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选调生 发布时间:2020-09-02 点击:

  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指导下,“双师型”教师因为同时具备理论素养和操作能力而成为职业学校对理想教师的内在诉求,但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有效供给不足,并潜藏着发展风险,成为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必须要深入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新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21-02

  据悉,从2014年到2017年,我区将公开招聘2000名左右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聘期3年,其中,今年计划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特岗教师600名。特岗教师的岗位只能是专业课,其中,对接“14+10”现代产业(指广西规划中的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个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课岗位的可优先考虑。报名条件,除要求热爱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平行端正,身心健康,能胜任相应的教学工作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即必须是普通高校职业技术类专业及其他专业的全日制应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必须具有一定教育教学或企业(行业)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或必须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企业人员,或者是在相关行业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同等条件下优先,年龄可放宽至35岁以下,学历可放宽至全日制专科。

  看到这一消息,可谓有喜有忧,喜忧参半。喜的是,中职学校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大量的、优秀的专业教师,相关部门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引起重视,今年的公开招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忧的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困扰、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依然是缺乏大量的专业课教师。而“双师”素质缺失的专业师资现状,必然影响到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发展,影响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认为,要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培养“双师型”教师刻不容缓,从各级主管部门到学校,以及我们专业课教师,都应该积极投入其中。

  为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职业院校师资能力结构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现状,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具备“双师”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操作、社会服力等能力。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可以开展较强的教学科研活动,还要具备与现代企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可以在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直以来,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还远远不足,积累下来的问题也比较多,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队伍现状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据笔者对广西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查显示:“双师型”教师占全体教师比例平均数达不到40%;而在师生比方面:大约每三十五个学生接受一个“双师型”教师教学,即“双师型”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平均约为35:1。教师教学任务普遍较重,超负荷工作。仅以我校教师为例,专业教师周课时大都在20节以上,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二是难以聘用到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比例普遍偏低,重要原因在于兼职教师的课酬主要由学校自筹,课时费偏低,招不到专业技能高的兼职教师,且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职业资格、技术职称不匹配。中职学校的“双师”教师技术职称高的不多,基本上以中低为主,而从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基本上能反映出教师总体的学术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如何解决困扰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管理部门重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人事管理制度僵化。中等职业学校无人事调动自主权,想要的专业教师进不来,不想要的文化课教师大量召进、调进,专业教师师资紧张。二是经费缺失,在教师业务进修,深造科研,尤其是外出考察、实践锻炼方面投入资金太少。解铃还须系铃人,对此,政府部门要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中,有关部门必须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来解决这些问题。一要落实资金或编制,“因学定编,因需设岗,因事择人”,人事部门要合理调配教师,使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的比例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在财政拨款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聘用兼职教师,或在教师编制的核定上,单独划出一部分编制用于发展兼职教师。二是经费保障,预算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把这些都纳入到政府的办学成本里。

  二、制定激励措施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

  众所周知,缺乏激励的用人机制是肯定无法吸引教师积极向“双师型”这一目标靠拢的。所以,学校要明确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案和措施,制定多元化的激励机制。一是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以培训提升、考核促进等为抓手,设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在岗位津贴、职称聘任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如在职称评定和调资方面“双师型”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把在企业的实践经历和具备“双师型”教师特征的对象作为在选拔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上入选的必备条件等,推动教师发展。

  三、从行业特聘兼职教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

  从现实的情况看,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学校适应市场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每一位专业教师快速跟上市场的脚步,具有一定的困难。而市场中最敏感的就是行业,从行业引进能工巧匠和专家,颁发学校的荣誉教师证书给他们,并在劳动报酬上给予一定的补贴,促使企业人才的跨界“流动”,与校内教师优势互补,对校内师资培养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教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提高,不仅有利于改善师资结构,还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也利于校企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效益,从生产第一线聘请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不失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途径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保证

  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可以分几步走:

  1.分级培养。“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形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教师的教龄、学历不尽相同,应对当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综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教师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进行培养,由于在不同阶段的目标和努力方向都非常明确,级别分明,体现了价值,可以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和素养。

  2.专业培养。根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要选送相关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相应的专业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以读书提升、培训引领、教育助推的抓手,激发内驱力,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3.合作培养。一是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深入实训基地,对企业操作规程、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作深入的调研学习,有助于“双师”素质的培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二是聘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三是技术开发,鼓励有能力的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开发及员工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

  4.名师带动。通过选拔师德水准、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优秀的教师,对青年教育作好详细的培养方案和计划,通过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得到有效指导。

  5.制订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通过教师定期培训制度的制订,让教师继续教育纳入总体规划之中。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在职教师定期参加培训,鼓励专业教师依托校外实训基地,每年至少一个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开阔眼界、更新理念、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人才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并以此作为提职和晋升的必要条件。通过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培训与进修等多种形式的相互结合,让我们的教师始终站在最前沿的阵地,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五、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条件

  环境造就人,环境影响人。在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的基础上,要着力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的氛围,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注重教师的工作成绩和实际贡献,制订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要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构筑一个尊重人才、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的和谐氛围,启发教师自觉地加强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人才,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队伍建设要疏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优化教师素质,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方向,引进兼职教师,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结构,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良性发展,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洪珍,戚桂琴.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6,(2).

  [2]何农.关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辨析[J].教育与职业,2008,(11).

  [3]彭拥军.关于“双师型”教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2007,(10).

  [4]朱孝平.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进展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7

推荐访问:中职双师型教师 队伍建设 中职 现状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改进研究
下一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