿语,就能证明论点的正确。但论文中事实论据的选用,一定要注意典型性和向心性原则,要做到用意明确、角度恰当、表述简练、概括准确。切不可喧宾夺主,因津津乐道生动的事实过程而游离了证明论点这个核心。

 数据图表论据因其准确明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自然科学类的论文自不待言,社会科学类的论文也越来越重视数据图表论据。特别是随着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各类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数据图表论据在论文中起到了其他类论据无法起到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图表论据其真实性、准确性要求更高,些微的疏忽也许会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在运用数据图表论据时,必须本着对科学负责,对人类负责的态度,严格查验核实,力求准确无误,切莫因自己的不慎害人害己。另外,还有一种在使用数据图表论据时值得注意的现象,一些人使用数据图表论据并不是为了更好地证明论点,而是为了赶时髦,哗众取宠。这种为了数据图表而数据图表的做法应该坚决摈弃。这实际上涉及到我们评价论文的标准,绝不能简单地以为一篇论文使用了数据图表,它的科学性就高。对人文和社会现象,我们一方面要通过量化提高其确定性;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人文、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不要因急于求成而把它过分简单化。

 §7.3 论证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纽带,是剖析论点与论据的内在联系,阐明论点与论据的逻辑关系,说明为什么由这些论据就必然得出这一论点的方式和方法。论证是一个过程,一个环节。它是形成完整议论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如果没有这个要素,无论论点多么正确,论据多么充分,都将毫无意义。前面我们讲了确立论点和选用论据的原则,对于论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合乎逻辑规律。论证包括立论和驳论两种主要形式,在每一种形式里,又有各种不同的论证方法,这里仅择其要点介绍。

 §7.3.1 立论

 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设法证明它的正确。立论顾名思义重点在于“立”,关键是要证明所提出的论点“可立”、“能立”。立论经常使用的方法包括:

 (一)例证法

 例证法是运用客观事实,统计数据、实验结果和图片资料等作为论据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从逻辑思维角度分析,它属于归纳推理,即通过对一些个别

 事例的分析和研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属性,综合出它们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从而得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前面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中曾提到,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实际生活和学术研究大多采用后者,例证法也是如此。

 例证法的关键是借助事例证明论点。但论文中列举事例却不能象记叙文那样,事例的详略、角度都需要很好的把握。比如,邓小平在《“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就很好地运用了例证法。他说:“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一九七六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自己多次说过,他有些话讲错了。他说,一个人只要做工作,没有不犯错误的。……马恩列斯都犯过错误,如果不犯错误,为什么他们的手稿常常改了又改呢?改了又改就是因为原来有些观点不完全正确,不那么完备、准确嘛”。

 这里邓小平列举了两个现实的例子,又借用毛泽东的话举了几位革命导师的例子,特别是转述毛泽东自己曾说过的“有些话讲错了”,直接否定了“两个凡是”,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邓小平所举的例子简洁、凝练,角度恰当,极具典型性,是运用例证法的佳作。

 (二)分析法

 分析法是通过对事实和事理的分析,从而证明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分析法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所以,它也是学术论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之一。分析的含义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成各个要素。分析的任务是从事物的总体中,分解出构成该事物的部分要素和属性,使事物的各种属性和本质,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分析的步骤包括:分解事物具有多样性的各个部分;考察各个部分的特殊结构与本质;研究多样性的各个方面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分析的方法有定量分析法、角度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等。

 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都是成功运用分析法的力作,是我们学习这种论证方法的范文。另外,运用分析法时应注意与其他论证方法的配合,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注意综合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只有这样分析才会透彻、精辟,深刻、全面。

 (三)引证法

 引证法是通过引用经典作家、权威人士的有关言论,科学的公理、定理,流行的格言、谚语以及各种政策、法规等具有共许性的语言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所引用的多为人们所熟知和公认的的语言,或是经过实践检验,本身不需要再论证就可以直接作为论据的公理、定理。这种方法也是人们认识事物最常用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是学术研究最主要的论证方法。引证法的具体论证过程主要有:

 1.直接证明法,即通过引文本身,直接证明论点;

 2.诠释证明法,即通过对引文的进一步诠释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3.演绎推理法,即通过引文(大前提)得出一个结论(小前提),

 然后以此结论证明论点;

 4.引申推理法,即以引文为基础,推论出更深一层的道理(论文的论点)。

 引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引用原文,一是引用大意。引用原文给人一种真实可靠的感觉,引用大意,可以节省篇幅,事半功倍。一般来讲,经典作家的著名论断、谚语格言等以直接引用原文为好,而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的话引用大意即可。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引用,最主要的还是依文脉而定。毛泽东同志的许多文章都成功地运用了引证法。比如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写道:“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高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种在论证过程中,以点睛之笔引用格言谚语和经典作家的话,强化了论证的效果,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加深了读者的印象,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运用引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忠于原文,忠于原意,注意原文的语言环境。反对断章取义和随意曲解引文。

