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总结

来源:选调生 发布时间:2020-11-09 点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总结

 环科

 1300013519 徐艺辉

 一、 主要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额基本矛盾等内容。

 (一)

 、商品与劳动

 1、商品 商品是马克思价值论分析的起点。要揭示资本,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其成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时,才有价值。二者的对立统一:商品同时具有两种价值,但不可兼得。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二)

 、价值规律

 1、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2、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3、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及作用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了价值规律。其表现形式为——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但也可能导致垄断、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等资本过于集中的现象。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三)

 、 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可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二、 理论意义

 首先,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这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观点的局限),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其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生产、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这为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 当代 实践 意义

  1、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求各种商品生产和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一个有序的市场环境至少应当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在商品交换中充分体现价值规律,严格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二是要拥有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并建立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因此,努力建设市场环境是我们的目标。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从劳动价值论中可得出:在决定劳动生产力的诸多因素中,许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科学技术相关。由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激烈市场竞争的经营活动,面对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商品生产者必须在生产中积极追求科技进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同时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3、坚持以人为本价值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就是在充分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人的劳动的作用。人的创造性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故人们应该以劳动为光荣,国家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四、 结语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尤其是在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实问题,加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重要价值与当代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推荐访问:马克思 价值论 劳动
上一篇: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资料整理
下一篇:小学道德教育探讨论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