 2、引文的目的在于证明论点,引文要围绕论点和服务于论点。反对借机买弄。

 3、名人的话并非都是至理名言,可以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文革中随意引用毛泽东语录闹出的笑话足以为戒。

 4、引用数量要恰切适度。过去不引用经典作家的语录就不成文章,有些竟将自己完全淹没于引证之中。但现在出现了另一个极端,似乎一见引用经典作家的话就对作者“另眼相看”。

 5、某些“学者”常常把别人的精彩之论“据为己有”,好好放着引证法不用,却偏偏要背抄袭剽窃之名,此乃大忌。

 引证法只是借助权威、流行、公认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它不能代替例证与分析,它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功效,但过度使用它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四)比较法

 比较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或相反的情况、观点加以比较,得以认识或鉴别,从而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许多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识别真伪,明辨是非,看出优劣。在比较中可以找到异同,抓住规律。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常用方法,比较也是学术研究最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比较的方式

 有两种,一是纵向比较法,即以事物或理论自身的发展为对象,以时间推移的先后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为参照系进行比较。比如将建国前与建国后进行比较,将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进行比较等。一是横向比较法,即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理论为对象,以不同的空间或状态为参照系进行比较。比如将中国与美国、日本的情况拿来比较,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拿来比较等。运用比较法一定要注意比较对象的可比性;比较一定要围绕将要得出的结论进行;结论必须是比较后的一种自然结果;另外,比较应该在一种相对公平的标准下进行。

 (五)类比法

 类比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一理的事物进行比拟,以彼物之理证明此物之理。这种方法虽带有某种或然性,但又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这种方法是一种放大了的比喻,它往往通过形象性的寓言故事,浅显易懂的事理,来比喻抽象难懂的道理。这种方法盛行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子百家的学者和谋臣策士为招揽门徒,说服国君,他们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将许多深奥的道理寓于浅显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至今受到世人的重视。

 其他如归纳和演绎法、历史和逻辑法、系统和非线性法在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一节已详细论述过,这里就不再重复。

  §7.3.2 驳论

 驳论主要是通过反驳对方的错误,从而达到推翻对方的论点和确立自己论点的目的。对方的错误,无外乎论点、论据或论证的错误,而且不管是论据和论证哪一点有错,都必然导致论点的的不成立。只要抓住了对方的错误所在,驳论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根据对方错误所在,驳论也就主要集中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反驳论点

 驳论的终极目标就是驳倒对方的论点。所以我们可以将直接反驳论点的方法称作“直捣黄龙法”、“直取中心法”或“斩将夺旗法”。反驳论点可以列举事实证明对方的论点荒谬错误;可以从理论、逻辑角度分析对方论点的危害和不当;还可以运用归谬法,先以对方的论点为前提,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引申,最后得出一个明显荒唐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也可以通过论证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观点的正确,然后借形式逻辑的“排中律”最后使对方的论点不攻自破。

 (二)反驳论据

 反驳论据就是指出对方论据的荒谬和错误,使其论点因失去基础和支柱而自动坍塌。反驳论据的目的是要驳倒对方的论点,所以我们在反驳论据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反驳论点。前面我们说过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要论据一倒,论点便如无坟野鬼,岂能独存?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将反驳论据的方法称作“釜底抽薪法”或“挖墙脚法”。

 对方论据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引文有误;一是事实

 有讹。引文方面的错误主要表现在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和随意曲解。事实方面的讹化主要表现在对过程的以讹传讹、对细节的主观臆测、在使用数据图表时的疏忽大意和故意歪曲捏造。“事实胜于雄辩”,只要指出对方的疏忽,戳穿对方的谎言,揭露对方的阴谋,真相便会大白于天下。

 (三)反驳论证

 反驳论证就是指出对方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难以成立。一些错误的观点之所以能迷惑世人,常常是由于提出这些观点的人运用了似是而非的诡辩术,把错误的东西说成是正确的。只要我们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他们违反逻辑规律的地方,找到他们论证的破绽。常见的违反逻辑规律的诡辩术主要包括“偷换概念”、“一点带面”、“将个别现象当做普遍规律”、“自相矛盾”等。

 尽管我们上面分别介绍了各种论证方法,但一篇学术论文,不可能只用一种论证方法。一篇论文有破有立。有例证,有分析;有比较,有引用,只有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才会相得益彰。这里我们要处理好单一性和综合性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逐一苦练单一性技巧,因为扎扎实实的单项基本功,是综合运用各项技能的前提和保障。但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就不能生硬地将各种方法割裂开来,而是要根据文脉特点,恰当适时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推荐访问:要素 论文
上一篇:新任职干部任前集体谈话会讲话稿
下一篇:2021公司年会大型晚会主持人幽默致辞稿2020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